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按摩手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按摩手法

發布時間:2021-03-16 00:01:11

1、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誰知道方法是什麼啊?我在等那幸福的瞬間降臨啊?

你好,目前西醫治療類風濕基本無望,還是求助中醫比較好。中醫治療類風濕有很多種,如針灸、按摩、火療、按推,最長用效果也最好的還是中醫中葯,中醫講究的是辨證,從根本治療,辨證正確的話,不但能迅速緩解症狀,還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2、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是什麼?

?

3、類風濕關節炎如何進行推拿治療?

推拿用於治療痹證已有數千年歷史,它具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消除肌肉疲勞、滑利關節等作用,對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尤其可以預防肌萎縮,改善肌力,防止關節僵硬、畸形及骨質疏鬆。治療時嚴防手法粗暴,以免發生骨折。如局部紅腫、炎症正在進行,則不宜應用。

常用手法:一指禪、推、、按、揉、摩、擦、捏法和被動運動手法。

1.一指禪推法

用拇指的羅紋面或指端著力,運用前臂的擺動帶動拇指關節做伸屈運動的手法稱為一指禪推法,又稱為一指禪功。主要作用於經絡穴位,常用穴位:中脘、氣海、關元、膏育、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腎俞、肩俞、曲池、外關、大陵、環跳、居髎、風市、委中、承山、足三里、陽陵泉、昆侖、申脈等,每穴2~3min,可以疏通經絡,調暢氣血。

2.關節局部手法

在一指禪功法後,運用推、按、揉、摩、捏等手法,在病變關節周圍由上至下、由近心端至遠心端依次治療,每個關節做3~5min,尤其是畸形的關節周圍均可觸及結節狀粘連或攣縮的結締組織可以重點施術,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活血止痛。

3.關節被動手法

在關節局部手法治療後,運用、揉、推、拿、拔伸、環搖等手法對關節及相應的肌肉進行被動運動治療,運動的力量由弱至強,幅度由小至大,尤其是已經發生攣縮、畸形、僵直的關節,更要動作輕柔、循序漸進,防止骨折和肌肉拉傷。每日進行1~2次。

4.關節主動運動手法

關節被動手法治療之後,術者將關節周圍的肌肉用搓、摩的手法活動後,固定近心端,令病人做主動運動,進行肌力增強訓練,為增加肌力,術者可以適當給予阻力,進行徒手抗阻力訓練。每次10~15min。

4、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以葯物治療為主,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治療葯物包括以下幾種:1.抗生素,主要是治療鏈球菌感染。因為風濕性關節炎多是在鏈球菌感染之後出現,所以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關節炎不可缺少的措施。首選的抗生素是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以換用其他的抗生素。2.抗炎止痛類葯物,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葯物,可以解熱、抗炎、止痛,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C反應蛋白下降,但是不能夠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

5、風濕患者的按摩方法有哪幾種

按摩療法即推拿療法,是採用按摩法刺激風濕患者體表的一定部位,運動患者肢體而進行治療的一種療法。按摩療法具有通經絡、暢氣血、行滯化淤、散腫止痛的功效,還具有促進局部營養,防止肌肉萎縮,促進疤痕變軟和損傷修復的作用。適用於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症、慢性腰肌勞損、增生性膝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按摩手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①推法:分指推和掌推。指推是指用大拇指指端,著力於一定的部位,通過腕部的擺動和拇指關節屈伸活動所產生的力,持續作用於經絡穴位上。掌推是指掌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指推刺激量中等,接觸面積小,可應用於全身各部穴位;掌推接觸面積較大,可在身體各部位使用。推法有通經絡、行氣血的作用,適用於軀乾和四肢疾病。
②拿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對稱用力,對一定部位和穴位進行一緊一松的拿捏。拿法刺激較強,常配合其他手指適用於頸項、肩部和四肢等穴位。對頸部發硬,關節、筋骨酸痛等症,常用本法作配合治療。具有祛風散淤、通經活絡、緩解痙攣的作用。
③按法:用拇指或掌根按壓一定的部位,逐漸用力,深壓捻動,按:而留之。按法是一種強烈刺激的手法,常與揉法結合使用。拇指按法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掌根按法常用於腰背及下肢部。具有通絡止痛、放鬆肌肉、矯正畸形的功能。
④摩法:用手掌面或指面附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有節律的撫摩。摩法刺激輕柔緩和,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祛痹止痛的作用。
⑤擦法:用手掌面、魚際部分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進行直線來回摩擦。擦法是一種柔和溫熱的刺激,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⑥拍打法:用掌或拳拍打體表。具有調和氣血、強筋健骨、消除疲勞等作用。對風濕酸痛、肌肉萎縮、指端紫紺、肢體麻木、肌肉痙孿等,可用本法配合治療。
⑦搓法:兩手掌相對,夾住患者肢體一定部位用力來回搓動,動作要快,移動要慢,用力要柔和均勻。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
⑧揉法:用一指、數指、手掌或握拳等方式揉。揉動時手指要緊貼皮膚,使患部的皮下組織隨著揉動而滑動,幅度逐漸擴大,壓力輕柔。適用於全身各部,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散熱的作用。
⑨搖法:用一手握住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作緩和輕柔的轉動,或用手掌或手指壓住某一部位進行搖動。本法具有滑利關節、韌帶及關節囊的粘連,松節關節滑膜,增加關節活動的作用。適用於四肢關節,是治療運動功能障礙、關節強硬屈伸不利等風濕病的常用手法。
⑩扳法:用雙手或雙臂以方向相反的力量,用脆勁扳動或扭轉患部,可聽到響聲。使用扳法時,動作必須緩和,用力要穩,雙手動作要配合得當,步調一致。有糾正肢體畸形,鬆懈粘連、滑利關節的作用

6、類風濕性關節炎可做哪些氣功療法?

「氣功」,即我國古代的「導引」,也稱「養生法」。它是中醫學、保健、長壽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遺產,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據《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遠在陶唐氏(堯所屬的氏族部落)之始,天多陰雨,河水泛濫,潮濕陰冷,引起人們的氣滯血瘀,筋骨蜷縮不舒,「故作舞以宣導之」(作舞為古代導引的最初形式)。可見,「導引」

是遠古時代人民與大自然惡劣環境和自身疾病做斗爭的產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於素體脾腎不足,復感風、寒、濕之邪,閉阻經絡,氣血不通而致。氣功鍛煉通過調心(意念活動)、調身(導引動作)和調息(呼吸吐納),能使機體機能得到全面調整和加強,通經活絡,收清排濁,固腎強脊,健脾祛濕。因此,能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類風濕病,全面提高人體的素質和抗病能力,調動人體潛能,開發智慧,陶冶性情,是防病治病,強身益壽的首選方法。

(1)練功的要領

①松靜自然。「松」即自己感到輕松愉快,使身體和精神放鬆,這是練功的第一要領;「靜」即閉默無聲,與「動」是相對應的。

「松」與「靜」是相輔相成的,「松」常是「靜」的先行,而「靜」

又可以使「松」加深。但「靜」不宜過深,避免睡著或受涼。

②意氣相合。這需要經過一段訓練之後才能達到。練功時,用意念活動影響呼吸,漸漸使意念的活動與氣息的運行相互配合,使呼吸隨著意念活動緩慢進行。在松靜的前提下,逐步把呼吸鍛煉得自然、緩和、柔細、勻長。

③動靜結合。動靜結合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個特點,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相得益彰,起到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

④上虛下實。練功時上身放鬆,使意氣停留到下部。若下體充實,上體也自然能夠虛靈,頭腦清醒,故練功時注意鍛煉至上虛下實,但以舒適為度,不宜勉強。

(2)風濕類疾病專用氣功法

天津中醫研究所編制了一套適合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氣功法,現介紹如下:

①放鬆功。放鬆功是有意識地依次注意身體各部位,結合默念「松」字,逐步將全身調整得自然、輕松、舒適,解除緊張狀態,排除雜念,安定心神,從而調和氣血,協助臟腑疏通經絡,增強體質,祛病延年。

姿勢:卧式、坐式、站式均可。

呼吸:一般自然呼吸,亦可放鬆與呼吸結合,吸氣時注意部位,呼氣時念「松」字(也有人認為念「送」字更便於放鬆)。

意念:有「三線放鬆」「分段放鬆」「局部放鬆」以及吸「靜」

呼「松」法等。常用的是「四線放鬆法」,即將全身分為四條線,依次放鬆,並配合呼氣默念「送」字。

第一條線(兩側):頭部兩側—兩肩—兩肘—兩前臂—兩腕—兩手十指。意守中指端2 ~ 3 分鍾。

第二條線(前面):面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兩膝部—兩小腿—兩足背—兩足十趾。意守大趾1 ~ 2 分鍾。

第三條線(後面):後腦部—枕項部—背部—腰部—兩大腿—_窩部—兩小腿—兩足底。然後意守湧泉穴3 ~ 5 分鍾。

第四條線(中央):自百會—會陰。沖刷大腦,縱貫五臟六腑(體腔中軸),然後從會陰分兩側沿大腿長骨骨髓腔至湧泉,每次練功約作2 ~ 3 個循環。

「局部放鬆」:在「四線放鬆」的基礎上再單獨放鬆身體的某一病變部位,或某一緊張點,默念「松」字20 ~ 30 次。

「意守丹田」:在局部放鬆的基礎上,意守丹田,太極式或撐抱式,自然站立。

②動功。

預備:兩腳平行開立,與肩稍寬,雙膝微屈,松肩松髖,頭身中正,舌尖輕頂上齶,似笑非笑,兩目平視,意照全身,由上而下依次放鬆。

呼吸自然,將氣沉入丹田,意守丹田。

托天柱地:雙手勞宮相對似持球狀,自體前舉至與肩平時,屈肘至胸前合掌,兩手上下分開,左手上托,右手下按,掌心突出,意守兩手勞宮。雙手緩緩收回至胸前,手心相對,再上下分開,右手上托,左手下按,似托天柱地狀,如此反復,左右各作3 次。

碧海騰蛟:意想自己似碧海中一條蛟龍,靈活,矯健,富有活力。

動作為:兩手掌心向上,自體前抬起,然後,翻掌向下向外,旋臂向後,似蛙泳狀。雙手再自體後,由腋下轉向前伸,復掌心朝上。

掌心向後時勞宮吸氣,轉向前時,十指呼氣(手指有病者,可同時作逐指依次運動)。軀干脊柱與兩臂動作呈反向力,共反復六次。

然後身體作前後波浪運動。力發於足踝而至膝、髖、腰、脊、肩、肘、手臂亦隨身體的波動向前後劃動,似蝶泳狀反復6 次。雙手自體側抬起至頭頂,向百會貫氣,將氣貫入丹田。

收清排濁:雙手掌心向下自體前緩緩提起,然後下按,掌心外凸,意在勞宮,反復3 ~ 6 次。雙手再提至肩平時,掌指上翹90°,突出掌心,以柔力收推3 ~ 6 次,然後松腕,兩臂左右分開一字形,掌指上翹成90°,坐腕推掌,如法再柔力收推3 ~ 6 次,兩臂自體側慢慢下落,轉掌心朝後,雙手向前方抬起,掌心內收再向後下方外推至45°,收推共3 ~ 6 次。

轉膝舒筋:雙手掌心向下自後向前抬起至臍平下,按兩膝,雙膝微微蹲,兩膝同時向左、向右、向外、向內各轉3 ~ 6 圈,然後作蹲起動作,下蹲意在膝蓋,起時意在湧泉,反復作3 ~ 6 次,身體直立。

俯仰升降:兩臂前伸,兩掌心轉斜相對自體前捧起,至頭頂向百會貫氣,沿身體正中導致臍部。雙手沿帶脈移至身體後方,內勞宮對准腎俞,身體後仰,然後身體再前俯,同時沿兩腿後外側向下,按摩足三陰經至兩足踝,轉向足背,沿大腿內側上行至臍,按摩足三陰經,同時身體直立,俯仰共作3 次。

強腰健腎:雙手自臍沿帶脈移至身體後側,外勞宮對兩側腎俞,護命門,腰部做迴旋轉動,正逆各9 次(上身及下肢均不動,只做腰髖、骨盆轉動)。然後雙手轉為內勞宮對腎俞,交錯上下搓(搓在脊柱兩側的腰大肌上),上至後屈盡處,下至尾閭,上體及頭部隨手的動作而左右晃擺,各9 次。

熊晃健脾:雙手自然下垂體側,周身充分放鬆,左膝微屈,身微左晃,左臂向下松垂,同時右臂上提至胸,然後再如法晃至右側,如此悠緩自然地扭腰晃膀,兩足亦相應地虛實變化,節律輕柔,意守丹田或湧泉,共做9 次。

通經活絡:雙足交替互相叩擊承山、三陰交、足三里諸穴,再以雙手掌心向下置體前固定高度,兩腿高抬交替使雙手拍擊「血海」

穴,要力透肌肉筋脈。

③輔助功。

托盤運動;單手托盤:右手上舉至頭頂上方,掌心向上似托盤,向右前劃弧至左前方,再繞經右腋下,自右後再翻轉至頭頂,環繞一周回至體前(注意手心始終向上)。左臂動作相同,唯方向相反,左右交替進行。雙手托盤:雙手同時進行,一側動作同上,另一側動作手臂呈擰轉前舉,仍使手心朝上,先由頭頂劃圈,翻轉回至體前,經腋下向背後再返回,與另一側手臂同時到達體前。左右交替動作,反復進行。

抻拔脊柱:雙手自體側緩緩抬起至頭頂,十指交叉轉掌心朝上,用力上托,雙臂貼耳,意念脊柱,稍停片刻,轉掌心朝下,自百會貫氣至丹田。

堅持關節局部按摩:每次按摩100 次,每日2 次,把疼痛關節搓熱,然後在各種位置做環形活動。

撐拔樁:坐位,兩臂撐抱式或提水式,兩腿向前伸直,足跟盡力前蹬,保持此姿勢數分鍾。

貼碑樁:將脊貼在牆壁上,兩膝屈成90°,保持此姿勢1 ~ 3 分鍾。

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自我療法按摩手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