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心身症關節炎

心身症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1-02-26 14:30:01

1、關節炎有哪些症狀?

一般關節炎最典型的症狀有以下幾點:
1.關節疼痛是zd最主要的表現,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就會出現不同的疼痛點。
2.關節腫脹是關節炎最常見的,關節腫脹的程度一般是與疾病成專正比的。
3.關節功能障礙,關節炎屬症,引發周圍組織水腫就會就會引起關節活動受限。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體征也不相同,也有出現紅斑、畸形、滲液、骨擦音、肌肉萎縮或者是肌無力等症狀。

2、心身疾病的發病原因

心身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在各種因素之間又互有聯系和影響。目前對其發病的理論主要有兩派:心理動力學理論和心理生理學理論 。
1、心理動力學理論
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沖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認為未解決的潛意識的沖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沖突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變化,作用在相應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質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發作和咳嗽症狀被認為是「被壓抑的哭喊」,目的在於得到他人的幫助;生活環境中對愛情的強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具易患素質者就可能引起胃潰瘍。因而他們主張對心身疾病的治療,只是查明並解決所謂致病的情緒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動力學理論發病機制的不足是片面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把軀體疾病的許多症狀都解釋為潛意識中情緒反應的象徵,影響了對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療。
3、心理生物學理論
這一理論以Cannon的情緒生理學和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為基礎。採用量化研究方法來研究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如情緒,與可測量到的生理、生化變化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此外,他們還探索了心理社會刺激引起的情緒是通過什麼途徑引起生理生化變化而致病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僅重視對心理生理障礙的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擴大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強調了人們對環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即強調了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適應性和對抗性等概念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親人分離和憂郁與各種疾病的關系。他發現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訴述(真實的或想像的),並在疾病的症狀出現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幫助。與此相似的報告,有配偶死亡後,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國內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組9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生活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要明顯高於對照組。由此說明應激生活事件對心身疾病的影響。
2、精神應激和情緒反應
精神應激可以導致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皮膚病等心身疾病。應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實際上是以情緒反應作為中介來實現的。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即愉快、積極的情緒)和負性情緒(即不愉快、消極的情緒)。正性情緒有益身心。負性情緒一方面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必然反應,對機體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則可能導致機體功能失調而致病。Cannon研究認為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並發現焦慮、抑鬱、憤怒等情緒都可使消化活動受到抑制,同時情緒對心血管、肌肉、呼吸、內分泌等功能也存在類似的影響;而情緒的改善則有利於胃潰瘍等心身疾病的康復。因此情緒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過程。
3、個體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應激背景下,並非每個人都會患心身疾病,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般認為與個體的素質和生理特點,即個體易感性有關。Mirsky曾對加拿大傘兵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的潰瘍病發病研究,探討情緒、個體易感性與潰瘍病的關系,發現緊張訓練課增加潰瘍病的發病率;另外發現,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潰瘍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則無一人患潰瘍病。因此認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潰瘍的易感因素之一。
4、行為模式
人類的性格特點與軀體疾病的關系,在醫學發展史上已經有很多研究。A型行為模式特徵是: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勝,另一方面表現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滿敵意,患冠心病以及激發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大;B型行為模式的特徵是:沒有很高的抱負,容易滿足、隨遇而安,此類性格的人則無A型行為模式的人的特點。對其他疾病的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病的患者大多比較被動、好依賴、順從、缺乏創造性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則表現為寧靜、敏感、情感不輕易外露、並有潔癖;癔症患者則往往具有克制自己的情緒,不善於任意發泄,並長期處於孤獨、矛盾、憂郁和失望中。 心身疾病的微觀機制目前仍不清楚。宏觀方面,認為心理應激因素主要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影響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等中介機制,繼而影響外觀內臟器官而導致心身疾病,

3、為什麼抑鬱症不屬於心身疾病?

抑鬱症應該屬於心身疾病,而且大多是心因性的。
抑鬱症大多是因為幼年的經歷,尤其是和父母的關系,比如父母對自己要求太嚴格,或很小的時候不是在自己父母身邊長大等原因,導致長大後,對自己要求太高,總覺得自己不夠好,或總想討好別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由於自身的心理需求經常不滿足,到一定年紀,會否認自己走過的人生路程,或者感覺自己生活的有些不如意。。。
這時候,在自己不容易意識到得潛意識層面,處於對自身的善意提醒,或者由於一些情緒或心理能量的累積,而出現一些身心症狀,典型的症狀之一是西醫檢查心臟功能正常,但自己會發覺一醒來脈搏就比較快、容易疲勞,連平時很輕易的微笑也艱難的變成苦笑,有時候,平時讓自己很高興、開心的事情,也有些麻木。。。
這些身心的症狀,其實都是潛意識善意的提醒,就跟肌肉或關節的輕微疼痛一樣,這些疼痛其實就是提醒我們要善待自己的身心,改善內心的健康狀態。。。
由於這主要需要調理潛意識層面,而意識層面的說教和解釋基本不起什麼作用。。。

抑鬱症的有效治療方法一般是催眠、意象對話,一般只要找到了合格的心理催眠師,很快就會有非常明顯的改善,而一旦改善開始,就比較容易像獲得新生那樣生活的更加自在、開心、幸福!
自己也可以立即行動起來、幫助自己,看看這幾本書會有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 、《當下的力量》、《正見》、《內觀》等。
找到合適的、有一定修為的朋友,即使經常聊聊天,也能獲益良多!

4、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骨性關節炎有著不小的危害,所以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其治療的效果越好,危害性也越小,患者所花費的價格也較少,因此需要大家了解其發病症狀。

那麼,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1、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會顯得運轉不自如,應該想到骨性關節炎,而且還可能處於早期階段。

2、關節活動是否有摩擦音:當骨性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得軟骨下的骨質暴露,所以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發出聲音。

3、關節是否僵硬:關節僵硬也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症狀之一,有的人在久坐之後突然會覺得關節就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後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特別明顯。

4、關節是否腫大變形:當關節蛻化時,關節滑膜就會常常發炎,由於滑膜上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感覺器,這些疼痛的信息傳達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了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治療骨性關節炎有什麼中醫療法

1、中葯外治

中葯外治主要包括熏洗法、熏蒸法、敷貼法和中葯離子導入法等。中葯外用可明顯改善局部營養,有效地消除關節滑膜炎症,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

2、中葯內治

中醫將骨性關節炎分為風寒濕阻、風濕熱阻、肝腎虧虛、痰瘀互結等證型,分別進行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化痰散瘀,補益肝腎等辨證治療。多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為大法,再根據邪氣的盛衰,佐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標本兼治。常用葯物為懷牛膝、杜仲、熟地、桑寄生、川斷、骨碎補、丹參、赤芍、當歸、黃芪、黨參、獨活、羌活、川芎等。

3、針灸推拿

通過中醫辨證,合理取穴和運用正確針刺方法,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以緩解關節的局部症狀,改善病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推拿具有疏通經絡,溫經散寒,松解粘連,恢復肌肉肌腱彈性,促進軟組織修復,矯正關節畸形,減輕關節內壓力及骨內壓,促進炎症介質的吸收等作用,對骨性關節炎的早期治療和預防有著特殊的優勢。

文章總結:上述內容均為骨病常識性內容,不針對任何一名骨病患者,只為讓大家多多了解骨病知識。溫馨提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骨病的發生,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時時刻刻做好骨病的預防工作,不給任何一種骨病可乘之機。'

5、心身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因抄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作用的那種疾病;且常常受丘腦和丘腦下部的影響,並與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有關;在整個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除葯物治療外,心理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手段。被歸入心身疾病范疇的疾病包括: 循環系統: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心率紊亂等。 呼吸系統: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症、血管過敏性鼻炎等。 消化系統:消化性潰瘍、過敏性結腸炎,神經性厭食、神經性嘔吐等。 內分泌系統:肥胖症、糖尿病、心因性多飲、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泌尿生殖系統:神經性多尿症,陽痿、月經不調、經前期緊張等。 肌肉骨骼系統:類風濕性關節炎,痙攣性斜頸等。 神經系統:偏頭痛、痛覺過敏、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 皮膚系統: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斑禿、過敏性皮炎、慢性蕁麻疹、濕疹、銀屑病等。

6、心身醫學科是治什麼病

狹義概念:(Psychosomatic Medicine) 主要指研究心身疾病(簡稱心身症)——即「心理生理疾患」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診治和預防的學科。 廣義概念: 是研究人類同疾病斗爭中一切心身相關的現象。涉及醫學、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其含義非常廣泛,是當前國際上引人矚目的新學科之一。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是心身醫學的研究和治療對象。注重從整體論和生機論角度研究人體的中醫,自古以來就重視心理因素對人體疾病的重要影響。中國早期醫書《黃帝內經》就說:「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皆搖。」「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還認為,人的得病有兩方面原因——「外感六淫(風寒暑濕躁火),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百病生於氣。」等。
心身醫學在西方誕生後,心身疾病的概念不斷被完善。目前認為,「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起著重要致病作用的軀體器官病變或功能障礙。對心身疾病的臨床診斷有如下幾個重要指標:
1、 有明顯的軀體症狀和體征。
2、 發病原因以心理社會因素為主,且隨著病人情緒與人格特徵的不同而有明顯的病徵差別。
3、 對該病用單純的生物學治療,效果不理想。
像原發性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神經性嘔吐、偏頭痛、支氣管哮喘、慢性疲勞等都是常見的心身疾病。實際上,身心疾病的發病率在人群中非常高,國內約為1/3,國外則高達10%—60%。
心身疾病的發病源和發病機制
心身疾病的發病過程包括心理應激(stress),和心身反應兩個主要環節。其發病源叫「心理應激源」,它一般有三大類:一是災難性事件,如地震、火山、戰爭和恐怖襲擊等,它的人群影響范圍廣,刺激強度大,造成的精神創傷嚴重,著名病例如二戰期間斯大林格勒市民的「圍城高血壓」和9·11事件引起的很多美國人的各種心身病症。二是個人性應激源,與個人生活經歷有關,影響范圍小,個體差異大,如失學、失戀、事業等,但其個人影響不可忽視。三是背景性應激源,如噪音、擁擠、空氣污染、不協調的人際關系等,它能長期對人的心身健康構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應激對身體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植物性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三個途徑。植物性神經主要調控人體臟器的自主活動,包括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過於激動的情緒容易使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而導致冠心病;焦躁過度的心理則易通過副交感神經而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導致胃潰瘍。心理應激反應還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失調,導致甲亢、糖尿病等病症。第三個是免疫系統功能的減弱,它會造成人體抵抗外界病源的能力降低,而且內部的免疫監督也會減弱,使癌細胞增殖擴散的風險增大。例如,很多癌症病症的出現,往往是在患者情緒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以後。
心理、社會差異與心身疾病
每個人患心身疾病的風險狀況,往往跟該人的心理特徵、社會特徵有關。
首先是人格上的差異。性格沖動急躁、攻擊性強的人(A型人格)就很容易得冠心病;而性格內向、消極,且情緒不穩定的人則易常常患支氣管哮喘;得潰瘍病的患者往往有被動、順從、過度關注自己的性格特徵;性格固執,愛怨天尤人的人患偏頭痛的風險較大;而慣於自我剋制的人(C型人格)則更容易得癌症。
個人經歷與體驗的差異是造成心身疾病個人差異的重要因素。很典型的例子是,一位平時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遭受的考試失利的精神打擊,要比習慣了得低分的差學生的嚴重得多,前者患心身疾病的風險也就大得多,如慢性疲勞和神經過度緊張等。
還有一個因素是人們看待問題方式的差異,即如何解釋應激源。有的人看問題悲觀消極,有的人則積極樂觀;有的人僅僅把目光停留於事物表面,而有的人則善於理性分析問題並找到應對方案······這些對一個人的心身健康狀況都是有極大影響的。
社會支持系統則是造成心身健康差異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如果一個人周圍有足夠善解人意的家人、師長、朋友或同事的關心,那麼他即使遭遇了心理的挫折,也能在別人的幫助下及時地派遣內心的壓力而不至於影響身體健康。相反,性格孤僻而不願與人交往的人,則由於該支持系統的弱小,而不易對心理反應進行調節,久而久之就會對心理和身體都造成不良影響。
以上這些因素都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導致了個人心身疾病病情的強烈差異性。比如,孤僻的人格容易導致社會支持系統的弱小,從而加快心身疾病的形成。而通過有意識的加強社會支持系統,也能改善一個人的人格,從而加強他抵禦外在心理刺激的能力。
心身疾病的治療與預防
心理、社會的狀況既然對身體的健康有如此強烈的影響,那麼研究如何用不同於傳統生物醫學模式的方法來治療心身疾病患者,就成了心身醫學的主要任務之一。
一般來說,心身醫學對患者的審視和診斷是比較全方位的,會根據生理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在不同患者身上起致病作用的不同比例,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即「心身同治原則」。對於急性發病而且軀體症狀嚴重的病人,如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過度換氣綜合症病人,則需以生理救治為先,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而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壞。而對於更年期綜合症、慢性消化性潰瘍等病的患者,鑒於其症狀為慢性發作,且心理因素作用強度很大,除了給予適當的葯物治療外,應重點做好心理和行為指導等各項工作。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主要有有三個目標:一是消除患者的社會刺激因素,如不良的家庭環境,緊張的人際關系等,使患者得以在相對平和溫馨的生活環境中恢復正常心態,以減弱致病的外在刺激;二是消除心理學病因,即幫助患者(如冠心病人)改變認知模式,培養正常心態,這是從內在角度「治本」,難度相當大;第三則是消除生物學病因,例如採用長期鬆弛訓練和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高血壓病人,可以幫助改善病人的循環系統,降低血壓。
心身疾病的預防是與每一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的。它主要也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消除或遠離環境中的心理應激源、加強社會人際支持、潛意識防禦、端正認知方式等。值得一提的是對應激源的潛意識防禦,在某些情況下,恰當的使用潛意識防禦,掩蓋不幸的現狀,麻痹和安慰自我,能使人的內心得以有喘息之機,為調節心境提供緩沖時間,但是它若形成習慣,則容易導致阿Q人格,所以需適度。此外,適度的高強度運動,也能轉移對人不快事件的注意力,並調節身體,從緊張壓抑中恢復過來。

7、情緒會影響疾病的發展,這種說法科學嗎?

心身醫學是當今世界醫學界的一個名詞。一些人用任何一種疾病來解釋它,從曬傷到梗塞。事實上,心身很難診斷,並不是每個專家都會這么做。

1、什麼是心身醫學?

實質上,心身是我們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對身體和我們健康的影響。可以這么理解:作為我們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健康,而健康狀況又會影響心靈。

事實上,心理健康會和身體健康相互影響。我們的精神狀況如何影響健康,健康狀況也就如何影響心理健康。

心身醫學早已被公認為是一門科學,在ICD-10(國際疾病分類)中可以找到相關疾病的清單。這些疾病包括憂鬱症、畸形恐怖、特應性皮炎、神經障礙、強迫症、哮喘、胃腸道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2型糖尿病、癌症、冠狀動脈心臟疾病、植物神經紊亂、偏頭痛等。

但你不應該把任何頭痛或胃灼熱當做是心身問題。如果醫生發現疾病的症狀是由於對我們的心理的影響而出現的,那麼這種疾病可以稱為心身症。如果每個人都咳嗽,不要在普通感冒中尋找心身醫學。心身醫學是心理學,不要忽視心理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2、情緒如何影響疾病

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之一是負面情緒。它們削弱免疫系統,導致荷爾蒙失衡。這里有一些例子。

對於消化性潰瘍或十二指腸感染的發展,不可控制的恐懼感、焦慮感和超載感是決定性的因素。對於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缺血、心絞痛或心肌梗塞)的發展,在克服復雜問題或敵意的過程中產生的憤怒情緒是其特徵。對於主要神經症的出現,一個劇烈的短期情緒反應或情緒障礙是必要的。對於支氣管哮喘的出現,某些特定負面情緒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證實,但實際上它們的意義仍然很大。

3、疾病是吸引注意力的一種方式

在小時候,你生病了,你的母親是否請了病假,並在家裡陪你度過一整天,陪你閱讀童話故事並餵食食物?有時候,一個孩子的疾病是引起對自己和大人的注意力的唯一途徑。畢竟,在患病期間,孩子開始接受他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的那部分溫暖和關注。

問題在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反應可能會繼續存在,而且當一個成年人缺乏伴侶的溫柔和關注時,他就會開始生病,或者他想看到與他人相應的態度。

4、如何識別心身症

心理問題是心身疾病很難診斷。通常,如果疾病的綜合征與臨床表現不符,醫生會討論心身醫學。簡而言之,一個人肚子疼,他經常生病,但測試是完全正常的,其他測試又不顯示病理。

通常情況下,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是由從事臨床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進行的,而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也參與解決問題。但主要的主治醫師仍應該是精神病醫生。這樣的醫生應該在精神病學和其他醫學學科的交叉點上有足夠的知識。

5、為什麼你不需要害怕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

不要害怕心理學家。因為他們的工作是為了幫助。重要的是要認識到精神疾病主要是在醫療機構工作的臨床心理學家的任務。心身疾病並不是什麼新鮮而神秘的事,每個人都可以和它們聯系在一起,因為如今人類的壓力水平都很高,而且多年來處理社交關系並不容易。

8、關節炎能治癒嗎

你好, 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是很難徹底治癒的,建議你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太勞累。也不要經常的喝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與心身症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