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生地治類風濕關節炎研究

生地治類風濕關節炎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02 02:02:28

1、怎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好?我已經10年了

治療類風濕么有什麼最好的辦法,我們只能針對病情個體化用葯因為葯物的療效及副作用有個體差異,需要做到個體化用葯。病人要配合醫生選擇自己最適宜的葯物,而這種選擇只能是一個試用過程,通過試用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用葯方法,如首選葯物的確定、用葯劑量、用葯持續時間和維持量等;要聯合用葯,切勿單打獨斗。目前治療RA的西葯,如甾體抗炎葯、包括免疫制劑在內的病情緩解葯、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等,都不能單獨應用制服RA。必須效仿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盡早採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狀,又能長期控制病情進展的聯合治療,最大限度地發揮葯物的協同作用,提高療效,降低毒性。一般常用一種非甾體抗炎葯與一種或多種疾病修飾抗風濕葯聯合應用。想知道更多類風濕知識可以搜一下 「類風濕120論壇」 類風濕知識的百科網站。

2、目前能治好類風濕關節炎嗎

社會上有人認為,應當把內風濕關節炎納入醫保的范圍,減輕患者的負擔:「內風濕關節炎應當列入醫保的慢性病范圍,這種病如果在早期能夠得到診斷和治療的話,絕大部分的患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這種疾病如果不列入醫保的話,將來會造成一大批的殘疾人。另外推薦兩個土方,即使沒有明顯的療效也會有所改善. 青滕湯治療內風濕關節炎 處方及用法: 基本方:青風滕30g~45g 秦艽15g 尋骨風15g 首烏30g 老弱幼年患者酌減用量,每日一劑。 隨證加減:一般用基本方即可。亦可隨症加減: 1.風盛:疼痛上下左右走竄,痛無定處,無紅腫現象。可選加靈仙、羌活、獨活、防風。 2.寒盛:疼痛苦楚,手足拘攣,遇寒則盛,得熱則解。可選加制附片、桂枝、制二烏、當歸、細辛。 3.濕盛:肢體沉重,肌膚麻木,痛有定處,變天增劇。可選加苡仁、蒼術、稀薟草。 4.熱化:局部紅腫疼痛,唇口乾燥,甚則口渴喜冷,多見於急性期,活動期。可選用丹皮、虎杖、生地。 5.虛弱:身體瘦弱,疼痛麻木,感覺遲飩,自汗,浮腫。可選加桑寄生、黃芪、杜仲、拘杞、雞血滕、當歸、刺五加。 6.按病變部位,選加不同葯物,如頭頸部加藁本、葛根、羌活等;上肢加桑枝、姜黃、桂枝;下肢加牛夕、木瓜、蠶砂等;背部加靈仙、菖莆;腰部加徐長卿、狗脊。 7 .病癒後,當以調補氣血之劑鞏固療效。 本方:青風滕閘30g以上者,主要副作用為:身覺發癢,周身起蕁麻疹,皮膚發紅,自覺發熱(體溫正常),此反應約二小時,一般不需用葯即可恢復正常。初服葯者,偶有頭昏、嘔吐、不思食、水腫、多尿,未發現遠期副作用。為了防止副作用,可將用量由少浙多,使人體產生耐受性,或用甘草6g同煎,但僅限服初服數劑,以後仍當除去甘草。 又方:以黑狗脛骨,焙乾研為細粉,以下方湯葯送服,每次一勺,每日三次,治風濕類風濕亦有特效! 生川烏10g 乾薑30g 甘草30g 大火燒沸,文火煎40分鍾。葯液分一日三次服完。

3、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成葯有哪些

1、類風濕中葯之通絡壯骨散

治療類風濕疾病的中葯,每包30g、用適量熱開水調成稠糊狀、貼於疼痛部位、然後用軟塑料薄膜蓋在葯糊外、用布裹嚴;一般時長為30分鍾到一個小時,以患者不能耐受為度,其後把葯糊揭下。每用葯一次,間隔7天

2、類風濕中葯之防風薏米煎

這種葯物具有散風除濕的作用,薏米30克,防風10克。薏米洗凈,與防風共煎,取葯汁約200毫升。每日1劑,1次服完,連用1周,停3日後可再用

4、類風濕中葯之痹苦乃停片

葯物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制乳香、制沒葯、制馬錢子、懷生地、薏苡仁等

功效:祛風除濕、溫通化陽、舒筋活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用法用量:成人每次5~7片,每日4次,兒童酌減

5、類風濕中葯之麝香丸

葯物組成:川烏3枚、地龍5條、全蠍、黑豆各21個

製法:上葯俱生用、為細末、入麝香少許研勻、糯米糊為丸、跟綠豆一般大

功效: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症見歷節諸風疼痛,遊走無定,狀如蟲咬,晝靜夜劇及一切手足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甚者10丸。夜卧令腹空,溫酒下,每日3次

6、類風濕中葯之風濕寒痛片

葯物組成:青風藤、桂枝、附子、生薏苡仁、鹿茸、枸杞子、黃芪、黃芩等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絡,扶正固本

主治: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用法用量:每次6~8片。病情重者可加倍服用(12~16片,不超過20片)。每日2~3次
也可以選擇吃氨糖,它可以修復骨關節、緩解骨關節疾病、增加骨密度等……氨糖能夠加快軟骨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刺激軟骨彈性組織的修復、再造。
適宜人群:
1、骨骼僵硬、運動量大、關節容易勞損的人群;
2、骨質增生骨質疏鬆、坐骨神經痛、痛風、椎間盤突出的人群;
3、肩周炎頸椎炎、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及各種關節疼痛腫脹的人群;
4、骨質退化的中老年人群;
5、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者;
6、長期伏案工作者

4、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外用膏葯有哪些?

(1)火龍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

功效:溫經散寒,活血化瘀,通經活絡,宣痹止痛。

主治:風寒濕毒所襲,筋骨攣痛及濕痰流注,經絡壅痛,不能行步。

並治歷節風、鶴膝風。

用法:攤貼患處。

(2)神應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上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

功效:除風散寒,溫經通絡,蠲痹止痛。

主治: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

用法:攤紙上,隨痛處貼之。

(3)透骨膏

葯物組成及製法: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 骨碎補、龜板( 酒炙) 各120g, 鱉甲( 酒炙)3 個, 蒲黃60g。上為細末備用。

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補益肝腎,強筋壯骨。

主治: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用法: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

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按其主要功效分類介紹如下:(1)疏散風邪:有獨活、羌活、防風、麻黃等。(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等。(3)除濕蠲痹:薏苡仁、防己、蒼術、萆解、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等。(4)清熱宣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等。(5)通經活絡:徐長卿、海桐皮、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等。(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蜂房、僵蠶、烏蛇、地鱉蟲、穿山甲、地龍等。(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赤芍、乳香、沒葯、川芎、莪術等。(8)化痰散結:半夏、白芥子、貝母、制南星等。(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等。(10)補肝腎強筋骨:熟地、骨碎補、仙靈脾、狗脊、杜仲、川斷、桑寄生、牛膝、鹿角、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千年健等。

6、生地有什麼功效?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1)地黃既有止血作用, 又有抗凝血作用。

(2)抗真菌作用 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製作用.

(3)對內分泌的影響生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製作用, 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6)生地治類風濕關節炎研究擴展資料:

功能主治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並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葯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葯於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餘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聖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薑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葯,細銼黃芩、生薑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聖惠方》解毒飲子)

4、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方》)

5、治吐血: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醫心方》單神方)

6、生地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聖濟總錄》地黃湯)

7、治心熱腸風臟毒出血: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黃連四兩,二味拌勻曬干。上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麥門冬湯下。(《醫統》千金地黃丸)

8、生地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葯,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9、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生易簡方》)

10、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並杵碎,炒熱封損處。(《衛生易簡方》)

11、生地治因勞損尿血不止:生地黃汁五合,車前葉汁五合,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上件葯,將二味汁相合,每於食前曖一小盞,調下膠末二錢。(《聖惠方》)

12、生地治產後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

13、治暴赤眼腫痛:生地黃(凈洗,切,研)、黑豆各二兩,生搗末。上二味,搗成膏,臨卧時以鹽湯洗眼後,閉目,以葯膏厚罨眼上,更不動,至曉水潤葯令軟,取下。(《聖濟總錄》地黃膏)

14、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上三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勻,於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臨時以葯於牙齦上塗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後,夜卧。(《聖濟總錄》)

15、生地治傷寒心熱,口舌生瘡:生地黃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攪勻,慢火煎如稠餳。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聖濟總錄》)

16、生地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生地黃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葯相和,不計時候,溫服一合,宜頓服之。(《普濟方》地黃湯)

17、生地治虛勞乾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參十二兩,白茯苓十五兩,琥珀、沉香各半兩,大生地黃十斤(洗凈,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白蜜五斤(熬去沫)。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細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鐵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後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後取一二匙,用溫酒一兩調服,不飲酒人白場調亦可。(《古今醫統》)

18、生地治產後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乾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後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

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虧)痛,煩躁恍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黃、生薑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黃、當歸各四兩。上於銀石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薑滓,以生薑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焙乾為細末,醋煮麵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婦人良方》地黃丸)

19、治產後血暈危困:生地黃汁一大盞,當歸一分(銼),赤芍一分(銼)。上水煎三五沸,溫服,如覺煩熱,去當歸,入童子小便半盞服之。(《雲歧子保命集》)

20、生地通經脈,補虛弱,強腳膝,潤肌膚:生地黃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兩。上件葯,攪勻,銀石器中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下。(《普濟方》)

化學成分

生地黃根莖主要含B-谷甾醇與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還含地黃素(Rehmannin)、生物鹼、脂肪酸、梓醇(Catalpol)、葡萄糖與0.0053%的維生素A類物質;根又含水蘇糖、4.2%精氨酸與3.0% r-丁氨酸。

懷慶地黃的根莖也含甘露醇、水蘇糖、0.11%的梓醇、蔗糖、4.2%精氨酸、3.0% r-丁氨酸。乾地黃中分得糸列脂肪酸、β-谷甾醇、棕櫚酸、丁二酸、胡蘿卜甙及S8環狀化合物。地上部分含monomelittoside,leonuride及桃葉珊瑚甙、梓醇甙、二氫梓醇甙。 

生長習性

生地對氣候條件要求不太嚴。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而疏鬆的壤土或砂壤土生長較好。較過沙的土壤,蔭蔽處生長不好,土壤過黏或過硬,都會造成其塊根發育細長,產量降低。如果土壤積水,塊根很容易腐爛。

栽植方法

北方4月上旬至4月下旬,栽早地黃或春地黃,在北方,小麥收獲後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晚地黃或麥在地黃。在南方驚蟄至春分栽種,在打好的畦面上,按行距45厘米開深7厘米左右、寬10~13厘米的溝,以25~30厘米株距,錯開放入根莖,覆土蓋平畦面,如果早春栽植,外溝深10~15厘米,將挖出的土蓋在下種溝上面,在溝內澆水,當大部分生地生芽時,把溝填平,做成平畦,保持地溫和水分,地面不板結,出苗整齊。每公頃地用種栽450-600千克。

田間管理

生地出苗後至封壟中耕除草3次,第一次中耕除草,應特別小心,勿傷害幼苗,深3厘米以內,結合中耕除草,追施兩次肥,以農家肥為主,每次每公頃15000千克左右,第一次苗高6-10厘米時,第二次苗高15~25厘米時追一次,一定是腐熟肥料,開溝施於行間。

灌水排水:生地既怕旱又怕澇。春季栽種時,天旱必須澆水,栽種後第一次可多澆水,以後經常保持土壤含水量在30%即可,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亂根。

採收加工

生地於寒露至立冬收獲,在畦的一端開溝,順序採挖,去莖葉、須根、泥土,忌水洗,分開大小,置於火炕上,先微火3天,待大部分生地發汗後,可加大火。頭1~3天,每天翻一次,以後每天翻2~3次,一直到生地發軟,內沒有硬核,顏色變黑,外皮變硬時取出來即為生地。

7、生地有何功效?

生地:涼血滋陰功效多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或懷慶地黃的根莖,將其曬幹人葯稱為生地。生地性涼,味甘,入心、肝、腎經,既能涼血,又能滋陰,具清熱滋陰、涼血止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現代葯理研究表明,地黃具有抗輻射、保肝、降低血糖、強心、止血、利尿、抗真菌的作用,臨床應用也得到進一步的擴充,現簡述如下。 高血壓病:生地30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用1月有顯效。 病毒性心肌炎:生地30克,麥冬15克,蓮子心10克,蒲公英30克,黃精10克,白芍10克,水煎服,可起輔助治療作用。 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將生地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煮沸約1小時,濾出300毫升為1日量,1次或分2次服完;兒童酌情減量。一般療程12~50天,療效良好。 濕疹、尊麻疹、神經性皮炎:生地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時,過濾得300毫升葯液為1日量,1-2次服完。此法對濕疹療效尤著。 上消化道出血:以生地30份,大黃15份,黃連9份,黃芪15份,生甘草6份,研末,混合備用。用時取葯粉30克,加水200毫升,煮沸2分鍾過濾,去渣涼服,每天2次,重 症者每日4次服用。5天為1個療程,一般1個療程便能止血。 紅斑肢痛症:生地120克,黃芩60克;苦參30克,水煎服,效果良好。 滑精:生地250克,與150克飴糖拌勻,放入烏雞的腹內,用線縫好,放人碗內置於蒸籠中,蒸熟透,吃雞肉及生地,有補益精髓作用。 瘡癤:生地30克,新鮮瘦豬肉30克,加水適量同煮或蒸,待豬肉爛後,將葯、肉及湯頓服,亦可分幾次服完,每天1劑。對反復發作難愈的瘡癤,療效亦滿意。 腮腺炎:用生地15-30克,蠶豆7~14個(鮮干均可、去皮使用),食鹽1-2克,共入臼內搗爛後,攤散在塑料膜或樹葉上,貼於患處,外用紗布綳帶包紮,6~12小時換葯1次。特重症者配合服仙方活命飲,一般2~3天即可痊癒。

與生地治類風濕關節炎研究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