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辯證指南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辯證指南

發布時間:2021-02-27 06:02:33

1、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2、類風濕關節炎的辨證用葯方法是什麼?

(一)行痹

[辨證要點]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防風12g,麻黃6g,當歸12g,秦艽12g,肉桂6g,茯苓12g,甘草6g,生薑6g,大棗6g。

方中以防風、麻黃祛風散寒;當歸、秦艽、肉桂活血通絡止痛,並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茯苓健脾利濕,姜、棗、甘草和中調營。

上肢痛重,加羌活12g、白芷9g、威靈仙12g、姜黃9g、川芎9g。

下肢痛重,加獨活12g、牛膝9g、萆薢12g。

腰背痛重,加杜仲12g、桑寄生30g、淫羊藿12g、巴戟天9g、續斷9g。

關節腫大,發熱者,用桂枝芍葯知母湯:桂枝9g、芍葯9g、炙甘草9g、麻黃3g、白術9g、知母9g、防風9g、附子6g、生薑6g。

(二)痛痹

[辨證要點]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則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烏頭12g,麻黃3g,芍葯12g,甘草9g,黃芪9g,桂枝6g,細辛3g。

方中以烏頭、麻黃溫經散寒,除濕止痛;芍葯、甘草緩急止痛;黃芪益氣固表;桂枝、細辛散寒疏風,並能利血通脈。

關節痛甚加全蠍、蜈蚣活血通絡止痛;關節腫甚加澤瀉、豬苓、蒼術、薏苡仁除濕消腫;關節畸形加補骨脂、續斷、巴戟天等補腎壯筋骨。

(三)著痹

[辨證要點]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苡仁湯加減:薏苡仁30g,蒼術12g,羌活12g,獨活12g,防風9g,制川烏9g,麻黃3g,桂枝6g,當歸9g,川芎9g,甘草6g。

方中以薏苡仁、蒼術健脾除濕;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甘草健脾和中。

關節腫脹加萆薢12g、姜黃12g,肌膚不仁加海桐皮12g、豨薟草12g。

(四)風濕熱痹

[辨證要點]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可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多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生石膏30g,知母12g,甘草9g,粳米9g,桂枝6g,銀花藤30g,連翹12g,黃柏12g,姜黃9g,威靈仙9g,桑枝30g,海桐皮12g。

方中以白虎湯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桂枝疏風通絡;加銀花藤、連翹、黃柏清熱解毒;姜黃、威靈仙、桑枝、海桐皮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皮膚有紅斑,加丹皮12g、生地12g、地膚子12g、赤芍12g。

化火傷津者,用犀角散加味:水牛角50mg、黃連12g、山梔12g、生地12g、升麻6g、姜黃12g、茵陳20g、海桐皮12g、玄參9g、麥冬12g、秦艽12g等。

(五)頑痹

[辨證要點]由各種痹證經久不愈發展而來,出現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畸形,屈伸不利,舌質紫暗,苔白膩,脈細澀。

[治法]化痰祛瘀,搜風通絡。

[方葯]桃紅飲加味:桃仁12g,紅花12g,當歸12g,芍葯12g,川芎9g,威靈仙12g,穿山甲9g,地龍12g,地鱉蟲6g,白芥子12g,全蠍6g,烏梢蛇9g,膽南星3g。

方中以桃紅四物湯養血活血,化瘀通絡;穿山甲、地龍、地鱉蟲、全蠍、烏梢蛇搜風通絡;白芥子、膽南星化痰散風。

病久氣血兩虛,肝腎不適者,加入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品:杜仲12g、牛膝9g、人參6g、茯苓12g、狗脊9g、山葯12g等。

3、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4、類風濕從中醫角度如何分類

類風濕和風濕以及一些現代醫學的一些結締組織疾病在症狀上多和祖國醫學(中醫學)的痹症表現類似,由於類風濕在現代醫學的治療上多採用一些非淄體類或其他一些長短效的抗炎止痛葯來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大多不能根治,有部分病人甚至引起心臟等臟器的並發症,而且抗炎止痛大多有刺激腸胃等副作用;所以,在類風濕的治療上,有很多醫生包括西醫也很注重用傳統中醫來治療,在臨床上單純以關節症狀為主要表現的類風濕屬於中醫的痹症范疇,又由於病因(主要是風 寒 濕邪)和體質的不同又分為:熱痹 寒痹 著痹等證型;

5、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

中醫治療類風濕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
類風濕的患者不應該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中文名
中醫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的類型
行痹、痛痹、著痹等
治療建議
患者不應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治療法則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4.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治法:通絡,祛風除濕。
中醫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與類風濕關節炎中醫辯證指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