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髖關節炎怎麼治療好?白天活動就不會疼,可一到晚上睡覺時疼得難受啊,翻身就很難
髖關節炎這種病,相信有很多人還是很陌生的。其實髖關節炎是一種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的骨科疾病,且患髖關節炎者女性較男性略多一些。肥胖者的老年人則更容易患上髖關節炎。如果您想要治療髖關節炎,建議您用葯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為主,非葯物治療為輔的方法。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些治療髖關節炎常用的方法。
(一)葯物治療 1.鎮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葯 由於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葯易於發生副作用,且在骨關節炎中滑膜炎症,尤其在初期並非主要因素,故可先選用一般鎮痛劑,如對乙醯氨基酚。非甾體類抗炎葯使用原則及注意事項與其它疾病中應用相同,老年人易對非甾體類抗炎葯產生不良反應,尤其應注意胃腸道和腎臟的副作用。 2.糖皮質激素 全身使用糖皮質激素對骨關節炎絕對沒有必要。對其它治療無效的個別急性炎症表現的關節,以及關節周圍肌腱炎等可予關節內或病變部位行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但是注射本身可損害軟骨,因此不宜反復使用。同一部位2次注射間隔至少3個月以上。 3.軟骨保護劑 目前有一些過去所謂的「軟骨保護劑」,現改稱為改變病情葯,含氨基葡聚糖多硫酸鹽酯、氨基葡聚糖多肽復合物、透明質酸、硫酸葡糖胺、腺苷基蛋氨酸S等。這些制劑有的是軟骨中氨基葡聚糖的基本成分,是軟骨細胞合成氨基葡聚糖的主要原料,有的能抑制軟骨中多種蛋白酶活性,有的能增加軟骨分化或刺激軟骨細胞生長。目前這些制劑還在探索研究階段,不宜推薦給患者常規應用。透明質酸為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也見於關節軟骨,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對緩解症狀及保護關節軟骨有一定作用。 (二)手術治療 包括骨贅切除術,關節固定術,人工關節置換術等。人工關節置換術應用於:(1)嚴重疼痛經各種治療無效者;(2)發生功能障礙而影響日常生活者。因為人工關節均有一定壽命限制,而增加手術次數則增加手術難度和降低成功率,故一般用於年齡在60歲以上者。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年齡限制也會有所降低。 (三) 物理治療 理療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對葯物不能緩解症狀或不能耐受者。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中醫針灸、按摩、推拿等傳統治療可有一定效果。 不是每個40或50歲以上的人都會患本病。除了增齡,外傷、肥胖、炎症、遺傳、內分泌異常、不良的生物力學等因素都與髖關節炎的發生,發展有關。因此,適當休息、減肥,避免機械性損傷,使用手杖、拐杖或其他輔助設施以減輕受累關節負荷,進行有關肌肉鍛煉以增加關節穩定性等,均有利於病情的恢復和疾病的控制。
2、感染性關節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病因學
1、急性感染性關節炎(佔95%)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奈瑟淋球菌作為病源體。它從感染粘膜表面(子宮頸,直腸,咽)擴展到一些手小關節,腕,肘,膝關節和踝關節。中軸骨骼關節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關節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佔45%),鏈球菌(佔9%),及革蘭氏陰性菌如腸桿菌,綠膿桿菌(佔40%),沙雷桿菌(佔5%)引起。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多見於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嚴重創傷或嚴重內科疾病(如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關節修復,SLE,RA,糖尿病,惡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發於尿道或皮膚。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關節炎見於單側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腕關節,踝關節,肘關節)。多關節細菌感染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慢性關節炎(RA,骨關節炎)或有一個經置換的關節。芽胞羅旋桿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體(參見第157節),會引起急性遊走性關節痛並伴有發熱,頭痛,疲乏和皮膚損傷或間歇性單關節炎。
(3)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組鏈球菌感染多見於新生兒和2周歲以上的兒童。2周歲以下的兒童中多見的是金格桿菌(KingellaKingae)。雖然B型流感嗜血桿菌是6個月到2周歲兒童中導致細菌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於免疫接種已使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下降了95%。在兒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細菌性關節炎<10%,但它仍是導致多關節感染的主要因素。
(4)關節感染厭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和大腸桿菌。占優勢的厭氧菌如痤瘡丙酸桿菌,鏈球菌,梭狀芽胞桿菌和類桿菌會在關節修復,創傷或早先的手術中感染關節。造成厭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損傷,關節穿刺術,近期手術史,關節修復,鄰近感染,糖尿病及惡性腫瘤。
(5)被人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多由革蘭氏陰性菌如B型鏈球菌,口腔厭氧菌(如梭狀芽胞桿菌,鏈球菌,類桿菌)引起。動物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叢。在狗和貓咬後巴斯德菌感染佔1/2。狗和貓咬後還可引起假單胞菌屬,摩拉克菌屬及噬血桿菌屬感染。鼠咬後可引起擬放線鏈桿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HIV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7)引起急性關節炎的病毒包括細小病毒B19,HBV,HCV,風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種之後)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薩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與關節痛,關節炎有關,並且與細菌相比更易引發多關節炎。
2、慢性感染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佔5%)可由分枝桿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較弱的細菌引起。如結核分枝桿菌,海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念珠菌屬,厭酷球孢子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絲菌屬,麴黴菌,衣氏放線菌和布魯菌屬。
有2/3的患者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發生在1年以內,這可能是由於手術操作引入細菌或是術後細菌感染如皮膚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關節置換感染是單純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佔50%,混合感染佔35%,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佔10%,厭氧菌感染佔5%。
二、發病機制
關節感染會促發炎症反應(關節炎),以殺死微生物,但同時也損傷了關節組織。
感染源由下列途徑到達關節:(1)直接播散(損傷,手術,注射,咬傷);(2)鄰近感染進入關節(如骨髓炎,軟組織膿腫,感染的傷口);(3)血液傳播,皮膚,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感染病灶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組織。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細菌定植在關節組織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粘附因子。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內毒素(脂多糖),細胞壁骨架成分,革蘭氏陽性菌產生的外毒素,細菌抗原與抗體結合產生的免疫復合物,都會促發炎症反應。多核中性粒細胞(PMN)移行進入關節,吞噬病原體。在吞噬病菌的同時PMN釋放的溶酶體酶也造成滑膜,韌帶及軟骨的損傷。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線也是引起急性細菌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復(形成血管翳)並造成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的損傷,即使應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繼續存在。有理論認為感染使軟骨變成抗原輔以細菌成分參與免疫調節,造成反應性滑膜炎。
3、感染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表現
急性細菌性關節炎起病急(數小時到數天),關節疼痛劇烈,
發熱和壓痛伴運動受限。患者若無其他症狀會引起誤診。患感染性關節炎的兒童表現為一側肢體的主動運動受限(假癱),易激惹體溫正常或低熱。成年人中急性細菌性關節炎分為淋球菌性和非淋球菌性,兩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反應是不一樣的。
4、髖關節疼痛是哪種疾病在作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總會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特別是對於老年人來說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質會逐漸的流失,所以會出現很多因骨質疏鬆或者其他原因導致的一些關節性疾病。而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髖關節疼痛,那麼髖關節疼痛可能是由哪些疾病在作祟呢?
首先是髖關節骨關節炎。一般來說髖關節骨關節炎是由於髖關節的軟骨出現問題,才會導致這種嚴重的發生,而一般能導致這種問題的大多都是髖關節軟骨受到了損傷,或者是由於一些疾病或者葯物導致的病變。這種關節炎就會帶來髖關節的疼痛,對於日常的生活作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會感覺到髖關節處有比較明顯的僵硬感或者是疼痛感,特別是早晨醒來之後會有很大的負擔,這對於我們的作息來說也是一個人不舒服的病症。
而對於我們長期勞累或者說長期久坐的人來說,一種很可能的原因就是腰間盤突出,因為特別是我們這些上班族的話,由於不可避免的需要長久的作戰電腦的前面,所以患腰間盤突出的概率會比較高,而腰間盤突出也容易導致髖關節疼痛。
還有很多種疾病都有可能導致髖關節的疼痛,所以大家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注意多鍛煉,如果說你感覺到身體關節疼痛的話,就不要選擇那些太過劇烈的運動,盡量去選擇一些比較緩和的運動。
5、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6、髖關節炎吃葯可以治好嗎?
關節炎症普通的廣譜消炎葯很難到達,因為裡面主要是積液和韌帶,血管很少,所以一般口服葯是達不到效果的。
髖關節有一定的麻煩,也就是封閉打不進去,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手術,將炎症組織挖去。手術確實很痛苦!如果你現在尚能忍受,並且病情沒有惡化的跡象,可以選擇不治療,因為關鍵炎症不會蔓延。就在狹小的范圍,但是要注意如果累及股骨頭,就一定要手術了。
7、髖關 節 炎的症狀是什麼?髖關節老是不停疼痛,有時連班都上不了,該怎麼辦啊?
髖關節炎症狀
一、全身症狀:起病急、寒戰、高熱,呈典型急性感染中毒症狀。
二、局部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 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三、X線表現:
1、早期X線片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密度增加,關節間隙增寬。小兒骨骺核外移。
2、中期,關節軟骨破壞後,關節間隙變窄;繼而關節面骨質糜爛破壞;兩者均以關節負重區軟骨破壞嚴 重處最明顯,嚴重時,干骺端化膿壞死,可發生病理脫位。
3、關節面以外的骨邊緣性侵蝕和破壞,是化膿病變從關節囊韌帶附著處侵入骨內的徵象,就意味著已沿 著關節軟骨下骨質蔓延,在骨內已形成膿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