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2、要怎樣做才能祛風散寒?
最經濟的方法就是艾灸。症狀是風濕性關節炎有點類似於天氣預報,天想下雨,腿開始難受。而風寒則是怕冷,稍有風吹草動,關節都冷的難受。風濕性心臟病會出現胸悶症狀。
3、驅風散寒活血的中葯有哪些?
首先排除需感冒,其次考慮是否為陽氣不足體質,
暫時服用乾薑10g紅糖15g水煎200m,l或口服附子理中丸,一日兩次,每次一丸。
4、退行性骨性關節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暖,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
[治法]散風除濕,溫經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2g,獨活12g,桂心6g,秦艽12g,當歸12g,川芎12g,炙甘草9g,桑枝12g,乳香9g,木香9g。
方中羌活、獨活、秦艽、桂心祛風,除濕,散寒;當歸、川芎、炙甘草、桑枝、乳香、木香活血通絡止痛。寒勝加附子9g、細辛3g;風勝加防風9g、白芷9g;濕勝加萆薢12g、薏苡仁12g。
根據偏盛情況隨證加減。
(二)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肌肉關節疼痛,僵硬畸形,肌肉瘦削,屈伸不利,畏寒,舌質或淡或紅,舌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肝腎。
[方葯]右歸飲加獨活寄生湯加減:熟地24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山葯12g,杜仲12g,附子9g,肉桂,獨活12g,寄生30g,牛膝12g,細辛3g,防風12g,茯苓9g。
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葯、杜仲補肝益腎,附子、肉桂、獨活、寄生、牛膝溫腎散寒,細辛、防風、茯苓散風除濕。
(三)瘀血阻絡
[辨證要點]肌肉關節疼痛劇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節或瘀斑,或面色暗,肌膚乾燥無光澤,舌質紫暗,脈沉或細澀。
[治法]化瘀通絡。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2g,紅花12g,桃仁12g,川芎9g,五靈脂12g,沒葯9g,秦艽9g,防風12g,牛膝9g,地龍9g,羌活9g,甘草6g。
方中當歸、紅花、桃仁、川芎、五靈脂、沒葯活血化瘀止痛,秦艽、防風、牛膝、地龍、羌活散風通絡,甘草調和諸葯。
5、治療風 寒 濕 痹有哪些偏方?
雞蛋皮治四肢麻木 [用料]雞蛋皮120克,黃酒適量。
[制用法]將蛋皮炒黃,搗碎,研為細末。每服6克,黃酒沖服。
[功效]活血,止痙。可治療四肢麻木、手足抽搐。
威靈仙治四肢麻痹疼痛 [用料]威靈仙10克,桂枝15克,八角楓16克,牛漆20克。
[制用法]水煎分次服。
[功效]四肢麻痹疼痛。
松子四味湯主治風痹 [用料]松子10~15克,當歸、桂枝、羌活各6克,黃酒適量。
[制用法]松子及三味中葯加水和黃酒等量共煎。每天2次分服。
[功效]活血,通絡,祛風。治風濕性關節痛。
煙葉松香粉治風濕痛 [用料]鮮煙葉、松香粉、高粱酒各適量。
[制用法]鮮煙葉撕爛絞汁,和松香粉,曬干,以高粱酒調勻。塗於布上,貼患處,每天一換。
[功效]驅風定痛。可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龜板杜仲酒常飲祛風濕 [用料]龜板(烏龜的腹甲)、杜仲各適量。
[制用法]將上兩味浸入白酒內,40天後可服用。
[功效]祛濕宣痹。治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
醋熏法治療關節炎 [用料]陳醋300毫升,新磚數塊。
[制用法]磚放在爐內燒紅,取出放在醋內浸透,趁熱放在關節下煙熏(熏前把紗布一塊放於醋內浸濕,然後包在關節處),為了防止煙熏散熱過快和醋昧走失,可用被子遮蓋,並根據磚的熱度逐漸向磚貼近,以稍熱些為好,磚涼即停止,隔日1次。
[功效]散淤消腫。可治療關節炎。
鮮芝麻葉驅風散寒 [用料]鮮芝麻葉(或鮮芝麻秸)60克。
[制用法]水煎。每天2次。
[功效]治風濕性關節炎。
醋蔥治療急性關節炎 [用料]陳醋1000克,蔥白50克。
[制用法]先煎醋剩至一半時,加入切細的蔥白,再煮兩沸,過濾。以布浸醋液並乘熱裹於患處,每天2次。
[功效]通竅。發散。可治療急性關節炎腫痛。
桑枝雞湯治風濕性關節炎 [用料]桑枝(取老枝用)60克,老母雞1隻,鹽少許。
[制用法]將母雞去乇及內臟。老桑枝刷洗干凈,切成小段,加水與雞共煮至雞爛湯濃,用時加鹽調昧。飲湯吃雞肉。
[功效]益精髓,祛風濕,利關節。治風濕性關節炎、四肢發麻、頸背酸痛、腰肌勞損等。
狗骨酒治痹證 [用料]狗骨、白酒各適量。
[制用法]將狗骨洗凈打碎,浸入白酒內,15天後即可飲服。每服15~25毫升,每天2次。
[功效]益血脈,暖腰膝。可治療風濕痹症,腰腿疼痛,肌肉萎縮等。
川烏粥治痹證 [用料]生川烏頭5克,生薑10克,粳米100克,蜂蜜適量。
[制用法]先將川烏水煎3小時,去渣,再入生薑、粳米煮粥,熟後調入蜂蜜即成。每天1劑,2次分服。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止痛。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以雙膝關節和雙肘關節疼痛為主,症見酸楚、麻木、重著、活動障礙等,發作時疼痛劇烈,局部有灼熱或自覺灼熱而捫之不熱。
丁香油方治痹證 [用料]丁香油適量。
[制用法]用潔凈棉花蘸丁香油塗擦關節肌肉疼痛處。
[功效]散寒除邪。可治療關節冷痛。
獨活湯治痹證 [用料]獨活2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祛風除濕,止痛。可治療風濕痹阻所致的腰膝酸重,兩足疼痛而沉重者。
防風寄生湯治痹證 [用料]防風9克,桑寄生19克,羌活、獨活各6克,赤芍9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2次分服。
[功效]祛風散寒,利濕通痹。可治療風寒溫痹,症見肢體關節酸痛,關節廂伸不利,或痛無定處,歷節走注;或疼痛劇烈,並有定處,遇寒則劇,遇熱則舒,或關節痛重,並有腫脹,麻木不仁。
生地湯治痹證 [用料]生地60~90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3次分服。
[功效]清熱除痹。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四肢關節疼痛、紅腫、無法屈伸等。
蔥姜辣椒面治痹證 [用料]生薑、大蔥、辣椒各9克,而條適量。
[制用法]將上葯共煮熟,調味,趁熱食下,以出汗為度。每天2劑,連服10日。
[功效]散寒祛濕。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6、如何熬制活血化淤驅風散寒的膏葯
川烏,草烏,麻黃,細辛,桃仁,紅花,水蛭,蘇木,當歸,川芎,乳母香,沒葯各等分水煎濃縮至糊狀,加蜂蜜成粘糊狀裝瓶備用。
這是特效方子,很受用。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葯,按其主要功用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
(3)除濕蠲痹。苡仁、防己、蒼術、萆_、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
(5)通經活絡。_薟草、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
(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8、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按其主要功效分類介紹如下:(1)疏散風邪:有獨活、羌活、防風、麻黃等。(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等。(3)除濕蠲痹:薏苡仁、防己、蒼術、萆解、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等。(4)清熱宣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等。(5)通經活絡:徐長卿、海桐皮、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等。(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蜂房、僵蠶、烏蛇、地鱉蟲、穿山甲、地龍等。(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赤芍、乳香、沒葯、川芎、莪術等。(8)化痰散結:半夏、白芥子、貝母、制南星等。(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等。(10)補肝腎強筋骨:熟地、骨碎補、仙靈脾、狗脊、杜仲、川斷、桑寄生、牛膝、鹿角、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千年健等。
9、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