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哪裡可以治療因周圍神經疾病引起的馬蹄內翻
?
2、腳背上的內側楔骨這塊疼痛怎麼辦?
去醫院
3、「平足」怎麼治?
平足症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病因和分類】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總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彈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時有疼痛症狀。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今按發病原因,分類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先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此類患者足骨結構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後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歲左右,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加,才發生畸形與症狀;有的亦可因生活與醫療條件較佳,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出現症狀。這些畸形中有跗骨橋,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無結構上畸形,有以下數種情況。
(1)尚未下地行走或剛會走路的嬰兒,足底脂肪組織多,再加上足部內、外在肌不發達,外觀上似無縱弓,而實際上有縱弓存在,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兒父母之一或兩人均有或輕或重的平足症。患兒出生後,即有韌帶鬆弛,肌肉乏力,負重時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負重時足弓恢復正常。這種病兒若平足程度輕,生活及醫療條件好,能及時得到醫療上的指導,穿矯正靴,鍛煉足肌,亦可不發生平足症的症狀。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醫療上指導,便會產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兒足內側三角韌帶鬆弛,致足自其脛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轉,結果下肢力線自第一,二兩跖骨間,向內側轉移,有時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內側,患兒多並有膝外翻畸形。患兒無疼痛亦無任何不適,僅見內髁明顯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軸線向外翻轉。若足不負重,畸形消失,縱弓無塌陷。小兒行走時,足趾常內轉,使載重線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緣,在不自覺中自動矯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後步態仍恢復正常。故應鼓勵患兒以此步態行走。若患兒行走時足趾不內轉,可在鞋底加妥馬氏鞋跟,即在鞋跟內側加高0.42cm、內緣向前伸延1.25cm,站立時體重移向足外緣,使足得以內轉。此鞋跟要持續應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復正常關系為止。
2.後天性平足症
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患足本為正常,既無結構上畸形,又無功能上異常。後因外傷造成骨與軟組織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膿性感染。骨被破壞發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質炎或大腦性癱致足肌癱瘓,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發生萎縮等。這些皆可能發生足弓下塌,發生疼痛,形成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
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患兒無結構上畸形,因足部韌帶不夠堅強,維護足弓的內外在肌的力量與所擔負的重量不相適應,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種情況最易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①幼年期:身體生長發育迅速,活動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適應身長、體重和活動能力的急劇增加,②中、老年期,體重不斷增加,而肌力不能隨之增加。足弓的穩定,賴堅強的足內外在肌維護之,任何使肌肉萎縮無力,便可導致姿態性平足症的發生。如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身長體重迅速增加,而營養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鍛煉,突然長途跋涉或站立過久;中老年人軀體發胖、孕婦體重驟增,久病纏綿病床多時,一旦下地負重,著鞋不合適,造成足肌萎縮或痙攣等。上述種種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維護足弓,承擔身體重量,縱弓被壓下塌,而產生平足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
由於足部結構上的異常,發生的先天性和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專題討論。以下有關的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討論,均以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為重點。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適,足底發熱,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現浮腫。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無明顯足部姿態改變。足部活動,有輕度內翻限制。余無異常。舟距關節可有輕度壓痛。上述症狀,一經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稱痙攣期。初期未治療,將發展到痙攣期,主要表現為腓骨肌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動月顯受限,內側距舟部因內縱弓下陷內傾,呈突出畸形。此時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較長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復。
晚期:也稱強直期。痙攣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療,時久痙攣的肌肉發展為強直,足骨間大小長短韌帶,均發生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這種畸形雖經長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復正常。但病人疼痛減輕或無疼痛時,尚可勝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長途跋涉,極為困難。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盪力,故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日久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臨床上不能截然劃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進入強直期,有的亦可長期停留在初期。長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繼發性改變,其較常見者有:①拇外翻:因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前足變寬,拇趾的近節趾骨受拇收肌的牽拉,發生外翻。②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於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關節,關節間隙由於軟骨萎縮而變窄,關節邊緣產生骨贅、第一跖骨頭內側常有骨贅形成,引起拇囊炎腫。
4、右足內側楔骨局部皮質不光整似見裂隙
有外傷嗎?有外傷考慮骨折。沒有外傷考慮發育問題。
5、平足是什麼?怎麼治?
扁平足指足縱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時足弓塌陷,內緣接近地面,測之足從弓及橫弓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實體超過標准線(足跟至足第三趾中點連線)即為扁平足。其發病率占人群的7.1%。 什麼是平足症? 平足症是指足內側縱弓平坦,負重力線不正常,出現疲乏或疼痛症狀的足扁平畸形。臨床上既有扁平足體征,又有主觀感覺疼痛不適者,並排除其它疾患如結核、腫瘤,稱為平足症。平足症是一種嚴重影響青少年生活、運動的疾病。其發病率占人群的0.86%,占扁平足人數的12.1%。 我院治療扁平足有什麼特點? 根據扁平足的生物力學原理,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型,治療扁平足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術後足部疼痛消失,經過長期隨訪觀察(最長20年,中位期10年)術後無患足疼痛。 (2)術後足縱弓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自如。 (3)延長了後足,符合扁平足的病因:既大多數扁平足是有距骨頭發育不良,短小等造成。 (4)符合足的生物力學原理。 (5)方法安全簡便。 扁平足可引起哪些並發症? 扁平足可並發拇外翻.胼胝.雞眼.走路疼痛等。故影響運動。 扁平足影響運動嗎? 根拒運動員扁平足調查,扁平足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低於非扁平足學生,全國田徑競走馬拉松優秀運動員不少有扁平足,其成績名列前茅。 扁平足能當運動員嗎? 凡有明顯的扁平足體征,走路時有疼痛.感覺不適,x-線有明顯的副舟骨,跗骨橋.距舟關節退變關節炎改變,距骨頭發育異常等從事運動員職業。 扁平足能治療嗎? 扁平足能矯正。扁平足手術指征:行走時疼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與學習並排除其它疾病稱之為平足症x-線有:先天性的跗骨橋或副舟骨;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距骨頭發育異常;年齡18歲以上為宜。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形置骨融合術治療平足症、能夠使足弓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療效確切可靠,是目前治療平足症較好的方法。也是目前國內治療扁平足主要專科醫院。 什麼是痙攣性扁平足? 痙攣性或腓骨肌性平足(僵硬性平足):本症多見於青春期,其特徵為足疼,腓骨肌緊張或痙攣和足外翻畸形。 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包括跟舟間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骨橋、距跟和跟骰之間的骨欄和直立距,舟骨的發育異常或付舟骨。病變主要在距舟關節,距骨頭發育不良,距骨頭、頸短小是其主要原因。後天因素可屈性平足發生的跗間關節的退變性關節炎,其次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關節滑膜炎、損傷等引起。對有扁平足的體征和站立或行走時足部疼痛、跟骨外翻、距舟關節或足底內側處壓疼、足部活動明顯受限、X線上有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改變、跗骨橋、付舟骨或距骨頭發育異常等情況,並排除結核、腫瘤等情況稱之為平足症。 什麼是鬆弛性扁平足? 可屈性或靜力性扁平足(姿勢性扁平足、松馳性扁平足):其特點:①承重時縱弓下陷或消失;②足跟外翻;③重力線內移;④跟腱攣縮;⑤不承重時縱弓存在;⑥距下關節的內外翻活動自如;⑦一般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極輕;⑧一般不需治療或僅對症處理。 兒童扁平足的防治 產生扁平足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扁平足是由於距骨畸形成韌帶松馳,後天性者,足骨並無異常,常因體重過重,行走習慣不良,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多,或重病後活動太早等原因,使足部肌肉和韌帶松馳萎縮,最後形成扁平足,確定有無扁平足需在2歲以後,一旦發現孩子有扁平足應作如下治療: 1、幼年時應開始鍛煉足部肌肉,赤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起走,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有利於足部外側肌肉和韌帶的鍛煉。 2、熱水浸足,可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並以足趾抓取圓彈子,以鍛煉足部肌肉。
6、如何治療平足
人是唯一有足弓的脊椎動物,足弓的存在既表示了人的特徵,同時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標志。人類的祖先生活於森林中,過著樹棲生活,其上下肢功能無明確分工,皆以攀緣抓握為主,故手、足相似,無足弓、前足發達、趾長而伸屈靈活自如,足跟不負重,跟骨因之較小。此時足之姿態,前足向內旋轉,足內緣凹陷,外緣凸起。當人類進化,自樹棲生活移居平原,更為重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是發展到直立生活,手足有了明確分工。手主要從事勞動生產,足專司負重行走。為此足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
(1)陸地直立生活,兩足負擔體重,故跟骨發育長大,成為足部最大的骨骼。
(2)站立行走,要求足有彈性並有向前推進作用,因之,舟骨和內側楔骨向上升高,形成足縱弓。
(3)原來為了抓握方便,拇趾細長且與第二趾離開,形成一定的角度,活動靈活與拇指相似。為了直立行走要求能負重穩定,故拇趾與第二趾靠近平行,不再外展成角,並有韌帶聯系,活動因之減少。
(4)由於足弓形成,為了維持此弓形結構,足部韌帶發育壯大。再因足不再從事抓握動作,故足內在肌萎縮退化。
我國方先之認為人足弓的高低並不一致,也不代表足部機能的強弱。如脊髓灰質炎後遺高弓足患者,足弓雖高但無彈性,行走步態醜陋。又如芭蕾舞演員,足弓較平坦,但因足內外在肌發育健壯,步態輕盈美觀,富有彈性。故方氏認為足弓高低不同的形成,與人民生活、習俗及所處環境有關。過去我國東南部農民,一年四季多赤足勞動,最多也只穿草履下田,所處環境大多是泥土地,柔軟對於足弓有襯托作用。這樣的足,不著鞋襪,毫無束縛,能活動自如,保持了原來肌肉韌帶的緊張力和彈性,無導致軟組織攣縮的因素,其次,終日田間勞動,足內、外在肌均得到鍛煉,肌肉發育良好,能起到對足弓的保護作用。這些農民極少有平足症的發生。
現代物質文明發達,大家皆穿鞋著襪,有高跟鞋,亦有所謂「火箭式」尖頭鞋,對足橫加束縛,使肌肉常處於緊張狀態,再加道路平坦整齊,出門上公共汽車,或以自行車代步,甚少活動。在上述情況下,足肌缺乏鍛煉,不夠堅強。若再加上生活富裕,身強體胖,體重增加,足弓不能承擔,便易形成平足症。故平足症可以看作是人類進化,物質文明發達時期的一種退化病。從以上討論,可見足弓低或平足,不能說成是平足症。足弓可以吸收震盪,良好的足弓應有彈性。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鬆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足弓雖平,而韌帶堅強,足肌健壯又能起保護作用,具有彈性,可以毫無症狀。故平足症是指足弓低平,患足外翻,無彈性,在行走和站立時有足疼痛症狀者。
足弓的臨床解剖學 足有兩個不同方向的足弓,橫弓及縱弓,後者又有外側縱弓和內側縱弓之分。維持足弓的形態,依靠骨骼本身的形狀、韌帶及肌肉的堅強有力。構成足弓的骨骼與維持它們的韌帶和肌肉之間關系密切,互有影響。縱弓尤為重要,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但橫弓塌陷,縱弓仍可完整無恙。
足骨連籽骨共有28塊,除籽骨和距骨外,都是背寬底窄,把它們並合起來,自然形成了弓形結構。橫弓在足前部的橫切面上,可見跗骨和五個跖骨排列成弓形,跖骨基底部橫弓較明顯,跖骨頭部則變淺。橫弓的完整全賴縱弓的存在。內側縱弓的後臂由跟骨和距骨組成,前臂為第一、二、三楔狀骨和跖骨,其頂部是舟骨。內縱弓的弓高、後臂短、前臂長。第一跖骨尚保留有一些進化上的缺點,它與第二跖骨的聯系不夠堅強。跟骨的載距突與舟骨間無關節面,其間僅有跟舟韌帶相連接,距骨頭的下方正壓在此帶上,因此內側縱弓的耐力較弱。外側縱弓,後臂是跟骨,頂部為骰骨,前臂為第四、五兩跖骨。外縱弓的跟骰關節面闊而平,站立時可穩固的接觸地面,第四、五兩跖骨聯系堅強,外縱弓也較低,這些都是它的優越性。總之足縱弓後臂短,結構簡單,跟骨是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基礎,故跟骨發育大。縱弓前臂長,結構復雜,特別是第一跖骨保存了進化上的一些缺陷,構成了弱點。故足的外側緣較內側緣堅固。韌帶是保持構成足弓各骨塊間聯系的重要組織。足背突出,負重少,韌帶薄弱,跖側負荷大,對足弓的維持也特別重要,故韌帶肥厚堅強。跖長韌帶連接跟骨和骰骨,跖短韌帶連接跟骨和跖骨。跟舟跖側韌帶亦稱彈力韌帶,起自跟骨載距突,止於舟骨底部,堅強而具有彈性,是防止距骨頭下塌或內傾的重要結構。跖腱膜自跟骨結節起,向前分成五個腱條,止於屈肌腱鞘和跖骨頭橫韌帶,維持縱弓,猶如弓弦。踝關節內側三角韌帶的脛跟韌帶連接內踝和跟骨,防止其外翻。
肌肉是維持足弓的第三道防線,亦是最主要的防線。足部肌肉分為內在肌與外在肌二種,前者退化,在人體作用不大,對足弓的維持只起輔助作用。故足弓的維護主要依靠外在肌的作用,這類肌肉有:
(1)脛前肌:通過踝關節前內方,止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內側。能使踝關節背伸,邁足時提足向前,也提起足內緣,增高縱弓,足底內翻。
(2)脛後肌,沿彈簧韌帶的底部,止於舟骨結節、楔骨,骰骨和第二~四跖骨基底,但舟骨是其主要止點。脛後肌收縮時,舟骨接近內踝,緊緊的托住距骨頭,加強彈簧韌帶,防止距骨頭下陷內傾,全足繞距骨頭轉為內收、內翻位置。
(3)腓骨長肌:經外踝後外方、骰骨溝至足底,上於第一跖骨基底和第一楔骨跖側,與脛前肌平衡合作時,如兩條堅強的懸帶,各自足的內,外側繞過足底,將足弓向上提起。
(4)腓腸肌:其作用使跟骨前端跖屈,縱弓下降,破壞足弓的結構。故腓腸肌攣縮或短縮者,易患平足症。
綜上所述,可見由許多上寬下窄的特有形狀的骨塊構成的骨弓,若正常穩固,一經負重,便適當的降低,使重力傳導至韌帶,待韌帶達到適當緊張時,足的內、外在肌便開始收縮來協助韌帶維持足弓的結構。故骨骼構成足弓的第一道防線,韌帶是第二道防線,肌肉是最重要的、最後的第三道防線。許多堅強的、復雜的韌帶,縱橫交錯,布於足跖側,不論其如何堅強,均不能無限制的承受過度的負荷,若不注意防止其過度負荷和慢性勞損,足底韌帶逐漸被牽拉鬆弛,便不能維護正常的足弓構造。足部內、外在肌收縮時可以支撐足弓,並使體重不能直接、全部地加在韌帶上。更為重要的是足肌可經鍛煉而變得堅強壯大,可以主動的維護足弓構造。至於韌帶,目前尚無主動鍛煉能使其更為堅強的方法。故第三道防線的肌肉,最為重要,亦是唯一可採取一些措施使其更堅強的組織。
足弓的臨床生理學 足是身體的支點,行走或站立時,由跟骨及第一、五兩跖骨頭三點負重。下肢負重線經髕骨中央向下直至第一、二兩跖骨間。足弓有彈性,吸收入在行走時發生的震盪,藉以保護關節和內臟。行走時肌肉收縮,足內各骨協同配合,組成—個有力的杠桿,推動身體前。行走時,足跟先著地,然後移至足外側緣著地,再循跖骨頭移至拇趾的跖趾關節,經內側緣又回至跟部。所以行走活動,0是足部由後→外→前→內→後的反復的環行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依靠肌肉的收縮,故足部韌帶的勞損是不多的。適當的步行,對足弓有利而無弊。人端正站立時,維持足弓的外在肌完全鬆弛,人體的重量全部由足部韌帶來承擔,故長期積累性的站立工作,容易造成韌帶的勞損,促成肌肉萎縮,其結果便會發生平足症。
人在跑步或跳躍時,足跟不著地,兩側前足也不同時著地,兩足肌肉的收縮,此起彼落,既緊張又協調,韌帶勞損可能性更少,故適度的跑跳,對足弓也是有益無害的。但一定要有—個良好的足弓為前提,已失去彈性的足弓,或足弓已經塌陷的,是不適宜進行過多的跑、跳動作的。穿著高跟鞋,在站立或行走時,足長伸肌等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穿著無跟平底鞋,又使肌肉過度鬆弛,增加韌帶負擔。兩者對足弓的維護是不利的。故著鞋以穿中等高度的後跟為宜。
【病因和分類】
足弓低不—定就是平足症。但平足症患者的足弓總是低平的,此外尚有足外翻、彈性消失、在久站或行走時有疼痛症狀。造成平足症的原因甚多,尚無一個統一的分類方法,今按發病原因,分類如下。
1.先天性平足症
先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此類患者足骨結構上有畸形。有的出生後即有僵硬畸形,有的在10歲左右,生長發育迅速,活動增加,才發生畸形與症狀;有的亦可因生活與醫療條件較佳,得到較好的照顧而不出現症狀。這些畸形中有跗骨橋,垂直距骨及副舟骨等。
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先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無結構上畸形,有以下數種情況。
(1)尚未下地行走或剛會走路的嬰兒,足底脂肪組織多,再加上足部內、外在肌不發達,外觀上似無縱弓,而實際上有縱弓存在,這叫做假性平足。
(2)患兒父母之一或兩人均有或輕或重的平足症。患兒出生後,即有韌帶鬆弛,肌肉乏力,負重時足弓下沉且有外翻,不負重時足弓恢復正常。這種病兒若平足程度輕,生活及醫療條件好,能及時得到醫療上的指導,穿矯正靴,鍛煉足肌,亦可不發生平足症的症狀。若平足程度重,又缺乏醫療上指導,便會產生平足症。
(3)外翻足;患兒足內側三角韌帶鬆弛,致足自其脛骨—F方正常位向外旋轉,結果下肢力線自第一,二兩跖骨間,向內側轉移,有時甚至移至第一跖骨內側,患兒多並有膝外翻畸形。患兒無疼痛亦無任何不適,僅見內髁明顯突出,跟骨和跟腱的軸線向外翻轉。若足不負重,畸形消失,縱弓無塌陷。小兒行走時,足趾常內轉,使載重線移至足的中央或外緣,在不自覺中自動矯正畸形,待畸形消失後步態仍恢復正常。故應鼓勵患兒以此步態行走。若患兒行走時足趾不內轉,可在鞋底加妥馬氏鞋跟,即在鞋跟內側加高0.42cm、內緣向前伸延1.25cm,站立時體重移向足外緣,使足得以內轉。此鞋跟要持續應用,直至小腿和足恢復正常關系為止。
2.後天性平足症
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患足本為正常,既無結構上畸形,又無功能上異常。後因外傷造成骨與軟組織畸形,或足跗骨有化膿性感染。骨被破壞發生畸形,或患脊髓灰質炎或大腦性癱致足肌癱瘓,或患血管性疾病,足肌慢性缺氧,發生萎縮等。這些皆可能發生足弓下塌,發生疼痛,形成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
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患兒無結構上畸形,因足部韌帶不夠堅強,維護足弓的內外在肌的力量與所擔負的重量不相適應,致足弓下塌形成平足症。此種情況最易發生在兩個年齡階段;①幼年期:身體生長發育迅速,活動能力增加,足肌力量不能適應身長、體重和活動能力的急劇增加,②中、老年期,體重不斷增加,而肌力不能隨之增加。足弓的穩定,賴堅強的足內外在肌維護之,任何使肌肉萎縮無力,便可導致姿態性平足症的發生。如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身長體重迅速增加,而營養差、睡眠不足,或平日不鍛煉,突然長途跋涉或站立過久;中老年人軀體發胖、孕婦體重驟增,久病纏綿病床多時,一旦下地負重,著鞋不合適,造成足肌萎縮或痙攣等。上述種種原因,均可造成足肌力量不足以維護足弓,承擔身體重量,縱弓被壓下塌,而產生平足症的症狀。
【臨床表現】
由於足部結構上的異常,發生的先天性和後天性結構性平足症,都是特殊的平足症,另有專題討論。以下有關的臨床症狀和治療的討論,均以後天性姿態性平足症為重點。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三期。
初期: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到足部疲乏,酸痛不適,足底發熱,足底中心及足背可出現浮腫。病人除足弓低平,足外翻外,無明顯足部姿態改變。足部活動,有輕度內翻限制。余無異常。舟距關節可有輕度壓痛。上述症狀,一經休息便完全消失。
中期;亦稱痙攣期。初期未治療,將發展到痙攣期,主要表現為腓骨肌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活動月顯受限,內側距舟部因內縱弓下陷內傾,呈突出畸形。此時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即使較長期休息,也常不能恢復。
晚期:也稱強直期。痙攣的腓骨肌未得到治療,時久痙攣的肌肉發展為強直,足骨間大小長短韌帶,均發生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這種畸形雖經長期休息或麻醉下也不能使之恢復正常。但病人疼痛減輕或無疼痛時,尚可勝任短途行走,而跑、跳或長途跋涉,極為困難。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盪力,故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日久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而有疼痛。
上述分期,臨床上不能截然劃分,某些患者可自初期直接進入強直期,有的亦可長期停留在初期。長期平足症患者,可以引起足部的繼發性改變,其較常見者有:①拇外翻:因縱弓塌陷,橫弓隨之消失,前足變寬,拇趾的近節趾骨受拇收肌的牽拉,發生外翻。②創傷性關節炎:主要發生於距舟、舟楔、跟骰及跖趾關節,關節間隙由於軟骨萎縮而變窄,關節邊緣產生骨贅、第一跖骨頭內側常有骨贅形成,引起拇囊炎腫。
7、扁平足有什麼害處?
什麼是扁平足?
扁平足指足縱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時足弓塌陷,內緣接近地面,測之足從弓及橫弓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實體超過標准線(足跟至足第三趾中點連線)即為扁平足。其發病率占人群的7.1%。
什麼是平足症?
平足症是指足內側縱弓平坦,負重力線不正常,出現疲乏或疼痛症狀的足扁平畸形。臨床上既有扁平足體征,又有主觀感覺疼痛不適者,並排除其它疾患如結核、腫瘤,稱為平足症。平足症是一種嚴重影響青少年生活、運動的疾病。其發病率占人群的0.86%,占扁平足人數的12.1%。
我院治療扁平足有什麼特點?
根據扁平足的生物力學原理,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型,治療扁平足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術後足部疼痛消失,經過長期隨訪觀察(最長20年,中位期10年)術後無患足疼痛。
(2)術後足縱弓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自如。
(3)延長了後足,符合扁平足的病因:既大多數扁平足是有距骨頭發育不良,短小等造成。
(4)符合足的生物力學原理。
(5)方法安全簡便。
扁平足可引起哪些並發症?
扁平足可並發拇外翻.胼胝.雞眼.走路疼痛等。故影響運動。
扁平足影響運動嗎?
根拒運動員扁平足調查,扁平足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低於非扁平足學生,全國田徑競走馬拉松優秀運動員不少有扁平足,其成績名列前茅。
扁平足能當運動員嗎?
凡有明顯的扁平足體征,走路時有疼痛.感覺不適,x-線有明顯的副舟骨,跗骨橋.距舟關節退變關節炎改變,距骨頭發育異常等從事運動員職業。
扁平足能治療嗎?
扁平足能矯正。扁平足手術指征:行走時疼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與學習並排除其它疾病稱之為平足症x-線有:先天性的跗骨橋或副舟骨;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距骨頭發育異常;年齡18歲以上為宜。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形置骨融合術治療平足症、能夠使足弓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療效確切可靠,是目前治療平足症較好的方法。也是目前國內治療扁平足主要專科醫院。
什麼是痙攣性扁平足?
痙攣性或腓骨肌性平足(僵硬性平足):本症多見於青春期,其特徵為足疼,腓骨肌緊張或痙攣和足外翻畸形。
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包括跟舟間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骨橋、距跟和跟骰之間的骨欄和直立距,舟骨的發育異常或付舟骨。病變主要在距舟關節,距骨頭發育不良,距骨頭、頸短小是其主要原因。後天因素可屈性平足發生的跗間關節的退變性關節炎,其次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關節滑膜炎、損傷等引起。對有扁平足的體征和站立或行走時足部疼痛、跟骨外翻、距舟關節或足底內側處壓疼、足部活動明顯受限、X線上有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改變、跗骨橋、付舟骨或距骨頭發育異常等情況,並排除結核、腫瘤等情況稱之為平足症。
什麼是鬆弛性扁平足?
可屈性或靜力性扁平足(姿勢性扁平足、松馳性扁平足):其特點:①承重時縱弓下陷或消失;②足跟外翻;③重力線內移;④跟腱攣縮;⑤不承重時縱弓存在;⑥距下關節的內外翻活動自如;⑦一般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極輕;⑧一般不需治療或僅對症處理。
兒童扁平足的防治
產生扁平足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扁平足是由於距骨畸形成韌帶松馳,後天性者,足骨並無異常,常因體重過重,行走習慣不良,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多,或重病後活動太早等原因,使足部肌肉和韌帶松馳萎縮,最後形成扁平足,確定有無扁平足需在2歲以後,一旦發現孩子有扁平足應作如下治療:
1、幼年時應開始鍛煉足部肌肉,赤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起走,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有利於足部外側肌肉和韌帶的鍛煉。
2、熱水浸足,可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並以足趾抓取圓彈子,以鍛煉足部肌肉。
8、扁平足是否很影響彈跳力?怎樣快速或簡單的治療扁平足??~
什麼是扁平足? 扁平足指足縱弓降低或消失,有外翻畸形,站立時足弓塌陷,內緣接近地面,測之足從弓及橫弓較正常人角度大。凡足印實體超過標准線(足跟至足第三趾中點連線)即為扁平足。其發病率占人群的7.1%。 什麼是平足症? 平足症是指足內側縱弓平坦,負重力線不正常,出現疲乏或疼痛症狀的足扁平畸形。臨床上既有扁平足體征,又有主觀感覺疼痛不適者,並排除其它疾患如結核、腫瘤,稱為平足症。平足症是一種嚴重影響青少年生活、運動的疾病。其發病率占人群的0.86%,占扁平足人數的12.1%。 我院治療扁平足有什麼特點? 根據扁平足的生物力學原理,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型,治療扁平足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術後足部疼痛消失,經過長期隨訪觀察(最長20年,中位期10年)術後無患足疼痛。 (2)術後足縱弓基本恢復正常。活動自如。 (3)延長了後足,符合扁平足的病因:既大多數扁平足是有距骨頭發育不良,短小等造成。 (4)符合足的生物力學原理。 (5)方法安全簡便。 扁平足可引起哪些並發症? 扁平足可並發拇外翻.胼胝.雞眼.走路疼痛等。故影響運動。 扁平足影響運動嗎? 根拒運動員扁平足調查,扁平足學生的運動能力不低於非扁平足學生,全國田徑競走馬拉松優秀運動員不少有扁平足,其成績名列前茅。 扁平足能當運動員嗎? 凡有明顯的扁平足體征,走路時有疼痛.感覺不適,x-線有明顯的副舟骨,跗骨橋.距舟關節退變關節炎改變,距骨頭發育異常等從事運動員職業。 扁平足能治療嗎? 扁平足能矯正。扁平足手術指征:行走時疼痛,嚴重影響工作、生活與學習並排除其它疾病稱之為平足症x-線有:先天性的跗骨橋或副舟骨;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距骨頭發育異常;年齡18歲以上為宜。我院採用距舟關節加楔成形置骨融合術治療平足症、能夠使足弓恢復正常、疼痛消失療效確切可靠,是目前治療平足症較好的方法。也是目前國內治療扁平足主要專科醫院。 什麼是痙攣性扁平足? 痙攣性或腓骨肌性平足(僵硬性平足):本症多見於青春期,其特徵為足疼,腓骨肌緊張或痙攣和足外翻畸形。 病因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前者包括跟舟間的完全的和不完全的骨橋、距跟和跟骰之間的骨欄和直立距,舟骨的發育異常或付舟骨。病變主要在距舟關節,距骨頭發育不良,距骨頭、頸短小是其主要原因。後天因素可屈性平足發生的跗間關節的退變性關節炎,其次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非特異性關節滑膜炎、損傷等引起。對有扁平足的體征和站立或行走時足部疼痛、跟骨外翻、距舟關節或足底內側處壓疼、足部活動明顯受限、X線上有距舟關節退變性關節炎改變、跗骨橋、付舟骨或距骨頭發育異常等情況,並排除結核、腫瘤等情況稱之為平足症。 什麼是鬆弛性扁平足? 可屈性或靜力性扁平足(姿勢性扁平足、松馳性扁平足):其特點:①承重時縱弓下陷或消失;②足跟外翻;③重力線內移;④跟腱攣縮;⑤不承重時縱弓存在;⑥距下關節的內外翻活動自如;⑦一般沒有臨床症狀或症狀極輕;⑧一般不需治療或僅對症處理。 兒童扁平足的防治 產生扁平足的原因有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先天性扁平足是由於距骨畸形成韌帶松馳,後天性者,足骨並無異常,常因體重過重,行走習慣不良,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多,或重病後活動太早等原因,使足部肌肉和韌帶松馳萎縮,最後形成扁平足,確定有無扁平足需在2歲以後,一旦發現孩子有扁平足應作如下治療: 1、幼年時應開始鍛煉足部肌肉,赤足在沙灘或草地上行起走,屈曲足趾,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有利於足部外側肌肉和韌帶的鍛煉。 2、熱水浸足,可以促進足部血液循環,並以足趾抓取圓彈子,以鍛煉足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