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的試驗方法

關節炎的試驗方法

發布時間:2021-02-13 07:03:47

1、民間治療關節炎的偏方有哪些

經驗方:大蒜頭,李樹皮,生薑,蜂蜜。
用法:將大蒜搗成糊狀,李樹皮加水100毫升煎取20毫升,生薑搗爛取汁,以上諸葯加入蜂蜜調成糊狀,攤在塑料布上,厚約2毫米,外敷關節周圍,用綳帶包紮固定。待局部有發熱、刺痛30-50分鍾後,除去敷葯,暴露患部即可。每日敷葯1次。

2、關節炎檢驗紅細胞5.27。紅細胞壓積50.1是不是風濕關節炎

你這檢查跟關節炎一點關系都沒有,你查血常規沒有用。如果你懷疑關節炎可以去風濕免疫科就診。

3、關節炎有什麼症狀;方法還沒答案有這難嗎

典型的話,就是關節痛,活動不靈活,關節處軟組織可能腫脹,按壓可能會痛,一般的膝關節炎如果做浮髕試驗陽性的話,提示還有可能關節積液

4、關節炎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骨關百節炎的檢查方法主要依靠x光和磁共振。通常,骨關節炎主要通過臨床症狀來診斷。此外,根據臨床理化檢查方法,常見的體檢是度x光檢查,可以清楚地了解骨骼的變化,如骨質破專壞、骨贅形成、關節腔狹窄等。如果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不能通過x光完全診斷,屬則應通過磁共振進行進一步診斷。

5、膝關節的不同炎症如何判斷

 膝關節部位疼痛在臨床中最為多見但多種疾患均可導致膝痛,由於病因不同,所採用的治療方法不盡相同所以,准確的診斷是治療的首要前提。為了區別關節炎與軟組織風濕病以及骨關節炎和炎症性關節炎,我們必須考慮很多問題。

1.各種關節炎所致膝痛、關節內損傷與病變

1)半月板損傷:多有外傷史關節間隙可有壓痛點,休息後疼痛消失,MeMurray征陽性丞朼鈕覻釬映,可有關節交鎖。

2)交叉韌帶損傷:多有外傷史關節不穩,試驗呈陽性。

3)軟骨損傷:關節軟骨損傷後可發生骨折或軟骨。

4)關節游離休:關節出現交鎖現象休息後疼痛消失,X線可確診或關節鏡檢查亦可確診。

5)臏骨軟骨軟化症:青壯年易發生膝前疼痛,人坐後站立疼痛上、下樓梯疼痛,壓股試驗陽性。

6) 盂唇損傷:肩腫骨的關節盂周邊有類似半月板的纖維軟骨盂唇外展後損傷或撕裂也可引起肩關節疼痛。通過關節鏡診斷並於關節鏡下進行手術治療。

7)指肪墊炎:多見肥胖女性站立,行走均可疼痛,脂肪墊處壓痛點。

推薦閱讀:造成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哪些?

2.滑膜病變

1)滑膜骨軟骨瘤病:本病是關節滑膜的慢性疾病主要累及漆關節。這是一種滑膜組織轉化為軟骨組織,形成多發性軟骨瘤分離脫落,游離關節內,骨化後形成骨軟骨性結節。

2)色素絨毛性結節性滑膜炎:本病關節穿刺有助於診斷,可抽出暗褐色血漿樣液體,但最後常靠滑膜組織病理檢查來確診。

3)局限性結節性滑膜炎:本病一般侵及膝關節與絨毛型不同,很少出現絨毛突起或深濃的色素沉著,故命名為局限性結節性滑膜炎膝關節疼痛,運動受限,關節可出現交鎖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移動性節。

3.關節部位腫瘤:關節部位的腫瘤可以表現關節疼痛而且股骨遠端、胚骨近端是骨腫瘤高發部位。常見有骨巨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軟骨部液纖維瘤,動脈瘤樣骨囊腫,滑膜肉瘤骨肉瘤等。X線及CT可以協助診斷。

6、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做哪些實驗室檢查?

(1)滑液檢查。外觀呈混濁的草黃色漿液,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固不全,可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對類風濕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

(2)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正常值:兒童每小時< 10mm;成年男性每小時0 ~ 15mm;成年女性每小時0 ~ 20mm;類風濕輕度活動時每小時20 ~ 40mm;中度活動時每小時40 ~ 80mm;高度活動時每小時> 80mm。類風濕患者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風濕葯治療的影響,這一點可與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後血沉迅速下降)相區別。關節腫痛明顯好轉,炎症現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續增快或不下降時,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隨時有可能復發或惡化,但也有血沉始終正常而病情復發或惡化者。

血沉增快提示組織的損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雖無特異性,但在疾病的鑒別與診斷及疾病活動度判斷方面有一定價值。若患者表現為關節痛,臨床症狀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檢查正常者,則很難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3)抗鏈球菌溶血素「O」。簡稱抗「O」或ASO。正常值約250 單位~ 500 單位,此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有人分析,類風濕患者中抗「O」升高佔30%。菲絲等將類風濕的ASO 分為四種血清類型。

①抗鏈球菌溶血素型:ASO 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時,見於風濕熱。

②凝集型:ASO 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時,表示預後不良。

③混合型:ASO 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見於類風濕。

④正常型:ASO 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可除外類風濕。

(4)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常用方法有兩種:乳膠法,最常用,類風濕患者約有70% ~ 85% 出現陽性,15% ~ 30% 為陰性;致敏羊血球凝集試驗(簡稱SSCA 或SCAT),此法較敏感,1 ∶ 64 以上為陽性,1 ∶ 160 以上有意義,類風濕患者約有70% ~ 100% 出現陽性,小兒病程久者為27%。

在評價類風濕因子的臨床意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典型和肯定的類風濕患者的RF 陽性率僅在80% 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陽性率較低。

② RF 陽性也可出現於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惡性腫瘤,如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牛皮癬、結節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慢性支氣管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梅毒、麻風、矽肺、膀胱腫瘤、白血病等。

③正常人群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在5% 左右,老年人的陽性率可達20% 左右。

④類風濕因子多見於具有關節外病變的類風濕患者,如皮下結節、血管炎、心肺損害等。

⑤類風濕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現越早,則病變越可能向嚴重方向發展,故RF 也可作為判斷預後的一個指標。

由此看來,把RF 陽性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絕對證據是不對的,而有些人看到RF 陽性的結果時憂心忡忡,以為自己患了類風濕,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這一切都是「類風濕因子」這一名稱造成的誤會。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IgG 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並非只見於類風濕患者。

(5)C- 反應蛋白。亦稱丙種反應蛋白,簡稱CRP。正常人為陰性,類風濕早期和急性風濕時,血清中可達33mg,其陽性率為80% ~ 90%。CRP 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標。

類風濕活動期明顯增多,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現得早,消失也快。CRP 含量越多,表示病變活動度愈高。炎症恢復期,若CRP 陽性,預示仍有突然出現臨床症狀的可能。

CRP 陽性,也可見於肺炎、腎炎、惡性腫瘤及急性感染、外傷、組織壞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結核、疫苗接種之後等。但病毒感染時通常為陰性,故臨床上可作為鑒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標。

(6)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HLA)。測定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主要用於類風濕與強直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類風濕患者HLA—B27 為陰性,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90% ~ 100% 為陽性。健康人陽性率約為5% ~ 9%。

7、關節炎能治癒嗎

你好, 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是很難徹底治癒的,建議你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太勞累。也不要經常的喝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8、反應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

9、骨性關節炎最好用哪種方法治療

治療骨性關節炎,一般就是消炎陣痛,控制病情的發展,平常主要就是多休息,而避免從事重體力勞動,也不要做劇烈運動,另外還可以通過中醫治療方案,比如說做了按摩理療或者針灸。還有補充健力多氨糖軟骨素,幫助改善膝關節

與關節炎的試驗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