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膝蓋疼特別是下雨天,是膝關節炎嗎?
聽你描述的症狀,應該是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是因為長期受涼導致的免疫力下降。平常可以讓老人適當進行關節鍛煉,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要總呆在潮濕的地方,飲食也要規律。另外,適當補充點營養品也是可以的,特別建議吃點百傲鯊鯊魚軟骨粉,可以修復軟骨,恢復關節活力,很不錯的。
2、為什麼患關節炎的人能預報天氣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常能預示近一兩天內的氣候變化,有時還真准,所以常稱自己是「氣象預報站」。經過臨床觀察,有人報告,大約80%-90%的關節炎病人能夠預測到溫度和氣壓的變化,尤其是對陰天和下雨更為敏感。美國一位學者經研究認為,大氣中濕度的增加,不是關節炎患者預測天氣變化的主要原因,因為濕度本身不會使關節炎疼痛、腫脹。理由很簡單,一個關節炎不很嚴重或者更確切的說,在他預測天氣變化前關節可能沒有什麼症狀,他接觸水或者直接把腳浸入水中,也不一定會引起他的關節症狀。其主要原因,是大氣氣壓的降低。關節裡面的膜在氣壓下降時發生擴張,擴張的膜對旁邊的滑膜囊施加了壓力,刺激關節腫脹、疼痛。如果關節囊內的液體,能夠適應濕度和氣壓的變化,調節好關節囊的液體量就不會有關節痛、脹的感覺。不能隨濕度和氣壓的下降調節減少關節囊中的液體,那麼膜就會擴張,而引起關節症狀出現,所以才能預測天氣的變化。也有人認為是大氣中異常電磁作用於有病的關節部位,產生了酸痛,從而使病人能預感到天氣的變化。
3、風濕為什麽會受天氣的影響
醫學氣象學家把人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人是天氣反應型的,在天氣的影響下,他們沒有感覺到痛苦或覺得自己有病,但他們的情緒和健康狀況卻會有波動;第二種類型的人是天氣感覺型的,他們的植物神經系統不穩定(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願決定的),他們比第一種類型的人對壞天氣的刺激反應更強烈,也更早。在天氣驟變時他們會感覺到頭痛和睡不好,還會感到疲倦、情緒不好和變得易於激動。他們注意力無法集中,只能喝少量的酒,並且在酒後會有反應,在開車的時候表現為反應遲鈍。第三種類型的人屬於天氣敏感型,這種類型的人通常是一些病人,他們可能患心血管疾病、風濕性關節炎或者曾經受過傷如骨折等等。當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傷口疼痛或者慢性病加重。據調查,大約有60%的人覺得自己屬於天氣感覺型的。即使按十分嚴格的生物氣候學標准衡量,每三個人中也有一個人屬於天氣感覺型的。
德國醫學氣象學家沃爾夫岡.施潘教授認為,天氣的影響是溫度、濕度、氣壓通過人體皮膚、呼吸器官、感覺器官以及神經系統對人體組織的綜合影響。人體組織和植物神經系統使人體適應一定的天氣形勢。天氣變化了,人體也必須作相應的調整。
統計表明,不僅僅是那些像雨、雪、霧以及能導致交通事故上升的滑冰等所謂平凡的天氣影響,生物天氣形勢也能極大地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比如說,受高壓控制的地區,夜間人們能睡個好覺,相反,高壓移走,或低壓移入加上暖氣團來臨,人們的睡眠往往會受到干擾。又比如,冷氣團來臨,低血壓病人的病情會得到緩解,而風濕病患者則會感到疼痛難忍。
4、類風濕關節炎下雨天關節發作怎麼辦
雨天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雖然已時值秋天,不過各地還是陰雨綿綿,這讓很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痛苦不堪。相信大家都知道,潮濕寒冷的天氣會加重或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因此,秋季也是風濕病容易復發的季節,患者要格外注意保暖,避免寒氣入侵身體。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作往往會導致患者渾身酸痛、腰腿疼、憋脹,患者早晨起床還極易出現關節腫脹發僵。其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侵害關節為主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病情嚴重者可致肢體殘廢。如果不能夠及時治療,使病程超過10年,致殘率高達60%。
臨床上已經證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病的首發症狀就是晨僵。一般表現是,早上患者關節不靈活,活動後晨僵減輕或消失。如有類風濕疾病家族史、關節出現晨僵、疼痛、腫脹6周以上,尤其是中老年人,應及時確診治療。陰雨綿綿的秋季,氣溫低、濕度大,稍微受點風寒,都會讓關節受涼,引起疼痛發病。
在中醫理論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症"范疇,其發病機理為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因此,可以採用中醫的治療方法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預防和治療。
在溫度越來越低的秋天,尤其是雨天,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炎患者要格外注意保暖,早晚注意添加衣物,日常生活中可以適當通過一些飲食來驅逐身體里的寒氣。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提前做好預防。
5、患關節病的人為什麼感知下雨天比天氣預報還要准確?
因為患關節病的人對天氣變化特別敏感所以會比天氣預報還准
6、為什麼關節炎會在陰雨天疼
患有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90%的人因自己關節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而知道將要有刮風、下雨、下雪、寒潮來臨等天氣變化。嘿!病變關節竟成了能發布「天氣預報」的「氣象台」!
曾有學者在寒冷的環境中,對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進行過一系列研究,證實關節炎病人對寒冷較為敏感。如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同在短時間內從30℃降到15℃的寒冷環境中,健康人可出現關節痛;若降溫幅度小、時間長,則健康人不出現疼痛,而關節炎病人會出現關節痛症狀。關節炎病人在寒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當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慢。這是因為,病人的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延長,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因此,在突然寒冷時,病人往往會發生關節痛。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關節活動時也就增加了阻力。在陰雨連綿的天氣,常常會有氣溫下降;氣壓降低、濕度增高的現象,這三種因素就是造成關節炎病人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濕度的改變起著主要作用。因為陰雨天比較寒冷和潮濕,當人體受到寒冷時,首先作用於皮膚冷覺感受器,然後通過神經反射傳導到大腦中樞,繼而使皮膚、肌肉和小血管發生收縮,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變慢,皮膚上就會出現「雞皮疙瘩」,醫學上叫做「立毛肌收縮」,這樣就會使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局部症狀也隨之加重。此外,濕度的改變對關節周圍組織的影響很大,它可使血管擴張,關節囊充血,這種變化在天氣轉變時也是症狀加重的原因。另外,潮濕能使熱的傳導增快20倍,當人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濕後,身體熱量向外發散就會快得多。由於寒冷對身體的人侵加快,因此人就容易受涼得病。若是關節炎病人,則關節疼痛就容易發作。:有學者觀察到,若當,日的平均氣溫與隔日的平均氣溫比較;」升高或降低3℃以上;連日氣壓變化升高或降低10毫巴以上,逐日相對濕度上下變化大於10%,關節痛病人發病就會明顯增加。 有的學者則認為:人體的細胞內外有著正負電荷的電位差,正常人始終保持著相對平衡。在大氣流中,由於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不同而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了電磁波。大氣分子中的電磁波不斷地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導,天氣變化時發生的異常電磁波,引起人體細胞正負電荷的電位變化,從而破壞了體內的相對平衡。關節炎病人受到氣溫、氣壓、濕度變化的影響,將導致體內細胞充血、水腫及炎性物質的滲出,組織微循環發生改變,末梢神經受到物理和化學性刺激,關節就會出現疼痛,原來關節疼痛的人則疼痛加重。 為什麼在天寒地凍的隆冬,關節炎病人感覺反而不那麼敏感呢?這是因為,冬天雖然寒冷,但是天氣乾燥,濕度不一定高。衣服穿得又較多,寒氣入侵比較慢,因此有不少病人在冬天關節炎症狀不一定會加重。另外,天氣變化僅僅是促使發病的一個條件,只要人的機能正常,可以不出現關節疼痛。因此,在天氣變化時,關節炎病人也並非一定會出現關節疼痛,原來關節疼痛者疼痛不一定會加重。—關節炎病人,一旦聽到氣象預報有突然降溫或陰雨的消息,就應及時作好保暖等預防工作,以減少或減輕關節疼痛的發生,避免自身的「氣象台」發出「天氣預報」。
7、患骨關節炎的病人,為什麼能預報天氣,還可以那麼的准?
患關節炎的病人之所以能夠預報天氣,主要是因為這些病人呢,他們能夠有這種感知的力量,畢竟天氣潮濕他們就會覺得特別痛。
8、天氣不好的時候有關節炎,該怎麼辦?
關節疼痛,尤其是天氣變化時明顯的情況,首先要考慮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等疾病,中醫稱為「痛痹」。一般來說,治療是需要對症治療的,也不是說不能根治,只要治療得當,也可以一直緩解不發病的。
01
注意保暖
這是防治老年性膝關節炎的關鍵,因為雙腳和膝關節以下遠離心臟,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這些部位表面的脂肪層薄,保暖能力差,對寒冷非常敏感。所以在冬季要特別注意腳部、腿部和膝部的保暖,平時可以穿上棉製的護膝或護腿(從年輕時做起)。適當熱敷:熱鹽袋、電吹風、熱水袋等;睡前泡腳。
02
減少負荷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注意少上下樓梯、少遠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注意走路時的身體姿勢,不要撇著腿走路,避免長時間下蹲,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注意經常變換姿勢。
9、天氣變化和關節炎有關系嗎?
天氣變壞時,患有關節炎的人往往會感到患病部位酸痛難忍,特別是秋冬季節更是如此。這是什麼原因呢。
人生活在空氣中,當天氣晴朗,空氣壓力、溫度、濕度都比較適宜時,不管是健康人還是患有關節炎的人都有一種舒服感,差別不很明顯。而當大氣由晴轉為陰天或雨天時,一般空氣壓力會下降,溫度會降低,濕度會增大。此時,如果是健康人,,由於關節間有密閉的腔隙,關節囊中有少量滑液,有較大的活動性。因此,對外界環境變化有較強的防禦和適應能力。但是,患有關節炎的人,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較弱,對空氣壓力、溫度、濕度的變化不能及時作出防禦性反應,寒氣、濕氣就趁虛而入,致使患病的關節部位溫度降低,關節腔內滑液粘度增加,氣血凝滯,阻塞不通,不通則痛。氣壓的變化也能使人的血壓發生變動,由於患病處的機能活動差,當不能適應血壓變動時,也會發生酸痛、不舒服的感覺。因此患有關節炎的人除堅決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以外,還應時常注意氣象台的天氣預報,以便在天氣發生變化之前就作好患病關節部位的保暖措施,防止寒氣濕氣入侵,免受酸痛之苦。
10、眾所周知,關節炎的患者在下雨前關節會疼痛難忍,關節炎為什麼會在下雨天疼痛?
在我們周圍,為什麼有一些患有關節炎的人對天氣突變「未卜先知」,甚至比天氣預報還准。這就要從天氣變化與關節炎的內在聯系說起。
「變天」之前病變部位會疼痛
一些瘢痕痛、骨折痛和風濕痛的病人,對天氣變化很敏感,特別是關節痛最為敏感。冷、熱、干、濕、氣壓高、低的絕對值與疼痛發作的關系不明顯。但這三對矛盾在運動中超過一定范圍,疼痛就會增加。日變溫度3。C以上,逐日氣壓變化10毫巴以上;逐日相對溫度10%以上,這種疼痛就會出現。
進入寒冷環境,皮膚溫度下降慢了,說明周圍血管收縮擴張時間延長,體溫調節機制的紊亂。在風濕病人疼痛期間,尿中粘蛋白排量增多,不同氣團經過時尿中17酮有影響,故認為天氣影響腎上腺皮質,使粘蛋白增加,出現症狀。
天氣變化時,大氣中帶正負荷的大氣分子會出現移動和其他變化;由於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一系列電磁現象和電磁波,可使人體細胞外存在正負電荷的電位差,正常人對這種電位差能始終保持平衡,而關節炎患者由於局部毛細血管和組織發生了變化,就會釋放出一些炎性物質,使得神經末梢受壓迫而產生酸痛感。
綜上所述,陰天下雨關節痛是由於關節炎症致使關節內及周圍組織發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使機體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而出現的非特異性表現,多種風濕病可出現。
膝關節影響最大
有研究提到在探討天氣變化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疼痛部位影響時發現,絕大多數患者疼痛發生在關節部位,其中以膝關節影響最大,這是由於關節本身的一些特性所決定的。
其實患上關節炎的原因有很多,而對於年輕人來說,很多都是被「凍」出來的。我們都知道,膝關節本身要承受人體的許多重量,磨損程度比一般的關節要嚴重,其自身又缺乏韌帶、肌肉等組織的保護。但是很多年輕人,尤其是女性經常喜歡穿短褲或裙子,就容易使膝關節受涼。
關節在受到寒冷因素的刺激時,會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致使血液中和滑膜內纖維蛋白原增多,如果此時血中腎上腺素水平升高,過節在運動時其阻力增大,容易使關節出現腫痛等症狀。如果關節長期處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中,會導致關節軟骨變性,加速關節老化,從而出現滑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在做膝關節置換手術時,醫生除了將關節軟骨用人工膝關節替換以外,還會把關節周圍的病變組織盡量去除掉。因此,術後一段時間內,由於組織創傷後的應激反應,還會在陰天下雨時感覺酸脹或疼痛,但術後一年多創傷完全恢復後,這種現象就會明顯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