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相對濕度對關節炎的影響

相對濕度對關節炎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17 16:00:10

1、簡單說說相對濕度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單說說相對濕度對人體有哪些影響?我覺得相對濕度對人體是有點影響,因為人體的身體是需要濕度的,太乾燥了,對人體,對身體和皮膚都有一定的影響

2、天氣相對濕度高,對人有什麼傷害

具體危害如下,copy望採納。
連陰雨對人體的危害:陰雨連綿,空氣潮濕,適合各種黴菌的生長和繁殖。特別是原來在人體皮膚上處於「休眠」狀態的黴菌會「死灰復燃」,引發皮癬和腳癬,如不及時治療,還會向身體其他部位傳染,發生體癬、股癬、手癬、花斑癬等。有些黴菌還會在人體內部生長繁殖,引起黴菌性肺炎等。有的人吸入黴菌後可引起呼吸道過敏症狀,如過敏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輕者鼻塞、流涕、打噴嚏,重者呼吸困難,喘息不止。一旦發病往往很難治癒,日久形成肺氣腫或肺心病。陰雨天氣由於氣溫多變和濕度大,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易加重或惡化,腰背勞損、扭傷、骨折處和手術切口等部位及鄰近關節常發生疼痛。陰雨天的氣壓、氣溫、空氣濕度等氣象要素變化較大,容易導致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管收縮,血流受阻,血壓上升,心肌耗氧量增大,心臟負荷加重,甚至誘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病。連綿的陰雨天氣使人的心情比較憂郁。這是因為陰雨天氧氣較少,二氧化碳增多,抑制人的呼吸功能和血液循環,人的大腦興奮神經活動減慢

3、空氣濕度對人體健康影響

在醫學上空氣的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一般人在45-55%的相對濕度下感覺最舒適。過熱而不通風的房間里的相對濕度一般比較低,這可能對皮膚不良和對粘膜有刺激作用。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總的來說人在高溫但低濕度的情況下(比如沙漠)比在溫度不太高但濕度很高的情況下(比如雨林)的感覺要好。在通過呼吸進行麻醉時麻醉氣體的濕度是非常關鍵的。醫學上使用的麻醉氣體一般是在無水的情況下存放的,假如在使用時不添加濕度的話會在人的肺中導致蒸發和失水。

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都對人體健康不利。濕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島)工作、生活,還容易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濕痹症。但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皮膚乾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乾咳、聲嘶、喉痛等症狀,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症。現代醫學還證實,空氣過於乾燥或潮濕,都有利於一些細菌和病菌的繁殖和傳播。科學家測定,當空氣濕度高於65%或低於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的死亡率較高。
正是因為空氣濕度影響著人體健康,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關注溫度和晴雨,也要關注身邊無時不在的空氣濕度及其變化。

4、空氣濕度太高對人有什麼影響?

空氣濕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內的。

5、濕度對人有什麼影響?

人體致死的高復溫指標與空氣制濕度有很大關系。

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極限時,人體的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以致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人即會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災害性天氣標准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高於38℃,或者最高氣溫達35℃,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1%;長江以北地區最高氣溫達35℃,或者最高氣溫達30℃,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4%。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

冬天,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劇。

如果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

6、濕度高的壞處

空氣濕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溫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還容易患濕痹症;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容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皮膚乾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乾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呼吸系統病症。此外,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時,都有利於一些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科學測定,當空氣濕度高於65%或低於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死亡較快。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現代醫療氣象研究表明,對人體比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夏季室溫25℃時,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比較舒適;冬季室溫18℃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燥、疲倦、食慾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乾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人體致死的高溫指標與空氣濕度也有很大關系。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極限時,人體的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以致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人即會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災害性天氣標准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高於38℃,或者最高氣溫達35℃,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1%;長江以北地區最高氣溫達35℃,或者最高氣溫達30℃,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4%。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天,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劇。如果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調查研究還表明,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26℃會讓人感覺31℃似的。乾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可是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因而無力再吸收水分,於是汗液只得積聚在我們的皮膚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7、空氣濕度對運動的影響

空氣濕度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任何氣溫條件下潮濕的空氣對人體都是不利的。
研究表明,溫度過大時,人體中一種叫松果腺體分泌出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就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工作、生活,還容易患濕痹症;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容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皮膚乾燥、鼻腔粘膜受到刺激,所以在秋冬季乾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呼吸系統病症。此外,空氣濕度過大或過小時,都有利於一些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和傳播。科學測定,當空氣濕度高於65%或低於38%時,病菌繁殖滋生最快,當相對濕度在45%-55%時,病菌死亡較快。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現代醫療氣象研究表明,對人體比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夏季室溫25℃時,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比較舒適;冬季室溫18℃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燥、疲倦、食慾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乾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人體致死的高溫指標與空氣濕度也有很大關系。當氣溫和濕度高達某一極限時,人體的熱量散發不出去,體溫就要升高,以致超過人體的耐熱極限,人即會死亡。因此,我國規定災害性天氣標准為,長江以南最高氣溫高於38℃,或者最高氣溫達35℃,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1%;長江以北地區最高氣溫達35℃,或者最高氣溫達30℃,同時相對濕度高於64%。
夏季,濕度增大,水汽趨於飽和時,會抑制人體散熱功能的發揮,使人感到十分悶熱和煩躁。冬天,濕度增大時,則會使熱傳導加快約20倍,使人覺得更加陰冷、抑鬱。關節炎患者由於患病部位關節滑膜及周圍組織損傷,抵抗外部刺激的能力減弱,無法適應激烈的降溫,使病情加重或酸痛加劇。如果濕度過小時,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喪失,人感覺口乾舌燥,甚至出現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並誘發感冒。調查研究還表明,當相對濕度達90%以上,26℃會讓人感覺31℃似的。乾燥的空氣能以與人體汗腺製造汗液的相等速度將汗液吸收,使我們感覺涼快。可是濕度大的空氣卻由於早已充滿水分,因而無力再吸收水分,於是汗液只得積聚在我們的皮膚上,使我們的體溫不斷上升,同時心力不勝負荷

8、相對濕度和絕對濕度的關系是怎樣的?

當溫度不變時,絕對濕度越大,相對濕度就越大;反之,絕對濕度專越小,相對濕度就越小屬,它們呈正比關系。

因為溫度不變意味著空氣含有水蒸氣的飽和量不變,如果絕對濕度增大,說明它越接近飽和量,同時也說明它占飽和量的百分比越大,所以它的相對溫度也必然越大。如果絕對濕度小,那麼它距離飽和量就遠,占飽和量的百分比也就小,同時也說明它的相對濕度也越小。

相對濕度通常與氣溫、氣壓共同作用於人體。現代醫療氣象研究表明,對人體比較適宜的相對濕度為:夏季室溫25℃時,相對濕度控制在40%-50%比較舒適;冬季室溫18℃時,相對濕度控制在60%-70%。

夏季三伏時節,由於高溫、低壓、高濕度的作用,人體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後不易被蒸發掉,因而會使人煩燥、疲倦、食慾不振;冬季濕度有時太小,空氣過於乾燥,易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感染,患上感冒。

據科學試驗,在氣溫日際變化大於3℃、氣壓日際變化大於10百帕,相對濕度日際變化大於10%時,關節炎的發病率會顯著增加。

9、一到冬季就犯關節炎病,聽人說與室內濕度有關,冬季室內濕度多少為佳呢?

研究發現,通常室溫在18℃至24℃之間、濕度50%至60%為宜,這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寒冷的冬天到來了,老人們這個時候最怕冷,這個時候患有關節病的也會復發,尤其是南方濕冷的空氣更是備受煎熬。而最為常見的就是風濕關節病對濕度特別敏感 ,這個時候關節就開始酸脹疼痛,有時走起路來就比較困驗,我們當子女的看見就非常心疼,故需要防濕保暖,減少濕氣對身體的侵蝕,減輕關節疼痛。


濕度不當的危害:

濕度過大時:人體中的松果激素量也較大,使得體內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素的濃度相對降低,細胞就會「偷懶」,人就會感到無精打采,萎靡不振。長時間在濕度較大的地方(如高山、海島)工作、生活,還容易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濕痹症。

濕度過小時:蒸發加快,乾燥的空氣易奪走人體的水分,使人皮膚乾裂,口腔、鼻腔黏膜受到刺激,出現口渴、乾咳、聲啞、喉痛等症狀,所以在秋冬季乾冷空氣侵入時,極易誘發咽炎、氣管炎、肺炎等病症。

現在很多空調都有獨立的除濕功能, 其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利用空調製冷劑在蒸發時吸收熱量,使蒸發器表面溫度降低,而室內的空氣遇冷化成水,經出水管而排出室外,通過蒸發器被冷卻了的空氣再加熱到原來的溫度,然後再送入室內,如此不斷地循環大量地除去空氣中的濕氣,且溫度還能達到設定的溫度。



10、為什麼關節炎會在陰雨天疼

患有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90%的人因自己關節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而知道將要有刮風、下雨、下雪、寒潮來臨等天氣變化。嘿!病變關節竟成了能發布「天氣預報」的「氣象台」!
曾有學者在寒冷的環境中,對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進行過一系列研究,證實關節炎病人對寒冷較為敏感。如健康人和關節炎病人同在短時間內從30℃降到15℃的寒冷環境中,健康人可出現關節痛;若降溫幅度小、時間長,則健康人不出現疼痛,而關節炎病人會出現關節痛症狀。關節炎病人在寒冷環境中,皮膚溫度下降要比健康人慢,當進入溫暖環境時,皮膚溫度上升也較健康人慢。這是因為,病人的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延長,且收縮、擴張得不充分。因此,在突然寒冷時,病人往往會發生關節痛。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關節活動時也就增加了阻力。在陰雨連綿的天氣,常常會有氣溫下降;氣壓降低、濕度增高的現象,這三種因素就是造成關節炎病人局部疼痛加重的主要原因,其中濕度的改變起著主要作用。因為陰雨天比較寒冷和潮濕,當人體受到寒冷時,首先作用於皮膚冷覺感受器,然後通過神經反射傳導到大腦中樞,繼而使皮膚、肌肉和小血管發生收縮,血管中的血液流動變慢,皮膚上就會出現「雞皮疙瘩」,醫學上叫做「立毛肌收縮」,這樣就會使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降低,局部症狀也隨之加重。此外,濕度的改變對關節周圍組織的影響很大,它可使血管擴張,關節囊充血,這種變化在天氣轉變時也是症狀加重的原因。另外,潮濕能使熱的傳導增快20倍,當人身上的衣服被雨淋濕後,身體熱量向外發散就會快得多。由於寒冷對身體的人侵加快,因此人就容易受涼得病。若是關節炎病人,則關節疼痛就容易發作。:有學者觀察到,若當,日的平均氣溫與隔日的平均氣溫比較;」升高或降低3℃以上;連日氣壓變化升高或降低10毫巴以上,逐日相對濕度上下變化大於10%,關節痛病人發病就會明顯增加。 有的學者則認為:人體的細胞內外有著正負電荷的電位差,正常人始終保持著相對平衡。在大氣流中,由於帶正負電荷的大氣分子不同而互相吸引撞擊,產生了電磁波。大氣分子中的電磁波不斷地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導,天氣變化時發生的異常電磁波,引起人體細胞正負電荷的電位變化,從而破壞了體內的相對平衡。關節炎病人受到氣溫、氣壓、濕度變化的影響,將導致體內細胞充血、水腫及炎性物質的滲出,組織微循環發生改變,末梢神經受到物理和化學性刺激,關節就會出現疼痛,原來關節疼痛的人則疼痛加重。 為什麼在天寒地凍的隆冬,關節炎病人感覺反而不那麼敏感呢?這是因為,冬天雖然寒冷,但是天氣乾燥,濕度不一定高。衣服穿得又較多,寒氣入侵比較慢,因此有不少病人在冬天關節炎症狀不一定會加重。另外,天氣變化僅僅是促使發病的一個條件,只要人的機能正常,可以不出現關節疼痛。因此,在天氣變化時,關節炎病人也並非一定會出現關節疼痛,原來關節疼痛者疼痛不一定會加重。—關節炎病人,一旦聽到氣象預報有突然降溫或陰雨的消息,就應及時作好保暖等預防工作,以減少或減輕關節疼痛的發生,避免自身的「氣象台」發出「天氣預報」。

與相對濕度對關節炎的影響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