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膿性關節炎的病理表現有哪些以及怎樣治療?
化膿性關節炎病理表現是發燒、局部紅腫、劇烈疼痛。在初期階段,關節內積膿,炎症會向周圍擴散。當侵犯關節軟骨後,會使骨骼逐漸遭到破壞。即使炎症被控制,關節也會發生變形而影響活動,如關節內粘連、關節脫位等。
化膿性關節炎的治療應用抗生素。根據情況可進行關節穿刺,關節內注入抗生素,或關節切開引流、用石膏固定等。急性症狀控制後,可逐步開始關節功能鍛煉。
2、化膿性關節炎手術後好多了,正在牽引和康復。但還有點肘關節腫脹。能用什麼口服葯嗎?
可以適當使用一些。解熱鎮痛,活血化瘀的葯物。這一類葯物很多地方說骨龍膠囊接骨片金骨蓮膠囊。盤龍七片都可以,葯店都買得到。或者簡單吃點三七粉也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3、化膿性關節炎的好發部位及感染途徑有哪些?
武警廣西總隊醫院骨關節病專家介紹到,化膿性關節炎是發生在關節內的感染。常發生在單一的肢體大關節,如髖關節和膝關節。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在兒童發生較多,受累的多為髖關節,膝關節及肘關節等。如為火器損傷,則根據受傷部位而定,一般膝,肘關節發生率較高。 導致化膿性關節炎的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為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淋病雙球菌、肺炎雙球菌、腸道桿菌等。以上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有血源性、近關節內直接蔓延、感染、醫源性感染等,下面分別詳細說一下。 1、血源性傳播:身體其它部位的化膿性病灶內細菌通過血液循環傳播至關節內。 2、鄰近關節內的化膿性病早直接蔓延至關節腔內,如股骨頭或髂骨骨髓炎蔓延至髖關節。 3、開放性關節損傷發生感染。 4、醫源性感染:關節手術後感染或關節內注射皮質類固醇後發生感染。
4、化膿性關節炎怎麼治療、
化膿性關節炎,是關節內受化膿性細菌感染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細菌侵入關節的途徑可為血源性,外傷性或由鄰近的感染病灶蔓延。 細菌侵入關節後,先有滑膜炎,關節滲液,關節有腫脹及疼痛。病情發展後,積液由漿液性轉為漿液纖維蛋白性,最後則為膿性。當關節受累後,病變逐漸侵入軟骨及骨質,最後發生關節僵硬。關節化膿後,可穿破關節囊及皮膚流出,形成竇道,或蔓延至鄰近骨質,引起化膿性骨髓炎。此外,由於關節囊的鬆弛及肌肉痙攣,亦可引起病理性脫臼,關節呈畸形,喪失功能。建議最好採用外用葯物治療,可外敷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的中醫傳統外科膏葯邱醫堂膏葯治療,膏葯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葯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直達病處,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從而增進關節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保護滑膜,改善營養狀態,減少炎症滲出,促進關節液吸收,以解除關節僵硬、水腫、疼痛症狀。促進功能恢復而達到治癒目地。
5、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細菌感染
建議:您好,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是由於免疫紊亂造成的,不是菌群感染,用青黴素或者其他抗生素都沒有用的,建議您結合中葯治療
6、什麼是化膿性關節炎?
本病由細菌感染所致。因細菌種類、毒性及人的抵抗力不同,可表現為急性(急劇惡化)、慢性(不知道什麼時間發病,逐漸惡化)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亞急性。
化膿性關節炎由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的最多,其次是鏈球菌和肺炎球菌。此外,也有由傷寒桿菌、淋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引起的。
感染可因關節外傷所致,或扁桃體炎等局部病灶中的細菌,通過血液侵入關節。
7、感染性關節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病因學
1、急性感染性關節炎(佔95%)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奈瑟淋球菌作為病源體。它從感染粘膜表面(子宮頸,直腸,咽)擴展到一些手小關節,腕,肘,膝關節和踝關節。中軸骨骼關節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關節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佔45%),鏈球菌(佔9%),及革蘭氏陰性菌如腸桿菌,綠膿桿菌(佔40%),沙雷桿菌(佔5%)引起。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多見於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嚴重創傷或嚴重內科疾病(如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關節修復,SLE,RA,糖尿病,惡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發於尿道或皮膚。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關節炎見於單側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腕關節,踝關節,肘關節)。多關節細菌感染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慢性關節炎(RA,骨關節炎)或有一個經置換的關節。芽胞羅旋桿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體(參見第157節),會引起急性遊走性關節痛並伴有發熱,頭痛,疲乏和皮膚損傷或間歇性單關節炎。
(3)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組鏈球菌感染多見於新生兒和2周歲以上的兒童。2周歲以下的兒童中多見的是金格桿菌(KingellaKingae)。雖然B型流感嗜血桿菌是6個月到2周歲兒童中導致細菌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於免疫接種已使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下降了95%。在兒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細菌性關節炎<10%,但它仍是導致多關節感染的主要因素。
(4)關節感染厭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和大腸桿菌。占優勢的厭氧菌如痤瘡丙酸桿菌,鏈球菌,梭狀芽胞桿菌和類桿菌會在關節修復,創傷或早先的手術中感染關節。造成厭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損傷,關節穿刺術,近期手術史,關節修復,鄰近感染,糖尿病及惡性腫瘤。
(5)被人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多由革蘭氏陰性菌如B型鏈球菌,口腔厭氧菌(如梭狀芽胞桿菌,鏈球菌,類桿菌)引起。動物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叢。在狗和貓咬後巴斯德菌感染佔1/2。狗和貓咬後還可引起假單胞菌屬,摩拉克菌屬及噬血桿菌屬感染。鼠咬後可引起擬放線鏈桿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HIV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7)引起急性關節炎的病毒包括細小病毒B19,HBV,HCV,風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種之後)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薩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與關節痛,關節炎有關,並且與細菌相比更易引發多關節炎。
2、慢性感染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佔5%)可由分枝桿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較弱的細菌引起。如結核分枝桿菌,海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念珠菌屬,厭酷球孢子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絲菌屬,麴黴菌,衣氏放線菌和布魯菌屬。
有2/3的患者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發生在1年以內,這可能是由於手術操作引入細菌或是術後細菌感染如皮膚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關節置換感染是單純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佔50%,混合感染佔35%,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佔10%,厭氧菌感染佔5%。
二、發病機制
關節感染會促發炎症反應(關節炎),以殺死微生物,但同時也損傷了關節組織。
感染源由下列途徑到達關節:(1)直接播散(損傷,手術,注射,咬傷);(2)鄰近感染進入關節(如骨髓炎,軟組織膿腫,感染的傷口);(3)血液傳播,皮膚,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感染病灶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組織。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細菌定植在關節組織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粘附因子。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內毒素(脂多糖),細胞壁骨架成分,革蘭氏陽性菌產生的外毒素,細菌抗原與抗體結合產生的免疫復合物,都會促發炎症反應。多核中性粒細胞(PMN)移行進入關節,吞噬病原體。在吞噬病菌的同時PMN釋放的溶酶體酶也造成滑膜,韌帶及軟骨的損傷。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線也是引起急性細菌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復(形成血管翳)並造成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的損傷,即使應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繼續存在。有理論認為感染使軟骨變成抗原輔以細菌成分參與免疫調節,造成反應性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