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2、中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中醫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瘀者破之」的古訓而定出祛風除濕,退熱清痹,祛風散寒,除濕通痹及活血化瘀,通絡除痹等治療方法。用針灸方法最好!
3、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知多少 治療方法你知道幾個
王大媽是廣場舞愛好者,最近幾天她遇上了一件煩心事。社團里正在准備參加舞蹈比賽,在這關鍵時刻,她的老毛病——風濕性關節炎卻犯了。原來王大媽得此病已有多年,一到刮風下雨前或者天氣驟變時,總會出現膝關節的疼痛,有時甚至會發生腫脹,這些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嚴重影響了王大媽的正常生活,她總是笑稱自己的膝蓋就是「天氣預報」。王大媽對於自己的這個老毛病很是頭疼,她問了很多一起跳舞的老姐妹,發現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症狀。
其實,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生在中老年人群的常見病,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有很多,不僅表現為王大媽這樣的關節疼痛、腫脹,多數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還會有關節的酸楚感,重則影響人們的正常活動和行走。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可先後累及膝、踝、肘、腕等多個關節,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一般情況下,風濕性關節炎發生前的2-3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的病史,表現為發熱、咽痛、咳嗽、下頜下淋巴結腫大等。形成的病因通俗來說就是「寒氣侵體」,中醫上將該病歸為「痹症」,是風、寒、濕邪乘虛侵入人體,導致經絡不通,氣血瘀阻引起的長期累積性疾病。
那麼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該如何緩解或治療呢?比較輕的情況,可用非手術的治療方法,比如紅外線治療、針灸、推拿、葯物治療等,但紅外線治療、針灸、推拿等需要到專業機構進行,耗費時間和精力,很多患者不願選擇,而是傾向於用葯物治療。但是葯物治療中,西葯雖然可以暫時緩解症狀,但往往副作用比較大,而中成葯相對西葯來說,既避免了中葯湯劑的苦澀,又保留了中葯的葯性,且調理、治療同步進行,副作用相對較小,深受患者的喜愛,如中成葯腰痛寧膠囊。
腰痛寧膠囊由馬錢子、麻黃、蒼術、乳香、沒葯、全蠍、僵蠶、土鱉蟲、川牛膝等製成,其中馬錢子能通經絡、利關節,專治寒濕引起的經絡不通、關節疼痛;麻黃和蒼術能散寒燥濕,祛除身體內頑固寒濕;乳香和沒葯能祛除寒濕導致的經絡、血運不暢;蟲類葯能加強祛除體內寒濕、消炎鎮痛。所以腰痛寧膠囊能很好的發揮祛除寒濕、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療風濕性關節炎。
而且,相對其他治療腰腿疼痛的中成葯來說,腰痛寧膠囊在服用時,一天只需睡前服用一次,每次吃四到六粒即可。用自帶的黃酒送服,不僅引葯下行直接作用於腰腿部,還能祛除葯物的不良氣味、更好的發揮葯效。
相信,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朋友們閱讀本文後,都會掌握了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以及有效的治療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腰痛寧膠囊時,遵醫囑用葯效果更好哦。
4、風濕病的中醫治療
5、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