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侵蝕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四肢小關節對稱性腫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關節腫痛,具體發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遺傳、環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關,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2、c3h/hej小鼠可以制備類風濕性關節炎模型嗎
1.2 小鼠類風濕關節炎
1.2.1 膠原誘導的關節炎(CIA) 如前所述,關節免疫活化後1~2周可呈現明顯關節炎發病症狀。在CIA小鼠的早期,可出現纖維蛋白沉積,而且抗膠原抗體結合到關節軟骨並激活補體[17]。該誘導品系主要依賴自身反應的T細胞。可通過如上所述的關節炎評分標准進行評估。
1.2.2 蛋白多糖誘導的關節炎 這類誘導關節炎敏感的小鼠品系有C57BL/6J、BALB/c等,其中以雌性更為敏感。蛋白多糖可從接受關節替換的骨關節炎患者軟骨分離而得,可分3次腹腔注射易感品系,4周以後可導致慢性多關節炎的發病症狀、類風濕因子、免疫復合物沉積等病理狀態,顯示這種模型具有較多的與RA相似的特徵。動物免疫後1周至少觀察3次,通過文獻記載的相關評分標准進行發病狀態評估[18]。
1.2.3 金黃色葡萄球菌誘導的關節炎 C57BL/6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誘導的關節炎的敏感品系。誘導後每天觀察關節炎的發展,關節炎症狀的出現定義為至少有一個關節出現明顯的紅斑或腫脹[19-20]。
1.2.4 萊姆病螺旋體誘導的關節炎 細菌由萊姆病螺旋體分離獲得並經小鼠背部皮下注射免疫。小鼠感染了萊姆病螺旋體後可引起肌腱炎、滑膜血脯氨酸過多症及中性白細胞侵入等,以上與螺旋菌侵入關節組織的表現一致。研究顯示,不同品系的小鼠對萊姆病螺旋體誘導關節炎發病的病理學敏感性不同[21]。C3H小鼠為易感品系,誘導後出現嚴重的發病症狀,而C57BL/6發病症狀較輕,BALB/c小鼠則隨著感染劑量增加病症越嚴重。
1.2.5 基因調控的關節炎 RA的發生與某種特定基因相關已有很多報道,例如TNF(tumor necrosis factor)和IL-1 (interleukin)家族。研究顯示,RA發病中炎症因子的相互作用如TNF和IL-1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方法的廣泛使用給RA動物模型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22-23]。人類基因轉染小鼠後可引起嚴重的關節炎症狀,伴有TNF-α的過量表達從而證明了TNF-α在RA發病中的關鍵作用。另外,小鼠在缺失IL-1受體拮抗劑後,其競爭性抑制IL-1與其受體結合的能力受限,而導致IL-1與IL-Ra的平衡被打破,進而發生自發性關節炎。
3、類風濕有多少可以治癒?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慢性關節病,人們對它的認識可追溯到18世紀。但是,直到1858年才由Garrod首次使用「類風濕關節炎」描述一組不同於 「風濕」的畸形性關節炎。之後,類風濕關節炎一詞逐漸被人們採用。 本病分布於世界各地,所有人種均可以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為22-60/10萬,而在北美印第安人的Pima, Chippewa及Yakima部落的患病率高達5%。在芬蘭,類風濕關節炎的患病率達2%。中國的患病率還沒有確切的數字。目前對如此不同的發病率並無滿意的解釋。 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都是進展性的。除了造成患者關節疼痛、腫脹、關節畸形、骨質疏鬆以外,還會出現心臟、肺和血液系統損害。以前,因為其治療困難,病人痛苦,被廣大患者稱為「不死的癌症」。 類風濕關節炎真的不能治癒嗎?回答是否定的。縱觀類風濕關節炎診療的發展不難看出,近20年來,該病的研究已經有了歷史性的改變。診療理念已經由診斷疾病、緩解症狀、減輕病人痛苦,發展到早期診斷、抑制病情發展、完全治癒疾病。 實驗室檢查中,除傳統的類風濕因子外,近年來又發現了多種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乃至病因研究均有意義的自身抗體。抗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是新發現的一種對類風濕關節炎有診斷意義的抗體。其特異性達到96%,敏感性76%。其特異性顯著高於類風濕因子,可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有可能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標記性抗體。 抗角蛋白抗體是以大鼠食管上皮為底物,用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到的一種抗體。抗角蛋白抗體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敏感性33%,特異性87%~95%。抗角蛋白抗體與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及嚴重程度有關,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臨床表現之前即可出現。對抗體陽性的「健康人」隨診,幾乎均發展為典型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它對類風濕關節炎早期診斷及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本病的治療原則應包括四個方面: (1)早期治療。盡早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或稱改變病情抗風濕葯(DMARDs),以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進展。 (2)聯合用葯。聯合應用幾種慢作用抗風濕葯可抑制免疫或炎症損傷的不同環節產生更好的治療作用。 (3)方案個體化。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對葯物的反應及副作用等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4)功能鍛煉。在全身治療的同時,應強調關節的功能活動。 免疫及生物制劑的應用,給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插上了新的翅膀。免疫及生物治療包括: 1)針對細胞表面分子、及細胞因子等的靶分子免疫治療,如 Enbrel,IL1受體拮抗劑等。 2)以去除血漿中異常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細胞為主要目的的免疫凈化療法,如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及去淋巴細胞治療等。 3)以免疫重建為主的幹細胞移植。這些方法針對性地干擾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及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可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近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葯的正確使用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已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明顯改善。若能早期診斷、正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治癒。
4、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做哪些實驗室檢查?
(1)滑液檢查。外觀呈混濁的草黃色漿液,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固不全,可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對類風濕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
(2)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正常值:兒童每小時< 10mm;成年男性每小時0 ~ 15mm;成年女性每小時0 ~ 20mm;類風濕輕度活動時每小時20 ~ 40mm;中度活動時每小時40 ~ 80mm;高度活動時每小時> 80mm。類風濕患者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風濕葯治療的影響,這一點可與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後血沉迅速下降)相區別。關節腫痛明顯好轉,炎症現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續增快或不下降時,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隨時有可能復發或惡化,但也有血沉始終正常而病情復發或惡化者。
血沉增快提示組織的損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雖無特異性,但在疾病的鑒別與診斷及疾病活動度判斷方面有一定價值。若患者表現為關節痛,臨床症狀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檢查正常者,則很難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3)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正常值約250 單位~ 500 單位,此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有人分析,類風濕患者中抗「O」升高佔30%。菲絲等將類風濕的ASO 分為四種血清類型。
①抗鏈球菌溶血素型:ASO 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時,見於風濕熱。
②凝集型:ASO 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時,表示預後不良。
③混合型:ASO 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見於類風濕。
④正常型:ASO 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可除外類風濕。
(4)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乳膠法,最常用,類風濕患者約有70% ~ 85% 出現陽性,15% ~ 30% 為陰性;致敏羊血球凝集試驗(簡稱SSCA 或SCAT),此法較敏感,1 ∶ 64 以上為陽性,1 ∶ 160 以上有意義,類風濕患者約有70% ~ 100% 出現陽性,小兒病程久者為27%。
在評價類風濕因子的臨床意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典型和肯定的類風濕患者的RF 陽性率僅在80% 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陽性率較低。
② RF 陽性也可出現於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惡性腫瘤,如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牛皮癬、結節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慢性支氣管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梅毒、麻風、矽肺、膀胱腫瘤、白血病等。
③正常人群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在5% 左右,老年人的陽性率可達20% 左右。
④類風濕因子多見於具有關節外病變的類風濕患者,如皮下結節、血管炎、心肺損害等。
⑤類風濕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現越早,則病變越可能向嚴重方向發展,故RF 也可作為判斷預後的一個指標。
由此看來,把RF 陽性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絕對證據是不對的,而有些人看到RF 陽性的結果時憂心忡忡,以為自己患了類風濕,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這一切都是「類風濕因子」這一名稱造成的誤會。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IgG 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並非只見於類風濕患者。
(5)C- 反應蛋白。亦稱丙種反應蛋白,簡稱CRP。正常人為陰性,類風濕早期和急性風濕時,血清中可達33mg,其陽性率為80% ~ 90%。CRP 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標。
類風濕活動期明顯增多,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現得早,消失也快。CRP 含量越多,表示病變活動度愈高。炎症恢復期,若CRP 陽性,預示仍有突然出現臨床症狀的可能。
CRP 陽性,也可見於肺炎、腎炎、惡性腫瘤及急性感染、外傷、組織壞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結核、疫苗接種之後等。但病毒感染時通常為陰性,故臨床上可作為鑒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標。
(6)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HLA)。測定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主要用於類風濕與強直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類風濕患者HLA—B27 為陰性,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90% ~ 100% 為陽性。健康人陽性率約為5% ~ 9%。
5、類風濕可以治癒嗎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是不能夠治癒的。為了控制患者的病情,我們目前主張是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進展很快。如果不及時治療,可在一到兩年內,發生骨關節的侵蝕,關節功能喪失,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6、怎樣用生物制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反復發作的急慢性炎症,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本病可因外感風寒濕邪,合而為病入絡,流注關節阻遏氣血,風邪水濕乘虛而入,侵犯郁於筋脈,留於關節而成,或因少年氣盛,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而引起,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
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復發性。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功能多因腫痛而活動受限,有時關節腔伴有滲出液。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受累。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有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主要表現:關節多為酸痛,呈遊走性竄痛或限於一兩個關節輕度腫痛,關節功能因疼痛輕度受限。如累及膝關節則行走、上下樓及蹲站時困難。呈反復發作,遇天氣變化(刮風、下雨、陰天)時加重。
治療可用黃花鐵線蓮搗爛外敷於患處20分鍾對風濕關節炎效果明顯
不懂可咨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