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類風濕的西葯吃了後體重增加了啥原因
?
2、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日常要注意什麼?
1、注意防寒保暖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受涼之後很容易導致疼痛症狀加重,所以必須要注意防寒保暖,對四肢關節處進行保護,避免居住的環境過於潮濕和寒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佩戴一些保護關節的護具,既能夠避免受涼受寒,還能夠防止關節受潮,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
2、注意活動強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日常活動時必須要避免過度的活動,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根據身體情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不能過度的進行鍛煉,以免病情加重。另外對於一些爬山等對關節負荷加重的活動應該杜絕,可以選擇散步和游泳等比較輕松又能夠達到鍛煉效果的活動,在活動時還應該注重活動時間。
3、保持關節的活動度
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在出現疼痛時便放棄了對關節的活動,其實長時間的活動關節能夠避免關節出現畸形和肌肉攣縮現象,在疼痛時可以適當的進行活動,熱敷疼痛的部位,既能夠緩解疼痛還能夠延緩病情的進展。
4、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還必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能過度的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和大蒜等,可以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瓜果,富含鈣質的食物,補充鈣質。
5、控制體重
控制好體重,避免體重增長對於護理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一定的幫助,當體重增長過快時,身體的關節承受的負荷加重,關節的磨損更加嚴重,會使疼痛程度加劇,所以要想緩解患者的疼痛,就必須要控制體重,減輕對關節的壓迫和磨損。同時還必須要保持愉悅的心情,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
3、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後,一般會出現哪幾個信號?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會導致身體攻擊其自身的關節組織。類風濕關節炎可以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但是老年人更容易患上此病。類風濕關節炎會有一些很常見的症狀,例如關節疼痛或壓痛,體重減輕或者類風濕結節等。
1、類風濕結節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皮膚上會有異常的腫塊,稱為類風濕結節,這些結節可能會在手指,腕部,肘部,腳趾,腳踝或膝蓋周圍發展。類風濕結節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檢查類風濕結節對於疾病的診斷是有幫助的。
2、關節腫脹
關節腫脹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獨有的。其他疾病,包括骨關節炎,也可能導致此症狀。但是關節痛通常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主要症狀之一。受免疫系統攻擊的關節可能明顯腫脹和發紅,這兩種跡象都表明炎症的存在。
3、關節疼痛或壓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腫脹經常伴有疼痛,這種症狀可能會促使人們少運動以避免疼痛,但這可能會產生長期後果,有可能導致永久喪失行動能力。
4、關節僵硬
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標志是關節僵硬,這種僵硬在早晨起床後,活動前或長時間休息後會惡化。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休息一段時間後,關節也會變得僵硬,而且活動後關節僵硬消失也需要一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5、疲勞
類風濕關節炎影響許多身體器官和組織,會引起多種症狀,疲勞是其中之一。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會引起人體自身的攻擊,因此會導致過度使用身體能量。保持充足的睡眠,選擇健康的飲食,可以緩解這種症狀。
6、發燒
輕度發燒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另一種症狀。發燒和疲勞也可能是某些葯物,如甲氨蝶呤的副作用,氨甲蝶呤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用的葯物。
7、體重減輕
類風濕關節炎的另一主要症狀是體重減輕,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許多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人接受葯物治療會影響食慾,而食慾不振顯然是造成體重減輕的原因。此外,能量消耗過大還可以導致體重減輕,體重減輕的另一個潛在原因是無法吸收食物中營養。但是要注意的是,類風濕關節炎還可以導致體重增加,體重增加和體重減輕都會使類風濕關節炎惡化。
8、眼睛乾燥
類風濕關節炎也會引起視力相關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眼睛乾燥,眼睛有異物感或對光的敏感性增加。炎症也會擴散到角膜或損害眼睛的其他部位,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症狀可能導致青光眼。
受類風濕關節炎影響最嚴重的關節是指關節,手腕和腳的關節。但是隨著疾病的進展,較大的關節,例如肘部,膝蓋和腳踝也會受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受類風濕關節炎還會影響皮膚,心臟,肺和腎臟等組織和器官。
4、類風濕病症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全身表現,類風濕關節炎常以緩慢而隱秘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症狀前有數周的低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
二,關節症狀,95%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出現晨僵現象,早期可出現雙手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和腕關節的腫脹、疼痛與壓痛,多呈對稱性持續性,其他關節如膝、踝、肘及肩關節也可受累,晚期可出現腕關節和肘關節的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移的尺偏畸形,天鵝頸畸形,及有孔花樣畸形。
三,關節外表現,可有類風濕結節、類風濕血管炎、肺間質性病變及結節樣病變,心包炎以及貧血、血小板增多、淋巴結腫大等。
5、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服用強的松時間長了會有副作用嗎?
糖皮質激素包括強的松、強的松龍及地塞米松等,是目前已知最強的抗炎葯物。激素雖然有效,但並不持久,不能阻斷類風濕的病程進展和關節破壞。長期應用易形成依賴性,並產生各種明顯的副作用,如食慾亢進,體重增加,面部及頸背部皮下脂肪增厚,呈滿月臉和水牛背,並有多毛、痤瘡、瘀斑、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出血,繼發感染、高血壓、糖尿病、肌肉無力、骨質疏鬆、無菌性骨壞死等。大劑量使用還可以誘發精神症狀,如興奮、多語、躁狂等。因此,如果濫用激素,導致的醫源性疾病並不小於類風濕本身的危害,甚至比類風濕本身更嚴重,可以成為致殘或致死的原因。但這並不是說類風濕病人不能應用激素,關鍵問題在於要合理應用激素而不要濫用激素。使它不僅能起到治療作用,而且又不致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激素有抗炎和抗免疫作用,這是肯定的。激素對於控制活動類風濕的炎症還是很有幫助的,因此,要對激素有個正確的評價。在類風濕治療中要嚴格掌握好適應證,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用葯,以便能發揮激素治療的最大優勢。一般認為,當類風濕病人具有下列情況時,可以應用激素治療:①有嚴重的關節外症狀,如血管炎、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積液、間質性肺炎、腎炎、中樞神經及眼部病變等。②急進型類風濕關節炎,用其他葯物治療無效,病情嚴重或比較嚴重時。③最近曾用過激素,不能突然停止用葯。病情穩定後聽從醫生指導,把激素葯逐漸減完,而不能驟停,否則疾病會反跳。
類風濕病人使用激素的劑量應因人而異。男性需要量較女性大。一般主張從最小劑量開始,根據病人用葯後症狀減輕的情況,再進一步估計需要量。適當劑量是指給予最小劑量的葯使症狀減輕到病人能夠忍受的程度。日前傾向於使用小劑量,即小於每日10~15mg強的松,根據病情在短期內可酌情增減。對於有嚴重關節外表現的,激素可採用小到中劑量,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嚴格遵循醫囑,不能擅自改量或長期應用。療程短的病人,需要減量或停用激素時,一般比較容易。而長期應用激素的病人,由於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受到深度抑制,腺體有不同程度的萎縮,所以在減量或停用激素時,不宜草率行事,應加用其他葯物緩慢進行。當然,這些原則都應當由專科醫生掌握。對於滑膜炎症狀較重、受累關節少、全身治療有禁忌的病人,可行關節腔內注射激素,以緩解受累關節的疼痛、腫脹,抑制滑膜炎症,改善關節功能。但這種關節內注射不能改變病情進展,只能是一種輔助治療。關節腔內注射的效果因人和關節部位不同而異。
6、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是什麼?怎麼做到較好的預防?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任何病情都是越早發現,越早治療,那麼效果就越好。江醫師提醒患者,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首個症狀,早上起來患者會發現關節不靈活,起床活動後晨僵減輕或消失。同時患者還會出現關節腫痛,還可能會出現乏力、疲勞、發燒等症狀。 另外同康骨科專家也提醒廣大亞健康群體,如果有類風濕疾病家族史、關節出現晨僵、疼痛、腫脹6周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別輕易當作普通關節炎而耽誤治療。遵從醫囑是對病人自身康復最好的辦法。 重慶同康骨科醫院資深專家研究中醫百年治療方法,歷經數年,結合中外先進技術探索出一套治療關節炎病變的良好治療方案。 醫院專家組採用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的針刀治療,再加以針灸、微波、手法等物理治療,標本兼顧。並且對每個患者自身素質制定不同醫療方案,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有良好的效果。現已有多名患者體驗了同康骨科的「五步平衡療法」,不僅在短期緩解疼痛,由於治療力求治病除根,在治療後幾年,經過醫院專門的跟蹤治療調訪,這些患者基本恢復良好,方便了他們了日常生活,給這些被類風濕困擾多年的患者帶來了福音。 1.疼痛伴發熱,你可能患了感染性關節炎。 2.無論是由於創傷或未知原因,疼痛和僵硬感發展迅速,或許你正體驗著類風濕關節炎發作。 3.經短暫坐立或一夜睡眠感臂、腿或後背疼痛、僵硬,你可能出現骨關節炎或其他關節病變。 4.小兒臂凹、膝、腕、踝處出現疼痛或皮疹,或出現波動熱、食慾不佳,體重下降、可能患上了幼年性類風濕關節炎。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 目前通常採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的診斷標准: (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項者為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4項者為肯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3項者為可能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標准不足2項而具備下列標准2項以上者(a.晨僵;b.持續的或反復的關節壓痛或活動時疼痛至少6周;c.現在或過去曾發生關節腫大;d.皮下結節;e.血沉增快或C反應蛋白陽性;f.虹膜炎)為可疑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病變活動分期 ①急性活動期:以關節的急性炎症表現為主,晨僵、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顯著,全身症狀較重,常有低熱或高熱,血沉超過50mm/h,白細胞計數超過正常,中度或重度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且滴定度較高。 ②亞急性活動期:關節處晨僵,腫痛及功障較明顯,全身症狀多不明顯,少數可有低熱,血沉異常但不超過50mm/h,白細胞計數正常,中度貧血,類風濕因子陽性,但滴定度較低。 ③慢性遷延期:關節炎症狀較輕,可伴不同程度的關節強硬或畸形,血沉稍增高或正常,類風濕因子多陰性。 ④穩定期:關節炎症狀不明顯,疾病已處於靜止階段,可留下畸形並產生不同程度的功障。 三、病情進展分期(亦即放射診斷分期) ①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伴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 ②關節間隙變窄,模糊,骨質疏鬆明顯; ③除骨質疏鬆外,尚有明顯的軟骨和骨質的破壞,關節畸形如半脫位,尺側偏斜; ④同第3期加骨性強直。 四、功能活動分級: Ⅰ級:關節功能完整,一般活動無障礙。 Ⅱ級:有關節不適或障礙,但尚能完成一般活動。 Ⅲ級:功能活動明顯受限,但大部分生活可自理。 Ⅳ級:生活不能自理或卧床。 五、病變關節主要症狀、體征分級方法: O級:無疼痛、無壓痛、無腫脹、無晨僵。 I級:不活動時無,活動時有輕度疼痛;壓迫時病人訴有疼痛;關節腫脹,但尚未超過關節附近骨突出部;晨僵時間在1小時之內。 II級:不活動時亦疼痛,活動時疼痛加重;壓迫時不僅訴痛,尚有畏懼表情或縮回該關節;腫脹明顯與骨突出部相平,軟組織凹陷消失;晨僵時間在1-2小時之內。 III級:疼痛劇烈,關節活動因疼痛而明顯受限;病人拒絕醫生作壓痛檢查;關節高度腫脹並高出附近的骨突出部;晨僵時間大於2小時。 六、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影像學說: 骨骼和軟骨的侵蝕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關節侵蝕可很早出現,並且在早期進展最快。有人曾對147 例病程小於1 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了2~3 年的隨訪,以手和足的X 線片作為監測指標,發現隨訪的第1 年骨骼損傷進展最快。另一組包括128 例早期RA 患者(病程<1 年)的觀察顯示,影像學上疾病的進展與首次就診時關節的損壞程度呈正相關,即早期出現骨侵蝕者進展較快。MRI 已被用於評價預後。有觀察結果顯示,MRI 測出的某一關節的滑膜體積與該關節骨骼破壞的進展程度成正比。但是,可否用單個關節的結果推測全身關節的受累情況仍有待更多的臨床資料。 臨床診斷 晚期類風濕病人,因已出現多關節病變及典型畸形,所以診斷多無困難。但本病早期及少數關節受累病例,診斷時常有困難。目前,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各國有不同的標准。1958年美國風濕病學學會提出了經過修改的診斷標准,許多國家都採用這一標准。現介紹如下: (1)晨僵。 (2)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 (3)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個月)。 (5)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趾關節時不需要完全對稱),遠側指間關節的累及不能滿足此項標准。 (6)骨隆起部或關節附近伸側的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7)標準的X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鬆存在)。 (8)類風濕因子陽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的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緻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11)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欄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標准需上述項目中的7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5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3項,(1)—(5)項中至少有1項。其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疑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下列各項中的2項,而且關節症狀的持續時間應不少於3周: ①晨僵。 ②壓痛及活動時痛(為醫生所看到),間歇或持續至少3周。 ③關節腫脹的歷史或所見。 ④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⑥虹膜炎(除非在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否則價值可疑)。 預防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