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的處理措施錯誤的是

類風濕關節炎的處理措施錯誤的是

發布時間:2021-01-04 23:43:10

1、得了類風濕怎麼辦,?

對於類風濕患者來說,如果能夠早期就採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對於疾病的恢復意義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發現類風濕的情況之後,要重視疾病的治療選擇,爭取在發現類風濕情況之後,就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進一步控制類風濕的症狀,這對於類風濕患者而言意義是非常大的。具體類風濕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下面將會針對類風濕的治療工作來進行講解,希望對各位類風濕患者起到幫助的效果,要理性對待疾病的診治工作。
類風濕的治療,可以通過 植物學葯物來控制,這種植物學葯物的效果是非常理性的,也可以取得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而且已有多種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植物葯,特別是雷公藤、白芍總甙或者是青藤鹼等。另外部分葯物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這類葯物的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類風濕的治療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切勿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類風濕的葯物治療。如果植物的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雲克,或者是通過抗風濕葯物,特別是抗風濕葯物的意義就非常大的,可以通過來氟米特、環孢素,或者是通過金諾芬和白芍總苷等,都具有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另外抗風濕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關於葯物的使用一定要適量。
類風濕的治療。建議患者要到正規的醫院,可以通過中西結合的方式,以此來控制類風濕類風濕的惡化。另外患者需要注意,如果是屬於比較嚴重的類風濕,葯物不一定可以取得效果,這類患者建議可以通過手術的方式,以此來控制類風濕,這樣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理性對待類風濕的診治工作。

2、類風濕性關節炎 幫解決最大的困惱

1、烏龜肉250克、核桃仁100克。共煮熟服。用於慢性虛勞腰痛。 2、桑寄生20克、豬骨250克。同煮湯。一般腰痛均可食。 3、豬腰或羊腰1對,`黑豆100克、茴香3克、生薑9克。共煮熟,吃腰子和豆,喝湯,可常食。對你病有好處。

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調理措施呢?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症zd、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版,臨床研究表明中葯蠟療可以擴張局部的毛細血管,增加共通透性,以促進局部滲出物的吸收。不僅能消權除肌痙攣還可以增加軟組織的伸展性,加快關節功能的恢復。

4、怎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西醫葯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0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g,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3次。

〈2〉二線葯物

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1.金諾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2.青黴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維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2.中醫葯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治法: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方葯:防風10克、防己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生薑2片、大棗5枚。

本方葯不宜久服,宜間斷服用,因祛風燥濕之劑易耗傷陰液。

〈2〉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治法:清熱除濕,宣痹通絡。

方葯:防己10克、蠶砂2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牛膝20克。

以上二型多見於類風濕活動期,來勢較急常伴感染,故應積極尋找感染病灶,作另行處理。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地龍、五靈脂、沒葯、羌活、秦艽各10克,牛膝30克,甘草5克,制半夏10克,枳殼10克。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

治法:益肝腎,補氣血。

方葯:黨參15克,獨活10克,桑寄生30克,秦艽、防風、當歸、芍葯、川芎、地黃各10克,細辛5克、杜仲、牛膝、茯苓、黃芪各15克,白術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

5、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傳統的觀點是錯誤的?

由於對RA 的深入研究和臨床觀察,愈來愈多的傳統概念已不適應西醫學的發展。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傳統的概念已深深地植入到相當多的非風濕病專科醫生的頭腦里,同樣令人遺憾的是相當多的患者常常由非專科醫生做出診斷、治療和有關方面的咨詢,不能不令人擔憂。

很可能有很多患者深受這些以訛傳訛的傳統錯誤觀念之害。

(1)傳統觀點1。所有根據美國風濕病學會(ARA)制定的RA分類標准所診斷的RA,都有相似的病理過程和預後。

現代觀點:根據ARA 標准診斷的RA 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病理過程和預後,部分呈持續性,部分惡化。

(2)傳統觀點2。認為70% ~ 80% 的RA 可以被非甾體類抗炎葯滿意地控制。

現代觀點:非甾體抗炎葯對多數RA 的症狀不能控制,甚至慢作用抗風濕病葯物也不能滿意地控制多數RA。

(3)傳統觀點3。把慢性抗風濕病葯歸於緩解病情的葯。

現代觀點:慢作用抗風濕病葯還不完全具備緩解病情葯物的特性。

(4)傳統觀點4。根據臨床線索可提供RA 長期病程的分析。

現代觀點:臨床線索對於提供數周至數月的特殊的治療有價值,但不能作為長期治療RA 的依據。所以對患者要進行有關檢查和定期隨診進行個體化治療。

(5)傳統觀點5。RA 是一種預後較好的疾病,病情可以自愈。

現代觀點:多數RA 患者有嚴重的功能減退,骨質進行性破壞,工作能力的下降和在3 ~ 5 年內死亡率的增加。

(6)傳統觀點6。在普通人群中RA 死亡率不增高,RA 不會引起患者死亡,但對RA 的某些治療措施可能會引起死亡。

現代觀點:RA 的死亡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雖然發病時不會立刻死亡,但急性死亡的原因相同於普通人群。

(7)傳統觀點7。RA 的嚴重性包括功能降低與病情相關,而沒有根據來預測病情的嚴重性與死亡率是否增高。

現代觀點:RA 的死亡率可以通過數種臨床狀態如關節計分、功能狀態計分和每日生活問答的混合計分來預測。

(8)傳統觀點8。RA 的死亡率與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無關。

現代觀點:相當一部分受累關節超過30 個或每日生活受限的RA患者可以預測死亡率與3 支冠狀動脈受累和Ⅳ期何傑金氏病有關。

(9)傳統觀點9。臨床風濕病學的發展僅僅與實驗室科學進展有關。

現代觀點:實驗室科學進展對進一步理解RA 的發病機制是必需的,但通過臨床的不同變化包括關節計分和功能狀態測定,可以提供近期5 年死亡率最佳的預測。

(10)傳統觀點10。與普通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與其他疾病在RA 患者中發病率並未增高,且RA 自身也不會增加並發症的危險。

現代觀點:不足20% 的RA 無其他並發症,但大多數患者有發生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腎臟等疾病的危險。在年齡、種族、性別和受教育的程度方面,與普通人群的對照相比更是如此。

(11)傳統觀點11。RA 患者因不同的保健系統和葯物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有不同的結局,而不考慮患者的經濟差別。

現代觀點:在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RA 患者與長期的社會經濟狀態差別的聯系程度比治療葯物和保健系統更密切。

(12)傳統觀點12。RA 與其他慢性病的流行在所有個體都是相似的,而與社會經濟狀態無關。

現代觀點:社會經濟狀態、年齡、性別和受教育程度在流行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與慢性病相比RA 有更高的危險。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統、多臟器。其起病方式、病程及預後差異很大,所以治療的個體化是非常重要的。應根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來治療每一個病人。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①控制或減少病情活動,阻止病情的進展,防止骨關節破壞。②保持關節和臟器功能,使病人保持一定的勞動能力和生活能力。③減輕和改善病人的症狀,緩解關節疼痛。④盡可能地恢復個人、家庭和社會的正常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使其回歸社會。⑤就病情及其預後提供咨詢,盡量減少葯物的副作用,避免在治療中帶來傷害。

值得強調的是,有些醫生和患者本人往往只注意治療的第3個目的,而忽視其餘4個治療目的。這導致病人雖然緩解了疼痛卻不能阻止關節侵蝕破壞。影響了肌肉關節的功能,生活質量日趨下降,心理狀態日趨惡化。所以我們強調對類風濕患者來講,治療的5個目的是相互關聯的、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7、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幾種防治措施?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臟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跖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徵。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面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關節外症狀表現在皮膚、眼部和骨骼肌內系統。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患者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還可出現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本病患者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復。要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消極情緒。

治療此病可用以下葯物:

(1)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2)二線葯物: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3)金諾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葯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與類風濕關節炎的處理措施錯誤的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