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炎怎麼治?
我看過一個部位醫院的一個權威骨科專家講過骨關節炎的治療的視頻,你可以百度下
中國網路電視台
關節炎的中醫治療與預防
,可以找到,希望有幫助
2、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飲食禁忌由哪些呀?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髖關節、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等。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為0.26 %,男女之比為5:1,其中男性發病症狀重,進展快。發病年齡通常在13~31歲, 30歲以後及8歲以前發病者比較少見。多數患者呈隱匿發病,病變早期呈轉移性、上行性腰背疼痛,下腰痛最常見。常伴有睏倦乏力、消瘦、氣短、貧血,少數可伴有低燒、晨僵,夜間翻身困難,起床費力或活動受限。一種姿勢保持長久時症狀明顯,活動後症狀好轉。此時常被忽視,誤以為是腰肌勞損等其他疾病。
強直性脊柱炎發展緩慢,有的可遷延10~20年,到後期病情發展往往較快,很短時間內形成駝背畸形,髖、膝等關節強直,X線片中發現脊柱已形成竹節樣改變,並出現全身症狀及內臟受累,有少數病人卧床癱瘓,甚至死亡。
目前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機制與遺傳、細菌感染、免疫學異常等因素有關。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病與HLA-B27密切相關,並有明顯的家族傾向。其特徵性病理變化是肌腱、韌帶、骨附著點產生病變。但是,大約80%的HLA-B27陽性者並不發生強直性脊柱炎,還有大約10%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HLA-B27是陰性的。另外,一些其他疾病如賴特(Reiter)綜合症、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中,也有60%~80%的 HLA-B27 陽性率。由此可以看出,僅憑HLA-B27陽性就認為是強直性脊柱炎是錯誤的。
診斷強直性脊柱炎的最好線索是患者的症狀、關節體征、關節外表現及家族史。目前參照的紐約診斷標準是:
1. 下腰背痛的病程至少持續3個月,疼痛隨活動改善,但休息不減輕。
2. 腰椎在前後和側彎方向活動受限。
3. 胸廓擴展范圍小於同年齡和性別的正常值。
4. 雙側骶髂關節炎≥II級,或單側骶髂關節炎≥III級。(X線骶髂關節炎分5級:0級為正常,I級為可疑病變,II級為輕度異常,III級為明顯異常,IV級為嚴重異常、完全性關節強直。)
臨床診斷中如果患者具備4.並符合1.~3.條中的任何一條,即可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
如患者(特別是年輕的男性患者)長時間出現背、腰部、骶髂部、髖部、臀部疼痛,膝部、踝部等腫痛,同時HLA-B27也為陽性,則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性極大,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就診,通過拍骨盆正位X線片或做骶髂關節CT掃描明確診斷,以免誤診。
20~30歲之間的男性是高發期,與這一人群中有血緣關系的近親,如出現駝背、板狀背等變化的,又系HLA-B27陽性者,則應特別警惕患上強直性脊柱炎。當然,單純HLA-B27陽性不一定會患上強直性脊柱炎,對這類人群應教育其預防腸道、泌尿系感染,慎防風濕寒侵襲,注意保暖。如出現上述疾病,則應積極抗感染治療,防止誘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生。
目前對該病尚無根治方法,但大多數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早期明確診斷,盡快使用控制病情的葯物,是減少致殘的關鍵。葯物治療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葯、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及中葯等,應當在正規風濕免疫醫師知道下應用。同時,應監測葯物不良反應,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髖關節破壞嚴重,發生僵直或強直的病人,可以採取人工關節置換的方法恢復正常人的生活,脊柱畸形也可以手術治療。
http://www.as-sky.com/asbbs/read.php?tid=238625 這里是強直性脊柱炎俱樂部,你去看下,相信會有收獲的,需要注冊的.
http://www.baidu.com/s?wd=%C7%BF%D6%B1%D0%D4%BC%B9%D7%B5%D1%D7%B5%C4%D6%CE%C1%C6&lm=0&si=&rn=10&ie=gb2312&ct=0&cl=3&f=1&rsp=6 這個網址是一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醫院的網址,建議你去看看.
3、反應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有哪些需要
?
4、反應性關節炎怎麼辦?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 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 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