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國際骨關節炎學術會議

國際骨關節炎學術會議

發布時間:2021-03-04 00:59:57

1、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

雙側股骨頭壞死的原因是什麼,年齡多大?---直接關繫到手術的術式,比如是生物性關節,還是骨水泥型,是半髖置換還是全髖置換。當然也可以雙側同期置換。一般情況下,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CFH要全髖置換,至於手術技術:基本上成熟了,但有很大差別,引用骨科學術會議上一位很牛的專家的話:「全髖手術誰都能做,但你做的關節只能用10年,我做的能用15年,20年,你說水平有差距嗎?」。國產關節的壽命是10-15年,進口的不超過25年,因此,年輕型的置換指征嚴格,一般地講65歲以上患者,或者預期壽命10年以上,應行全髖置換。我所在的地區醫療保險可以報銷55%的總費用(包括材料),但進口假體的報銷率較低。

2、急 急 急 請幫幫我孩子股骨頭壞死

中國人捧走治療股骨頭壞死醫學大獎

在日本舉辦的國際股骨頭壞死學術交流會上,全球七百多位治療股骨頭壞死專家匯集在日本國際學術會議報告廳。
會上,各國專家討論中西醫治療股骨頭壞死的新進展:當中國治療股骨頭壞死「名手」——上海瑞星醫院股骨頭壞死科研中心帶頭人錢定邦、沈家仁主任將他們治療股骨頭壞死的「骨細胞因子四大特色創新療法」以及九千多例康復者的資料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全世界為此瘋狂了!他們終於明白為何中國患者將兩位專家譽為「骨科名手」了!
骨細胞因子四大特色創新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終結站
股骨頭壞死向來是世界骨科公認的一大疑難病,危害人類健康。輕則使人喪失了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重則使人致殘而抱病終身。
針對傳統療法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局限性、不足和弊端,上海瑞星醫院的專家們針對股骨頭壞死局部供血功能障礙這一主要致病特徵,以中醫「以骨養骨」、「以髓養髓」理論為依據研製出治療股骨頭壞死的獨特療法——「四聯療法」。今年,他們在總結臨床三十多年近萬例已康復者的資料,結合現代骨細胞因子學說使原「四聯療法」的療效更趨完善。
骨細胞因子四大特色創新療法——
特色之一:益腎生骨,強效促進骨小梁再生;
特色之二:通絡祛瘀,加速股骨頭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死骨吸收;
特色之三:見效快,療程短,第一療程內疼痛等自覺症狀減輕直至消失,治療兩個療程患者行走,下蹲、外展,內收功能改善,治療3個療程後能夠脫離拐杖走路.下肢功能恢復。X光線片可見,原來的硬化骨,股骨頭軟骨斷裂等現象消失,原囊樣變內新骨填賽;
特色之四:不復發,「四聯療法」實施治本為主,表本兼治原則,治癒後不復發。

治療機理

1、 利用紅外線、磁場作用消除骨質表面無菌性炎症、水腫,改善骨質表面無氧代謝的功能。
2、 霧化葯物離子導入,葯物集中作用於患部,克服血腦屏阻礙葯效發揮,葯效不佳的困難。
3、 根據生物力學原理,針對各關節的生理特點,研究出不同的治療,同時向骨關節內釋放生物電信號:打造關節功能
4、 對症下葯、辯證施治,一病一葯,針對不同的關節疾病導入不同的中葯活化物質。

股骨頭壞死的早期症狀

科學在發展,技術在進步。過去那種認為股骨頭壞死輕則使人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重則使人致殘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時至今日,可以肯定的說是不正確的,關鍵是要早診斷、早治療、正確用葯,治癒股骨頭壞死是完全可能的。
早期症狀有患側臀部或腹股溝或腰部疼痛、膝關節部位牽拉性疼痛、下肢畏寒、無力、酸、麻感;這些症狀不一定同時出現,可能僅表現一兩個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持續存在,也可能短期內消失,這時到醫院內行CT片或磁共振檢查,就能做出診斷,如果單純攝X線平片,由於早期僅表現為股骨頭表面毛糙,頭內少量的小囊樣變而不容易作出診斷,然而因為股骨頭內壓增高,患者疼痛比較明顯,常常被誤診為腰椎病、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因此需要醫務工作者和患者都要有股骨頭壞死的防治知識,不錯過早診斷,早治療的機會。
中期股骨頭壞死,主要有跛行、行走疼痛、髖關節的外展、內收、功能發生障礙;拍X線片時,會看到骨小梁部分消失、囊狀改變、硬化骨形成、股骨頭軟骨斷裂、塌陷。
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跛行更加嚴重,行走困難、疼痛、下肢肌肉明顯痿縮、下肢無力、畏寒,下蹲困難、外展內收困難;這時拍X線片會看到股骨頭扁平、關節間隙狹窄或消失、囊狀改變明顯、硬化骨面積較大、股骨頭軟骨完全斷裂、關節面高低不平、這時即是股骨頭壞死晚期。

3、有人即會得強直性脊柱炎又會得頸椎病嗎

頸椎病現在很多人都有的 不是特別嚴重的話沒必要去治療 只需合理休息 注意保養鍛煉就好 還有你的症狀並不像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關節 你的腰和後背都沒有疼 也沒有晨僵 更不要說什麼眼部心臟等等的病變了 你彎腰看看活動有沒有受限 還有你有沒有拉肚子呢? 這個早期是很難診斷的 誤診率極高 不過根據你的症狀完全不搭邊 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去三甲醫院做下檢查HLA-B27、免疫九項、抗o,骶髂關節的ct片 。 給你看一下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診斷標准 。 (1)全國部分省市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術座談會(1985)制定的診斷標准(1988年4月昆明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修訂通過) ①症狀:以兩骶髂關節、腰背部反復疼痛為主。 ②體征: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柱出現強直駝背固定,胸廓活動度減少或消失。 ③實驗室檢查:血沉多增快,RF多陰性。HLA-B27多強陽性。 ④X線檢查:具有強直性脊柱炎和骶髂關節典型改變。 a.早期:脊柱活動功能受限,X線顯示骶髂關節間隙模糊,脊椎小關節正常或關節間隙改變。 b.中期:脊柱活動受限甚至部分強直;X線顯示骶髂關節鋸齒樣改變,部分韌帶鈣化,方椎、小關節骨質破壞,間隙模糊。 c.晚期:脊柱強直或駝背畸形固定;X線片顯示骶髂關節融合,脊柱呈竹節樣變。 (2)國際上的診斷標准 ①羅馬會議(1963)制定的診斷標准 a.腰痛和腰僵3個月以上,休息也不緩解。 b.胸部疼痛及僵硬感。 c.腰椎活動受限。 d.胸廓擴張活動受限。 e.虹膜炎的病史、現象或後遺症。 雙側骶髂炎加上臨床標准之一,即可認為強脊炎存在。 ②紐約會議(1973)修定的臨床診斷標准 a.腰椎在所有三個方面(前屈、側彎、後挺)的活動皆受限,Schober試驗陽性。 b.胸腰部或腰椎疼痛或疼痛病史。 c.胸廓擴張受限。 肯定的強直性脊柱炎(AS) (1)Ⅲ Ⅳ級雙側骶髂關節炎和至少具備一項臨床表現。 (2)Ⅲ Ⅳ級單側骶髂關節炎或Ⅱ級雙側骶髂關節炎,並具備臨床標准①(Schober試驗陽性) ,或具備臨床標准②和③項。 可疑的強直性脊柱炎(AS) Ⅲ Ⅳ級雙側骶髂關節炎而不具備臨床標准。 以上標准對診斷有一定幫助,但不能機械照搬,仍應全面考慮後決定。例如症狀首現於45歲以後,很少可能為強直性脊柱炎。病史中有虹膜炎、眼色素層炎者,有跟腱炎者,有家族史者,都支持AS的診斷,這些對早期診斷更為重要。
滿意請採納

4、成都中醫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科室設置

這個醫院生殖中心是我遇到的態度最不好醫院,大家慎去,免得讓自己難受

5、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5醫院的醫護團隊

劉大雄教授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7年畢業於第二軍區大學,長期在臨床第一線從事骨科專業的醫、教、研工作,在創傷、矯形等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並擅長於對骨科疑難雜症的診治。帶領科室人員開展新業務新技術十餘項,其中椎間盤鏡術、椎體後凸成形術、支具矯形術等項目為在上海市和華東地區率先開展。
獎項和學術著作:
1、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醫學作用-獲醫療成果一等獎。
2、神經根內腰椎間盤突出症1例報道與文獻復習
3、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的臨床特點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4. 內皮素對損傷脊髓早期保護作用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5. 胸腰椎骨折並脊髓損傷再手術原因分析 中國脊柱脊髓雜志。
孫榮華
孫榮華副主任,主任醫師
社會職務及學術職務 (采訪報道:身為軍醫,手術台就是我的陣地)
全軍肢體傷殘康復委員會委員
軍區科委會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長寧區醫學會骨科學組組成
1999年南京軍區優秀中青年科技人才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編輯委員會物邀編委
研究領域 (采訪報道:身為軍醫,手術台就是我的陣地)
從事骨科臨床工作20餘年,具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豐富的骨科臨床經驗。擅長腰椎間盤突出症及椎管狹窄的診治,開展頸椎前、後路手術、胸腰椎外傷、椎管腫瘤、椎管狹窄、經椎間盤鏡腰椎間盤髓核摘除等手術;對四肢創傷、骨折有豐富的診治經驗,擅長四肢骨折的非手術和手術治療,人工髖、膝關節置換術等骨科復雜手術。
獎項和學術專著 (采訪報道:身為軍醫,手術台就是我的陣地)
2001年至2003年軍區衛生系列「181」學科帶頭人
《影響下腰椎疾病診斷、治療因素的基礎與臨床研究》1997年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工作二等獎;
《肱骨投彈骨折的防治和相關基礎研究》2006年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非骨性腰椎椎管、神經根管動態學實驗及狹窄症的臨床研究》1995年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8年獲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發表論文20餘篇,參加編寫學術專著2部多。 劉潛教授
上海皮膚病專家——劉潛,1949年出生,全國著名皮膚病專家,中國人民 解放軍85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早期畢業於哈爾濱醫學院,1983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進修皮膚病與性病學並獲得碩士學位,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從事皮膚病的臨床研究與治療工作近40年,以「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取信於病人,對皮膚性的多發病變、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診治臨床獲得滿意效果。
潛心鑽研於白癜風和牛皮癬等皮膚頑疾的研究與治療,在本市和國內皮膚病領域有較高知名度,是上海知名的皮膚病治療專家,享有「上海治療皮膚頑疾第一人」的美譽。先後撰寫、發表及指導發表論文20餘篇,參與《常見皮膚病》、《臨床皮膚科雜志》、《實用皮膚病治療雜志》、《中華皮膚性病雜志》等著作的編寫。
張璐教授
皮膚病中心主任張璐,中華醫學會會員,全國著名皮膚病專家,享有「滬上抗白第一人」的美譽。進修於北京醫科大學,從事白癜風研究治療工作二十餘年,對皮膚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很深的學術造詣,特別是在攻克白癜風和牛皮癬兩大皮膚頑疾這一疑難課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多次參加過國內外的皮膚病學術交流會議並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理論功底深厚,實踐經驗豐富,參與編寫《中國臨床皮膚病學》、《實用皮膚病雜志》、《中國白癜風皮膚病雜志》等多部著作。作為白癜風診療領域的先驅者,張璐教授以「醫德的高尚、醫術的精湛」取信於病人,潛心鑽研於白癜風和牛皮癬的研究,受惠患者遍布全國各地。在國內外抗白界有較高知名度,被稱為「滬上抗白第一人」。 李海鷗教授
李海鷗副主任醫師1980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葯大學),畢業後在上海市皮膚病醫院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皮膚科門診工作,有三十餘年臨床經驗,尤以擅長治療痤瘡、各類皮炎濕疹、白癜風、黃褐斑及各種疣類皮膚病。
本人服務宗旨:全心全意為患者解除或減輕病痛。
馬威主任醫師
【職務】:上海85醫院皮膚病治療中心特聘專家,學科帶頭人
【簡歷】:早年畢業於山西醫科大學,從事皮膚病臨床研究治療20餘年,對各類型白癜風、牛皮癬的治療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診斷和治療經驗,尤其對局限型和散發性白癜風、牛皮癬極為出色的診斷和治療技術,其治療方法治癒率高、副作用少,已經先後為超過萬名皮膚病患者解除病痛,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和好評。被無數患者和家屬親切稱為「白癜風剋星,牛皮癬終結者」。
【學術成果】:社會及學術職務:中華皮膚病協會協會牛皮癬康復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白癜風研究所研究員
論文獎項:先後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皮膚病實驗室科研機構從事牛皮癬的分型治療研究,多次參與國際皮膚病學術交流會議,08年赴英國皇家醫學院進修,其發表的科研成果論文《牛皮癬康復治療體系治療散發性牛皮癬89例觀察》、《易感基因治療白癜風》在國際皮膚醫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由他創立的臨床規范被樹立為牛皮癬診療的標桿。
個人獎項: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11全國衛生系統「突出貢獻醫生」「特殊津貼專家」、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 鄒冬芳 婦產科主任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從事婦產科工作二十餘年,在婦科、產科、計劃生育、婦科腫瘤、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疑難擅長:婦科急、慢性炎症的治療,宮頸疾病的診斷、治療,宮頸陰道鏡的檢查,宮頸炎的葯物治療及自凝刀、LEEP刀手術,子宮肌瘤的手術及多種保留子宮的保守性治療。卵巢、子宮等腫瘤的手術、化療及綜合治療。產科咨詢、各種產科並發症的診斷及治療、分娩方式的選擇。計劃生育的各種高危手術,無痛人流術等。月經不調、不孕症的診斷及治療。
吳國平主任醫師 南京軍區婦產科副主任委員 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從事婦產科工作三十餘年,在婦產科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軍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擅長:婦科良性腫瘤、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宮頸癌等診斷及綜合治療(手術、化療、介入等)。高危產科的處理及搶救;婦科內分泌治療(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更年期綜合征等),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診治。不孕症的診斷及治療。計劃生育的疑難病歷及高危手術。女性張力性尿失禁的治療,宮腔鏡、經陰道切除子宮、陰道壁修補等各種微創手術。
於曉莉主任醫師 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二十六年,研究生學歷。在婦科和產科的常見病、多發病、急重症搶救及各種大小手術方面臨床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特別是在婦科腫瘤的診治和根治性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方面,操作嫻熟,技術全面。
周素萍 宮頸疾病門診主任 中華醫學會會員,畢業於南京中醫葯大學,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20餘年,多次應邀參加臨床婦產科醫學研討會,發表多篇相關醫學論文,對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疾病有獨特見解和豐富臨床經驗。擅長微創治療各種宮頸疾病、海倫人流無痛手術、子宮肌瘤、不孕不育、卵巢囊腫、盆腔炎、生殖器感染、性傳播疾病等,療效顯著。
王俊華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河南醫科大學,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二十餘年,進修於上海婦產醫院,擅長對宮頸疾病、盆腔炎等婦科炎症、婦科疑難雜症、內分泌不孕的診治。熟練開展 LEEP刀、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宮頸糜爛等炎症,以及微電極導航治療卵巢囊腫,宮-腹腔鏡聯合診治各類婦科疾病。發表論文二十餘篇,獲科研成果二等獎。
黃敏慧 副主任醫師 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從事婦產科工作30餘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婦科領域的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病症有深入研究,在國內刊物發表諸如《不孕不育的病因分析》等多篇學術論文。對各類婦科炎症、內分泌疾病、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尤其是對婦科腫瘤的治療有獨到療法,深受廣大患者好評。在運用宮腔鏡、腹腔鏡、射頻消融儀手術治療不孕不育、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疾病方面,經驗豐富。 王惕:副主任醫師 南京軍區衛生專業人才「122工程」培養對象,上海市青年聯合委員會醫葯委員。1995年臨床醫療本科畢業後一直從事眼科工作,1997年至2000年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眼科碩士究生,2007年至2010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博士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眼科專家褚仁遠教授。從事眼科臨床工作15年,具有扎實的臨床及理論基礎,工作責任心強,細致認真。擅長各種常見眼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熟練掌握各種眼科手術,包括屈光不正、白內障、眼底病等。2003年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第一獲獎人),承擔全軍醫葯衛生科研項目專項課題和上海市長寧區局級科研課題各一項,成功申報一項國家專利。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
鮑蘭:副主任醫師 從醫35年。現任南京軍區眼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擅長診治眼表疾病、眼外傷、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疾病等。開展白內障、青光眼、眼部整形等手術。對本專業的疑難雜症有獨特的見解。 史勝: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上海市眼科學會免疫學組委員 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從事眼科臨床工作近二十年,具有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擁有準分子激光醫師上崗合格證書,擅長屈光不正(近視、遠視、散光)、白內障、青光眼及眼表等疾病的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先後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十餘篇論著,承擔南京軍區醫葯衛生科研項目專項課題一項。
特聘專家:陳國輝主任醫師 教授 國內知名眼科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眼科教授,1967年畢業於第二軍醫大學,現為上海市醫學會眼科專科委員會委員及眼外傷整形學組成員。擅長視網膜脫離、眼眶腫瘤、眼部整形、淚道疾病、青光眼等眼科疾病的診治及手術。在全國及省市級以上專業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主編、參編專著4部。 顧松源:主任醫師,耳鼻咽喉科主任 南京軍區耳鼻咽喉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醫用激光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醫療事故鑒定專家組成員。從事耳鼻咽喉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先後曾獲軍區科技進步獎三次。擅長應用耳鼻喉內窺鏡檢查及手術,電離激光治療鼻甲肥大、鼻息肉、扁桃體肥大等耳鼻咽喉科疾病。對突發性耳聾治療、聽力重建,新喉再造手術有一定專長。
栗玉蓮:主治醫師 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從事耳鼻喉科臨床工作近35年。掌握了治療鼻腔及鼻竇疾病的最先進的鼻內窺鏡技術。完成了尖端的內窺鏡下篩竇、蝶竇手術上千例。對DNR治療慢性鼻炎、鼻竇炎、鼻息肉、慢性咽炎、扁桃體炎、腺養體肥大、打呼嚕(鼾症)等疾病有獨到見解。
陳方毅:主治醫師 畢業於福州軍軍醫學校,從事耳鼻喉科專業20餘年,曾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進修,長期在臨床一線工作,對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相應內窺鏡檢查診斷有豐富臨床治療經驗,尤其擅長內窺鏡手術及鼻出血,耳、鼻、咽喉異物,突發性耳聾等急診處理。
特聘專家:楊國華主任醫師 教授 國內知名耳鼻喉科專家,原上海復旦大學眼耳鼻喉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資深專家。在三甲醫院從事耳科學臨床和研究工作40餘年,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臨床經驗。擅長中耳炎及耳科各種多發病和疑難雜症的診治和手術,如鼓室成型術、鼓膜修補術等。在國內外各大專業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主、參編專業書二十餘部。

6、關於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幾個英文單詞

Presenter is the person standing on stage to present his talk. A Non-presenter (co-author)may works with the presenter (Author) on the paper, but the non-presenter do not stand up to give the talk. An observer is someone who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paper at all. But observer aware of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he obsevre what has been going on.

Paper is one or more sheets of paper bearing writing or printing, especially:
a. A formal written composition intended to be published, presented, or read aloud; a scholarly essay or treatise.
b. A piece of written work for school; a report or theme.
c. An official document, especially on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f the bearer. Often used in the plural.

Poster is a large, usually printed placard, bill, or announcement, often illustrated, that is posted to advertise or publicize something

7、請問:強直性脊柱炎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AS)?】

強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的慢性進行性炎症為主的,並侵犯四肢關節和其它臟器的全身性疾病。因本病會導致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鈣化、骨化,致使病人最終導致脊柱的骨性強直,所以國內外稱之為強直性脊柱炎,簡稱AS。

強直性脊柱炎實際是一種很古老的疾病,早在幾千年前從古埃及人的骨骼就發現有強直性脊柱炎的證據。距今2000年以前,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種疾病,患病者有骶骨、脊椎、頸椎部的疼痛。

1893年首次由俄國人Btchterev對此病做了比較詳細的描述。1897年和1898年Strumpell及Marie又分別詳細報道了此病,故曾以別捷列夫病和馬一施二氏病命名。我國在2000多年前的皇帝內經《素問·痹論篇》中記載言:「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描述了本病的病機及症狀。我國自50年代曾稱此病為類風濕性脊柱炎或中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深入,發現本病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無論在好發年齡、性別、好發部位、病變特點以及各項化驗檢查均不相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清中不存在類風濕因子,而組織相容抗原HLA—B27的陽性率甚高,說明本病完全不同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故於1963年國際抗風濕聯盟將此病定名為強直性脊柱炎。

1982年我國第一次風濕病專題學術會議肯定了強直性脊柱炎這一國際統一的命名。類風濕脊柱炎和中樞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診斷名稱均已停止使用。在風濕病最新分類中,已將其歸類於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之中。但目前國內也有些專家認為:此命名也並非十分確切,因為本病受累的組織器官並非僅僅限於脊柱,髖、膝、踝、腕、肩等四肢關節均可受累,且眼睛、心臟、肺臟、腎臟等多臟器也常被累及,應是一種全身性疾病,但目前國內外仍通用此診斷名稱。

【強直性脊柱炎對人類健康有多大危害?】

綜上所述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率和好發年齡中可以看出,此病是一種嚴重危害男性青少年健康的疾病,它的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本病致殘率較高:由於本病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然後沿脊柱逐漸向上發展,而累及腰椎、胸椎、甚至頸椎。受累脊柱不僅出現腰背疼痛,而且可同時出現進行性關節及脊柱活動功能受限,如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可使椎間盤、關節突及椎間各韌帶都會發生骨化。在X線片上顯示脊柱形成竹節狀的骨性強直,有的則形成不同程度的駝背畸形,嚴重者不僅行動不便,而且兩眼只能看地面的問號體形。本病大約有60%以上出現髖關節受累,它不僅可使髖關節間隙變狹窄、而且可引起骨質破壞導致髖關節疼痛,髖關節不敢做屈伸活動,久之則致髖關節骨性強直,而失去活動功能,造成終身殘廢。由於髖關節受損而致殘的患者約占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15%—20%。只有50%左右的病人可維持工作和生活能力,但終身伴有各種不同程度的不適、痛苦和不便。

(2)強直性脊柱炎病不僅危及個人身心健康,而且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尤其給家庭的經濟生活帶來很大沖擊。根據我院和其他醫院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病率和致殘率推算,全國13億人口中,患本病者大約在390—400萬,大約造成80—100萬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有15%左右病人為重度殘廢,不僅喪失工作能力,生活也不能自理。

【蜂針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原理】

蜂療治療本病療效較好,早期治療,效果更佳,堅持蜂針治療,不易變形。

蜂針液中含有多肽和酶類等有效成分,具有直接和間接抗炎止痛作用;調節免疫能力,加強免疫抑製作用;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末梢血供,增強心腦肝腎生理功能及其局部經絡和物理作用。其中主要是抗炎止痛和免疫調節兩項。從中醫角度看,蜂針液進人人體以後,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通經活絡、祛風散寒的功效。另外,蜂針刺入穴位.有針刺經穴的機械性刺激,又有蜂針液的葯理作用,蜂蜇後局部的虹腫反應,還有類似溫炙的治療效應。所以,蜂針治療同時具備了針刺、溫炙、葯物治療的多種功效。是其他方法無可比擬的。

8、醫學物理師,前景和待遇如何

我國物理醫學與康復學科的發展經歷了由物理治療學、物理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的發展過程。
解放前,物理治療僅在極少數大醫院開展。解放後,50年代初期,在衛生部的領導組織下,在前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培養了許多醫生和技術人員,成為全國開展理療、體療工作的骨幹,許多大中型醫院建立了理療科。1958年5月成立了中華醫學會理療學會籌委會。50年代後期,超聲診斷和肌電圖診斷技術分別首先在理療科使用,而後轉至臨床科應用。物理治療的臨床應用有較快的發展,並開始了物理因子作用機制的研究。
十年動亂中這個學科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十年動亂後逐步恢復、發展。1978年中華醫學會理療學會正式成立,創建了《中華理療雜志》與《中華物理學雜志》。通過引進和研究,新的物理治療和診斷技術不斷出現,現代物理治療方法與我國傳統療法相結合,物理因子的應用和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速度不斷加快,這個學科由物理治療學階段進入了物理醫學階段。
1982年,我國引進現代康復醫學的概念,組織了康復醫學知識與技術的學習。80年代中期,我國的現代康復醫學事業逐漸興起、發展。一些省市建立了康復醫療機構,一些大中型醫院建立了康復醫學科,不少醫院理療科和療養院在原有理療、體療工作的基礎上加強了康復意識,開展了康復醫療工作。一些康復醫學工作者建立了康復醫學學術團體,各地組織了康復醫學學術交流。這個學科開始進入了物理醫學與康復學的階段。為了適應康復醫學事業的發展,中華醫學會理療學會於1985年7月更名為中華醫學會物理康復學會,有些醫院的理療科也隨之更名。自此,康復醫療工作日漸廣泛深入,並出版了不少康復醫學專著,創辦了期刊。為了學科的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需要,中華醫學會物理康復學會於1995年6月更名為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分會。
這個學科在進入物理醫學與康復學階段後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與進展。
物理因子的應用和研究在廣度和濃度方面有很大的新進展。如:應用功能性電刺激改善癱瘓肢體的運動功能;應用毫米波治療潰瘍病、炎症、創傷、放化療後骨髓造成血功能抑制等到疾病,並進行了毫米波生物學效應的研究;進行了紫外線照射對血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影響和溶栓效應的研究;較廣泛應用紫外線照射充氧自血回輸療法和氦氖激光血管內照射於心腦缺血性疾病、顱腦損傷、糖尿病以及一些免疾性疾病的治療,並研究了這兩個療法對血液流變學、免疫功能、糖代謝、脂代謝的影響。過去腫瘤被認為是物理治療的禁忌症,近二十年來許多物理因子進入了這一禁區,出現了電化學療法、高頻電與超聲波的體外和體腔內加溫療法、微波組織凝固法的體表或經內窺鏡治療、高能激光療法、光動力學療法、冷凍療法等,還進行了不同方式和不同強度磁場、高頻電磁場誘導植入體內鐵磁熱籽發熱、抗癌葯物磁微球等到方法的抑瘤效應以及各種治療方法的作用機制的研究。近年還有論文報告了次聲對腦功能的影響等生物學效應的研究。
運動療法是康復療法的重要手段,日益得到重視。運動生理療法、運動發育療法、Maitland手法等技術被引進後,豐富、擴展了運動療法的技術。運動療法被廣泛應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和骨關節疾病的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用於心肺疾病的康復治療,用於老年人的保健。有許多論文報告了運動對心肺功能、體內糖代謝、脂肪代謝的影響的研究。
不少單位根據自已的條件開展了簡便實用的作業療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就業能力。還有些單位開展了言語矯治、文娛療法、心理療法,使患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康復。

與國際骨關節炎學術會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