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腳踝腫了怎麼回事
痛風!!
2、腳踝腫脹,可不是水喝多了這么簡單?
我們常常會發現,孕婦的腳踝常常會腫脹,有時候某天早上起床,發現自己的腳踝也有腫脹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是晚睡前喝了太多水的緣故。美國《預防雜志》最近對腳踝腫脹進行了科學分析,總結出腳踝腫脹的12個原因。如果腳踝腫脹,可能是出現了下面的原因:
整天坐著或站著:長時間站(或坐)在一個地方,那麼腳踝腫脹是很自然的現象。懷孕的副作用:孕婦在懷孕期間身體所經歷的諸多變化中,腳踝腫脹可能是最常見的。受傷:無論你是撞到了桌子還是跑步扭傷了腳踝,受傷都是造成腳踝腫脹的常見原因。
另外還可能正在醞釀感染:但任何進入血液的細菌都有可能最終進入關節。感染最明顯的跡象就是腫脹、壓痛、發熱和發紅。淋巴水腫:淋巴系統將淋巴液(含白細胞和廢物)輸送到全身。然而,對於淋巴水腫患者來說,他們的淋巴系統受損或堵塞,導致淋巴液淤積在肢體遠端。體重增加:超重和肥胖的人腳踝腫脹有兩個原因。首先,在關節周圍施加的額外重量會引發關節周圍的液體瀦留。服用了某些葯物:由於葯物(包括非處方葯)與身體的復雜相互作用,它們可能導致腳踝腫脹。某些葯物會導致液體瀦留。一些治療血壓的葯物、抗炎的類固醇,甚至非甾體類抗炎葯(如布洛芬),雌激素和一些抗抑鬱葯也會造成腳踝腫脹。
關節炎:關節炎的症狀包括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和難以移動等。這種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會影響全身的關節,包括腳踝。與關節炎相關的炎症導致了關節腫脹。血栓的跡象:腳踝周圍腫脹最令人震驚的原因之一就是血栓(通常會蔓延到腿部向上更遠的部位)。如果一側的腫脹持續向上蔓延,就需要及時做檢查。靜脈工作缺乏效率:靜脈功能不全會影響血液循環回心臟,讓血液匯集在腳和腳踝上。也有可能是心臟有問題的一個症狀: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或高血壓所致)患者至少有一個心室不能正常泵血。如果心臟不能泵出足夠的液體,液體就會倒流。有肝臟或腎臟問題:腎臟和肝臟功能不全會影響體液含量,造成液體滯留,導致踝關節腫脹。
人的身體構造是很復雜的,我們會身體的變化一定要注意,發現問題,及時醫治。
3、腳踝腫痛
問題分析來:
你好,你出現源的這種情況主要考慮是損傷了局部的韌帶或筋腱導致的,與你行路過多和沒經休息後再打球有關,應該不會是因為炎症而導致的症狀。
意見建議:
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多的運動或活動,可經手法按摩配合外用活絡油外擦,或外貼跌打損傷的膏葯,或選擇理療或用活血化瘀類的中葯煮水泡腳都是可以的。祝早日康復!
4、腳踝浮腫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何消腫?
引起腳踝浮腫的原因有很多,考慮是長時間地行走或站立、坐姿不當,雙腿下垂時間過長,長期坐著可導致下肢的血循環不好,或者人體的周圍血管大多處於擴張狀態,使毛細血管充血,所以使皮膚、皮下及軟組織均呈現輕度的腫脹,即熱脹冷縮的道理。建議您還是到院檢查一下,明確病因後,根據病因再進行具體的對症治療。
5、腳踝腫是怎麼了?
當出現腳踝腫時,需要看一下有沒有外傷的因素引起,因為崴腳或者是受到撞擊,很容易導致局部組織受損後急性水腫,會伴有明顯的疼痛不適症狀,嚴重的會有活動障礙,建議需要拍片排除骨折的問題,症狀輕時可以休養一段時間,早期24h可以進行局部冷敷,後期需要進行熱敷理療,外噴雲南白葯。出現腳踝腫也有可能是踝關節炎引起的,如踝關節的滑膜炎可以導致關節腔積液,從而會出現局部的腫脹症狀,可以通過踝關節的核磁共振等相關檢查明確一下,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6、腳踝腫痛是什麼原因?
足的疼痛性腫脹合並斑點狀骨質疏鬆可繼發於踝扭傷引起的血管痙攣。需與韌帶損傷引起的水腫鑒別。 意見建議:可用塑料袋裝一些冰塊,敷在受傷的地方。24小時後,破裂血管流血停止,這時可用熱敷,促使扭傷處周圍的淤血消散
7、腳踝腫是什麼原因
踝關節扭傷
【概述】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扭傷。輕者僅有部分韌帶纖維撕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或韌帶及關節囊附著處的骨質撕脫,甚至發生關節脫位。關節扭傷日常最為常見,其中以踝關節最多,其次為膝關節和腕關節。
【治療措施】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後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葯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厘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粘貼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綳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鬆弛,以利癒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復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鬆弛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復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臨床表現】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范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