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豬關節炎怎麼治療?
?
2、怎樣防治豬傳染性關節炎?
豬傳染性關節炎的一般臨床表現是關節腫脹和患肢出現跛行。引起關節腫脹的主要病原菌有馬鏈球菌、豬鏈球菌、豬丹毒桿菌、豬鼻支原體、豬滑液囊支原體、棒狀桿菌、豬嗜血桿菌及副嗜血桿菌等。
(1)鏈球菌性關節炎鏈球菌性關節炎多發生於3周齡之內的仔豬。病原體可通過臍帶或皮膚破口感染而發病。
【臨床症狀】是病豬被毛粗亂,食慾減退或廢絕,體溫升高達41℃以上,運動時出現不同程度的跛行。局部檢查,可見患病關節腫脹、增溫而有壓痛。一般常感染四肢末端關節。剖檢可見到關節滑膜腔內有多量膿性分泌物蓄留。分泌物呈白色而濃稠,以後隨病程經過轉為慢性,其分泌物則變為乾酪樣。【防治措施】大量應用抗生素,如肌注青黴素3萬~4萬單位/千克體重,或林可黴素11毫克/千克體重,可取得滿意效果。母豬分娩時應整理好產床或多鋪褥草,以防仔豬哺乳時發生皮膚損傷。飼料內加入青黴素作為母豬的添加飼料。外科處理時,應嚴密消毒。
(2)丹毒性關節炎主要是由丹毒桿菌所引起。8周齡以後仔豬與成年豬易發本病。本病多取慢性經過。
【臨床症狀】患病關節腫大,關節內有大量纖維素析出而使關節變硬。豬丹毒桿菌易侵害跗關節和膝關節。【防治措施】預防母豬在分娩前3周時,應進行丹毒的預防注射,仔豬在斷乳時或離開育成舍之前,應再給仔豬進行一次預防注射。治療病初可應用抗丹毒血清,並配合應用青黴素療法,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後期已轉為慢性經過時,往往治療效果不良。
(3)支原體性關節炎由豬鼻支原體或豬滑液囊支原體感染所致。前者易感染3~10周齡的仔豬和成年豬;後者多易感染10~20周齡的育肥豬和成年豬。
【臨床症狀】表現為開始出現腹痛,陣縮性呼吸,體溫升高到41~42℃,接著出現睾丸炎、關節炎和跛行等症狀。重症時病豬因劇烈疼痛而不能站立。
滑液囊支原體性關節炎,臨床特徵是病豬突然發生跛行,關節輕度腫脹,多侵害跗關節。站立時患肢提舉不敢落地負重,重症豬不能站立。兩種支原體,無論哪一種感染病豬都可能出現咳嗽和打噴嚏的現象。【防治措施】對於急性經過的病豬,於發病後第一天開始注射泰樂菌素或林可黴素,每天一次,連用3天。為減輕疼痛,可注射可的松類,但只需注射一次,不能反復應用。
(4)棒狀桿菌性關節炎由化膿性棒狀桿菌所致。棒狀桿菌可通過皮膚破口進入體內,沿血液循環到達關節腔而發病,發病後關節腫大,因疼痛而出現跛行。穿刺時可由關節腔內流出大量綠色膿汁。(5)嗜血桿菌性關節炎由豬嗜血桿菌或副嗜血桿菌引起的多發性漿膜炎。炎症可發生在胸膜、腹膜或關節滑膜腔內。纖維素沉積物常貼附於漿膜表面,病豬體溫升高達41.1~41.2℃。以多發性關節滑膜炎發生較多,其發生率可達50%~70%,死亡率為10%左右。治療:發病後應用大量抗生素,可收到一定效果,如肌肉注射青黴素,每天用量44000單位/千克體重,連用3~4天。
3、仔豬關節炎怎麼治
早期應著眼於讓健康人保持健康的狀態,防止疾病的發生。
1.在飲食上,應吃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柑橘、柚子、獼猴桃、酸棗等含維生素C較多,奶類、蛋黃、動物肝臟、海魚等含維生素D較多,植物油、谷類、堅果、肉類等含維生素E較多
2.三餐要八分飽,可控制體重,減輕關節負荷。
3.適當運動也有助於減輕體重。在運動前應做准備活動,中、老年人運動時應掌握正確的方法,根據身體情況做適量活動,最好不做劇烈的運動,防止關節過度勞累。
4.適當用一些關節軟骨修復劑。 骨關節炎的中期防治
中期預防的重點在於早期發現病人,阻止疾病的進展。
1.骨關節炎的早期症狀是關節局部疼痛,並有活動痛感加重,休息減輕的特點,可伴有腿打軟欲跌倒的感覺,有時還有絞索現象,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並呈持續性,關節活動受限,最後發生變形。
2.關節外傷如半月板、叉韌帶的損傷,錯誤的鍛煉方法等,均可造成創傷性骨關節炎。因此,在活動時如發生外傷,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防止造成進一步損傷。
3.造成骨關節炎還有一些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等,因此應盡早治療原發病,以防關節造成嚴重損壞。 骨關節炎的晚期防治
1.晚期預防要阻止關節功能障礙、減輕患者痛苦和給予相應的臨床治療。
2.50歲以上的女性應用適量雌激素可預防骨關節炎的發生。
3.平時加強肌肉的力量,進行股四頭肌的鍛煉有助於保持膝關節的穩定性。
4、豬鏈球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臨床上可分為4型,最急性病例常突然死亡。
急性敗血型:體溫升高到41~43℃,不食、便秘。有漿液性鼻液,眼結膜潮紅流淚。2天內出現多發性關節炎、跛行、爬行不能站立。有的病豬出現共濟失調、磨牙、空嚼或昏睡。少數豬皮膚出現廣泛性充血、潮紅,病的後期出現呼吸困難。常1~3天死亡,病死率80%~90%。
腦膜炎型:此型多見於哺乳仔豬和斷奶小豬,體溫升高到41℃左右,不食。病豬出現前肢高踏,四肢不協調、轉圈。空嚼、磨牙、繼而後肢麻痹、前肢爬行,四肢作游泳狀或昏迷不醒。部分豬出現多發性關節炎、關節腫脹。
關節炎型:一肢或幾肢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有的逐漸好轉,有的惡化轉為急性敗血型。
淋巴結膿腫型:多見頜下淋巴結化膿性炎症,咽、耳下、頸部等淋巴結也常受侵害。淋巴結腫脹、有熱痛、破潰後流膿,一般不引起死亡。
確診豬鏈球菌病,應將病料送檢。
5、豬鏈球菌病的症狀都有哪些?
豬鏈球菌病,可分為豬敗血性鏈球菌病(即敗血型)、豬鏈球菌性腦膜炎(即腦膜炎型)、豬淋巴結膿腫(即淋巴結膿腫型)三種類型。
(1)敗血型
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其中,最急性病例主要見於流行初期,發病急,病程短,往往不見任何異常症狀豬就突然死亡;急性型病豬表現為精神沉鬱,體溫升高達43℃,出現稽留熱,食慾不振,眼結膜潮紅,流淚,鼻腔中流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呼吸急促,間有咳嗽,頸部、耳廓、腹下及四肢下端皮膚呈紫紅色,有出血點,出現跛行,病程稍長,多在1~3天內死亡;慢性型病例多由急性型轉變而來,病豬多為多發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高度跛行,甚至不能站立,嚴重的可癱瘓,病程可達2~3周。
(2)腦膜炎型
以腦膜炎為主要症狀。多發生於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主要表現為神經症狀,如運動失調,盲目走動,轉圈,空嚼,磨牙,仰卧,後軀麻痹,側卧於地,四肢呈游泳狀劃動。病程短的幾小時,長的1~5天,致死率極高。病程長的表現為多發性關節炎。
(3)淋巴結膿腫型
該型是由豬鏈球菌經口、鼻及皮膚損傷感染而引起,多見於斷奶仔豬和育肥豬。主要表現為在頜下、咽部、耳下、頸部等部位的淋巴結化膿和形成膿腫,病程3~5周。
豬鏈球菌病的臨床表現
6、豬腿瘸是什麼原因?
豬瘸腿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一、傳染性因素
豬傳染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是關節腫脹和患肢出現踱行。引起關節腫脹的主要病原菌有豬鏈球菌、豬丹毒桿菌、豬葡萄球菌、豬滑液囊霉形體或豬鼻霉形體,棒狀桿菌屬、豬嗜血桿菌及副嗜血桿菌等。
上述病原體屬傳染病范圍之內,必須及早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葯物進行治療,但當引起關節炎症而出現跋行時,則需要進行外科處理。對豬鏈球菌性關節炎可在母豬分娩前5星期和2星期各注射1次疫苗,可增加初乳中的抗體,對預防本病具有一定作用;豬丹毒性關節炎在母豬分娩前3星期時,進行丹毒的預防注射,仔豬在斷乳時或離開育成舍之前,應再給仔豬進行1次預防注射。對豬霉形體病,將泰樂菌素加入飼料中,進行預防和治療。
二、非傳染性因素
1、營養缺乏症或營養失調 。 營養缺乏症或營養失調主要是指由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調或鈣、磷不足以及錳、銅等礦物質的缺乏引起跛行。嚴重的佝僂病、軟骨症和骨質疏鬆症多發生於剛斷乳的仔豬,妊娠後期母豬或生長迅速的育肥豬維生索D缺乏時,除發生與鈣、磷比例失調相同的症狀外,常出現四肢跛行,嚴重時出現關節腫大,步態不穩、強直性痙攣、麻痹、癱瘓。
硒和維生素E是畜禽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硒和維生素E的不足或缺乏會引起畜禽多種病變,主要表現為骨胳肌變性、壞死、肝臟營養不良以及心肌纖維變性等變化。引起肌肉營養不良(白肌病)、仔豬肝臟營養不良、桑椹心、肌病性跋行等。 飼料中要供給充足的礦物質,尤其是保持鈣、磷比例平衡。鈣磷比例保持在1:1.2之間,飼料中要供給充足的各種維生素,尤其是注意維生素D要充足,同時飼料中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要有保證。
2、飼養管理,環境衛生因素。 豬腐蹄病是一種蹄間皮膚和軟組織具有腐敗、惡臭為特徵的疾病,亦叫蹄間腐爛或指(趾)間腐爛。多發生於3-6月齡的仔豬主要由干圈舍衛生條件不良,豬蹄長期浸泡在糞尿、泥濘之中,捕捉、追趕、相互咬斗、豬群爭食、相互咬斗時易使蹄發生外傷,病原菌可由傷口進人組織深部而造成感染,引起腐爛,嚴重者可以造成骨折。欄圈潮濕,天氣寒冷是本病的促發因素。
防治上,首先改善圈舍衛生,減少應激的影響。同時投以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葯物,肌注鎮痛葯物或用鹽酸普魯卡因青黴素進行封閉治療,患部塗擦扭傷膏葯。對優良種豬,如發生骨折、關節脫位時,要進行固定復位並防止血腫、淋巴外滲和炎性滲出。
3、遺傳因素。 由遺傳缺陷造成的先天性肢蹄缺陷所致的跛行,如內趾過小、多趾、獨趾、八字腿(腿外翻),曲肢、直腿等。
預防措施,一是淘汰有畸形後代的種豬;二是防止近親交配。外來瘦肉型豬四肢病的遺傳性,在選育留種時,要求選留體格健壯、四肢結實的豬。
造成豬跛行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在乎時加強飼養管理,及時發現發病豬只,做到對症治療,綜合防控,才能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