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里講的什麼性寒性溫是什麼意思?還有哪些講究?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呢?
寒、熱、溫、涼四種葯性,古時也稱四氣。其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類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對於有些葯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葯物的寒、熱、溫、涼,是從葯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葯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葯物,一般屬於溫性而上,如附子、乾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葯物具有熱性。在治則方面,《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素間.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是基本的用葯規律。
你可以詳細看看這個:http://www.zyy123.com/research/ylyj/2007-05-22/19962.html
參考資料:http://www.zyy123.com/research/ylyj/2007-05-22/19962.html
2、中醫怎麼從寒、熱辨證論治?
寒、熱是指病症的兩種不同性質。辨明寒證、熱證,是治療時用寒葯熱葯之依據。一般應綜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況、四肢冷熱、舌質、舌苔、脈象等表現來加以辨別。
寒證凡由寒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所引起的徵候,均屬寒證。其表現為:面色蒼白,怕冷,四肢發涼,口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遲。治療宜用溫法。
熱證凡由熱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所引起的徵候,均屬熱證。其表現為: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煩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干黃,脈洪大而數。治療宜用清法或下法。
注意:熱證多系熱邪(溫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風、寒、濕諸邪轉化而來,如外感風寒最易化熱而成里熱證;病情發展的嚴重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假象,即熱證見寒象(真熱假寒),寒證見熱象(真寒假熱)。突破假寒、假熱這些表面現象,抓住病症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臨床上,除詳審病人主要症狀外,舌苔與脈象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鍵。
真熱假寒:手足冰冷,苔黑,脈細,似屬寒證,但雖寒反不喜熱,脈雖細但按之有力,舌苔雖黑並不濕潤,說明此為內熱熾盛,外現假寒之象。
真寒假熱:身熱,面色浮紅,口渴喜冷飲,苔黑,脈洪大,似屬熱證,但身雖熱反欲蓋衣被,口雖渴但飲水不多或飲不下,舌黑但滑潤,脈洪大但按之無力。說明此為陰寒內盛,外現假熱之象。
3、中醫辨證治療?
建議你用臍貼調理身體,疏通經絡,內治陰虛,標本兼治,無論腎虛脾胃功能紊亂都可以收到奇效!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
5、中醫怎樣辨證論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6、中醫葯學里辨證論治辨證與論治的關系如何?
辯證是論治的前提和依據。論治即治則,治則是建立在正確判斷疾病(辯證)的基礎上建立的治療法則。
7、什麼是中醫辯證治療?
醫診病首先用四診(望、聞、問、切)的方法了解病情,再進行分析綜合,辨其八綱(表裡、寒熱、虛實、陰陽)所屬。根據病因、臟腑病位、氣血津液等病理變化,按證候屬性,決定治療方法,採用相應葯物,這就是「辯證施治」。辨證方法很多,各有特點,但都相互聯系和補充,八綱辨證是總綱。辨證施治是中醫學的特點和精華,是中醫認識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施治是在辯證基礎上的具體手段和方法,「扶正」與「祛邪」則是中醫治病的兩項重要原則。「扶正」是使人體戰勝疾病的抵抗力得到增強,用食物中葯益氣、養血、滋陰、補陽,提高生理功能,「祛邪」則是用祛風、散寒、清熱、解毒、利水等法消除致病因素,限制、截停病情發展。食物中葯品種極多,性能各異。疾病既有寒熱之分,葯性亦有寒熱之別;病有表裡上下不同,葯性有升降浮沉之異;病雖有在臟腑經絡部位不同,葯性亦有歸經之別。所以中葯的性能有四氣(寒熱溫涼)、五味(辛酸甘苦咸)、升降浮沉及歸經。寒涼葯多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治熱性病證;溫熱葯多能溫中、助陽通脈等,常用於治寒性病證;升降浮沉為葯物作用人體的四種趨向;葯物歸經是指葯物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
還有中醫中有辨病施治,跟上述所述之理論不同。病是症的外在表現,是辨證施治是治本,辨病施治是治標,標本結合才是最好的中醫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