1、骨質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中醫膏葯外敷簡單方便有效。
一般來說,在三十歲以後,人的骨關節開始老化,大約有50%的成年人的軟組織,骨椎以及椎間盤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退化、突出,骨刺形成。有的人沒有任何症狀,有的人因為勞累或風寒誘發疼痛。在骨病治療上,首選保守治療,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80%的風濕骨病通過保守治療就能臨床治癒。僅有10%的患者需要手術治療。說到手術,順便說一點,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輕易做,這種病不是一做了手術就萬事大吉了的,風險也是很大的。好比一座大樓,把中間一層鑿空,樓房還穩固的了嗎?很可能相鄰椎間盤將再次突出。其實,只要讓因椎間盤的突出或增生而被壓迫的神經根部位舒筋活絡、消炎消腫,神經微小移位,避免受壓,軟化粘連,鈍化骨刺即可消除疼痛症狀,便能康復如初。還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有一定的吸收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粘連的軟組織、骨刺或突出的椎間盤會被自然吸收一部分,這就是貼膏葯等保守治療都可以治療軟組織疼痛、骨刺椎間盤突出的道理。因為這種方法都能消炎消腫,放鬆痙攣的肌肉,松解粘連,消除疼痛,治癒骨病。這就是治根治本。所以我對廣大突友刺友說一句,我們要堅信大部分軟組織疼痛或突出骨刺是可以臨床治癒的,而且是通過保守治療的方法治療好的。
2、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骨性關節炎有著不小的危害,所以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其治療的效果越好,危害性也越小,患者所花費的價格也較少,因此需要大家了解其發病症狀。
那麼,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1、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會顯得運轉不自如,應該想到骨性關節炎,而且還可能處於早期階段。
2、關節活動是否有摩擦音:當骨性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得軟骨下的骨質暴露,所以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發出聲音。
3、關節是否僵硬:關節僵硬也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症狀之一,有的人在久坐之後突然會覺得關節就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後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特別明顯。
4、關節是否腫大變形:當關節蛻化時,關節滑膜就會常常發炎,由於滑膜上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感覺器,這些疼痛的信息傳達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了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治療骨性關節炎有什麼中醫療法
1、中葯外治
中葯外治主要包括熏洗法、熏蒸法、敷貼法和中葯離子導入法等。中葯外用可明顯改善局部營養,有效地消除關節滑膜炎症,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
2、中葯內治
中醫將骨性關節炎分為風寒濕阻、風濕熱阻、肝腎虧虛、痰瘀互結等證型,分別進行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化痰散瘀,補益肝腎等辨證治療。多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為大法,再根據邪氣的盛衰,佐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標本兼治。常用葯物為懷牛膝、杜仲、熟地、桑寄生、川斷、骨碎補、丹參、赤芍、當歸、黃芪、黨參、獨活、羌活、川芎等。
3、針灸推拿
通過中醫辨證,合理取穴和運用正確針刺方法,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以緩解關節的局部症狀,改善病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推拿具有疏通經絡,溫經散寒,松解粘連,恢復肌肉肌腱彈性,促進軟組織修復,矯正關節畸形,減輕關節內壓力及骨內壓,促進炎症介質的吸收等作用,對骨性關節炎的早期治療和預防有著特殊的優勢。
文章總結:上述內容均為骨病常識性內容,不針對任何一名骨病患者,只為讓大家多多了解骨病知識。溫馨提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骨病的發生,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時時刻刻做好骨病的預防工作,不給任何一種骨病可乘之機。'
3、骨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在中年以後發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受累關節一般為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常於晨間發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因關節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狀是受累關節活動不靈便,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感覺關節僵硬,要經過一定時間活動才感到自如。氣候變化常促使症狀發生。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但不象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檢查受累關節可有輕度腫脹,活動關節時有磨擦聲或喀喇聲,病情發展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本病症狀和X線徵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症狀亦有所不同。
(一)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間關節的Bouchard"s結節較少發生,常被誤認為類風濕小結,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關節很少累及。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並可引起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發展較快的病人(常發生在過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紅腫疼痛表現。
(二)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病情進展時膝關節活動受限,可引起廢用性肌萎縮,甚至發生膝外翻或內翻畸形。
(三)脊柱脊柱有兩套關節裝置,即椎間盤和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頸椎2~7尚有鉤椎關節(Lushka關節)。原發性者多由於中年後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髓核脫水、致椎間隙狹窄,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大多無臨床表現,如有症狀亦輕重不一,多數為慢性病程,但有時因損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復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後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症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常於扭傷、抬重物、彎腰用力後發生,體檢局部壓痛,直腿高舉試驗陽性,可有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四)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往往是全身退行性關節病的一部分,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多於女。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後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內側甚至膝部上方,開始於活動及負重時發生,進而疼痛轉為持續性,走路跛行,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此時可有嚴重的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檢查髖關節局部壓痛,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
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常發生於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急性症狀緩解後,關節功能保持。
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大症(diffuseidiopathicskele-talhyperostosis)多見於老年男性,骨贅大量增生,有時融合一起,臨床症狀不若X線表現嚴重,病人訴述輕度疼痛和關節強硬感,但能保持較好活動。X線診斷有三項標准: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部位可見大的骨刺。
二、診斷
確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不難判斷。
4、骨質性關節炎的症狀
?
5、骨質性關節炎
骨質性關節炎?我怎麼沒聽說過啊!我聽說過骨關節炎、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又出來個骨質性關節炎啊?你說的是不是骨關節炎啊!
一)對症治療 如應用非激素抗炎類葯物、理療、休息、減肥和適當的運動。
(二)髖關節置換術 適用於60歲以上的較重病例,可參閱有關章節。
(三)截骨術 應用粗隆間截骨術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起自19世紀末,在本世紀的上半年代廣泛使用。由於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甚佳,使截骨術一度冷落。但因髖關節置換術的後期並發症多與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應用於年輕病例遭到失敗,使截骨術再度受到注意。 截骨術的目的除了減少關節面的單位面積的負荷量和橫斷骨骼可以減壓外,還希望關節面能相稱,因此必須施行有角度的截骨術。已知有四種粗隆間截骨術:內翻、外翻、內移和外移截骨術。究竟應該選用哪一種截骨術,意見混亂,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年齡因素應該考慮,年齡輕的,效果好些,但並不排除年齡大的。因為這類病例不宜負重,肥胖的和要乾重活的都不太適宜。做內翻截骨時股骨幹要內移,做外翻截骨術股骨幹要外移,這樣下肢的力軸才能經髖關節的中心和膝關節的中心。
術前必須檢查髖關節的活動范圍。至少要有80°屈曲范圍。Muller認為屈曲小於60°應列為禁忌,小於30°手術後髖關節會強直。測量屈曲度數最好能在麻醉下檢查。還必須至少有15°的內收和外展動作,Bombelli則認為,作外展截骨術,至少應該有20--25°的內收動作,這樣才能保持關節囊有合適的張力。
作內翻截骨術時內翻的度數不能超過15--20°,這樣外展肌群具有足夠的張力,超過這個度數的截骨術必須使大粗隆下移。
對選用何種截骨術,Maquet作了如下的規定。
Maquet認為骨關節炎是關節對應力與阻力兩者平衡破潰的結果,使病理組織難以忍受正常的應力與增強的阻力。唯一的方法為減少應力。有兩種方法可以減少關節應力:①減少通過髖臼的合力;②擴大關節面。最理想的方法是兼有上述兩種方法。具體的原則如下:
1.粗隆間內翻截骨術 即PawelsⅠ型手術。適用於髖關節半脫位,髖臼外側負重區有三角形軟骨下硬化區,說明該處為應力集中區。粗隆間內翻截骨術可以增加關節負荷面積,減少負荷量,使關節內應力減少,並較好的進行重分配(圖96-11)。術前應攝髖關節外展位平片,如果髖關節能充分外展,關節面積增大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如果內翻截骨術後不能增加關節面積,甚至反而減少面積,手術肯定失敗。 2.粗隆間外展截骨術+肌腱切斷術 即PawelsⅡ型手術。適用於髖臼外側負重區沒有三角形軟骨下硬化區的病例和有中央型脫位者,它可以增加關節的負重面積,減少負荷量。必須同時作髖外展、內收與髂腰肌腱切斷術(圖96-12)。
3.術前的X線檢查與手術計劃 術前應攝以股骨頭為中心的前後位片,下肢取內旋位、中立位,充分外展與內收位各一張。外展位時關節面一致時可選用內翻截骨術;內收位時關節面一致,可考慮外翻截骨術。必須做到關節面一致,髖臼邊緣的關節間隙有些張開。有些病例不論外展或內收動作都不能使股骨頭再進入髖臼,這些病例不論作內翻截骨術或外翻截骨術都不能加大關節負重面,截骨註定要失敗,必須另想他法。
有關截骨術後的結果因為選用了不同的截骨術,很難作出結論。效果的好壞與病例的選擇得當與否有關。年齡輕,病變屬於較早期,體重適中,干辦公室工作,X線片為髖臼發育不良,關節間隙狹窄程度並未超過原來厚度的一半,這樣病例,作內翻截骨術後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據長期隨訪結果,約1/3病例術後效果優良,1/3病例尚可,另1/3以後必須做髖關節置換術。隨訪時間愈長,優良率會逐漸減少。 髖臼發育不良所致的早期骨關節炎可以作骨盆截骨術。Salter髂骨截骨術還可以施行於50歲以下成人,由於改變了髖臼的方向及負重面,96%可以不痛,78%功能改善,88%關節炎停止發展。Chiari髂骨內移截骨術也可用於成年人。特別適用髖臼外側方發育不良,還可與股骨粗隆間截骨術同時操作。據報告,聯合手術後X線表現有改善或停止發展的,可達80%。屬於骨盆截骨術的還有髖臼旋轉截骨術等方法。
膝關節骨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炎多見女性,肥胖所致超重負荷是致病主要原因。疼痛和關節腫脹是主要的臨床表現,有時活動關節還可感覺到磨擦音。以內側間隔最為明顯,因而可有膝內翻畸形,並訴膝內側疼痛;膝外翻畸形少見。髕股關節亦可有類似變化。
保守治療方法同髖關節骨關節炎,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醇激素對控制滲出減輕疼痛有好處。年齡超過60歲,病變較重者可考慮膝關節置換術,可參閱有關章節。年輕者可考慮作脛骨高位截骨術以改變下肢負重力線,適用於有內翻畸形者。也可以在關節鏡下作關節清創術,或直視下清理術,可以改善症狀。有屈曲攣縮者宜作股骨髁上截骨術。
全身性骨關節炎,這個名稱系指至少有三個關節發病,通常發生在指間關節。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結節型,主要表現為手指的遠端指間關節有Heberden結節形成,多見於老年婦女,且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另一種為非結節型,主要發生在近端指間關節,多見於男性,有時血沉輕度增快,往往有過暫時多關節炎病史。有可能兩種類型是不同的疾病。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指間關節有囊腫形成突出於皮下者可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