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

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1-03-17 08:00:22

1、全身性和局限性多汗症有什麼區別呢?

一個是全身性的局限性的

2、類風濕lg、lgg、igm有點偏高是表示什麼

免疫球蛋白M(IgM)

[正常參考值]

單相免疫擴散法:700-2000mg/L。

[臨床意義]

增高 多見於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骨髓瘤、肝臟病、膀胱纖維化、海洛因成癮者、冷凝集綜合征、瘧疾、放線菌病、支原體肺炎等。

減少 多見於原發性丙種球蛋白血症、蛋白丟失胃腸病、燒傷、聯合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球蛋白G(IgG) 

[正常參考值]

單相免疫擴散法:7.6-16.6g/L。

[臨床意義]

血清IgG增高 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萎縮性門靜脈性肝硬變、慢性活動性肝炎、類風溫性關節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IgG型骨髓瘤、某些感染性疾病、IgG型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等。

血清IgG,減少 見於抗體缺乏症、免疫缺陷綜合征、非IgG型多發性骨髓瘤、重鏈病、輕鏈病、腎病綜合征、某些白血病、燒傷、變應性濕疹、天皰瘡、肌緊張性營養不良等。

3、人患了布魯病菌怎麼辦

本病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就個別病人而言,其臨床表現可以很簡便,僅表現為局部膿腫,或很復雜而表現為幾個臟器和系統同時受累。羊型和豬型 布魯菌病大多較重,牛型的症狀較輕,部分病例可以不發熱。

國內以羊型 布病最為多見,未經治療者的自然病程為3~6個月(平均4個月),但可短僅1個月或長達數年以上。

本病的病程一般可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顯。

潛伏期7~60日,一般為2~3周,少數患者在感染後數月或一年以上發病。實驗室中受染者大多於10~50日內發病。

人類 布魯氏菌病可分為亞臨床感染、急性和亞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復發感染。見表11-27。

一亞急性及急性感染 病多緩起,急驟起病者約佔10~30%。少數患者有至數日的前驅症狀,如無力、失眠、低熱、食慾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關節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熱型以弛張型最為多見,波狀型雖僅佔5%~20%,但最具特徵性,其發熱其增殖為2~3周,繼以3~5日至2周無熱期後熱再起,如此循環起伏而呈波狀型;多數患者僅有2~3個波,偶可多達10個以上。其他熱型尚有不規則型、持續低熱等。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狀,每較其他熱性病為著。常於深夜清晨熱急驟下降出現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軟弱。

關節疼痛常使患者輾轉呻吟和痛楚難忍,可累及一個或數個關節,主要為骶髂、髖、膝、肩、腕、肘等大關節,急性期可呈遊走性。痛呈錐刺狀,一般鎮痛葯無效。部分患者的關節有紅腫,側有化膿。局部腫脹如滑囊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等也較多見。肌肉疼痛多見於兩側大腿和臀部,後者可出現痙攣性疼痛。

睾丸炎也是布病的特徵性症狀之一,乃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單側性,可大如鵝卵,伴明顯壓痛。

次要症狀有頭痛(30%~84%)、神經痛、肝脾腫大(約50%)、淋巴結腫大等,皮疹較少見。

二慢性感染 特點為:①主訴多,尤以夜汗、頭痛、肌痛及關節痛為多,還可有疲乏、長期低熱、寒戰或寒意、胃腸道症狀等,如胃納差、腹瀉、便秘等,還可有失眠、抑鬱、易激動等,易被診為神經官能症。②急性期遺留的症狀,如背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明顯乏力、夜汗、遷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頑固的關節痛多見於羊型,化膿性並發症則多見於豬型。

如葯物的療程不足,則復發率可達10%~40%,高於未接受特效治療的患者(6%~10%)。經徹底治療3年後再發病者稱為再感染。
【病原學】

國際上將布魯菌分馬爾他(羊)、流產(牛)、豬、犬、森林鼠及綿羊附睾等6個生物種,19個生物型,即羊種(3個生物型)、牛種(8個生物型,牛3型和牛6型菌的生物特性是一致的,1982年國際微生物學會布魯菌分類學會將其合並為一個生物型稱為3/6型)、豬種(5個生物型,原為4型,1982年國際會議上增加第5型)、森林鼠種、綿羊附著和犬種各一生物型。我國以羊種菌占絕對優勢,其次為牛種菌,豬種菌僅存在於少數地區。近年發現在23個省區,犬中的犬種感染率為7.5%,五省區抽樣調查,人群的感染率為6.1%。

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鍾、濕熱60℃10~20分鍾、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鍾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桿菌在外界環境的生活力較強,在乾燥土壤、皮毛和乳類製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布魯菌僅產生內黴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發病機理】

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後,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 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後,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此時可出現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症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後後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而導致復發。發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布魯菌主要寄生於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病機理以遲發型變態反應為主。

布病的發生發展乃甚為復發,一則與菌血症、毒血症、變態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葯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復雜、難治。

網狀內皮系統在急性期呈彌漫增生,在慢性期則可出現由上皮樣細胞、巨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等所組成的肉芽腫,此系組織對細菌產生的變態反應。肝、脾、淋巴結及骨髓中均可有類似病變。在羊型和豬型布氏桿菌病中,特別是在後者中常有化膿性肉芽腫形成。

【病理改變】

血管的增生破壞性病變也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肝、脾、腦、腎等的小血管及毛細血管,導致血管內膜炎、血栓性脈管炎、臟器的漿液性炎症與微小壞死等。

骨、關節和神經系統的變態反應性炎症主要表現為關節炎、關節強直、脊椎炎、骨髓炎、神經炎、神經根炎等。肺可有出血卡他性肺炎,心臟病變較血管病變少見,有心內膜炎、心肌炎等。腎混濁腫脹,偶見彌漫性腎炎和腎盂腎炎。此外,尚有睾丸炎、附睾炎、子宮內膜炎等。
本病臨床表現變化多端,就個別病人而言,其臨床表現可以很簡便,僅表現為局部膿腫,或很復雜而表現為幾個臟器和系統同時受累。羊型和豬型 布魯菌病大多較重,牛型的症狀較輕,部分病例可以不發熱。

國內以羊型 布病最為多見,未經治療者的自然病程為3~6個月(平均4個月),但可短僅1個月或長達數年以上。

本病的病程一般可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顯。

潛伏期7~60日,一般為2~3周,少數患者在感染後數月或一年以上發病。實驗室中受染者大多於10~50日內發病。

人類 布魯氏菌病可分為亞臨床感染、急性和亞急性、慢性感染、局限性和復發感染。見表11-27。

一亞急性及急性感染 病多緩起,急驟起病者約佔10~30%。少數患者有至數日的前驅症狀,如無力、失眠、低熱、食慾症、上呼吸道炎等。急性期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45%~100%)、多汗(40%~95%)、乏力(30%~10%)、關節炎(70%~90%)、睾丸炎(占男性病例的20%~40%)等。

熱型以弛張型最為多見,波狀型雖僅佔5%~20%,但最具特徵性,其發熱其增殖為2~3周,繼以3~5日至2周無熱期後熱再起,如此循環起伏而呈波狀型;多數患者僅有2~3個波,偶可多達10個以上。其他熱型尚有不規則型、持續低熱等。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症狀,每較其他熱性病為著。常於深夜清晨熱急驟下降出現大汗淋漓,大多患者感乏力、軟弱。

關節疼痛常使患者輾轉呻吟和痛楚難忍,可累及一個或數個關節,主要為骶髂、髖、膝、肩、腕、肘等大關節,急性期可呈遊走性。痛呈錐刺狀,一般鎮痛葯無效。部分患者的關節有紅腫,側有化膿。局部腫脹如滑囊炎、腱鞘炎、關節周圍炎等也較多見。肌肉疼痛多見於兩側大腿和臀部,後者可出現痙攣性疼痛。

睾丸炎也是布病的特徵性症狀之一,乃睾丸及附睾被累及所致,大多呈單側性,可大如鵝卵,伴明顯壓痛。

次要症狀有頭痛(30%~84%)、神經痛、肝脾腫大(約50%)、淋巴結腫大等,皮疹較少見。

二慢性感染 特點為:①主訴多,尤以夜汗、頭痛、肌痛及關節痛為多,還可有疲乏、長期低熱、寒戰或寒意、胃腸道症狀等,如胃納差、腹瀉、便秘等,還可有失眠、抑鬱、易激動等,易被診為神經官能症。②急性期遺留的症狀,如背痛、關節痛、坐骨神經痛、明顯乏力、夜汗、遷延多日的低等。固定而頑固的關節痛多見於羊型,化膿性並發症則多見於豬型。

如葯物的療程不足,則復發率可達10%~40%,高於未接受特效治療的患者(6%~10%)。經徹底治療3年後再發病者稱為再感染。
一周圍血象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血沉在急性期增速,慢性期亦偏高。貧血不清,僅見於嚴重患者或有延徒性病灶者。

二各種培養 需時較長,4周後仍無生長方可放棄。骨髓培養的陽性率高於血液,慢性期尤然。急性期羊型患者的血培養陽性率可達60%~80%。牛型布魯菌初分離時需10%的二氧化碳。從尿液、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膿液等中也可分離出病菌,可將標本接種於豚鼠或小白鼠。

三各種免疫學試驗

1.血清凝集試驗 試管法乃直接檢測脂多糖抗原的抗體,效價≥1∶160為陽性,但注射需亂菌苗後也可呈陽性,故應檢查雙份血清,若效價有4倍或以上增長,乃提示近期布氏桿菌感染。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該法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且檢測IgM及IgG的敏感性相似。因慢性患者的抗體屬IgG型,故本法可同時用於急、慢性病人的診斷。近來有採用親和素酶聯試驗,較ELISA更敏感。

3.2-巰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試驗本法可檢測IgG,用於鑒別自然感染與菌菌免疫。自然感染達1個月後,體內凝集即以IgG型為主(初為IgM型),該IgG對2-ME有耐受性;而菌菌免疫後3個月內的凝集素均以IgM為主,可為2-ME所破壞。

4.補結試驗 補吉抗體亦屬IgG,病程第3周的效介可超過1∶16。本試驗的陽性率高於凝集試驗,特異性亦高,但出現時間晚於凝集試驗。

5.抗人球蛋白試驗 病人尚可產生一種不完全抗體,後者雖可與抗原結合,但肉眼不可見。當將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加入抗原-不完全抗體復合物中,即出現直接可見的反應。不完全抗體出現早而消失晚,故可用於急、慢性期病人的診斷。鑒於本法操作復雜,只適用凝集試驗陰性的可疑病人,效價>1∶80為陽性。

6.皮內試驗 布魯菌素皮試乃為一種延遲超敏反應,24~48小時觀察結果。僅有局部紅暈而無腫塊者為陰性,局部紅腫和硬快的直徑達2~6cm者為陽性。皮試在病程6個月內的陽性率很低,慢性期患者幾近100%呈陽性或強陽性反應。

7.其他免疫學試驗 有反向被動血凝試驗、放射免疫、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等,因操作復雜,不適於普遍採用。

四其他檢查 腦脊液檢查適用於腦膜炎患者,腦脊液細胞增多(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增高,其餘均正常。心電力產可示P-R新時期處長、心肌損害、低電壓等。骨、關節的X線檢查可見軟組織鈣化、骨質修復反應強而破壞性小,椎間盤和椎間隙變窄等。肝功能及腦電圖的改變的均屬非物異性。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對協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如波狀熱、睾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鑒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疾病、神經官能症等下鑒別。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症療法 患者應卧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於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症症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及長期有睾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療 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為宜,一般採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熱一般於用葯後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黴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素的復發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採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復發率4%~50%)。鏈黴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 一般認為四環素與鏈黴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黴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素及鏈黴素外,亦可試用氯黴素與慶大黴素聯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黴素6周。四環素亦可與慶大黴素復方SMZ聯合治癒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餘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後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後引起短暫的發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4、中國十大毒葯是什麼?

01.斷腸草:

看過《神鵰俠侶》的同志一定會記得楊過中了情花之毒後是怎麼解毒的,那就是用斷腸草以毒攻毒。斷腸草是野生藤本植物,學名雷公藤,莖高三四米,葉互生,花小色白,根、莖、葉劇毒.它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據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
02. 鶴頂紅:

常在小說中出現,鶴頂紅究竟是什麼?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為紅信石是紅色的就用了鶴頂紅這個名字,傳說古時為官者將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時用來自殺。砷進入人體後,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03.—鉤吻:

也就是葫蔓藤,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除腥、黃藤、斷腸草、吻葛,朝陽草、大茶葯、大茶藤、虎狼草、梭葛草、大炮葉,黃花苦晚藤、黃猛菜、發冷藤、藤黃、大茶葉(廣西名)大雞苦蔓等。是馬錢科植物.一年生藤本。喜陽、卵狀長圓葉對生,開小黃花,5萼漏斗狀,卵狀蒴果,花期8-11月、果12-2月。浙、閩、粵、滇、黔、桂都有分布。全株含鉤吻素子(最多)、寅(最劇)、卯、甲、丙、辰、乙等生物鹼。
鉤吻素寅動物實驗致死量為0.8mg/kg(夠狠)症狀為呼吸麻痹,鉤吻素乙症狀同,但有趣的是,此時動物心臟仍跳動,而且麻黃鹼等物質無明顯的解救作用,這就證明鉤吻素不是作用於中樞神經或末梢神經,根據中毒後有肌肉虛弱表現,故一般認為其是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上的。鉤吻素甲毒性較弱,可用作鎮痛劑與阿斯匹林合用效果更好,但它們都沒有麻痹神經節的作用,這與箭毒科不同。對腎上腺素和平滑肌也有抑製作用,也就是說可以抑制心臟和使血壓下降。
鉤吻素類(主要是鉤吻素甲)可以治療神經痛尤其是三叉神經痛,還可治療急性脊髓灰白質炎,不過要命的是這東西的治療劑量和中毒劑量相差無幾,用起來總叫人提心吊膽的,一旦呼吸有異常就要趕快採取措施。外用可以治療風濕性關節痛、癰疽、金創等。

中毒症狀為:神經肌肉麻痹、復視、消化道灼痛、嘔吐、腹瀉、腹漲或便秘、心跳先快後慢、呼吸困難、虛脫等。前面提到鉤吻素作用在脊髓運動神經元上,這就使對它的處理比較棘手,無特效葯,一般的急救方法是洗胃、催吐、導瀉等,中葯可用三黃湯(黃岑、黃蓮、黃柏、甘草)灌服,或金銀花榨汁和黃糖灌服等,還有一個偏方:鮮羊血乘熱灌服也有效果。
04.鴆酒:


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但考慮實際情況,估計這只是傳說,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比雞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道士做法時的「禹步」經考證即為對其捕蛇時動作的模仿。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05.天然砒霜:

化學成分As2 O3,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單晶晶形為八面體,也有菱形十二面體。集合體星狀、皮殼狀、毛發狀、土狀、鍾乳狀。白色有時帶天藍、黃、紅色調,也有無色,條痕白色或淡黃。玻璃至金剛光澤,亦有油脂、絲絹光澤。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性脆,溶於水,有劇毒
06.見血封喉

見血封喉,又名箭毒木,為桑科見血封喉屬植物,是世界上木本植物中最毒的一種樹。我國見於雲南的西雙版納、廣西南部、廣東西部和海南省等地。見血封喉為高大的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多米。它的莖桿基部具有從樹干各側向四周生長的高大板根。春夏之際開花,秋季結出一個個小梨子一樣的紅色果實,成熟時變為紫黑色。這種果實味道極苦,含毒素,不能食用。在我國,見血封喉現已被列為三級珍貴保護植物。
箭毒木的乳汁中含有弩箭子甙、見血封喉甙、鈴蘭毒甙、鈴蘭毒醇甙、伊夫草甙、馬來歐甙等多種有毒物質。當這些毒汁由傷口進入人體時,就會引起肌肉鬆弛、血液凝固、心臟跳動減緩,最後導致心跳停止而死亡。人們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心臟也會麻痹,以致停止跳動。如果乳汁濺至眼裡,眼睛馬上也會失明。人和動物若被塗有毒汁的利器刺傷即死,故叫"見血封喉"。當地人用這種毒汁塗在箭頭上,或把箭頭插於樹幹上,取之射獸,獸中箭三步之內立即死亡,但獸肉仍可食用。
07.烏頭

大家還記得里長今的媽媽被灌的毒葯附子湯嗎?附子就是烏頭(特指川烏頭栽培品)的旁生根。
附子是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陝、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布。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川烏頭,還有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金牛七)等,是中葯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古時的標准軍用毒葯,塗抹兵器,配置火葯,關公刮骨療毒就是療得烏頭的毒 。

烏頭鹼的毒性表現為:

1、可突然加快心率、引發心率紊亂,解剖證明死於烏頭鹼中毒者的心臟收縮如桑椹狀。

2、可擴張血管,迅速使血壓下降。

3、影響腎上腺的活動,特別是能顯著的降低抗壞血酸的含量。

4、抑制中樞神經,呼吸中樞。

中毒表現為:嘔吐、腹瀉、昏迷、肢體發麻、呼吸困難、脈搏血壓體溫下降、心率紊亂(這好像都是些廢話)

急救一般用大劑量阿托品(托品鹼可緩解心臟中毒,類似還有普路卡因、抗組織胺、奎寧丁)、利多卡因、乾薑和甘草、金銀花、綠豆、犀角等中葯。黃芪、遠志、牛奶等也有一定效果。
08.情花
還記得楊過中的毒嗎?情花據說就是白色曼佗羅.曼佗羅是一年生有毒草本,夏秋開花,花冠漏斗狀。又名風茄花、洋金花、山茄花。
宋人周去非《嶺外代答》:「廣西曼佗羅花,遍生原野,大葉百花,結實如茄子,而遍生山刺,乃葯人草也。盜賊采干而末之,以置飲食,使人醉悶,則挈篋而趨。」曼佗羅的葉、花、果、莖均可入葯,含東莨菪鹼、莨菪鹼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鹼,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約0.34%。南宋竇材《扁鵲心書》記「睡聖散」 一方:「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不知痛,亦不傷人,山茄花、火麻花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一服後即昏睡。」 曼佗羅花全株有毒,以果實以及種子毒性最大,干葉的毒性則比鮮葉小,其葉、花、籽果、莖均可入葯,含東莨菪鹼、莨菪鹼及少許阿托品等生物鹼,其中以花的含量最高,約0.34%。。
09.奎寧

它除了能夠有效殺滅瘧疾原蟲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墮胎,

奎寧可以破壞平滑肌肌原蛋白,使平滑肌發生有節律的收縮,想一想妊娠中的子宮平滑肌發生有節律的收縮會有怎樣的結??張,還會擾亂汗腺分泌會導致脫水,刺激消化道引發內出血。最後導致心肺等的功能衰竭。

奎寧的致死量為8g,因其易於吸收,一般30min內即出現耳鳴、眼花、惡心、嘔吐、頭昏、口唇發青、體溫下降、1-2h內即可死於呼吸麻痹。奎寧還會引起視網膜細胞的變性,嚴重的會導致視神經萎縮,也就是說奎寧中毒的後遺症很有可能是失明。

奎寧中毒目前尚無特效葯,急救仍多為洗胃、灌腸,因為它易於吸收,同時又不是高效毒葯,當出現症狀時就已經晚了。同樣急性酒精中毒也幾乎是沒救的,而對付比它們厲害的多的砷毒、蛇毒卻都有特效葯,真有意思,這就是辯證法吧。
10.雷公騰

雷公騰生於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雷公藤有殺蟲、消炎、解毒之效,是我國江浙一帶菜園中廣泛使用的殺蟲劑,有祛風,解毒,殺蟲功能。也用來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核、麻風等。其根、葉、花均可搗爛外敷,但用根敷後,過半小時須取去,否則起泡。

中毒症狀:潛伏期一般2小時左右如煎服或同時飲酒的症狀就出現更早,且更嚴重。一般死亡時間約在24小時左右,最多不超過4天。中毒開始出現頭暈頭痛、心悸乏力、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肌肉疼痛、嚎叫掙扎、四肢麻木或抽搐、肝腎區疼痛。血便、少尿、浮腫,偶有血尿、尿儲留、血壓下降、唇甲發紺,嚴重時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及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偶因心肌損害並發心律失常、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鼻出血、吐血水、全身及寒丸疼痛,後期毛發脫落,皮膚接觸時可引起炎症。

解救方法:

1、毒後能度過5天,預後較好。接觸中毒者應立即脫離現場。。

2、治療中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肝腎區疼痛、尿中出現蛋白及血清轉氨酶升高時應立即停葯。

3、盡快催吐、洗胃、導瀉、灌腸。

4.、靜脈輸入10%葡萄糖水或5%葡萄糖鹽水。

另;對症治療:如肺水腫、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鉀及嚴重尿毒症等均應按常規方法進行搶救。急性腎功能衰竭、高血鉀及嚴重尿毒症時,立即應用透析療法常有良效。腹痛用阿托品,神經症狀可用安定等。

5、詳解類風濕因子在哪些情況下存在?

類風濕因子在哪些情況下存在?類風濕因子簡稱RF,是人體產生的一種針對體內變性免疫球蛋白的一種抗體,所以是一種自身抗體,它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類風濕因子的檢查可以輔助類風濕病的診斷和治療。類風濕因子存在最多的是類風濕關節炎病症。類風濕因子與體內變性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在體內各處的沉著是引起關節局部病變和關節外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有大約8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呈陽性。長春英平風濕醫院專家為您講解類風濕因子多存在於以下情況之中:①瘧疾等寄生蟲感染疾病。②流感、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中。③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症。④結核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慢性感染性疾病。⑤其他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性疾病。⑥2%一5%的正常人及10%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⑦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其他風濕性疾病。醫學研究發現,類風濕的出現與類風濕因子有關系,而環境和遺傳又影響類風濕因子,因此類風濕關節炎發病因素與類風濕性因子有一定關系。長春英平風濕醫院專家指出,類風濕因子是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自身抗體首先發現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並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環境因素: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遺傳因素:類風濕關節炎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6、婚檢 tppa呈弱陽性

還是去做以下確診實驗,如果真的是SYP,可以用青黴素治療,效果很好。

7、屠呦呦團隊又有什麼突破性發現?

「得獎、出名都是過去的事,我們要好好『幹活』。」2018年初,出生於1930年的屠呦呦略顯焦急。

在這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眼中,「新年」更多隻是一個時間概念,在提醒她「還有很多事要做」。

屠呦呦談起了她的新年期望。

期望一:發現青蒿素更多「秘密」「把論文變成葯」

自1969年正式接觸抗瘧葯,至今近50年的歲月中,屠呦呦與青蒿素結下不解之緣。

她和研究團隊從東晉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深入到微觀世界,讓青蒿素更多的「秘密」顯現出來。

對於普通人來說,從青蒿到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科學的進步讓更多人獲益;然而,對於科學家們來說,每一小步前進都顯得步履維艱。

「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是青蒿素是怎樣實現抗瘧、在人體中發揮葯用作用的機理是什麼,以前我們做得不夠,現在要深入研究。」屠呦呦告訴記者,在今後一段時期內,這是她和科研團隊的攻關重點。

「我們明白了青蒿素抗瘧機理,就能更充分地發揮葯效,更好地應用這種葯,這是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環節。」弄清楚青蒿素的「秘密」,很可能不僅僅是發揮它抗瘧的作用,屠呦呦告訴記者,她已經看到青蒿素「在擴大適應症方面的希望」。

「科學要實事求是。葯物的關鍵是療效,我們現在就是要把論文變成葯,讓葯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屠呦呦說。

期望二:建立中醫葯國家實驗室廣納海內外人才

「幾十年前青蒿素剛被發現時,也有其他一些單位在進行研究,但因為沒得到足夠重視,很多東西發現了卻沒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憶,「我們是在黨和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正是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屠呦呦更加珍惜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這個研究平台,並希望它能「升級」成為中醫葯研究領域的國家級實驗室:「現在黨和國家這么重視中醫葯事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中醫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現代科學技術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實現真正意義的中西結合。」

同時,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內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們已經引進了一些青年才俊,他們為推動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人才還是感覺不夠,我們還想引進更多海內外人才。」屠呦呦看著團隊中共事數十年的姜廷良(出生於1933年)、廖福龍(出生於1942年),眼神復雜,「我們都已經七老八十了。」

談及未來的研究,屠呦呦瞬間恢復了自信和篤定:「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也不是得了獎就完了,既然已經開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實際的成果來。」

期望三:用現代科技研發中醫葯創新傳承發展途徑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球91個國家和地區約一半人口仍受瘧疾威脅,當年發生2.12億瘧疾病例,死亡40多萬人,瘧疾仍是世界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但正是由於中國科學家從中醫典籍中獲得啟發、發現青蒿素,把更多人從死神手中搶了回來。

「青蒿素實實在在的效果,讓國際承認了中醫葯療效。」屠呦呦說,「從青蒿裡面找到青蒿素很難,但全國『523』團隊證明了『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獲』的道理。」

屠呦呦認為,從青蒿到青蒿素的研發過程只是中醫葯創新的一種途徑,中醫葯的傳承和發展還有多種途徑和可能性。

「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中醫葯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我國科學工作者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屠呦呦說,「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國』需要我們去踏踏實實地『做』,讓更多醫學科研成果應用到人,讓更多患者遠離病痛,這是每一名中醫葯工作者的追求和擔當。」(本報記者梁相斌、周寧、盧國強)

獲諾獎兩年間:從幾個人到「國家隊」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距離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兩年有餘。兩年間,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在忙些什麼,科研是否取得了新突破?對於以屠呦呦團隊為代表的中醫葯人,諾貝爾獎意味著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探訪屠呦呦團隊。

青蒿素研究「國家隊」: 從「幾個人」到「一群人」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詩經》中描述的野鹿,呦呦地呼喚同伴一起到野外尋找和分享蒿草。

「幾年前在中葯所讀碩士時曾見過屠老師,感覺就是一個慈祥的老太太,後來她得了諾貝爾獎,越來越出名,我才知道生活在我身邊的老太太有這么高的學術成就。所以在報考博士時我義無反顧地『投奔』了屠老師。」像博士生馬悅一樣,近兩年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走進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大門。

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廖福龍還記得曾經的「屠呦呦團隊」:「實際上主要是屠教授帶著兩位做化學工作的科研人員,團隊很小。」

而現在,青蒿素研究中心已升級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這並非僅僅是名稱的改變,而意味著該中心正日益發展成為青蒿素研究的「國家隊」。

「對於青蒿素研究中心的設備、人員編制、經費籌措等方面,我們都給予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告訴記者,該院已把闡明青蒿素類葯物的耐葯機制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臨床應用拓展、生物合成研究等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任務,並推薦申報國家有關創新項目。

「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對青蒿素作用機理的研究,需要『大協作』思維。」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姜廷良說,在這種思路下,屠呦呦團隊的構成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目前,屠呦呦團隊共20多人,這些研究人員並不局限於化學領域,而拓展到葯理、生物醫葯研究等多個學科,形成多學科協作的研究模式。」廖福龍說。

青蒿素研究中心正在逐步建成覆蓋國內外相關科研單位的研究平台。廖福龍介紹:「我們與中科院國家納米中心等科研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高校,大型上市葯企等國內外各領域的不同機構開展專題協作研發,共同主辦學術論壇等,以實現全球青蒿素科研資源和力量的整合與共享。」

「國內有些單位在一些特定領域的青蒿素研究甚至比我們還深入。」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希望搭建青蒿素研發新平台,把國內外相關科研人員集合起來,融合運用各種科技手段。

青蒿素研發「驚喜」連連: 抗瘧機理、適應症研究有所突破

青蒿素已被發現40年,但屠呦呦告訴記者:「截至目前,青蒿的『全貌』我仍不完全了解。」

科學界公認的事實是,青蒿素進入患者體內後,在被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內濃度最高——達成這一共識已經40年,但為何會這樣,仍然沒有答案。

類似的問題還有,青蒿素在人體內代謝後會變成雙氫青蒿素,葯效甚至強於青蒿素。「這也是我們值得研究的問題。」姜廷良說。

隨著多學科、廣泛協作的模式初步成型,針對青蒿素的研究廣度、深度也在不斷拓展,科學家們正一步步接近「謎底」。

「在對青蒿素抗瘧機理的研究方面,我們目前更傾向於『多靶點學說』,並已取得一定研究進展。」廖福龍告訴記者,研究人員還發現,青蒿中除青蒿素以外的某些成分雖然沒有抗瘧作用,但對於青蒿素的抗瘧作用有促進作用,能夠提高青蒿素的利用度。

「我們現在進行的青蒿素與其他抗瘧葯聯合用葯的研發中,也借鑒了中醫葯理論,採取多葯物、多靶點辦法尋找更好的療效、克服耐葯。」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葯研究所博士向麗說。

更重要的是,通過科研人員不斷破解青蒿素的「密碼」,這種已被發現40年的葯物正顯露出它更廣泛的作用:

在對雙氫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屠呦呦團隊發現該物質針對紅斑狼瘡的獨特效果。「紅斑狼瘡是多因素綜合導致的免疫系統異常,具有高變異性,傳統治療方法往往只能使用免疫制劑進行保守治療,難以根治,且長期服葯會造成感染、腫瘤等風險。」受訪專家告訴記者,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青蒿素對盤狀紅斑狼瘡有效率超90%、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有效率超80%,且在發生、發展到終結的整個病理過程均有明顯的療效。目前,「雙氫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已獲國家食葯監總局批復同意開展臨床驗證。這也是雙氫青蒿素被批准為一類新葯後,首次申請增加新適應症。

同時,研究數據顯示,青蒿素在固有免疫及獲得性免疫疾病的各個階段都可發揮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研究人員已證明青蒿素在治療腫瘤、白血病、類風濕關節炎、多發性硬化、變態反應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

「目前,青蒿素治療腫瘤等課題正在進行深入攻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制定青蒿素在制備過程中的工藝優化標准。」廖福龍介紹,近兩年,屠呦呦團隊正式發表15篇科研論文,其中包括兩篇影響因子超過10的重要論文,還有三項專利正在申報中,針對青蒿素可能出現的耐葯機制研究也已啟動。

同時,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類化合物抗瘧機理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500萬元資金支持;科技部有關青蒿素適應症重大新葯項目已獲批;不少葯企提出合作申請……

「時代給了我們好機會,希望藉此破除『西醫讓你明明白白地死,中醫讓你稀里糊塗地活』的謬論。」屠呦呦說。

展望2018: 讓中醫葯登上「大雅之堂」

「青蒿素——中醫葯給世界的一份禮物」,隨著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句話迅速為全世界所知。

獲得諾貝爾獎後,多所西方知名大學邀請屠呦呦參與科研、授予其「榮譽博士」等各種稱號,甚至在經典的西醫教科書中也可能首次出現中醫葯的內容。

在張伯禮看來,「屠呦呦效應」對於中國科技界特別是中醫葯科研人員,是一劑「強心針」——「這證明了中國科技工作者在我國從事的原創科研成果一樣能夠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科技自信的巨大鼓舞。」

但同時,擺在這位中醫葯研究「國家隊」掌門人面前的,還有無法掩飾的難題和尷尬:「從學術本身來說,中醫葯不像西醫可以通過儀器、設備進行量化,很多東西『只可意會不能言傳』,這也成為中醫葯進步的一種阻礙。」

更尷尬的是,截至目前,與西醫有關的國家實驗室已有近百個,而中醫還是空白。

「中醫葯國家實驗室不是為了圖一個好聽的名字,而是沒有這樣更高規格的平台,很難吸引高層次拔尖人才。」與屠呦呦一樣,張伯禮為此十分焦慮,「我們中葯研究所年均約有140篇SCI論文,誰說中醫不能登大雅之堂?」

「無論中醫西醫,根本目的都是服務於人類健康。中醫葯的繼承和研究、開發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對於青蒿素的研究只是其中一種,但多學科研究方式應該是未來發展趨勢。」廖福龍說。

在張伯禮看來,以老百姓的重大需求、國家重大需求、世界重大需求為導向,把幾千年來「原創經驗」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青蒿素精神」,無疑是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葯的正確方向。 (本報記者梁相斌、周寧、盧國強)

記者手記:我眼中的「青蒿素精神」

采訪屠呦呦有多難,相信每個試圖嘗試的人都深有體會。「得獎是過去的事,采訪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搞研究,不是接受采訪。」老人的拒絕往往堅決而不講情面。

我們這次的采訪也是一樣。

在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展板上,我們看到青蒿的圖片和說明。為了采訪,我們也查閱了很多關於青蒿、青蒿素的資料。

在與屠呦呦團隊的互動和溝通中,我們逐漸對青蒿、屠呦呦、青蒿素、屠呦呦團隊和青蒿素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從心底湧起崇敬之情。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這種挽救了數百萬人生命的植物,分布在幾乎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河邊、山谷、路旁、林緣……甚至身處艱險的石隙,它也能倔強地生長。

青蒿沒有美麗的花朵、撲鼻的花氣,如果不是刻意觀察,大多數人甚至會忽視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它沒有爭奇斗艷之心,在百花盛開的時節,它低調地待在一旁,不求有人贊美。

然而,青蒿無論身處的環境多麼復雜、艱苦,它只是默默地吸取營養,然後一叢叢、一蓬蓬精彩地生長。

不畏艱難、甘於寂寞、腳踏實地、甘於奉獻……這像極了屠呦呦、屠呦呦團隊,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們。正是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默默的付出,讓我們能體會到更美好的生活。

我們理解了科學家的拒絕。屠呦呦曾說「這幾年也受表彰了、也露臉了,現在得幹活了」——他們關注的,就是自己的研究課題、項目進展,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多做貢獻。

屠呦呦所帶的博士生馬悅說:「屠老師的一生都沒有因為周遭的環境變化而心有旁騖。她對科學研究的踏實和執著打動了我們。」

「科學要實事求是。葯物的關鍵是療效,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把論文變成葯,讓葯治得了病,讓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類。」屠呦呦說,「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得獎,也不是得了獎就完了,既然已經開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實際的成果。」

言猶在耳,我們似乎看到一叢叢在風雨中倔強生長的青蒿,更感受到中醫葯工作者「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青蒿素精神」。

加油,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無限的可能。

8、血沉高,關節疼痛,但不是風濕性關節炎也不是類風濕。。是什麼原因呢

血沉快多少,要是關節疼痛腫脹還是考慮結締組織病早期或活動期,早對症治療,別等的其他化驗都高再治療就有些耽誤,所以主張積極治療觀察關節疼痛恢復情況

9、梅毒假陽性的原因

你好,梅度假陽性是指除梅毒外,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活動性肺結核、風濕性心臟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傳染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腎炎、鉤端螺旋體病、麻風、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海洛因成癮等,都可導致RPR陽性。診斷梅毒除依據化驗結果外,更重要的依據是詳細了解患者的生活史和既往病史,以及詳細的體查。綜合分析後慎重作出判斷,才能避免梅毒化驗結果假陽性造成的誤診。希望對你有幫助,祝健康!

與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