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在出生之後,需要小心的進行呵護,有一些新生兒會被一些疾病所困專擾,做父母的我們除了憂屬心之外,更要學會如何進行防範和治療,下面,沈陽九州為你提供一些新生兒敗血症護理措施,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1.維持體溫恆定
患兒的體溫是很容易波動的,除了感染因素以外,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當體溫偏低的時候或者體溫不升的時候,要及時的給予保暖措施;當體溫過高的時候,要給予屋裡降溫並且多多喂水。
2.抗生素的應用
保證抗生素會有效的進入到體內。用氨基糖式類的葯物,注意葯物稀釋濃度以及對腎、聽力的影響,按時檢查尿液。
3.消除局部病灶
比如臍炎,鵝口腔,膿皰瘡,以及皮膚破損等等,促進皮膚病灶的早日痊癒,防止感染繼續蔓延擴散。
4.保證營養
供給除了經口喂養之外,結合病情考慮靜脈內營養。
5.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加強巡視,嚴重的需要專人進行護理,發現了異常要及時和醫生取得聯系,對症進行護理,觀察的內容見臨床的表現。
6.做好家屬的心理護理
講解和敗血症有關的護理知識比如接觸患兒之前要洗手,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和臍部的護理等等。
2、新生兒敗血症的概念哪一項是錯的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時期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當病原體侵入新生兒血液中並且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應。新生兒敗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但進展迅速,病情險惡成為新生兒敗血症的特點。
新生兒敗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指新生兒期細菌侵入血液循環,並在其中繁殖和產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時還在本內產生遷移病灶。仍是目前新生兒期很重要的疾病,其發生率約占活產嬰兒的1‰~10‰,早產嬰兒中發病率更高。菌血症(bacterimia)指細菌侵入人體循環後迅速被清除,無毒血症,不發生任何症狀。
致病菌隨著抗生素的應用不斷發生變化,歐美國家40年代以A組溶血性鏈球菌占優勢,50年代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主,60年代以大腸桿菌占優勢,70年代以後B組溶血性鏈球菌(GBS)成為最多見的細菌,大腸桿菌次之,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沙門菌也頗重要。
近年來表皮葡萄球菌成為美國醫院內獲得性感染最常見的細菌。我國仍以大腸桿菌(多具有K1抗原)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克雷白桿菌、綠膿桿菌和L細菌(以Lister研究所定名)感染常有報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不斷增加,GBS雖有報道但不多。以上細菌在產前或產後發生感染,但以產後為主,產後感染多從新生兒皮膚損傷、臍帶污染、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粘膜侵入。
新生兒發病原因比復雜。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由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桿菌及B組鏈球菌感染所致。感染的途徑有:
1.宮內感染:母親孕期有感染(如敗血症等)時,細菌可經胎盤血行感染胎兒。
2.產時感染:產程延長、難產、胎膜早破時,細菌可由產道上行進入羊膜腔,胎兒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腸炎、中耳炎等,進一部發展成為敗血症。也可因消毒不嚴、助產不當、復甦損傷等使細菌直接從皮膚、粘膜破損處進入血中。
3.產後感染:最常見,細菌可從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徑侵入血循環,臍部是細菌最易侵入的門戶。
可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早發型多在出生後7天內起病,感染多發生於出生前或出生時,病原菌以大腸桿菌等G-桿菌為主,多系統受累、病情凶險、病死率高。晚發型在出生7天後起病,感染發生在出生時或出生後,病原體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見,常有臍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較早發型相對低。
新生兒敗血症的早期臨床表現常不典型,早產兒尤其如此。表現為進奶量減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煩躁不安、哭聲低、發熱或體溫不升,也可表現為體溫正常、反應低下、面色蒼白或灰暗、神萎、體重不增等非特異性症狀。
出現以下表現時應高度懷疑敗血症發生:
1.黃疸
有時可為敗血症惟一表現。表現為生理性黃疸消退延遲、黃疸迅速加深、或黃疸退而復現,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
2.肝脾腫大
出現較晚,一般為輕至中度腫大。
3.出血傾向
皮膚黏膜瘀點、瘀斑、紫癜、針眼處流血不止、嘔血、便血、肺出血、嚴重時發生DIC。
4.休克
面色蒼灰,皮膚花紋,血壓下降,尿少或無尿。
5.其他
呼吸窘迫、呼吸暫停、嘔吐、腹脹、中毒性腸麻痹。
6.可合並腦膜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化膿性關節炎和骨髓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