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活動的目的

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活動的目的

發布時間:2021-03-01 22:33:12

1、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鍛煉?

您好!晨練和散步不僅可增強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體質,促進其康復,而且可以增加關節的適當活動,從而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快速走路和倒走。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堅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快速走路,即每分鍾120步,時間由短到長。所謂倒走,即退著走,在平道上或廣場上進行,每次100~200步,可與快速走路交替進行。 此外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手指操,效果不錯。 動作一:雙臂平放在桌面上,手掌向下。第一步:以腕關節為支點,手向上抬起,姿勢類似向別人打招呼,盡量做到擺動的最大幅度;第二步:以腕關節為支點,手逐漸放下,並低於腕關節平面,前臂有向前牽拉的感覺;第三步:保持6秒鍾放鬆。 動作二:肘關節支撐在桌面上,手背面對自己。第一步:以腕關節為支點,手向小指方向歪;第二步:以腕關節為支點,手向大拇指方向倒,姿勢如同搖手。 動作三:第一步:用食指接觸大拇指;第二步:用中指接觸大拇指;第三步:用中無名指接觸大拇指;第四步:用小指接觸大拇指。 動作四:第一步:五指屈曲,握成拳頭狀;第二步:五指放開,盡量伸直。 昆明市人民西路183號

2、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什麼要進行功能鍛煉,如何進行?

關節功能鍛煉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緩解期的一種治療手段,對其預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專關節鍛屬煉,可以增加肌力,保存關節的活動能力,防止關節攣縮、強直及肌肉萎縮。所以,只要病人能耐受,就要早期、有規則地進行各關節的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的方式有很多,可隨病變關節部位不同而選擇,如床上運動、抗阻力運動、扶拐站立及步行等。活動量宜從小到大,時間從短到長,次數從少到多。一般地說,每日的活動量以不加重局部症狀,不影響第二天鍛煉為原則。若頭一天的活動量引起第二天關節症狀加重,則提示運動量過大,應略減少原活動量,待耐受性增高後再遞增活動量。總之,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3、得了類風濕關節炎要經常鍛煉嗎?

病情分析:你好:關節功能鍛煉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緩解期的一種治療手段,對其預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關節鍛煉,可以增加肌力,保存關節的活動能力,防止關節攣縮、強直及肌肉萎縮。所以,只要病人能耐受,就要早期、有規則地進行各關節的功能鍛煉。一般地說,每日的活動量以不加重局部症狀,不影響第二天鍛煉為原則。若頭一天的活動量引起第二天關節症狀加重,則提示運動量過大,應略減少原活動量,待耐受性增高後再遞增活動量。總之,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什麼?

RA 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統、多臟器。起病方式、病程及預後變異很大。另外與患者的工作、生活環境、經濟狀況和受教育的程度都有較密切的關系,所以治療的個體化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治療每一個患者。RA 的治療目的如下。

(1)減輕和改善患者的症狀,緩解疼痛。

(2)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骨關節破壞。盡可能早地應用慢作用抗風濕病葯物。

(3)盡量減少葯物的副作用。

(4)保護肌肉及關節功能,提高RA 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強調的是:許多醫生和患者本人往往只注意治療的第一個目的,而忽視後三個治療目的。這導致患者雖然緩解了疼痛卻不能阻止關節侵蝕性破壞。影響了肌肉關節的功能,生活質量日趨下降,心理狀態日趨惡化。所以我們強調對RA 患者來講,治療的4 個目的是相互關聯的,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5、你的類風濕關節炎是否正進入活動期?

類風濕關節炎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很多人對它的認識不是很透徹,在治療時往往出現誤區,比如說,類風濕關節炎在緩解期和活動期,治療葯物和日常護理都是有差別的。因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甄別疾病發展階段,接下來就跟大家聊聊如何判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性?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之一就是控制關節腫痛個數小於“1”。

如果關節腫痛數量多於1個,則認為治療不達標,數量越多,說明活動度越高。常見的腫脹關節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膝關節等,亦多呈對稱性。

關節炎必須是疼痛和腫脹同時存在,腫脹是因為疾病活動導致的,如果只是疼痛卻沒有腫脹,不一定是關節炎發作。

關節活動的難易檢查

(1)晨僵超過60分鍾,考慮疾病進入活動期

晨僵,是早晨起床後病變關節感覺僵硬(日間長時間靜止不動也會出現),如膠黏樣的感覺。簡單的判斷方法包括起床後手指僵硬不適、握拳困難或擰毛巾、持筷費勁等。

晨僵常被作為觀察疾病活動的指標之一,其持續時間和關節炎症的程度成正比,其他病因的關節炎也會出現晨僵,但由類風濕引起的會更明顯和持久。

(2)完成日常活動的難易程度

關節功能會隨疾病的不良進展而下降,完成活動的難易程度與關節受累狀況、急性炎症反應都有很好的相關性。

患者在完成以下日常動作時,如果感覺越痛苦,那病情可能越嚴重,需要及時就醫。

①穿衣服 ②上床、起床 ③拿水杯、喝水 ④走平路 ⑤洗澡 ⑥彎腰拾東西 ⑦開關水龍頭 ⑧上下車

實驗室指標檢查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是個長期過程,需要定期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RF、CCP 等,以評價疾病是否活動以及活動程度。

6、讓人痛苦不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緩解呢?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處理有5點。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系統性的慢性炎症性多關節炎,我國發病率在0.32%-0.36%,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病,其高峰在30-50歲之間,男女比例1:3。

關節疼痛及壓痛是本病最早的症狀,最常見的部位為近端指尖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也可以累及肘、膝、足、肩及顳頜關節等。

疼痛的特點為持續性和對稱性。我們知道,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終身性疾病,疼痛幾乎伴隨患者疾病活動期的全過程。因此,解決疼痛成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對症治療的關鍵。

那麼對於疼痛,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中,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生物和非生物制劑)、糖皮質激素及非化學性葯物均是對RA發病過程中的免疫途徑起作用的葯物。應用的主要目的為緩解疾病活動度,延緩疾病進展,是處於活動期的RA患者的基本用葯。當然,隨著疾病的緩解,疼痛、壓痛等不適症狀會隨之減輕或消失。

那麼,我們可以說,對處於RA活動期的患者,在疼痛、壓痛等主觀感受不強烈的情況下,暫時忽略單純主觀感受的用葯,以疾病活動度為用葯准則;當患者疼痛、壓痛等主觀感受不能耐受的情況下,在以疾病活動度為標準的葯物治療(DMARDs,糖皮質激素、植物葯等)的基礎上,加用針對疼痛的治療。

一、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包COX-2抑制劑)

機制:通過抑制環氧化物酶而發揮抗炎作用,減輕腫脹疼痛。

注意:不能阻止疾病的進展,單純止痛。

1.先選用一種NSAID,應用數日或一周後無顯效可加量,再無顯效可更換另一種,避免同時服用兩種及以上NSAIDs;

2.用葯應控制在最短療程和最低劑量;

3.老年人選用半衰期短或較小劑量;

4.心血管高危人群慎用;

5.腎功能不全慎用;

6.定期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

近年來NSAIDs的外用制劑在臨床應用廣泛,不良反應較少,提倡應用。

二、徑向體外沖擊波療法(rESWT)

來自北京大學學者的發表於PAIN PRACTICE上的研究報道稱,徑向體外沖擊波療法對伴有疼痛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益。

這是第一次用此種方法緩解RA患者的關節疼痛。在這組前後對照研究中,RA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晨僵時間、根據血沉計算的28個關節活動度、健康評分問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前後無顯著差異。

體外沖擊波不同於葯物,是一種物理方法,因此不存在葯物治療的諸多副作用和禁忌症。在以後的臨床中有望推廣。

三、康復訓練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腫脹疼痛明顯的患者,應該以休息為主,減少關節活動。其康復指導以伸展鍛煉為主,卧床是讓關節在最大程度上休息,但鼓勵患者做伸展運動,1-3次/天,伸展活動可以使關節得到充分運動,防治關節長期不動而廢用(在關節疼痛緩解的情況下再加強關節的鍛煉)。

在關節活動前,可以對關節進行熱敷、按摩等防止肌肉痙攣。

四、中醫療法

中葯熏蒸、藏醫火灸、銀質針密集針刺、耳穴壓豆等均為中醫特色療法,多數出現在個大中醫院。傳統醫學是一個基於臨床實踐的自然科學,其中很多方法已經得到臨床證實緩解疼痛。

當然,取得臨床療效的前提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基礎的個體化治療。

五、心理護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疼痛劇烈,很多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嚴重者會對生命產生悲觀及失望的心理。

面對對這樣的患者,應多給予關心和照顧,用溫和的話語講解病情,排除心理障礙,使其建立正確積極地疾病觀。

有學者的研究顯示: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採取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其疼痛,護理干預在改善疼痛方面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與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活動的目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