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關節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病因學
1、急性感染性關節炎(佔95%)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奈瑟淋球菌作為病源體。它從感染粘膜表面(子宮頸,直腸,咽)擴展到一些手小關節,腕,肘,膝關節和踝關節。中軸骨骼關節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關節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佔45%),鏈球菌(佔9%),及革蘭氏陰性菌如腸桿菌,綠膿桿菌(佔40%),沙雷桿菌(佔5%)引起。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多見於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嚴重創傷或嚴重內科疾病(如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關節修復,SLE,RA,糖尿病,惡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發於尿道或皮膚。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關節炎見於單側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腕關節,踝關節,肘關節)。多關節細菌感染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慢性關節炎(RA,骨關節炎)或有一個經置換的關節。芽胞羅旋桿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體(參見第157節),會引起急性遊走性關節痛並伴有發熱,頭痛,疲乏和皮膚損傷或間歇性單關節炎。
(3)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組鏈球菌感染多見於新生兒和2周歲以上的兒童。2周歲以下的兒童中多見的是金格桿菌(KingellaKingae)。雖然B型流感嗜血桿菌是6個月到2周歲兒童中導致細菌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於免疫接種已使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下降了95%。在兒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細菌性關節炎<10%,但它仍是導致多關節感染的主要因素。
(4)關節感染厭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和大腸桿菌。占優勢的厭氧菌如痤瘡丙酸桿菌,鏈球菌,梭狀芽胞桿菌和類桿菌會在關節修復,創傷或早先的手術中感染關節。造成厭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損傷,關節穿刺術,近期手術史,關節修復,鄰近感染,糖尿病及惡性腫瘤。
(5)被人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多由革蘭氏陰性菌如B型鏈球菌,口腔厭氧菌(如梭狀芽胞桿菌,鏈球菌,類桿菌)引起。動物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叢。在狗和貓咬後巴斯德菌感染佔1/2。狗和貓咬後還可引起假單胞菌屬,摩拉克菌屬及噬血桿菌屬感染。鼠咬後可引起擬放線鏈桿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HIV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7)引起急性關節炎的病毒包括細小病毒B19,HBV,HCV,風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種之後)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薩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與關節痛,關節炎有關,並且與細菌相比更易引發多關節炎。
2、慢性感染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佔5%)可由分枝桿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較弱的細菌引起。如結核分枝桿菌,海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念珠菌屬,厭酷球孢子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絲菌屬,麴黴菌,衣氏放線菌和布魯菌屬。
有2/3的患者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發生在1年以內,這可能是由於手術操作引入細菌或是術後細菌感染如皮膚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關節置換感染是單純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佔50%,混合感染佔35%,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佔10%,厭氧菌感染佔5%。
二、發病機制
關節感染會促發炎症反應(關節炎),以殺死微生物,但同時也損傷了關節組織。
感染源由下列途徑到達關節:(1)直接播散(損傷,手術,注射,咬傷);(2)鄰近感染進入關節(如骨髓炎,軟組織膿腫,感染的傷口);(3)血液傳播,皮膚,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感染病灶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組織。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細菌定植在關節組織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粘附因子。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內毒素(脂多糖),細胞壁骨架成分,革蘭氏陽性菌產生的外毒素,細菌抗原與抗體結合產生的免疫復合物,都會促發炎症反應。多核中性粒細胞(PMN)移行進入關節,吞噬病原體。在吞噬病菌的同時PMN釋放的溶酶體酶也造成滑膜,韌帶及軟骨的損傷。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線也是引起急性細菌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復(形成血管翳)並造成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的損傷,即使應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繼續存在。有理論認為感染使軟骨變成抗原輔以細菌成分參與免疫調節,造成反應性滑膜炎。
2、感染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表現
急性細菌性關節炎起病急(數小時到數天),關節疼痛劇烈,
發熱和壓痛伴運動受限。患者若無其他症狀會引起誤診。患感染性關節炎的兒童表現為一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受限(假癱),易激惹體溫正常或低熱。成年人中急性細菌性關節炎分為淋球菌性和非淋球菌性,兩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反應是不一樣的。
3、如何區分感染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zd節炎的急性發作,一般是以紅、腫、熱、痛開始,並具有多數首發於足部的跖趾關節等特點;而感染性關節炎,即化膿性關節炎,與痛風急性關節炎首次發作時症狀的確非常相似,但化膿性關節炎主要為金黃回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為全身感染症狀。 (1)可發現原發感染或化膿病灶。 (2)多發生在大關節,如髖關節、膝關節,並伴有髙熱、畏寒等症狀。 (3)關節腔穿刺液為膿性滲出液,塗片鏡檢可見革蘭陽性葡萄球菌和培養出金黃色葡萄球菌。 (4)滑液中無尿酸鹽結晶。 (5)抗痛風葯物治療無效。 此外,感染性關節炎中還有淋答病性關節炎,病原菌為較特殊的化膿菌。
4、怎樣防治豬傳染性關節炎?
豬傳染性關節炎的一般臨床表現是關節腫脹和患肢出現跛行。引起關節腫脹的主要病原菌有馬鏈球菌、豬鏈球菌、豬丹毒桿菌、豬鼻支原體、豬滑液囊支原體、棒狀桿菌、豬嗜血桿菌及副嗜血桿菌等。
(1)鏈球菌性關節炎鏈球菌性關節炎多發生於3周齡之內的仔豬。病原體可通過臍帶或皮膚破口感染而發病。
【臨床症狀】是病豬被毛粗亂,食慾減退或廢絕,體溫升高達41℃以上,運動時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局部檢查,可見患病關節腫脹、增溫而有壓痛。一般常感染四肢末端關節。剖檢可見到關節滑膜腔內有多量膿性分泌物蓄留。分泌物呈白色而濃稠,以後隨病程經過轉為慢性,其分泌物則變為乾酪樣。【防治措施】大量應用抗生素,如肌注青黴素3萬~4萬單位/千克體重,或林可黴素11毫克/千克體重,可取得滿意效果。母豬分娩時應整理好產床或多鋪褥草,以防仔豬哺乳時發生皮膚損傷。飼料內加入青黴素作為母豬的添加飼料。外科處理時,應嚴密消毒。
(2)丹毒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丹毒桿菌所引起。8周齡以後仔豬與成年豬易發本病。本病多取慢性經過。
【臨床症狀】患病關節腫大,關節內有大量纖維素析出而使關節變硬。豬丹毒桿菌易侵害跗關節和膝關節。【防治措施】預防母豬在分娩前3周時,應進行丹毒的預防注射,仔豬在斷乳時或離開育成舍之前,應再給仔豬進行一次預防注射。治療病初可應用抗丹毒血清,並配合應用青黴素療法,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後期已轉為慢性經過時,往往治療效果不良。
(3)支原體性關節炎由豬鼻支原體或豬滑液囊支原體感染所致。前者易感染3~10周齡的仔豬和成年豬;後者多易感染10~20周齡的育肥豬和成年豬。
【臨床症狀】表現為開始出現腹痛,陣縮性呼吸,體溫升高到41~42℃,接著出現睾丸炎、關節炎和跛行等症狀。重症時病豬因劇烈疼痛而不能站立。
滑液囊支原體性關節炎,臨床特徵是病豬突然發生跛行,關節輕度腫脹,多侵害跗關節。站立時患肢提舉不敢落地負重,重症豬不能站立。兩種支原體,無論哪一種感染病豬都可能出現咳嗽和打噴嚏的現象。【防治措施】對於急性經過的病豬,於發病後第一天開始注射泰樂菌素或林可黴素,每天一次,連用3天。為減輕疼痛,可注射可的松類,但只需注射一次,不能反復應用。
(4)棒狀桿菌性關節炎由化膿性棒狀桿菌所致。棒狀桿菌可通過皮膚破口進入體內,沿血液循環到達關節腔而發病,發病後關節腫大,因疼痛而出現跛行。穿刺時可由關節腔內流出大量綠色膿汁。(5)嗜血桿菌性關節炎由豬嗜血桿菌或副嗜血桿菌引起的多發性漿膜炎。炎症可發生在胸膜、腹膜或關節滑膜腔內。纖維素沉積物常貼附於漿膜表面,病豬體溫升高達41.1~41.2℃。以多發性關節滑膜炎發生較多,其發生率可達50%~70%,死亡率為10%左右。治療:發病後應用大量抗生素,可收到一定效果,如肌肉注射青黴素,每天用量44000單位/千克體重,連用3~4天。
5、如何防治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以關節炎和腱滑膜炎為特徵,偶可致腱斷裂。
病初可能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食慾減退,不願走動,蹲伏、貧血和消瘦,隨後出現跛行,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發炎腫脹。病程延長且嚴重時,可見一側或兩側腓腸肌腱斷裂,跖骨歪扭,趾後屈。在多數情況下,感染率可達100%,發病率僅5%~10%,死亡率不超過6%。
防治:本病尚無特效葯物治療,嚴格執行衛生消毒措施,如對雞舍及環境進行徹底的清掃、沖洗後,用鹼性消毒液或0.5%有機碘消毒,並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疾病傳入。1~20日齡是本病的易感期,1日齡接種弱毒疫苗可有效地預防感染,但將影響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提倡用滅活苗免疫種雞,其傳給子代的母源抗體可保護初生雛雞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經蛋傳播的可能性。
6、感染性關節炎
?
7、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炎,是什麼病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要提高機體抵抗力。抗類風濕治療。感染性關節炎是關節感染,要抗感染治療、
8、狗狗感染性關節炎如何診斷?
狗狗關節炎
犬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要點
犬感染性關節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侵襲關節引起的關節炎。
一、犬感染性關節炎的病因
1、外源性的關節感染,常見於關節透創後,病原菌直接感染或關節周同組織化膿性炎症的蔓延。
2、血源性感染,它是指肺炎、臍帶炎、泌尿道感染等原發性病灶的病原菌經血循環感染關節。
3、醫源性的感染見於關節切開術、關節腔穿刺等手術污染。
二、犬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要點:
a)、X射線檢查:
1、早期X射線顯示關節滑膜和關節囊增厚、關節腔增寬。隨著病情加重,則出現關節損壞,關節周圍組織稀疏,關節面不規則,有的則表現纖維性或骨性關節強硬。
2、關節穿刺見滑液變性及白細胞增多,且多為中性粒細胞。
3、可做穿刺細菌培養,以確定細菌感染類型,但經過抗生素治療者,細菌培養難檢出結果。
b)、臨床症狀:
1、患關節腫脹,熱痛,關節腔內積聚大量漿液性、纖維索性或膿性滲出液,關節囊膨脹,按壓有波動感。
2、患肢跛行,常伴有體溫的升高;經久則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被侵蝕,關節骨周緣骨質增生,滑膜增厚;後期可發展為纖維性或骨性關節癒合,關節強硬或死關節。
三、犬感染性關節炎的防治措施:
1、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可選用細菌敏感的抗生索,連用數周,直至感染消退。開始48小時可靜脈給葯,以迅速控制感染。
2、適當活動關節,防止病犬的關節粘連,但3~4個月內不宜負重,以免關節軟骨磨損破壞。
3、當關節內膿液積聚過多時,可穿刺或切開,安置引流管,便於排出膿性分泌物和沖洗。沖洗用滅菌等滲溶液,每天1次。
4、病程久者,關節軟骨和關節骨一般破壞較嚴重,炎症控制後易轉為退行性關節病,功能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