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核抗體+1:100就是類風濕
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可以弱陽性,但抗核抗體陽性不能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2、抗核抗體陽性1:100,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
3、怎麼判斷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1.骨關節炎
多見於中、老年人,起病過程大多緩慢。手、膝、髖及脊柱關節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關節較少受累。病情通常隨活動而加重或因休息而減輕。晨僵時間多小於半小時。雙手受累時查體可見Heberden和Bouchard結節,膝關節可觸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多為陰性,少數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陽性。
2.銀屑病關節炎
銀屑病關節炎的多關節炎型和類風濕關節炎很相似。但本病患者有特徵性銀屑疹或指甲病變,或伴有銀屑病家族史。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早期多為非對稱性分布,血清類風濕因子等抗體為陰性。
3.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青年男性多發,以中軸關節如骶髂及脊柱關節受累為主,雖有外周關節病變,但多表現為下肢大關節,為非對稱性的腫脹和疼痛,並常伴有棘突、大轉子、跟腱、脊肋關節等肌腱和韌帶附著點疼痛。關節外表現多為虹膜睫狀體炎、心臟傳導阻滯障礙及主動脈瓣閉鎖不全等。X線片可見骶髂關節侵襲、破壞或融合,患者類風濕因子陰性,並且多為HLA-B27抗原陽性。本病有更為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4.系統性紅斑狼瘡
本病患者在病程早期可出現雙手或腕關節的關節炎表現,但患者常伴有發熱、疲乏、口腔潰瘍、皮疹、血細胞減少、蛋白尿或抗核抗體陽性等狼瘡特異性、多系統表現,而關節炎較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程度輕,不出現關節畸形。實驗室檢查可發現多種自身抗體。
5.反應性關節炎
本病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關節(尤其下肢關節)非對稱性受累為主,一般無對稱性手指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龜頭炎及發熱等,HLA-B27可呈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患者可出現非對稱性骶髂關節炎的X線改變。
4、抗核抗體為陽性,屬於類風濕嗎?免疫球蛋高代表什麼啊?
類風濕病難點辨析思維,著重討論該病早期發現的疑點,癥候隱匿期的信息,關節病變的規律,控制急性發作的決策,與阻止關節破壞及不能治癒的弊端。通過以上幾個問題的中醫討論,將未病、已病、急發、隱匿與防患思想,揭示以上病變在臨床中容易忽視而導致該病復雜化和難治性,使該病不能順期收效,由此降低了醫療質量,造成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治癒」的社會影響。類風濕性關節炎(RA),臨床上如何早期合理用葯,控制病情發展,阻止骨關節破壞以及共同關注或研究的該病能否治癒,或如何治癒的疑點,扼要闡述個人的學術觀點。
控制病情發展的決策: RA病人大凡渴望控制病情發展,徹底根治。然在臨床辨治中入入不能如願,主要原因是該病的病理復雜,變化多端,捕捉主證的機理困難再加該病機制深奧,傳變特殊,給臨床營造了假性治癒,如醫刊報道的10劑葯治癒、一個月治癒,或某一種葯治癒等現象。得寸進尺者通過RA256例臨床觀察,以上這種短期治癒病例,大部分可能復發,或者有部分就不是RA。復發的誘因與公認的病毒感染、勞累、產後、病後、風寒濕邪與外傷等相符。對這種RA誘因及發病原因的病情發展,有以下幾條防範措施:一者是著眼於病人(免疫低下體質),重點在消除證候(風寒濕邪、痰血瘀閉)實行綜合調整,有效治療,防治始終。二者精神調治,強化病人心理改變,養生教育,護理到位,加大病人抗邪、抗病,或抗痛的意志與毅力,加強身體煅煉,相信科學,療程用葯。三是謹慎應用西葯激素類止疼葯,或中醫之虎狼葯的不科學方法,若能權衡以上三者的關系,本病是足可控制病情逆傳而深化,並阻斷殘疾滋生。
阻止關節破壞的誤端: 大凡關節破壞的病變,主要經過局部滑膜發炎,骨質疏鬆,血管翳膜形成,或纖維化階段,若能合理控制該階段的病理變化,一般的關節變形與壞死不會發生。從臨床觀察,導致關節破壞的成因有以下幾種:(1)治療無方,急欲鎮痛,強行或盲目應用激素葯,易用難撤,形成反跳現象,久而促使骨質與關節破壞;(2)患者對該病不夠重視,遷延不醫,或斷續治療又因經濟窘迫而被迫休治;(3)葯用不合適,延誤治療機會,導使病人後期體質不能恢復,精血內竭,骨失其養所致。在防治骨關節破壞期,必須實行緩緩調理,其措施有三:一是平衡紊亂的臟腑陰陽,或虧損的氣血津液;二是清理邪正交戰的殘遺邪毒,不致死灰復燃,達到祛邪務盡;三是調節久患疾苦(1)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於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製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2)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3)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 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4)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葯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後,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5、類風濕性關節炎化驗單中的APF AKA CCP是什麼意思
抗角蛋白抗體(AKA)
抗核周因(APF)
抗環瓜氨酸肽(CCP)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慢性,以炎性滑膜炎為主的系統性疾病。主要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如果治療得不好,可以導致關節畸形以及功能的喪失。類風濕病人來了以後,要進行相關的檢查,如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補體等檢查。第二個,是關於自身抗體的檢查。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別於其它炎性關節炎,比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標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抗環狀瓜氨酸抗體、類風濕因子IgG以及AP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等抗體的檢查。第三個,是要進行一些影像學的檢查。X線片可以看到軟組織的腫脹、骨質疏鬆以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病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等變化。因此,也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檢查,還有一些特殊的檢查,比如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比較重要,可以通過抽取關節液來進行關節液的培養,類風濕因子的檢測、抗CCP抗體的檢測、抗核抗體的檢測等。
7、類風濕性關節炎做什麼檢查?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的檢查分幾個問題,第一是為了診斷,可以查類風濕因子。這幾年又出現了新的抗體,比如抗膠質蛋白、抗核周因子、抗CCP抗體,這些新的抗體對診斷類風濕更敏感,可能會更早期的診斷。也可以做X線,早期表現不出來;晚期可以看骨頭有沒有侵蝕,關節面有沒有侵蝕,可以幫助診斷。其次可觀察患者病情輕、重,如果病人血沉特別高,C反應蛋白就特別高,同時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沉高、C反應蛋白高。第二,要觀察病情的輕重,有些指標可以反映輕重。比如血沉快慢、C反應蛋白高低,症狀也能反應輕重。比如手指頭腫不腫、晨僵明顯不明顯,這也可以反映病情輕重。另外,還要仔細觀察葯物有沒有副作用,要定期查肝功、腎功能、血常規等。
8、如何區別類風濕性關節炎與系統性紅斑狼瘡?
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系統性紅斑狼瘡都是自身免疫疾病,這兩個病可以合並發病,而且非常常見。 通過化驗可以確診紅斑狼瘡需要空腹、去市立醫院或者省醫院,掛風濕免疫科,化驗抗核抗體ANA,ENA抗體譜(包括抗SSA、抗SM、抗scl-70等多項),補體c3,c4,抗雙鏈DNA,免疫球蛋白,c-反應蛋白,血常規,尿常規,血沉全部這些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