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志煌如何治療骨性關節炎?
對於骨性關節炎,並且是年齡偏大者的骨性關節炎,多採用保守治療.
用綜合療法較佳,可按中醫理論,用中醫的四診法進行辨證,然後對證內服中葯或中成葯,痛甚者加服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西葯,並膏葯外貼,或中葯熏洗,或針灸等.同時要注意不可過度的走站蹲等,在急性發作期要卧床休息,在緩解期要進行正確的股四頭肌功能鍛煉.
因無面診,所以最好去醫院做詳細診治.
2、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①創傷與磨損。骨性關節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創傷與磨損。創傷有急性的與慢性的;磨損則專指長期的、慢性的消磨損傷。
人一天到晚總在活動,在幾十年的活動中,關節可能受過傷,發生骨折、脫位,使關節面變得不光滑,或因幾十年的磨損、生理的老化等,都可導致骨關節病。
關節畸形也是造成骨性關節炎的一個原因,正常關節就和輪軸一樣,很好、很正。假如軸歪了,轉起來時磨損就嚴重。關節畸形,如膝關節的內翻、外翻、俗稱「羅圈腿」或「八字腳」,關節軸不正常,關節受力不平均,就容易造成骨性關節炎。
關節不穩也是造成骨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如韌帶受過傷,斷了或拉長了,關節就會不穩、鬆弛,也就容易磨損。
②退變。老年人經歷了幾十年的活動,關節已有磨損和生理老化,軟骨營養不良、代謝能力差,致使軟骨變質,而形成骨性關節炎。
③遺傳因素。這也是原因之一,白種人就比黃種人易患骨關節病,這和基因有關。
④疾病。有些疾病能引發骨性關節炎。
a.類風濕病。類風濕病先從關節滑膜開始,形成類風濕性滑膜炎,然後侵犯軟骨及骨質,致成類風濕性關節炎。
b.化膿性感染。當外傷傷到關節時,把病菌帶到關節內,致使關節內感染,炎症可直接破壞軟骨及骨質,從而造成關節炎。
c.特殊的感染。由結核桿菌所致的結核性關節炎,對軟骨與骨質破壞明顯。
3、膝骨性關節炎是啥,還有哪些關於這個病的知識?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膝關節疼痛和活動受限為主要症狀的疾病。臨床上也大多為中老年人患病,且女性發病率相對較高。近年臨床表明,繼發性骨關節炎也經常發生在年輕人和中年人身上。數據顯示,我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患病率為8.1%,全國約1億2000萬人正在受膝關節骨關節炎疼痛的困擾。
那麼,到底什麼是膝骨性關節炎呢?
何為膝骨性關節炎
膝骨性關節炎是由於膝關節軟骨變性、骨質增生而引起的一種慢性骨關節疾患,所以又被人們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病」等。以膝關節疼痛、僵直畸形、功能障礙等為主要症狀。
易患病因素
年齡因素:人到中老年關節軟骨的修復能力就會處於逐漸下降的狀態,所以發病率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體重因素:體重的增加會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從而使關節負荷也隨之增加。職業因素:重體力勞動者、職業運動員等這類經常用到膝關節的職業人員易患膝骨性關節炎。外傷因素:由於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所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的破壞。性別因素:與男性相比較來說女性的發病率會更高。其他病症因素:如骨質疏鬆者、糖尿病患者。常見症狀有哪些?
早期症狀:
1、膝關節常常會感到僵硬,特別是在每天晨起時僵硬感尤為明顯。
2、關節發生腫大變形,關節退化等現象,說明關節滑膜發炎、關節間隙積液有所增多,造成的膝關節腫脹,疼痛感也有所加劇。
3、膝關節的日常活動會有所限制,感覺運轉不自如。
晚期症狀:
1、膝關節活動時會發出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
2、關節發生畸形現象,常出現明顯的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
3、膝關節活動更加受限,屈伸角度進一步減小或出現角度固定的現象。
日常的預防措施有哪些?
1、控制體重,避免過度肥胖等現象,防止加重對我們膝關節的負擔。
2、注意平日里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下蹲對膝關節產生的不可逆損傷。長時間的下蹲最好改為低座位,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猛。
3、女性朋友們盡量不要穿高跟鞋,改穿一些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可以減少膝關節所受到的沖擊力,從而避免膝關節發生更多磨損。
4、參加體育鍛煉前要做好准備熱身活動,先輕緩地舒展膝關節。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引起損傷。
5、膝關節遇冷時,血管會自行收縮,這個時候血液循環會變差,往往也會使疼痛加重,所以在天氣寒冷時應更為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1.葯物治療:對於大多數骨性關節患者來說,輕度至中度疼痛可以通過口服止痛葯來控制。但膝骨性關節炎初起症狀較輕,應慎用葯或不用葯。
2.運動治療:運動鍛煉可以增強肌肉力量,強健的肌肉可以更好地保護關節,同時運動可以幫助關節軟骨獲得營養,長期不運動的人關節軟骨更容易退化。對於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來說,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這個時候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會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卧起坐、俯卧撐等都是患者好的運動方式。
3.手術治療: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手術干預,手術方案的選擇具體要因患者的病情而異。
4、哪些人容易患關節炎?
其常見症狀是:關節僵硬,骨關節炎患者時常感覺手腳僵硬。有的人久坐後,突然感到關節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往往在早晨起床後症狀明顯。關節發生咔嚓聲,骨關節炎發展到後期,因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軟骨下的骨質暴露。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裸露骨頭,互相觸碰時會發出聲音。關節變形,關節滑膜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的感覺器,這些疼痛信息傳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滑液以潤滑滋養受損傷的滑膜組織。如果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的腫脹會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此外,性別與骨關節炎的發生也密切相關。女性在絕經前,骨關節炎的發生與男性相似;但絕經期後,女性骨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特殊職業人群中,如礦工長期處於半蹲或蹲位,易引起膝、肘關節骨關節炎發生;採摘棉花或工廠紡織女工,其手關節發生的炎症也較為常見;職業運動和過度勞損也會引起骨關節炎。少數骨關節炎患者還有家族史,可能是遺傳導致軟骨基質中合成酶異常,從而促進骨關節炎的發生。
5、骨性關節炎與骨質增生是一回事嗎?
骨性關節炎與骨質增生不是一回事。骨性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骨質增生只是骨性關節炎的表現之一。
骨性關節炎也稱為退行性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交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鈣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因此,僅有骨質增生還不能認為一定有骨性關節炎,要結合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症狀和體征,以及X線表現等進行綜合判斷。但是,患骨性關節炎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存在。
6、骨關節炎能治好嗎
骨關節炎的病因沒有完全清楚,發病的相關因素有年齡、關節的位置、肥胖、遺傳、關節紊亂、創傷性別、伴隨疾病、生化改變及生活方式等。目前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骨關節炎的治療包括葯物治療和非葯物治療。
7、骨關節炎是什麼?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等,是一種由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慢性關節疾病。骨關節炎的病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年齡因素。骨關節炎有明顯的老齡發病趨勢,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高而升高。
2.職業因素。對於需要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的從業者來說,關節的正常結構很容易被破壞,所以也比較容易患上骨關節炎。
3.遺傳因素。大多數關節疾病具有遺傳傾向,其中以原發性、全身性關節炎比較常見。
4.性別因素。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大於60周歲)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骨關節炎,這可能與免疫功能、基因特點、激素水平、遺傳傾向、妊娠分娩等因素有關。
5.肥胖因素。肥胖會加速關節退行性變的發展,這與肥胖者的關節長期負重,肥胖者脂質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
此外,自身免疫性因素、葯物因素、細菌病毒感染、吸煙與飲酒等都有可能引發骨關節炎。
8、骨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在中年以後發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受累關節一般為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常於晨間發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因關節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狀是受累關節活動不靈便,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感覺關節僵硬,要經過一定時間活動才感到自如。氣候變化常促使症狀發生。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但不象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檢查受累關節可有輕度腫脹,活動關節時有磨擦聲或喀喇聲,病情發展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本病症狀和X線徵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症狀亦有所不同。
(一)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間關節的Bouchard"s結節較少發生,常被誤認為類風濕小結,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關節很少累及。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並可引起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發展較快的病人(常發生在過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紅腫疼痛表現。
(二)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病情進展時膝關節活動受限,可引起廢用性肌萎縮,甚至發生膝外翻或內翻畸形。
(三)脊柱脊柱有兩套關節裝置,即椎間盤和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頸椎2~7尚有鉤椎關節(Lushka關節)。原發性者多由於中年後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髓核脫水、致椎間隙狹窄,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大多無臨床表現,如有症狀亦輕重不一,多數為慢性病程,但有時因損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復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後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症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常於扭傷、抬重物、彎腰用力後發生,體檢局部壓痛,直腿高舉試驗陽性,可有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四)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往往是全身退行性關節病的一部分,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多於女。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後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內側甚至膝部上方,開始於活動及負重時發生,進而疼痛轉為持續性,走路跛行,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此時可有嚴重的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檢查髖關節局部壓痛,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
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常發生於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急性症狀緩解後,關節功能保持。
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大症(diffuseidiopathicskele-talhyperostosis)多見於老年男性,骨贅大量增生,有時融合一起,臨床症狀不若X線表現嚴重,病人訴述輕度疼痛和關節強硬感,但能保持較好活動。X線診斷有三項標准: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部位可見大的骨刺。
二、診斷
確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不難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