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指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指標

發布時間:2021-03-14 14:31:54

1、診斷哪些指標就斷定類風濕

新標准中,關節受累是指患者的關節有腫脹或壓痛等活動性滑膜炎的臨床表現。可藉助關節的影像學檢測(如MRI和超聲)對滑膜炎進行確證。其中,大關節指肩、肘、髖、膝和踝關節。小關節包括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第2~5跖趾關節、拇指指間關節和腕關節。小關節中的遠端指間關節(DIP)、第1腕掌關節(CMC)和第1跖趾關節(MTP)不在評價范圍內,因為骨關節炎時這些關節也經常受累。由於外傷等因素也可導致關節腫脹或壓痛,近期受傷的關節也不在考慮范圍之內。河南省中醫院骨病科郭會卿

在對關節受累情況評分時,應綜合評價受累關節的數量和部位。當患者同時存在兩種類型的關節受累時應以評分較高者計。例如,患者有2個大關節和2個小關節受累,則應按評分較高的「1~3個小關節受累」來計分。在關節受累的最高評分項(5分)中,受累關節至少應有1個是小關節。並且,除上文提到各種大、小關節外,該項還應包括顳下頜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等其他任何可能受累的關節。

在血清學指標項中,只要患者有1項血清學檢測結果陽性即可計分。低度陽性指檢測值小於或等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高度陽性指檢測值大於該指標正常上限的3倍。如果血清類風濕因子採用的是定性檢測,則陽性結果計為低度陽性。

病程是指患者自我報告的疼痛、腫脹、壓痛等滑膜炎症狀和體征的最長持續時間,並且在患者就診時這一症狀仍然存在。如果患者報告某關節以前有症狀但在就診時症狀已消失,則無論其是否接受過治療均應作為估計病程。

此外,上文已提到,新標準的主要目的是促進RA的早期診治、預防結構破壞和其他並發症的發生,因此在其評分系統中未加入骨侵蝕等放射影像學指標。然而,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多患者在初診時已處於RA的較晚期、已有明確的骨侵蝕病灶,但經過治療後其臨床或實驗室檢查指標已不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因此在實踐中應對以下3類患者加以關註:1)有典型的RA骨侵蝕表現、並且其既往病史曾滿足2010年RA分類標準的患者應診斷為RA;2)一些長病程的患者,無論其當前是否處於病情活動期,只要其既往病史曾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即可診斷為RA;3)一些接受了早期治療的患者可能暫時尚不滿足新的RA分類標准,但隨著疾病的進展有可能發展為早期RA,應對其加強隨訪。

2、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3、類風濕 ccp數值多少算高

你好,這個指標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特異性的檢查的指標,與疾病的嚴重性無關的

4、親們請教如果詳細檢測關於一切類風濕的指標都是正常的,就確定不是類風濕嗎?

類風濕因子即使是陰性,就是正常,也不說明不是類風濕!類風濕因子的特異性診斷率只有百分之40,現在最特異的診斷標準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又稱0CCP!建議你去醫院做一個這個檢查!頸椎部位再拍個核磁吧,看看頸椎是否有病!

5、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6、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主要檢查指標

1

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指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