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標准:由美國類風濕協會提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標准:(1)關節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
(2)14個關節群中,至少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群有軟組織腫脹,持續至少6周
(3)腕掌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或腕關節軟組織腫脹
(4)在一個關節區域對稱性關節腫脹
(5)有類風濕性結節
(6)腕關節或者手關節有關節的侵蝕和骨質疏鬆等X線改變
(7)有類風濕因子上述7項中,如果具備4項者,即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怎麼區別
骨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都是全身性疾病,全身關節均有可能受累,但是二者屬於兩種不同的疾病,必須加以區別。
1、類風濕關節炎的基本病變為滑膜炎,而骨關節炎主要為關節軟骨變性和增生。
2、類風濕關節炎累及近端指間關節,而骨關節炎主要累及遠端指關節
3、類風濕關節炎以中年女性多發,而骨關節炎以50歲以後多發
4、類風濕性關節炎呈持續性、對稱性和進行性關節炎,不經治療很少自行緩解,而骨關節炎症短暫,休息後可減輕或自行緩解。
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晨僵1小時以上,骨關節炎患者不足半小時。
6、類風濕關節炎有類風濕結節,骨關節炎則沒有。
7、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達75%,而骨關節炎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
8、類風濕關節炎患X線檢查以節軟骨破壞為主,而骨關節炎患者以增生為主。
3、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能治好嗎?
重慶楊氏秘方館採用明代秘方徹底治癒類風濕.
採納哦
4、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是手腳疼痛也會腫疼動不了疼得難受
5、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6、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有哪些?
(1)關節症狀
〈1〉早期表現: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
〈2〉中、晚期表現: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2)關節外症狀
〈1〉皮膚: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cm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
〈2〉眼部病變: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
〈3〉可出現骨胳肌肉系統病變: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7、怎樣判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效果?
目前有很多人宣稱「治癒、根治」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他們的標準是什麼呢?許多患者也認為只要關節不痛就是治癒了。是否如此呢? 1987 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了符合下列條件5 項以上者並持續2 個月,才能被認為是達到了臨床緩解的標准。
(1)晨僵時間不超過15 分鍾。
(2)無疲乏痛。
(3)無關節痛。
(4)無關節觸痛或活動時痛。
(5)無關節或腱鞘軟組織腫脹。
(6)血沉:女性小於每小時30mm,男性小於每小時20mm。
怎樣判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的輕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嚴重程度如何判斷,對於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方面極為重要。Davis 等人於1990 年在英國風濕病雜志上介紹的一種方法,簡便、易操作、實用性強,並且適應范圍廣。
近端指間關節滑膜炎計分:是通過每個近端指間關節的拇指的指間關節滑膜增厚的程度來定等級的,分為4 個等級(0= 滑膜無增厚,1= 滑膜可能增厚,2= 滑膜有增厚,3= 滑膜顯著增厚。)。計分相加最高分為30 分。
血沉:以魏氏法為准。
晨僵:時間以分鍾計算。
C- 反應蛋白:根據實驗室具體數值而定。
Ritchie 關節指數:肘、腕、髖、膝、踝、距跟和跗骨關節分別按單個計算。顳頜關節、頸椎、胸鎖、肩頸、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和拇趾關節按一個關節單位計算。
壓痛程度計分:0 級= 無壓痛,1 級= 問患者時有壓痛,2 級=主動訴說壓痛,3 級= 因壓痛產生不自主的迴避動作。每個單關RA炎症活動度計分圖節達到2 級以上算1 分。
病情分級:1 ~ 3 分為輕微,4 ~ 7 分為輕度,8 ~ 11 分為中度,12 ~ 17 分為重度。
方法:評分從左邊開始向右邊移動,移動的方向(向上、向下、平行)視每個項目數值大小來定。在最右邊是最後得分數。
8、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幾種防治措施?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關節外症狀表現在皮膚、眼部和骨骼肌內系統。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患者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還可出現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本病患者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復。要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消極情緒。
治療此病可用以下葯物:
(1)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2)二線葯物: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3)金諾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