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治類風濕?
中醫治類風濕和西醫治類風濕,都要解決情緒的問題,患了類風濕病,沒有人情緒會好,特別是剛得時候,從各個方面得到的都是負面消息,從西葯角度看類風濕的發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有人就說是情緒不好因為的類風濕。
其實,情緒不好本身是不會引起身體疾病的,但是情緒不好卻可以導致人的身體機能、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嚴重下降。導致人體的正氣不足,正氣不足的時候,機體很容易被外邪侵襲,原本侵襲到身體後,不會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在機體抵抗能力下降的時候,就會引起疾病,
這是情緒不佳,或者情緒受到嚴重刺激後,類風濕疾病發生的一個原因。
已經發病後,許多患者被檢查出來類風濕病後,情緒更加低迷,這會導致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受到傷害,導致病情進一步加重。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2、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怎麼治?
類風濕關節炎中醫怎麼治,中醫一般是辨證論治,最常使用的就是用中葯湯劑,就是自己煎中葯喝,但是不同的醫生所使用的方子略有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痹症,需要用到一些比較貴重的葯材,比如蘄蛇,對風濕頑痹效果較好,因為有關節的疼痛,方子中還需要包含鎮痛的葯物,比如細辛或者附子,這兩味葯都是有點毒性的葯,但是鎮痛效果較好。當然,還要用到活血化瘀的葯,還要用到補氣的葯,總之,葯比較多,可以根據症狀適當加減。除了湯劑,針灸,艾灸等都可以嘗試,緩解關節炎症和腫痛。
3、類風濕中醫如何辨證?
中醫治療類風濕
《素問 臟氣法時論》說:毒葯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1]
類風濕的患者不應該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中文名
中醫治療類風濕
風濕病的類型
行痹、痛痹、著痹等
治療建議
患者不應偏食,要做到食葯相成。
治療法則
祛風通絡,散寒除濕等
中醫治療法則
1.行痹:以肢體關節痛無定處,走竄為特點。治法: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2.痛痹:以痛有定處而劇烈為特點,得熱痛減,遇寒加重。治法:經散寒,祛風除濕。
3.著痹:關節疼痛重著,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屈伸不利。治法: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4.痹:關節痛處灼熱紅紅腫,得涼則舒。治法:通絡,祛風除濕。
中醫治療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4、中醫如何通過舌苔辯證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屬於免疫系統疾病,需要驗類風濕因子確診,中醫看舌苔辨證珍斷只能確定是風濕性關節炎!
5、請問類風濕中醫是如何辨證的?
中醫治療注重辨證論治與辨病論治,根據症狀,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常分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痰濁痹阻型、肝腎虧虛型等證型來用葯,如果關節紅腫熱痛,痛得十分厲害,並且遇到熱的東西後腫痛加劇,冰敷後腫痛緩解,關節活動不方便這就是熱痹,如果關節酸痛,不紅腫,不發熱,肌膚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膩。那就要考慮是「風寒濕痹
6、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