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膝關節炎疼痛,,中醫辨證屬濕熱...
?
2、雙膝關節軟骨磨損嚴重的中醫治療
根據你的描述,關節炎程度已經很重了,最佳的方法應該是手術。中醫外治法效果也不會很好,因為關節已經變形。
山東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骨關節科-李金松主任醫師
3、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4、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