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感染性關節炎引流管護理

感染性關節炎引流管護理

發布時間:2021-01-28 13:56:00

1、引流管的注意事項

⑴保持引流管管道通暢,隨時注意觀察,不要受壓和扭曲,折轉成角,以免影響引流。還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脫出。
⑵應用引流管時,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於病人插管口的平面。搬動病人時,應先夾住引流管;引流液超過瓶體一半時,即應傾倒,以防因液面這高所致的逆流污染。
⑶注意保持各種引流管與傷口或粘膜接觸部位的潔凈,以防感染。
⑷做好引流顏色、性狀及量的記錄,並及時報告醫生。

2、手術後各種引流管護理要點是什麼?

臨床上應用的外科引流管種類很多,有的用於導尿,有的用於傷口,胸腔、腦腔、胃腸道、膽道等都有應用。外科引流為的是將人體組織間或體腔中積聚的膿、血、液體導引至體外,防止術後感染與影響傷口癒合。在病人應用引流管時,要注意護理。
⑴保持引流管管道通暢,隨時注意觀察,不要受壓和扭曲,折轉成角,以免影響引流。還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脫出。
⑵應用引流管時,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於病人插管口的平面。搬動病人時,應先夾住引流管;引流液超過瓶體一半時,即應傾倒,以防因液面這高所致的逆流污染。
⑶注意保持各種引流管與傷口或粘膜接觸部位的潔凈,以防感染。
⑷做好引流顏色、性狀及量的記錄,並及時報告醫生。

3、化膿性關節炎患者放置的引流管,拔管指證是什麼?

放置引流管需要保持引流通暢,並記錄觀察引流量,以及引流液的顏色,24小時沒有引流膿性分泌物,血性分泌少於10毫升之後再考慮拔管

4、t型引流管的護理

保持體位,固定不讓管子移動滑出體外。引流出的分泌物要正常流進引流袋,不堵塞管。注意管口的清潔。

5、感染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表現

急性細菌性關節炎起病急(數小時到數天),關節疼痛劇烈,
發熱和壓痛伴運動受限。患者若無其他症狀會引起誤診。患感染性關節炎的兒童表現為一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受限(假癱),易激惹體溫正常或低熱。成年人中急性細菌性關節炎分為淋球菌性和非淋球菌性,兩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反應是不一樣的。

6、各種引流管的家庭護理

尿管 每天兩次的會陰擦洗(用絡合碘);尿袋不高於恥骨聯合水平,防止逆行性專感染;防止尿管的屬直接拔出;每天更換尿袋;一個星期或半個月去醫院更換一次尿管。
各種傷口引流管 定期更換引流袋;下床活動時將引流袋固定在衣服上;防止脫出。
不需要夾閉引流管,應該保持引流通暢,防止引流管打折,扭曲等。

7、外科引流管的護理

2.1外科引流的目的
外科引流的目的是針對積存於體腔內、關節內、器官或組織的液體(包括血液、膿液、炎性滲液、膽汁、分泌液等)引離原處和排出體外,以防止在體腔或手術野內蓄積,繼發壓迫症狀、感染或組織損害。通過觀察引流情況還能及早發現病情變化。通過引流後,可以達到減輕壓力、緩解疼痛、減輕炎症、防止炎症擴散、有利於炎症消退的目的。血液、滲出液及組織分泌液等,通過引流後,可以達到減輕局部壓力、減少液體對周圍組織的損害作用、減少合並感染的可能性、有利於傷口癒合等目的。
2.2引流管護理的注意事項
手術後為了達到排除滲出物、觀察有無出血、防止消化液積聚、減少吻合口張力等目的,常需放置各種引流管。一般有胃管、導尿管;置於體腔的有胸、腹腔引流管或引流條。
① 必須熟知各種引流管的作用和通向,切勿接錯
② 固定妥當,以免脫落或滑入體腔內
③ 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狀及量
④ 避免壓迫或扭曲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必要時採用負壓吸引
⑤ 維持引流裝置的無菌狀態,防止污染,引流管皮膚出口處必須按無菌技術換葯,每天更換引流袋
⑥ 掌握各類引流管的拔管指征、拔管時間及拔管方法
3 護理措施
3.1 積極治療原發症,嚴格執行醫囑,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據葯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慎用廣譜抗生素。執行醫囑時護士必須掌握合理用葯常識,根據葯物的半衰期決定給葯時間,自覺按規定時間給葯,積極觀察療效,及時向醫生提供停葯與換葯的依據,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
3.2 保持引流管通暢
保持引流管管道通暢,隨時注意觀察,不要受壓和扭曲,折轉成角,以免影響引流。還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避免移位、脫出。手術後經常擠壓排液管,一般情況下,每30min擠壓1次,以免管口被血凝塊堵塞,始終保持引流管通暢,做到准確、及時的反映病情,為能順利搶救提供了可靠依據。
3.3 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
3.3.1 應用引流管時,要注意引流瓶的位置不能高於病人插管口的平面。搬動病人時,應先夾住引流管;引流液超過瓶體一半時,即應傾倒,以防因液面過高所致的逆流污染。
3.3.2 注意保持各種引流管與傷口或粘膜接觸部位的潔凈,以防感染。
3.3.3 做好引流顏色、性狀及量的記錄,並及時報告醫生。
3.4 做好防止感染措施
3.4.1 保持好病房內空氣、物品,床鋪的消毒隔離工作
3.4.2 置管部位的敷料保持清潔乾燥
3.4.3 隨時觀察置管部位有無發紅,腫脹等異常現象
3.4.4 隨時觀察水封管中液面的波動情況
3.4.5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規定,定時更換引流袋和引流管
3.5對患者家屬進行講解指導
及時給患者及病人家屬講解引流管裝置的目的及引流液的色、量、質等情況,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做好傷口癒合的照顧工作,同時使家屬配合醫務人員進行飲食護理,飲食要定時,定量,清淡,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補充全身營養,充分的休息,協助醫務人員進行生活護理,增加病人的舒適感,樹立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
3.6及時拔管,根據醫囑和病情好轉及時拔管,引流液逐漸減少或內容清澈無滲漏20-50CC/24H時,可遵醫囑由醫師拔除引流管。

8、T型引流管的護理是什麼?

膽道手術病人,無論是行膽總管切開探查,還是膽道成形或重建手術,在手術結束時,絕大多數要在膽總管內放一根T型橡皮管,引流膽汁。

其用途:

(1)引流膽汁,減輕膽道內壓力,使膽管縫合口順利癒合,避免膽瘺。

(2)T型管在膽道內起支撐作用,避免形成膽管狹窄。

(3)T型管可作為檢查和治療膽管疾病的通道。

病人應注意:

(1)膽道手術中放T型管引流病人,術後T型管起著非常重要作用,所以病人及家屬應當配合醫護人員管理好T型管。

(2)卧床病人在翻身和床上活動時,應注意保護好引流管,謹防牽拉導致T型管脫出。

(3)術後病人身體逐漸恢復,在下床活動時,不要將引流袋提得過高,以免膽汁倒流,引起膽道內逆行感染,要將引流袋放置低於病人腹部切口水平。

(4)長期帶T型管的病人,應定期到當地醫院沖洗,可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黴素沖洗。一般每周1~2次,以防T型管被膽泥或混濁的膽汁堵塞,沖洗時不要用力過猛或過快,以免引起腹痛及發熱。

(5)膽汁顏色正常為清亮,呈黃色或黃綠色,每日500~800毫升,有時術後短期內膽汁分泌量減少,可能不足200毫升,不必特殊處理。應加強保肝治療,促進膽汁分泌。如果引流出膽汁顏色有變化,應及時報告給醫護人員,以便於觀察及處理。

T型管引流的護理體會

膽道疾病手術治療時,應用t型管引流,使膽汁經引流管進入腸道或分流至體外,以保證膽總管縫合處不致因膽總管內壓力過高而使膽汁外溢,同時可促進炎症的消退,有利於癒合,防止狹窄、梗阻等並發症的發生。所以,做好t型管的護理具有重要意義。現將我院28例膽道術後應用t型管引流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28例膽道術後應用t型管引流患者,男15例,女13例,年齡26~68歲。

2 護理

2.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脫,避免引起膽汁性腹膜炎

患者回病房後,立即將t型管接無菌引流袋,並用曲別針固定床旁,保持引流管通暢,勿將引流管扭曲、受壓。如有泥沙樣結石或蛔蟲阻塞時,應用無菌鹽水緩慢沖洗,勿加壓沖洗。

2.2 保持無菌,防止逆行感染

每天更換引流袋,並檢查有無破損,注意無菌操作,平卧時引流袋應低於腋中線,防止膽汁逆流造成逆行性感染。

2.3 觀察與記錄

觀察記錄膽汁引流液顏色、性質、量、有無鮮血或碎石等沉澱物,同時注意觀察體溫及腹痛情況、大小便顏色及黃疸消退情況。一般術後 24h內t型管引流量約300~500ml,呈黃色或黃綠色、清亮,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本組病例有1例術後第3~5天出現膽汁增多,約 1100~1450ml,膽汁內未發現沉澱物,為黃綠色,患者未訴不適。針對病情,給予繼續觀察,術後第6天引流量開始逐漸減少。

2.4 t型管周圍皮膚的護理

每日清潔消毒t型管周圍皮膚1次,並覆蓋無菌紗布,如有膽汁滲漏,應及時更換紗布,並局部塗氧化鋅軟膏保護。應嚴格按醫囑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5 拔管的護理

本組病例均術後12~14天拔除t型引流管,其拔管指征為:黃疸消退、無腹痛、無發熱、大小便正常、膽汁引流量逐漸減少,顏色呈透明黃色或黃綠色,無膿液、結石、無沉渣及絮狀物,可考慮拔管。拔管前在x線下經t管行膽道造影,了解膽道下端是否通暢,若膽道通暢,可夾管3天;若無發熱、腹痛、黃疸,即可拔除t型管。拔管後1周內,應警惕膽汁外漏,甚至發生腹膜炎,觀察體溫有無黃疸和腹痛發作,以及時處理。

2.6 觀察患者全身情況

膽道疾病術後患者的營養支持,早期以胃腸外營養為主,靜脈輸入水電解質、氨基酸等改善全身營養狀況,鼓勵患者早期活動,促進胃腸蠕動恢復,防止腸粘連。胃腸功能恢復有肛門排便、排氣後,指導患者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低脂飲食。

9、狗狗感染性關節炎如何診斷?


狗狗關節炎

犬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要點

犬感染性關節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侵襲關節引起的關節炎。

一、犬感染性關節炎的病因

1、外源性的關節感染,常見於關節透創後,病原菌直接感染或關節周同組織化膿性炎症的蔓延。

2、血源性感染,它是指肺炎、臍帶炎、泌尿道感染等原發性病灶的病原菌經血循環感染關節。

3、醫源性的感染見於關節切開術、關節腔穿刺等手術污染。

二、犬感染性關節炎的診斷要點:

a)、X射線檢查:

1、早期X射線顯示關節滑膜和關節囊增厚、關節腔增寬。隨著病情加重,則出現關節損壞,關節周圍組織稀疏,關節面不規則,有的則表現纖維性或骨性關節強硬。

2、關節穿刺見滑液變性及白細胞增多,且多為中性粒細胞。

3、可做穿刺細菌培養,以確定細菌感染類型,但經過抗生素治療者,細菌培養難檢出結果。

b)、臨床症狀:

1、患關節腫脹,熱痛,關節腔內積聚大量漿液性、纖維索性或膿性滲出液,關節囊膨脹,按壓有波動感。

2、患肢跛行,常伴有體溫的升高;經久則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被侵蝕,關節骨周緣骨質增生,滑膜增厚;後期可發展為纖維性或骨性關節癒合,關節強硬或死關節。

三、犬感染性關節炎的防治措施:

1、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可選用細菌敏感的抗生索,連用數周,直至感染消退。開始48小時可靜脈給葯,以迅速控制感染。

2、適當活動關節,防止病犬的關節粘連,但3~4個月內不宜負重,以免關節軟骨磨損破壞。

3、當關節內膿液積聚過多時,可穿刺或切開,安置引流管,便於排出膿性分泌物和沖洗。沖洗用滅菌等滲溶液,每天1次。

4、病程久者,關節軟骨和關節骨一般破壞較嚴重,炎症控制後易轉為退行性關節病,功能難以恢復。

與感染性關節炎引流管護理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