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風的症狀是什麼?
痛風多見於中年男性,女性僅佔5%,主要是絕經後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3]。臨床表現如下: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徵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圖1)。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50%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在以後的病程中,90%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惡心等全身症狀,可伴白細胞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2.間歇發作期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症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症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圖2),也常見於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圖3)。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症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4.腎臟病變(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症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繼發原因引起。
2、痛風的臨床表現
3、痛風的表現
風多見於中年男性,女性僅佔5%,主要是絕經後女性,痛風發生有年輕化趨勢。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四期,即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3]。臨床表現如下: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
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徵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部分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在以後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惡心等全身症狀,可伴白細胞計數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
2.間歇發作期
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症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症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
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症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
4.腎臟病變
(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
(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症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
(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繼發原因引起。
4、痛風症狀
痛風會出現以下症狀: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數患者發作前無明顯徵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於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左右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噬樣,難以忍受。受累關節及周圍組織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多於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部分以上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在以後的病程中,部分患者累及該部位。其次為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關節,肩、髖、脊柱和顳頜等關節少受累,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表現為多關節炎。部分患者可有發熱、寒戰、頭痛、心悸和惡心等全身症狀,可伴白細胞計數升高、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應蛋白增高等。2.間歇發作期痛風發作持續數天至數周後可自行緩解,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或遺留局部皮膚色素沉著、脫屑及刺癢等,以後進入無症狀的間歇期,歷時數月、數年或十餘年後復發,多數患者1年內復發,越發越頻,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症狀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受累關節一般從下肢向上肢、從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和肘等關節受累,少數患者可影響到肩、髖、骶髂、胸鎖或脊柱關節,也可累及關節周圍滑囊、肌腱和腱鞘等部位,症狀趨於不典型。少數患者無間歇期,初次發病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症,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於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郭,也常見於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及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皮下痛風石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並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可造成關節骨質破壞、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和繼發退行性改變等。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慢性期症狀相對緩和,但也可有急性發作。4.腎臟病變(1)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鹽晶體沉積於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一間質性腎炎。臨床表現為尿濃縮功能下降,出現夜尿增多、低比重尿、小分子蛋白尿、白細胞尿、輕度血尿及管型尿等。晚期可致腎小球濾過功能下降,出現腎功能不全。(2)尿酸性尿路結石尿中尿酸濃度增高呈過飽和狀態,在泌尿系統沉積並形成結石。在痛風患者中的發生率在20%以上,且可能出現於痛風關節炎發生之前。結石較小者呈砂礫狀隨尿排出,可無症狀;較大者可阻塞尿路,引起腎絞痛、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感染、腎盂擴張和積水等。(3)急性尿酸性腎病血及尿中尿酸水平急驟升高,大量尿酸結晶沉積於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尿中可見大量尿酸晶體。多由惡性腫瘤及其放化療(即腫瘤溶解綜合征)等繼發原因引起。
5、痛風症狀表現是?
按照痛風的自然病程可分為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前沒有任何先兆。輕度外傷,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症(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症狀。疼痛進行性加重,呈劇痛。體征類似於急性感染,有腫脹,局部發熱,紅及明顯觸痛等。局部皮膚緊張,發熱,有光澤,外觀呈暗紅色或紫紅色。大趾的跖趾關節累及最常見(足痛風),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全身表現包括發熱,心悸,寒戰,不適及白細胞增多。
開始幾次發作通常只累及一個關節,一般只持續數日,但後來則可同時或相繼侵犯多個關節。若未經治療可持續數周。最後局部症狀和體征消退,關節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發作緩解後,一般無明顯後遺症狀,有時僅有發作部位皮膚色加深,呈暗紅色或紫紅色、脫屑、發癢,稱為無症狀間歇期。無症狀間歇期長短差異很大,隨著病情的進展愈來愈短。如果不進行預防,每年會發作數次,出現慢性關節症狀,並發生永久性破壞性關節畸形,手足關節經常活動受限。在少數病例,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關節亦可受累。粘液囊壁與腱鞘內常見尿酸鹽沉積。手,足可出現增大的痛風石並排出白堊樣尿酸鹽結晶碎塊。環孢菌素引起的痛風多起病於中央大關節,如髖,骶髂關節,同樣也可見於手,甚至破壞腎小管。
尿酸鹽反復沉積使得局部組織發生慢性異物樣反應,沉積物周圍被單核細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包圍,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結節,稱為痛風石。痛風石對數在發病10年後出現,是病程進入慢性的標志,可見於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內臟器官等等。典型部位在耳廓,也常見於足趾、手指、腕、踝、肘等關節周圍,隆起於皮下,外觀為芝麻大到雞蛋大的黃白色贅生物,表面菲薄,破潰後排出白色粉末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但較少繼發感染。當痛風石發生於關節內,可造成關節軟骨及骨質侵蝕破壞、增生、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出現持續關節腫痛、強直、畸形,甚至骨折,稱為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症,病者可無本期的表現。
6、痛風石的症狀是什麼拜託各位大神
痛風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 (一)無症狀期 這一階段僅表現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發生率遠較痛風為高。美國統計為13.2%。高尿酸血症的上限男性為417μmol·L-1,女性為357μmol·L-1。兒童期血尿酸鹽的均值是214μmol·L-1,在青春期後男性開始增高,而女性尿酸增高主要在更年期後。無症狀期僅有高尿酸血症,而無關節炎、痛風石、腎結石等臨床表現。大多數病例,急性痛風的發作在持續高尿酸血症後20~40年,其10~40%患者在第一次痛風發作前有過一次或數次腎絞痛發作史,也可有腎功能損害如蛋白尿、血尿,顯微鏡下白細胞尿。但診斷痛風應有尿酸鹽沉著和組織炎症反應,而非僅有高尿酸血症及/或腎結石。大部分病人終生停留於高尿酸血症,僅小部分發生臨床痛風。如未作實驗室檢查,往往漏診。 (二)急性期 以急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第一次發作在大足趾的跖趾關節者佔60%。 (1)促發因素 85%患者能找到促發因素,如飲食如度、局部外傷、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受冷潮濕、過度激動、感染、外科手術及某些葯物應用(如丙磺舒、利尿劑、皮質素、汞劑、酒石酸麥角胺)等。 (2)前驅症狀 第一次發作較為突然,以後發作時70%患者有前驅症狀。如局部不適感、下肢靜脈曲張、頭痛、失眠、易怒、疲勞、不能勝任工作、腹脹、噯氣、便秘或腹瀉、腎絞痛發作等。 (3)急性關節炎 第一次發作多數起始於凌晨1~2點鍾,94%在單個關節,累及下肢達95~98%。遠端關節佔90%,半數以上患者第一次累及大足趾的跖趾關節內側面,極度過敏,蓋上層被褥即可有疼痛感,往往夜間突然發作而痛醒。局部有紅、腫、痛、熱、靜脈曲張,觸之痛劇,向下肢放射,至白天可主訴好轉,但局部體征反而加劇。第二天凌晨疼痛重新加劇,局部皮膚由紅色轉為紫藍色,有凹陷性水腫。一般持續3~20天左右,症狀漸漸減輕,局部體征好轉,腫退,皮膚出現皺紋、脫屑。全身情況和局部體征發展平行。一般體溫正常或低熱,但也可高達39℃以上,伴有寒顫、全身不適、頭痛易怒、心動過速、腹痛、肝臟腫大、明顯多尿,尤其在急性期發作後。尿尿酸在發作前數天降低,發作末期明顯增高,發作停止後進一步升高,然後逐漸恢復到正常的水平。發作期血沉增高,一般為30~50mm·h-1,偶見50~100mm·h-1白細胞增高伴中性白細胞增多。 (4)病程 如及時給予秋水仙鹼治療。1~3天完全緩解,若任其自然發展,則病程延長,但大部分能完全恢復。有1/10病人可累及關節,留下不適感。 (三)間歇期 即兩次發作之間的一段靜止期。大多數病人一生中反復發作多次,某些患者發作一次後從未再發。多數患者發作間隔時間為六個月至一年。少數患者間隔時間可長達5~10年。據Gutman's報道,在第一年內復發的為62%。第1~2年復發者16%;第2~5年復發約11%,第5~10年復發為4%。7%病人隨訪10年或10年以上未見復發。在未用抗高尿酸葯物治療的病人,發作次數漸趨頻繁。病程越是晚期,常累及多關節、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緩解慢。在間歇期僅根據病史和高尿酸血症疹斷比較困難,但抽取跖趾關節液體,如能找到尿酸鹽結晶,有助於診斷。 (四)慢性期 慢性期的主要表現為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路結石及痛風性腎炎。 (1)痛風石 由於尿酸沉積於結締組織,逐漸形成痛風石。過程隱襲,小的僅能觸及,大的肉眼可見。痛風石出現的時間在發病後3~42年。平均出現時間為10年。少於5年有痛風石者少見。10年後約1/2患者有痛風石。以後逐漸增多,20年後只有28%無痛風石。下肢功能障礙達24%。尿酸沉積於關節內和關節附近,與血尿酸濃度密切有關。出現的部位按頻率依次為耳輪、手、足、肘、膝、眼瞼、鼻唇溝。比較少見的部位尚有脊椎關節、心肌、二尖瓣、心臟傳導束及咽部等。初期形成的結石較軟,表皮紅色,內含乳白色液體。其中有尿酸鈉結晶。數周內,急性症狀消失,形成腎硬痛風石,並逐漸增大,使關節受到破壞,關節強直,畸形,關節活動受限。痛風石可以潰爛,形成瘺管,化膿較罕見。 (2)慢性關節病變 經過10~20年演變,累及上下肢諸多關節。由於痛風石的不斷增大增多,軟骨及關節周圍結締組織尿酸鹽沉著,纖維增殖,骨質破壞,導致關節強直、畸形,可出現假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樣關節,使功能完全喪失。 (3)腎臟病 痛風的腎臟病變可分為尿酸鹽性腎臟病和尿酸性腎臟病。它們的發生與長期高尿酸血症有關。 ①尿酸鹽性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變是痛風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占痛風患者的20~40%。臨床表現有兩種類型:一是以腎小球病變為主,即所謂痛風性腎炎。這些患者的間質損害相對較輕,平均發病年齡55歲。在急性痛風發作後15~25年多見,也可見於痛風發作前。早期的表現為間歇性微量蛋白尿。濃縮功能減退是腎功能損害的早期表現。1/3患者伴高血壓,最後導致氮質血症,腎功能衰竭。第一次就診有時難以決定痛風與腎炎之間的因果關系。但以前的痛風性關節炎病史能提示痛風屬原發性。慢性腎炎罕見能引起痛風,但可加重原已存在的痛風。其機理與傳統的觀點有別。最近認為一是由於尿酸鹽的沉積損害了亨利攀上皮及其周圍的間質組織,同時伴有腎小球毛細血管玻璃樣變性及較大血管中層內層的增生。從間質得到的晶體,經X光衍射分析,證實為尿酸鹽(而非尿酸)結晶。痛風者高尿酸對腎臟的損害已得到公認,但並非腎臟損害的唯一因素(甚至並非主要因素)。痛風病人中常見的共同存在的其它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鉛中毒、缺血性心臟病,原已存在的隱性腎臟病變)可能在痛風性腎炎中比尿酸更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年痛風患者;二是由於間質性腎臟病變。這一類腎小球損害相對較輕,可有反復尿感,白細胞尿,病程相對長,最後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可能與尿酸鹽阻塞腎小管有關。 ②尿酸性腎臟病:也可分為爭性尿酸性腎肘病和尿路結石。前者由於嚴重高尿酸血症。一次大量的尿酸沉積於集合管和輸尿管,引起尿閉,急性腎功能衰竭。這類病可見於痛風患者中嘌呤代謝明顯增加者,劇烈運動和癲癇大發作後。但更多見於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病人的核酸代謝加速,尤其同時進行化療(細胞毒性葯物)和放射治療,加速了細胞破壞, 黽由齙哪蛩岣漢桑 鼓蛩崤判乖黽?~5倍。在化療過程中,病人因厭食、惡心、嘔吐以致脫水,因而造成高濃縮低容量尿。同時因為有酸中毒,使尿酸沉著於集合管,而阻塞了管腔。該病的發生與尿尿酸(而非尿酸鹽)排量相關。最後導致近端腎單位擴張,小管上皮變性。動物實驗證實了上述觀點。臨床表現和診斷:高尿酸血症患者,平均血尿酸鹽為1190μmol·L-1(714~2140μmol·L-1)、最高記錄〉4760μmol·L-1。有少尿或無尿及氮質血症。如有尿,則在尿中可見結石或大量尿酸結晶,尿中尿酸/肌酸大於1。而其它原因腎衰則小於1。後者結石在痛風病人中比較常見。在一般人群中尿酸鹽結石的發生率為0.01%,而在痛風病人中尿酸鹽結石為10~25%。較健康人群大1000倍。在痛風病人,每年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為1%。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則為0.2%。尿路結石的發生率與血尿酸濃度及尿尿酸排泄相關。當血尿酸〉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