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反應性關節炎傳染嗎

反應性關節炎傳染嗎

發布時間:2021-01-23 20:45:32

1、肺炎和肺結核的區別,咋判斷,是否傳染,通過何種途徑,哪治療的比較好,日常生活應注意什麼。越詳細越好

肺炎系列之二:幾種感染性肺炎簡介

由於社會人口老齡化、免疫損害宿主增加、病原體變遷和抗生素耐葯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脅當今社會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體較多,有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軍團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國約半數以上的臨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體。
這里收集有關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況,供參考。

流感病毒性肺炎

致病原 流感病毒。因流感後病毒自上呼吸道繼續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
臨床表現 輕症者發病類似單純流感,但發熱持續時間長,咳嗽、胸痛較劇,咯片塊狀淡色粘痰。肺部體征較少。重症者有高熱、劇咳、血痰、氣急、發紺,可並發心衰,無實變體征。
血常規 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
X線胸片 炎性陰影,兩肺散在絮狀或點片狀陰影,由肺門向四周擴展。
預 後 病程可遷延3~4周。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
流行病學 嬰幼兒、老年人發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較高。
潛伏期 1~3d,最短者僅數小時。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通過病毒污染飲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的可能性也存在。
特異預防 針對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葯物。

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致病原 3、4、7型腺病毒與肺炎關系密切。
臨床表現 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熱、咽炎、無痰性咳嗽、不適、寒戰、肌痛和頭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發熱、咽炎、扁桃體炎,鼻炎、發熱、咳嗽、咽壁滲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起病緩慢,首先表現為發熱、咳嗽等,高熱(39~41℃)持續8~14天,起病後3~4天出現呼吸困難,肺部體征出現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狀。可見肺外病症如腎病、肝腫大等。
血常規 白細胞數正常。
X線胸片 廣泛的支氣管或肺實質受累,呈大片狀陰影,伴肺氣腫。
預 後 好
流行病學 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冬末、春初;在嬰幼兒、家庭、醫院及新兵等群體中常可引起流行。
潛伏期 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潛伏期一般為5~6天。
傳播途徑 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也是重要途徑。
特異預防 無

人類副流感病毒

臨床表現 人類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病毒,其致病性僅次於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與RSV一樣,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復發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嚨痛)。它也能造成嚴重的反復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和細支氣管炎),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四種亞型各有不同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臨床特徵是造成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I型是這種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經常導致肺炎和細支氣管炎。IV型很難檢出,可能是因為它很少導致嚴重的疾病。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潛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構造 人類副流感病毒是單鏈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紅血球凝聚素—神經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從血清學上人類副流感病毒可分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兩個亞型。病毒顆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徑大小在150納米~300納米之間),形態各異。在外環境下不穩定,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流行病學特徵 與感染者近距離密切接觸或接觸了污染物而傳播的。但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接觸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後就會發生感染,或通過吸入由於噴嚏和咳嗽產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而感染。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在這種懸浮狀態下存活一個小時以上。人類副流感病毒無處不在,絕大部分人在兒童時代已受感染。血清學監測表示,5歲及以上兒童有90%~100%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體,有大約75%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
診 斷 有兩種方法可以診斷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過組織培養:分離鑒定在細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檢測存在於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熒光試驗、PCR、酶聯免疫反應測定等方法。2)適當時間收集的兩份血清標本中IgG特異抗體的顯著升高或檢測單一血清標本中特異抗體IgM,而得出結論。
預防措施 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們正在研製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嬰兒從母體那裡被動獲得的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在嬰兒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強調了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必須嚴密注意減少和阻止疾病傳播的各種控制措施。經常洗手以及不與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隔離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雖然還能力參加托幼機構學校活動的孩子,對減少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可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病毒的傳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在醫院里,應該採取嚴格的措施來防止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如經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護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觸的方法。

支原體肺炎

臨床表現 支氣管炎並伴有發熱和無痰性咳嗽。有10%的病例可以通過放射影像學方法確診;除肺部症狀外,很少見其它諸如心臟的、神經的和皮膚方面的症狀。
病原 肺炎支原體,一種小型細菌。
發 病 率 在美國每年發生大約200萬支原體肺炎病例,且每年有10萬因患肺炎而住院的病人。
後 遺 症 身體復原的過程中常伴有長期咳嗽;其它的後遺症少見,偶爾有該病死亡病例報告,主要是發生在老年人和鐮狀紅細胞性貧血的病人。
傳播途徑 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潛伏期是1~4周。
高危人群 不同年齡的人群普遍易感,但5歲以下的兒童少見。該病的爆發經常見於青年人群中,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軍隊和社會機構,在這些組織機構里的該病爆發可以持續幾個月。
監測系統 現還沒有針對該疾病的國家監測系統。
流行趨勢 無法預見。但隨著檢測和診斷技術的提高,更多的病例將會被發現。
問題和挑戰 由於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很困難,早期發現暴發仍成問題。及早的採取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爆發中的續發病例的發生。,成為控制該病的最大挑戰。
機 遇 新的診斷方法(血清學方法和PCR檢測方法)的問世是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在社區獲得性肺炎中支原體肺炎的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嚴重肺炎疾病中的潛在的輔助作用方面需作進一步探索。

肺炎衣原體

臨床特點 肺炎或支氣管炎,逐漸發生的咳嗽並伴有輕微的發熱或者沒有發熱,很少有咽炎、喉炎和鼻炎的表現。
病原學 肺炎衣原體,是1983年從一位患咽炎的大學生身上分離出來,並被確認是肺炎致病微生物。
發病率 在美國,每年被證實有50000個成年人因為肺炎而住院。總的發病率還不清楚。
後遺症 衣原體肺炎感染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Alzheimer病、哮喘、反應性關節炎有關。
傳播 人傳人,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
危險人群: 不同年齡人群均易感,但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20歲前,50%的人群被證實曾經感染過肺炎衣原體。人一生中常見有重復感染肺炎衣原體。
監 測 沒有國家和地區監測系統,正在開展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學的多方面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流行趨勢 還不明確,診斷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確認感染的知識水平。
挑 戰 分離病原非常困難,急性期和恢復期的血清抗體檢測以便確認診斷。沒有有效方法預防感染和出現可能的後遺症。肺炎衣原體在動脈粥樣硬化所起的作用應該作進一步的研究。
機 遇 提供新的實驗室方法來發展診斷技術和評估肺炎衣原體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聯性。

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感染

臨床特徵 在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一半以上的Hib感染表現為腦膜炎,伴發熱、頭痛及頸項僵直。其它的Hib感染還可表現為蜂窩織炎、關節炎或敗血症。在發展中國家,Hib感染也是兒童細菌性肺炎死因中位列第二的疾病。
病原因子 B型流感嗜血桿菌(Hib)
發病率 在1980-1990年間,美國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是40-100/10萬。1995年由於Hib同源疫苗的使用,兒童發病率降為<2/10萬。在發展中國家疫苗未得到廣泛應用,故Hib感染是引起嬰兒和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
後遺症 死亡率為3%-6%;超過20%的倖存者有永久性的聽力喪失。
傳播途徑 直接接觸鼻咽部帶菌者或病人的呼吸道飛沫而感染。
危險群體 嬰兒、幼童、家庭成員間的接觸、托幼機構的全托幼兒。
監 測 國家監測由NETSS和國立細菌性腦膜炎及菌血症報告系統共同實施。實驗室主動監測由感染項目暴露點和美國其它地區來實施。
趨 勢 自從同源疫苗獲准分別於1990年在嬰兒及1987年在兒童身上使用以來,美國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已下降了超過95%,然而成年人發病率卻保持穩定。盡管如此,在阿拉斯加本土出生的人比起美國其它地方的人仍有較高的發病率。
挑 戰 在美國,當前根除Hib策略的發展方向是利用同源疫苗在幼童體內免疫原性和抗體持續時間可能性的不同。以此提出了5歲以上人群如何保持長期有效的問題、最佳的用途以及計劃等問題。盡管Hib感染是發展中國家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病因,但是Hib同源疫苗的費用限制了疫苗在這些國家的使用。
機 會 對Hib疫苗在運輸和侵入機體引起發病的預防等方面的評估,會促進這項技術的申請。這也有助於研發其它生物體多糖類疫苗(例如腦膜炎球菌、肺炎球菌、B組鏈球菌)。對人群免疫效果的深入評估將導致對入侵性疾病的預防及Hib傳播預防方法的優化疫苗的戰略做深入研究。

肺囊蟲性肺炎

病原微生物 由於肺炎囊菌(間質性漿細胞肺炎菌)的多態性和生物特性,以前被歸類於原生物。現根據核酸和生物化學分析將其歸為真菌。
生活周期 生活周期仍未完全清楚。肺炎囊菌在健康人和動物的肺里均可被發現。這種有機體在免疫缺乏的個體里致病,並且被證實為對那些免疫缺陷的個體來說,肺炎囊菌是導致肺炎的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現已明確肺炎囊菌有三個明顯不同的形態學階段:營養體( 原蟲)階段,在這個階段,肺炎囊菌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包囊期,成熟包囊(5~8微米)裡面容納了6~8個子包囊體;前包囊期,介於原蟲和包囊之間。有性繁殖階段的存在是有可能性的,沒有證據表明在其寄生生活周期中有存在於宿主細胞內的階段。
地理分布 肺炎囊菌廣泛存在於世界范圍內,存在於人類和各種動物體內。血清學證據表明大多數健康兒童在3~4歲時已被感染。肺囊蟲肺炎發生於免疫缺陷的個體和早產兒及營養不良的嬰兒當中。

發展中國家的兒童肺炎

臨床特徵 肺炎,一種肺部感染,是以咳嗽和呼吸急促伴呼吸困難為特徵。同時也可發生發熱和肌痛。
病原 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是主要的致病細菌。其它細菌(金黃色葡萄狀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主要侵襲新生兒和營養不良兒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孢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可在約1/4的肺炎兒童中檢出,但與細菌性病原相比,這些病毒較少引起致命性感染。
發病率 在發展中國家,每年所有小於5歲兒童大約有10~20%的會得肺炎。
後遺症 每年急性呼吸道感染造成約2百萬小於5歲組的兒童死亡,是這個年齡組兒童的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約1%的肺炎病例會留下後遺症(如支氣管擴張),這些後遺症增加再次感染的危險性。
傳播途徑 個體與個體之間通過直接接觸傳染性分泌物可造成該病的直接傳播。大部分的兒童肺炎病例為散發,而非爆發。
高危人群 嬰兒,尤其是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大約75%肺炎死亡病例發生於1歲以下的嬰兒。營養不良、瘧疾和處於社會下層都增加患肺炎的危險性。
監測 發展中國家沒有標准監測方法。
流行趨勢 雖然發展中國家的兒童肺炎發病率沒有改變,但由於抗生素的更廣泛使用,過去十年肺炎死亡數已有所下降。
挑戰 抗生素耐葯性的蔓延、病例管理系統的使用、衛生保健人員的廣泛培訓、抗生素供應的保障、非洲愛滋病流行的影響和確定促進全球Hib(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的使用的策略。
機遇 Hib結合疫苗(已可使用)和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2000年已在美國取得許可)為預防肺炎、降低肺炎發病率和死亡率提供最好的機遇。病例管理系統的推廣使用和降低肺炎的危險因素對控制該病也很重要。

肺炎鏈球菌病

臨床特徵 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主要疾病為肺炎、菌血症、中耳炎、腦膜炎、竇炎、腹膜炎和關節炎。
病原 肺炎鏈球菌。有超過90種血清型存在;引起侵襲性疾病的肺炎球菌的88%血清型包含於23價多糖肺炎疫苗。小於5歲年齡組的兒童中,7價肺炎結合疫苗含有80%侵襲性肺炎球菌分離的血清型。
發病率 每年肺炎鏈球菌感染導致10萬~13.5萬人因患肺炎而住院、600萬例中耳炎和超過6萬例侵襲性病例(包括 3300例腦膜炎)。貧困地區的發病率有著不同的地理分布,每10萬人口中出現21例到33例不等。
後遺症 侵襲性疾病的住院成人中有14%的病例死亡。神經後遺症和/或學習障礙可能在腦膜炎病例中出現。再次感染的中耳炎病例可能發生聽覺損害。
傳播途徑 人與人直接傳播。
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老年人、2歲以下的兒童、黑人、美洲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土著人、參加托幼中心的兒童和依賴於醫療條件的人(包括HIV感染者和鐮狀細胞病人)。
監測 以人群為基礎的主動監測已在美國九個州( 總人口 : 1 億9千萬)進行。美國的幾個州必須報告小於5歲組兒童的肺炎鏈球菌耐葯性和該年齡組的所有侵襲性疾病。一個全國系統跟蹤了發生於小於5歲組已免疫兒童的侵襲性疾病。
流行趨勢 由於HIV治療方法的改善和針對兒童新的結合疫苗的使用,一些地區年輕人和小年齡兒童的肺炎鏈球菌病的發病率正在下降。在公共場所和托幼中心,肺炎鏈球菌病爆發時有發生。在美國,有β-內醯胺抗性的肺炎鏈球菌株是很常見的。並且對多種葯物的耐葯的菌株正在增多。
挑戰 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供應不足。23價多糖肺炎疫苗未得到充分利用。對於多種肺炎感染,缺乏敏感、快速的診斷方法。抗生素的廣泛濫用導致葯物耐葯性的出現。
機遇 通過在成人中擴大使用23價多糖肺炎疫苗和最近取得許可的針對嬰兒和小年齡兒童的結合疫苗,可提高預防肺炎鏈球菌感染的能力。開展謹慎使用抗生素運動可能減緩或逆轉正出現的葯物耐葯性。

漢坦病毒肺綜合征

病原 漢坦病毒。
臨床表現 發病急,病初有前驅症狀如畏寒、發熱、肌痛、頭痛、乏力等症狀,亦可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症狀,發熱一般為38-40℃。以上症狀持續短者12h,長者達數日,多數在2~3d後迅速出現咳嗽、氣促和呼吸窘迫,非心源性肺水腫。部分患者可有腎損害。前驅期、心肺期和恢復期。
血常規 血白細胞計數升高,核左移,血小板明顯減少,部分患者出現血液濃縮。部分患者可有尿蛋白等。
X線胸片 雙肺間質浸潤影或間質和肺泡均出現浸潤影,部分患者可見胸腔積液和心包積液。
預 後 預後差,病死率高達50%以上。
流行病學 1993年首次發現,美國28個州均有病例報告,歐洲亦有病例報告。在美國流行季節為春夏季,4~7月為主。
潛伏期 不詳
傳播途徑 通過攜帶病毒的鼠類排泄物的氣溶膠方式傳播,接觸攜帶病毒的動物亦可能感染,有報告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
預防 嚴密隔離病例或染疫動物,防止人傳人。

肺鼠疫

病 原 鼠疫桿菌,檢痰可查到鼠疫桿菌。
臨床表現 原發性肺鼠疫:危重的全身中毒症狀及呼吸道感染特有症狀。發病急劇,惡寒、高熱達39~41℃、脈細速、呼吸急促,病人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病初乾咳,繼之咳嗽頻數,稀薄泡沫樣痰,痰中混血或純血痰。繼發性肺鼠疫:有原發腺鼠疫或敗血型鼠疫症狀,病情突然加重,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隨之咳出稀薄泡沫樣血痰。
血常規 白細胞增加
X線胸片 胸部可見大小不同、密度不等、邊緣不整的陰影,有時可見胸腔積液。
預 後 若不及時有效治療,病人多在2~3天內死亡。
流行病學 動物間鼠疫流行。
潛伏期 腺鼠疫一般在1~6天,多為2~3天。肺鼠疫潛伏期短。
傳播途徑 肺鼠疫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預防 滅鼠滅蚤,預防動物間鼠疫,隔離鼠疫病例,預防傳播。

肺炭疽

病 原 炭疽桿菌
臨床表現 發病急劇、寒戰、高熱、咳嗽、胸痛、氣促發紺,咳黏液血痰,一般神志清醒。重者發紺、血壓下降、脈細數,出現休克。隨後迅速出現呼吸衰竭,意識喪失、死亡。
實驗室 白細胞增多。檢痰可發現革蘭氏陽性有夾膜炭疽桿菌。
X線胸片 縱隔陰影增寬、胸水及肺部炎症。
預 後 預後不良。
流行病學 在人群間和動物發病有一定關系,造成家畜流行的諸因素也與人群中流行的因素有關。本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夏秋發病多。
潛伏期 潛伏期一般為1~5日,也有短至12小時,長至2周。
傳播途徑 吸入含炭疽桿菌芽孢的飛沫或塵埃而感染。
預防 接觸炭疽菌後48小時內可預防性服用抗菌素。減毒疫苗皮上劃痕接種。
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人類主要通過吸入帶菌飛沫(結核病人咳嗽、打噴嚏時散發)而感染。接種卡介苗可提高機體對將桿菌的特異免疫力,從而減少發病。
本病分五型,成人以浸潤型肺結核最常見。
典型肺結核起病緩、病程長,病人有低熱、乏力、納差、咳嗽和少量咯血。部分病人可無明顯症狀,僅在體格檢查時被發現。老年人發病亦常不典型。胸部X線檢查是目前診斷肺結核的主要方法,痰結核桿菌檢查亦有助於確診。
治療方面,必須嚴格按醫囑完成抗結核化療,治病徹底,否則會影響療效或導致復發。

注意事項:
1.按醫囑堅持全療程(一般需9個月)規律(天天服葯)。什麼時候停葯應由醫生根據病情、胸片、痰菌檢查結果而定。
2.除吡嗪醯胺分三次口服外,其他葯物主張一日一次頓服;利福平最好於清晨空腹時服用。
3.服利福平後小便呈桔紅色屬正常現象,若出現惡心、嘔吐、食慾減退、肝區不適、耳鳴、重聽、口周發麻、視覺異常等,應及時告知醫生。
4.注意休息,避免勞累。有發熱、咯血時應卧床休息。
5.多食魚、肉、蛋、牛奶、豆製品等高蛋白食品,少食含脂量高的食物;必須戒煙,飲酒亦節制。
6.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或手捂住口鼻,所用食物、餐具要與家人的分開,不要和嬰幼兒並頭睡在一起。
7.居室常開窗通風,病人的被褥等物品應常在陽光下暴曬。

2、支原體感染是性病嗎

支原體感染是性病嗎?從女性生殖道分離出支原體是否意味著致病,是否需要葯物治療,是臨床值得研究的課題。有研究表明,在性成熟,無症狀的女性生殖道支原體的檢出率

高達56.8%,在正常的嬰兒和兒童的泌尿生殖道中,也可以檢測出支原體。而劉朝暉等發現,在正常人群中支原體的檢出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在性活躍期達高峰66.4%,絕經後為20%,

平均檢出率為60.9%。支原體正常攜帶率如此之高,這種狀態是無任何症狀的攜帶狀態,而不是感染致病狀態。因此,泌尿生殖道支原體陽性並不能確診為性病,需要結合臨床症狀及其他

性病病原體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確診。

3、接吻能傳播什麼疾病? 接吻後呼吸道反復感染不好

通過唾液傳染的疾病有:艾滋病、常見的消化道傳染病、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阿米巴痢疾、手足口病、各種腸道病毒感染 ……
通過空氣傳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風疹、流腦、流行性腮腺炎、肺結核等。
先給你一篇報道,你讀一讀:

鍾南山:呼籲就餐時盡量使用公筷「陰性艾滋病」能通過唾液傳染

本報訊 昨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團隊發布結果,自述疑似「陰性艾滋病」病人體內未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他們身上的症狀,是因已知病毒感染引起的,短期治療已現成效。

60人參與檢測

從2009年起,陸續有媒體報道,有一群懷疑自己感染了某種「未知病毒」的人群,他們往往有高危性行為,起初懷疑感染艾滋病病毒,但多次HIV檢測均為陰性,可身體出現白毛舌、關節響、皮下淋巴腫大等症狀。

今年3月31日至5月3日期間,鍾南山領導的團隊對60名自述感染者進行了臨床觀察和病原體檢測。團隊介紹,這些人員分別來自16個省市,其中50人為患者本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8人。另外10人為自述患者家屬。他們平均年齡為34.2歲。鍾南山說,這組病人中,沒有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而且被稱為「陰性艾滋病」的根據也是不夠的。

症狀由已知病毒引起

這是否能排除這些人沒有疾病?「也不能這么說。」鍾南山說:「這些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疾病,但不是未知的,也不是新病毒引起的,我們所發現的都是已知的。」在所檢測的已知病毒中,有一種被稱為EB病毒檢出率最高,檢出陽性的共有33人。鍾南山解釋說,EB病毒並非新病毒,孩子在3-5歲的時候,90%能夠檢出抗體。但是到壯年的時候,就沒有那麼高。鍾南山說,此次接受檢查的人群中,檢查出的病原體可以經過性接觸或密切接觸感染、可以慢性化或在白細胞中潛伏存在,並影響人體相關免疫功能,形成他們表述的症狀。

另外,自願接受心理測試的12人中,異常為7例,其中疑病症5例,焦慮狀態1例,輕度抑鬱1例。

與衛生部結果基本一致

之前,衛生部的調查認為,目前可排除該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新聞發布會上曾表示,沒有所謂的「陰滋病」說法,也沒有「陰滋病」病毒。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權威的檢測機構都沒有從這一人群的樣本中發現艾滋病病毒和其他新的病毒。

在昨日的發布會後,有記者追問鍾南山對衛生部之前調查的態度,鍾南山說,我們跟衛生部的結果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有一點,我們不是說這些人沒有病,「我們是補充了衛生部(之前的結論)。」

■ 解讀

八成患者檢出病原體陽性

在昨日的發布會上,鍾南山詳細公布了檢測過程。記者對比也發現,過去衛生部在公布檢測結果時,並沒有如此詳細的公布檢測過程。此次檢測包括病史採集,臨床醫生病理檢查,另外,對於過去的檢查結果,也將其復印下來進行參考。

臨床檢測包括常規、生化、免疫學、風濕、X光檢查等項目,「因為對關節問題報道比較多,所以進行了關節和雙膝關節的檢查。」

在病原體的檢查中,進行了淋球菌、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在內的六種病原體的檢查,這主要是針對他們的白細胞、血漿、男性前列腺液、女性白帶、唾液、尿道拭子等7種類型共258份樣品進行的,並非僅檢測血液。在檢測中,這次也採用了核酸熒光PCR的檢測方法。

檢測結果顯示,60名自述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員,白細胞HIV核酸熒光PCR檢測都是陰性。另外,60人中檢出病原體陽性患者數為48人,佔80%。在這48名陽性病原感染者中,EB病毒檢出陽性共33人,佔68.75%。

■ 釋疑

病人是否具有傳染性有待研究

昨日的發布會上,鍾南山首先對檢測情況進行了講解,之後團隊人員回答了記者們的提問。

問:為何檢查6種病原體?

鍾南山:病人主訴的症狀,與一種反應性關節炎有相似的地方,而反應性關節炎,往往和這六種病原體的感染有關。這些人自述的症狀大概在三年到十多年,反復發作,並且這60個例子大部分有婚外性接觸。所以選擇上述檢查項目和部位,首先也是考慮到傳染途徑的問題,同時也考慮到感染可能存在的部位。

問:為什麼「病人」之前檢查過多次,都沒有檢測出這些病毒和細菌?

鍾南山:熒光PCR檢測方法的難度不大,但為什麼之前沒有檢查出來,我想還是一個考慮角度的問題。

現場專家:患者的自述症狀引導其他研究人員,使他們忽略了其他相關病原體。

問:病人是否有傳染性?

現場專家:首先確實是經過不潔性行為傳染上的,但是形成了慢性化之後,是不是還有傳染性,有待深入的研究。一般來講,全世界鼓勵自輸血為主,潛在風險就是避免未檢測到病原體。另外,EB病毒並非中國法定傳染病,EB病毒還不算傳染病。

問:是否需檢測未知病毒?

鍾南山:目前發現的EB病毒片段,跟國內流行是同源的。我們不是想辦法來找未知病毒,我是想解釋,目前他們很多人是受到已知病毒感染的。

■ 說法

鍾南山呼籲家庭使用公筷

昨天的發布會現場,鍾南山呼籲大家家庭就餐時也盡量使用公筷,即使在家裡吃飯也是一樣。

下午舉行的發布會比原定計劃晚了30多分鍾,在此之前,專家們進行了閉門研討。在所檢測的已知病毒中,有一種被稱為EB病毒檢出率最高,檢出陽性的共有33人。鍾南山說,有一種觀點雖然還未達成一致,但是我願意拿出來跟媒體們討論。「這種EB病毒,在白細胞里發現的比較多,有時候他本人、太太、孩子都有,我們覺得不能用性傳染來解釋。」「EB病毒」曾被稱作「接吻病」,鍾南山說,完全有可能通過唾液傳染。他指出,中國人喜歡筷子夾來夾去,這在國外都是沒有的,都是用公共餐具。

鍾南山呼籲大家就餐時使用公筷,甚至在家庭的用餐中也保持這一習慣。他說,過去家庭和外界接觸的機會少,但是現在非常的頻繁,所以我建議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
既然,你已做了檢測是陰性,應該不是adis。既然你肯定你以前沒有患過類似病症,因此其他方面還要檢查。

4、最常見的性傳播病原體是:A.沙眼衣原體 B.鸚鵡熱衣原體 C.肺炎衣原體 D.家畜衣原體

A.沙眼衣原體
沙眼衣原體D-K型,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沙眼衣原體通過性接觸而傳播,可引起臨床的病症有:宮頸炎、輸卵管炎、新生兒結膜炎、肺炎、不育症和反應性關節炎。

與反應性關節炎傳染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