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哪裡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哪裡痛

發布時間:2021-01-19 23:03:38

1、類風濕關節炎為何會疼痛?

RA 的關節疼痛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考慮與下列因素有關。

(1)早期可能由於肌肉痙攣,局部缺血,細胞代謝和破壞產物(組織胺、前列腺素E2、5- 羥色胺、乙醯膽鹼、組織蛋白酶、透明質酸等)的積聚所致。給予理療、按摩和阿司匹林等對症處理就可減輕疼痛。

(2)在病變活動期與關節內壓升高有關。正常膝關節內壓為0.267 ~ 0.400kPa,而RA 則顯著升高,為0.533 ~ 4.80kPa,由於關節內壓升高的壓迫,迅速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將關節腔積液抽吸後就可迅速減輕疼痛。

(3)晚期疼痛主要由纖維組織炎引起,可刺激神經叢或神經根引起疼痛。經理療、針灸、外敷葯物等對症處理就可緩解。

(4)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關。很多現象和研究都證實了愉悅的心情可使疼痛減輕,這是因為體內分泌出一種被趣稱為「愉悅素」

的腎上腺素,它具有抗炎止痛使人興奮的作用。在憂郁、消沉、焦慮時,體內分泌出5- 羥色胺、乙醯膽鹼類物質使疼痛加重。

(5)與患者對疼痛的耐受性有關。所謂耐受性,也可以認為就是俗話說的「皮實或嬌氣」。

2、關節炎主要是什麼部位疼痛啊

您好:關關節炎根據病因可分為: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骨性關節炎及化膿性關節炎 1、風濕性關節炎為風濕熱的表現之一,多見於成年人,常發生於膝、肩、肘、腕等大關節,發病多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出現遊走性關節痛、腫及發熱和其它風濕熱的表現。 2、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常發生於手足小關節及骶髂部,並逐漸累及全身關節。初始患病關節亦表現出紅、腫、痛及活動不便等,久則關節畸形或強直。 3、外傷性關節炎多因外傷或持續慢性勞損引起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變或形成骨刺,表現為患病關節腫、痛及運動障礙,易發生在持重關節、如肩、膝、踝等關節,運動員及青壯年中多見。 4、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骨性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5、化膿性關節炎往往由細菌侵入關節腔引起,多見於少年兒童,常發生於髖關節,主要症狀為局部紅、腫、痛、熱和功能障礙,以及高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關節炎或何種類型的關節炎,均應及早診治,以免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障礙甚至致殘。

3、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是手指疼嗎?

不是的。
一,什麼是類風濕關節炎?
1.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病。
2.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20~4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我國人群的總發病率約為0.5%。
3.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遺傳、感染及內分泌等因素有關。
4.類風濕關節炎常見於手指、膝、髖、肘等部位的關節,並左右對稱分布。主要表現有關節腫脹、疼痛、僵硬、畸形、活動困難等。
5.本病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因而採用綜合治療,包括一般治療、葯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6.類風濕關節炎直接影響關節的功能,從而影響正常工作和活動。病情嚴重時,還會引起血管炎、類風濕結節、肺炎、腎炎、心包炎等並發症。
7.類風濕關節炎雖然很難根治,但是只要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大多數人經過治療後都可以有效緩解症狀,延緩病情發展。
二,怎麼知道得了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起病比較緩慢,常在雙手、手腕、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等部位逐漸出現遊走性疼痛、晨僵、關節畸形、活動受限的症狀。
關節症狀。清晨醒來關節部位有發緊和僵硬感,關節有疼痛和壓痛,關節腫脹,關節畸形,活動困難。
關節外症狀。發熱,疲乏無力,食慾下降,體重減輕。
醫生是怎麼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
現多採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頒布的類風濕關節炎的修訂診斷標准。具備以下七項中的四項標准即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1.晨僵至少1小時,病程超過6周。
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超過6周。
3.腕、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腫超過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超過6周。
5.皮下小結。
6.手部X線片改變。
7.類風濕因子陽性。

4、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5、如何緩解類風濕關節炎疼痛

中國風濕免疫病醫學研究中心近年來調查表明,近一半的類風濕患者採取治療時,病情已發展至嚴重程度,這大多是由於對類風濕疾病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早期沒有及時發現導致的。類風濕關節炎素有不死的癌症之說,近兩年發病的致殘率高達50\%,已經成為人們自由生活的重大殺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 礙、甚至殘廢另外,它還會引起血管炎病變,進而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為類風濕病。骨痛持續不緩解要當心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多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無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狀,臨床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關節腫 脹和疼痛。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此外,患者尚可有發熱等全身表現; 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和血清IgG、IgA升高,多數患者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清中可出現類風濕因子及抗環狀瓜氨酸多肽抗體等多種自身抗體。如果早期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發展到後期常常累及人體的其他器官發生病變,全身其它處均可引發血管炎,出現類風濕性心臟病,同時損傷人體的肺部、消化道、眼部等, 最終使患者失去行為能力,終生致殘。中西結合可緩解痛苦類風濕性關節炎至今尚無特效療法,多數患者得到的療效不顯著。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療法,該療法採用先進的西醫診療手段,結合傳統醫學辯證施治療法,以中西葯及自製葯品為主,配以關節腔注射、理療、穴位封閉、針灸等多種治療方法。這種方法首先它能及時控制關節及其它組織的炎症,緩解症狀;其次能保持關節功能和防止畸形;最後,能及時修復受損關節以減輕疼痛和恢復功能,減輕患者炎症的痛苦,增加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應重視提升自身免疫力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病與病毒感染、遺傳、性別、環境、外傷等有一定的關系。因此大家平時工作、生活中應當留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由於風濕病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因此,保持正常心態,心情愉快對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有重要意義。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免疫性疾病,所以還需要進行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只有自身免疫力得到提升,能夠直接抗擊病原體的再次入侵,那麼才能起到預防復發的效果。

6、讓人痛苦不堪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方法緩解呢?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疼痛處理有5點。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系統性的慢性炎症性多關節炎,我國發病率在0.32%-0.36%,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病,其高峰在30-50歲之間,男女比例1:3。

關節疼痛及壓痛是本病最早的症狀,最常見的部位為近端指尖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也可以累及肘、膝、足、肩及顳頜關節等。

疼痛的特點為持續性和對稱性。我們知道,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終身性疾病,疼痛幾乎伴隨患者疾病活動期的全過程。因此,解決疼痛成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對症治療的關鍵。

那麼對於疼痛,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其中,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葯(生物和非生物制劑)、糖皮質激素及非化學性葯物均是對RA發病過程中的免疫途徑起作用的葯物。應用的主要目的為緩解疾病活動度,延緩疾病進展,是處於活動期的RA患者的基本用葯。當然,隨著疾病的緩解,疼痛、壓痛等不適症狀會隨之減輕或消失。

那麼,我們可以說,對處於RA活動期的患者,在疼痛、壓痛等主觀感受不強烈的情況下,暫時忽略單純主觀感受的用葯,以疾病活動度為用葯准則;當患者疼痛、壓痛等主觀感受不能耐受的情況下,在以疾病活動度為標準的葯物治療(DMARDs,糖皮質激素、植物葯等)的基礎上,加用針對疼痛的治療。

一、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包COX-2抑制劑)

機制:通過抑制環氧化物酶而發揮抗炎作用,減輕腫脹疼痛。

注意:不能阻止疾病的進展,單純止痛。

1.先選用一種NSAID,應用數日或一周後無顯效可加量,再無顯效可更換另一種,避免同時服用兩種及以上NSAIDs;

2.用葯應控制在最短療程和最低劑量;

3.老年人選用半衰期短或較小劑量;

4.心血管高危人群慎用;

5.腎功能不全慎用;

6.定期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

近年來NSAIDs的外用制劑在臨床應用廣泛,不良反應較少,提倡應用。

二、徑向體外沖擊波療法(rESWT)

來自北京大學學者的發表於PAIN PRACTICE上的研究報道稱,徑向體外沖擊波療法對伴有疼痛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益。

這是第一次用此種方法緩解RA患者的關節疼痛。在這組前後對照研究中,RA患者的視覺模擬評分、晨僵時間、根據血沉計算的28個關節活動度、健康評分問卷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血沉和C反應蛋白水平前後無顯著差異。

體外沖擊波不同於葯物,是一種物理方法,因此不存在葯物治療的諸多副作用和禁忌症。在以後的臨床中有望推廣。

三、康復訓練

需要明確的是,對於腫脹疼痛明顯的患者,應該以休息為主,減少關節活動。其康復指導以伸展鍛煉為主,卧床是讓關節在最大程度上休息,但鼓勵患者做伸展運動,1-3次/天,伸展活動可以使關節得到充分運動,防治關節長期不動而廢用(在關節疼痛緩解的情況下再加強關節的鍛煉)。

在關節活動前,可以對關節進行熱敷、按摩等防止肌肉痙攣。

四、中醫療法

中葯熏蒸、藏醫火灸、銀質針密集針刺、耳穴壓豆等均為中醫特色療法,多數出現在個大中醫院。傳統醫學是一個基於臨床實踐的自然科學,其中很多方法已經得到臨床證實緩解疼痛。

當然,取得臨床療效的前提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以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基礎的個體化治療。

五、心理護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纏綿,疼痛劇烈,很多患者會出現情緒低落,嚴重者會對生命產生悲觀及失望的心理。

面對對這樣的患者,應多給予關心和照顧,用溫和的話語講解病情,排除心理障礙,使其建立正確積極地疾病觀。

有學者的研究顯示: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採取心理護理及康復訓練,可明顯改善其疼痛,護理干預在改善疼痛方面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7、類風濕性關節炎遊走性疼痛有什麼特點?

(1)遊走性。早期關節炎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出現關節腫脹後,多半經過1 ~ 3 個月以後才轉移到另一對稱或非對稱關節。

其後反復發作的關節腫脹就像「接力賽」一樣此腫彼消。

(2)對稱性。關節炎的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關節腫脹很少是非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單關節炎少見。

(3)互相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關節上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互相制約的特點通常是:手重足輕或相反,上肢重下肢輕或相反,左重右輕、外周關節重則中軸輕、內臟病變重則關節輕。但為什麼有這樣的互相制約現象目前尚不知道。

(4)關節炎遊走規律。類風濕性關節炎遊走的一般規律和順序如下。

①指(趾)關節—膝—踝—髖—肩—胸骨、胸鎖或顳頜關節。

②跗跖—踝—膝—手—髖關節。

③橈腕關節—踝膝—肘—指關節。

④膝關節—踝—肘關節。

⑤踝關節—膝—髖—腕、指關節。

⑥髖關節—頸椎。

⑦頸椎—膝—髖關節。

⑧單關節—頸椎。

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哪裡痛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