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對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分期最重要的輔助檢查

對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分期最重要的輔助檢查

發布時間:2021-02-09 12:02:25

1、類風濕關節炎的輔助檢查有哪些

?

2、如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臨床分期?

國內有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五期,這樣分期有利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綜合治療。

(1)急性期(類風濕早期)。臨床上起病急,關節明顯腫痛,伴有關節周圍組織輕度水腫,局部溫度增高,壓痛,可有關節積液徵象,關節活動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動。晨僵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或因疼痛而不表現晨僵。病程在2 ~ 6 個月至1 年之內,或已確診的類風濕患者新發病的關節腫痛在1 ~ 6 周。實驗室檢查見血沉增快,類風濕因子多為陽性。關節X 線見關節腫脹,關節間隙增寬及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

此期的病理學改變表現為急性滑膜炎。經有效治療後關節的炎症可迅速消退、腫痛完全消失,或僅留關節微痛或酸困不適,可完全控制1 ~ 3 年以上或治癒。因此,此期是爭取完全控制或治癒的關鍵時期,必須及早正確診斷和及時治療。但若治療不當或不徹底,大多數患者在3 ~ 6 個月之內又急性發作,加重或惡化,逐漸轉入亞急性期。

(2)亞急性期(類風濕中期)。臨床上,多關節腫痛,緩解與惡化呈波浪式反復發作和交替進行;晨僵在1 ~ 6 小時;病程在1 ~ 3年;實驗室檢查見血沉持續性增快,類風濕因子多陽性;X 線檢查,出現局灶性骨質破壞,明顯的骨質疏鬆或囊性變,骨膜反應,關節間隙輕度狹窄。

此期的病理學改變為急性滑膜炎進展,出現血管炎和肉芽組織,血管翳開始形成。此期離不開抗風濕止痛葯,當量小或間隔時間較長(6 小時以上)時,不能有效止痛和緩解僵硬症狀;一旦停葯,關節與全身症狀迅速加重或惡化,血沉回升,類風濕因子轉陽性。

但此期經有效而合理地治療後,可控制3 個月至3 年。

(3)慢性期(類風濕晚期)。臨床上,多由亞急性期轉變而來。

多關節腫痛相繼發作,幾乎沒有緩解期,但關節腫痛的程度可比較輕,不知不覺地逐漸發生關節脫位、變形和強直,形成典型的類風濕手或類風濕足。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全身情況不良,多有消瘦、貧血或嚴重內臟損害及肝、脾和淋巴結腫大等。晨僵在6 小時以上。

病程一般在3 年以上,可持續十多年或數十年。實驗室檢查見血沉增快或正常,類風濕因子持續陽性。X 線檢查見骨質疏鬆廣泛。骨質破壞明顯,且為多關節、關節面侵蝕、融合,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消失,關節脫位、變形、增生、強直。

此期在病理學上,見血管翳侵入軟骨及骨,軟骨和骨組織嚴重破壞,纖維性和骨性增殖。此期治療較困難。離不開治療,一般抗風濕葯的效果多半不穩定,但經過強有力而合理地治療,骨破壞可以修復。此期應強調綜合治療,以延緩和控制病變的進展。

(4)緩解期。急性、亞急性和慢性期患者經過有效而合理的治療,多數能進入緩解期。進入緩解期的患者,關節腫脹消退,疼痛顯著減輕,可有輕微壓痛,肌肉萎縮與關節活動受限好轉,晨僵小於30分鍾;血沉等實驗檢查指標降低或明顯好轉;關節X 線檢查有所改善。

此期在病理學上呈靜止或緩慢進展狀態。臨床上仍需要小劑量或間斷性治療。

(5)穩定期。急性和亞急性期的患者,經有效而合理的治療,病變可穩定3 個月至3 年,部分患者可以痊癒。穩定期患者,關節腫疼完全消失,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顯著好轉或消失;晨僵偶有或無;血沉等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關節X 線表現同慢性期,但骨質破壞基本靜止,出現修復和增生或完全恢復正常。

此期的病理學改變呈靜止狀態或正常,臨床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

3、河南鄭州的誰能介紹下類風濕要做哪些輔助檢查

1.一般都有輕度至中度貧血,為正細胞正煞費苦心素性貧血,如伴有缺鐵,則可為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白細胞數大多正常,在活動期可略有增高,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和血小板增多。貧血和血小板增多症與疾病的活動相關。多數病例的紅細胞沉降率在活動性病變中常增高,可為疾病活動的指標。血清鐵、鐵結合蛋白的水平常減低。
2.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免疫蛋白電泳顯示IgG、IgA及IgM增多。C反應蛋白活動期可升高。
3.類風濕因子及其它血清學檢查:類風濕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類型。目前臨床多限於檢測IgM-RF,目前國內應用比較廣泛的是聚苯乙烯微粒乳膠凝集試驗(LAT)和羊紅細胞凝集試驗(SCAT),這兩種方法對IgM-RF特異性較大,敏感性較高,重復性好,檢測IgM-RF在成年RA患者3/4陽性。IgM-RF高滴度陽性病人,病變活動重,病情進展快,不易緩解,預後較差,且有比較嚴重的關節外表現。類風濕因子陰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須結合臨床。此外RF為自身抗體,也可見於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與免疫有關的慢性感染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jÖgren氏綜合征、慢性肝炎、結節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麻風、結核病、血吸蟲病等。此外正常人接種或輸血後亦可出現暫時性RF(+)。RA患者親屬亦可發現RF陽性。正常人尤其是高齡才可有5%呈陽性,故RF陽性,不一定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結合臨床仍為診斷RA的重要輔助方法。
近來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清中抗類風濕性關節炎協同核抗原抗體(抗RANA抗體)的陽性率(93%~95%),明顯高於其他各種類型關節炎的患者(約19%0)及健康人(約16%),可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項有力證據。
抗核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陽性率約10%~20%。血清補體水平多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重症者及伴關節外病變者可下降。

4、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5、查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化驗哪些項目?

病情分析:
你好,根據你情況,風濕檢查一般抽血檢查風濕四項就可以。
指導意見:
建議你平時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及冰冷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動態觀察。

6、為什麼類風濕關節炎手部關節是最重要的病變部位

該文章系個人論文,嚴禁轉載!謝謝! 可以說幾乎所有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先後都累及手和腕關節,而且大多數為首發和發生特徵性變形的部位。在臨床也是最為多見的診斷標准之中,臨床治療上都十分強調手部關節病變的重要性,將它列為不可缺少的診斷項目。 早晨起床時手指僵硬、腫脹手不能握拳,醫學上稱此現象為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徵性表現。近端指間關節(靠近手腕一側的指關節)出現菱形腫大,掌指關節(手指與手掌交界處的關節)腫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早期表現。手腕背部腫脹也是類風濕的早期體征之一,腫脹涉及手的伸肌腱鞘。尺骨莖突周圍炎症可引起軟組織腫脹和局部壓痛,這一特徵對於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十分有意義。 病情發展至晚期時,伸肌腱鞘炎症的結果使得肌腱破裂、攣縮,若近端指間過伸,遠端指間關節屈曲,便形成「鵝頸」畸形之症狀。此外,還可導致形成「紐扣花」、「望遠鏡手」、「錐狀指」等畸形。 關節面受損,手部肌肉萎縮以及肌群間力量失去平衡,導致「尺側偏移」的現象十分常見。腕關節滑膜炎性增殖時,增殖的滑膜可向手的掌側延伸,而且在掌側肌群下方形成一個可以觸及的腫塊;又由於增厚的腕橫韌帶使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壓迫而產生腕管綜合症,表現為夜間手的感覺異常麻木、刺痛,最後發生魚際肌的無力和萎縮。 50%的類風濕病人拇指受累並產生畸形。早期時拇指不能外伸,隨著炎症的進一步發展,掌指關節固定於屈曲而指間關節過度伸展,形成「Z」字形畸形和側向移位。 手和腕的X線檢查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和療效監測都非常重要。早期的X線表現包括軟組織腫脹、關節周圍骨質脫鈣、關節間隙變窄。致後期,便可出現關節間隙消失,骨質侵蝕性破壞,各式各樣的畸形。手部的X線表現也是一項重要的診斷指標。 手部關節是類風濕關節炎最為多發性和常見的最早發現的部位,後期會形成多種特徵性的畸形,嚴重影響人的生活質量,因而無論從診斷或治療角度來講的話,都應重視手部關節的病變,以辯證施治為目的。

7、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應做哪些檢查

冬季這是一個疾病多發季節,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這個疾病感到不適,最終查出是類風濕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會給影響關節,導致關節出現疼痛等症狀,更嚴重時會導致關節變形,很的人出現了相似的症狀,害怕患有此病。對於檢查方法,患者也不是很清楚,那如果呢?下面我們請專家來介紹下吧。類風濕性關節炎應做哪些檢查?臨床上診斷這類疾病,更多地需要化驗檢查作為輔助,對於關節病變,則需要X線作為輔助。做化驗檢查時,除了類風濕因子、抗核抗體以及血、尿常規外,往往還需要檢測其他一些項口.如血沉、c反應蛋白(用於判斷疾病的活動性)、杭ENA抗體及多種自身抗體的聯合測定分析(用於判斷有無其他白身免疫病的存在)、血清粘度測定(用於判斷有無高粘滯血症)、血清尿酸、膽固醇、甘油三醋側定(用於與痛風、高脂蛋白症性關節炎的鑒別)、血清谷丙轉氨酶、肌醉、尿素氮等的測定(用於判斷患音的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補體、淋巴細胞轉化的測定(用於判斷患者的免疫狀態)等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應做哪些檢查?X線檢查是診斷和判斷關節病變程度最直觀和最有用的輔助手段,常常需要拍X光片。以上是有關的介紹。總之,各種檢查對於診斷、估計病情及是否存在並發症、判斷預後、鑒別診斷等均有一意義,須根據患者具體病情加以選擇運用。

8、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

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和病情判斷最有價值的X線檢查是手指和腕關節的X線片,因其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

與對類風濕關節炎病變分期最重要的輔助檢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