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類風濕關節炎特異性指標

類風濕關節炎特異性指標

發布時間:2021-01-02 11:34:05

1、紅斑狼瘡非抗體免疫指標中的類風濕因子表現在哪些方面?

類風濕因子(RF)是由於細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自身抗體。因為這種炕體首先發現於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並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較高,且持續時間較長,所以被命名為類風濕因子。其實,凡是存在變性IgG,並能產生抗變性IgG自身抗體的人,在其血清或病變中均能測出類風濕因子,說明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自身抗體。
目前已知又四種類風濕因子,即IgM型、IgA型、IgG型、IgE型。其中的IgM和IgA類風濕因子易於檢測,而IgG類風濕因子難於測出,約有50%的IgG類風濕因子被漏檢,是「隱匿性類風濕因子」的原因之一。IgA類風濕因子及IgM類風濕因子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類風濕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關節破壞程度和關節外表現有關。
西葯治療有很大的副作用,謝東澤專家是提出中葯西用理論療法第一人,全新的療法必定會給您帶去難以預料的治療效果。

2、類風濕的檢查項目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實驗室檢查由於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醫診斷風濕類疾病,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可以不過問實驗室檢查指標,而是必須作為風濕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因此,在有條件的醫院,必須的實驗室檢查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產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4、狼瘡細胞測定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5、類風濕因子(1lF)測定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癒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6、鏈球菌抗體(抗「o」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7、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

3、哪4項高才能卻診是類風濕

任何一項高都不足以完全確定是否是類風濕。因為風濕四項中沒有拿一下是特異性指標。指標高只是提示有可能,還得對照臨床症狀。一般判斷是否是類風濕關節炎,都是參照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准來進行的。
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准(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修正)
1、早晨起來關節僵硬,持續至少1小時。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部位的軟組織腫脹(關節炎)。
3、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或腕關節腫脹超過6周或12周。
4、對稱性腫脹(關節炎),既身體兩側相同關節同時或先後發病。
5、皮下類風濕結節。
6、X線片顯示手和(或)腕關節軟骨面呈糜爛樣和(或)關節周圍骨質稀疏改變。
7、類風濕因子陽性。
備註:以上1—4條必須持續出現至少6周或12周。具備4條或4條以上者,方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請採納!

4、這是我的類風濕化驗單 誰能幫我看一下 我是不是類風濕啊

單純看化驗單還不能確定是否患病。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關節的滑膜組織,該病無特殊的生化、免疫學或組織學方面的異常作為確診的依據,其診斷主要依靠特徵性的臨床表現,並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結果綜合判斷。

目前國內均採用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提出的分類標准,有下述7項中的4項者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①晨僵至少持續1小時;

②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同時腫脹或積液,這些關節包括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跖趾關節;

③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中至少有—個關節腫脹或積液;

④在第②所列舉的關節中,同時出現對稱性腫脹或積液;

⑤皮下類風濕結節;

⑥類風濕因子陽性;

⑦手和腕後前位的X線片顯示骨質侵蝕或明確的骨質疏鬆。第1~4項需持續6周以上。在國內,該標準的敏感性為91%,特異性為88%
風濕病化驗

1.抗核小體抗體(AnuA)

核小體是細胞染色質中的一種成分,它是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連而組成的。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

2.RA33抗體
抗RA33抗體與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抗體均無交叉反應,為多克隆抗體,以IgG型為主。

臨床意義:RA33抗體在不典型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現,陽性率為27-45%,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性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而認為抗RA33抗體是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3.抗雙鏈DNA抗體

脫氧核糖核酸分為雙鏈DNA(dsDNA)和單鏈DNA(ssDNA)兩種,抗雙鏈DNA抗體是針對其中雙鏈DNA的一種自身抗體。

臨床意義:抗雙鏈DNA抗體可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抗單鏈DNA抗體後者則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

4.抗著絲點抗體(ACA)

臨床意義:可見於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綜合症可達98%,而且,一般認為該抗體是CREST綜合症的標記抗體。在彌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著絲點抗體的陽性率僅為10%。該抗體可較早出現於患者血清中,僅有雷諾氏現象者也可陽性。臨床研究發現,抗著絲點抗體與血管炎、肺受累有關,不隨病情變化而波動,而且多提示預後相對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具有遇冷沉澱、遇熱又溶解的特性。分為三型。

臨床意義:主要與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有關。

6.抗角蛋白抗體(AKA)

臨床意義:抗角蛋白抗體(AKA)角質層型抗體與RF、抗RA33/RA36抗體無關。因此,該抗體的檢測可對RF陰性或抗RA33/RA36抗體陰性的RA患者提供診斷指標。抗角蛋白抗體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性相關,在RA早期甚至臨床表現出現前即可出現。因此,AKA對RA早期診斷和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7.抗組蛋白抗體(AHA)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核蛋白,抗組蛋白抗體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是抗核抗體的一種。

臨床意義:主要與葯物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8.抗磷脂抗體(ACL)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可分為IgG、IgA、IgM三類。

臨床意義:

1.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生率高達56%。

2.抗心磷脂抗體與SLE密切相關。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貧血等症狀。

3.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9.a-胞襯蛋白抗體

a-胞襯蛋白是從乾燥綜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種唾液腺特異性自身抗原。該抗原是泡襯蛋白的裂解產物。

臨床意義:a-胞襯蛋白抗體可能在乾燥綜合征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乾燥綜合征的診斷有意義,並且可能與乾燥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關。

10.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

CCP抗體是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為主的抗體。

臨床意義: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中可出現。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粘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臨床意義: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有明顯的相關性,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在發病之前。在早期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陽性。抗核周因子陽性、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這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同時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也呈正相關。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於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HLA-DR分子為二聚體結構,由非多態性的DRα鏈和多態性的DRβ鏈組成。DRα和DRβ鏈的可變區可識別並結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細胞活化,進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HLA-DR4/DR1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演變有關。

臨床意義:研究發現,有48-90%的RA患者攜帶DR4或DR1基因單倍型。病情輕、關節外病變少的RA患者一般為表達單倍型者,而DR4/DR1純合子,尤其是DRB10401純合子患者多並發關節外病變,病情進展快。

13.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

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抗PCNA抗體)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輔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抗PCNA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另據報道,該抗體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彌散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相關。

14.抗D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臨床意義:主要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非結締組織病(如肝炎等)偶見陽性。

15.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

臨床意義:

1.ANCA可出現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

2.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的指標。c-ANCA滴度可鑒別復發與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惡化。

16.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組抗多種細胞核成份的自身抗體的總稱。

臨床意義:ANA可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葯物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綜合征(SS)、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SS)、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17.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RF可分為IgM、IgG、IgA、IgE四型。

臨床意義:

1.RF對RA的診斷很意義,陽性率為60-80%。從早期RA患者的X線片分析,IgM RF持續陽性的病人更易發生骨侵蝕。

2.高水平IgM RF陽性的病人預後差。IgM RF滴度與RA疾病活動性的體征,如關節疼痛數和關節腫脹數相關。IgM RF滴度高低是評價RA疾病活動性可靠、敏感的指標。
供你參考,結合自己的症狀可以判斷是否患病,

5、查類風濕哪三項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6、檢查出血清類風濕因子507 IU/ML,請問可以確診是類風濕關節炎嗎?【類風濕關節炎】

您好!
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指標,正常人也可以出現,但多是低滴度的陽復性,你的低度很高,建議查抗CCP如果是陽性,基本可以診斷類風濕關節炎。

(董宏制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7、要確診類風濕要做哪些檢查?

?

8、類風濕化驗血一定能查出來嗎 為什麼

風濕病化驗

1.抗核小體抗體(AnuA)

核小體是細胞染色質中的一種成分,它是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連而組成的。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臨床意義: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並且特異性較高。陽性率為50-90%,特異性>98%。

2.RA33抗體
抗RA33抗體與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體、抗角蛋白抗體等抗體均無交叉反應,為多克隆抗體,以IgG型為主。

臨床意義:RA33抗體在不典型的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現,陽性率為27-45%,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及銀屑病性關節炎均不出現此抗體。因而認為抗RA33抗體是鑒別類風濕關節炎和其他關節炎的實驗室指標之一。

3.抗雙鏈DNA抗體

脫氧核糖核酸分為雙鏈DNA(dsDNA)和單鏈DNA(ssDNA)兩種,抗雙鏈DNA抗體是針對其中雙鏈DNA的一種自身抗體。

臨床意義:抗雙鏈DNA抗體可視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記性抗體。抗單鏈DNA抗體後者則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

4.抗著絲點抗體(ACA)

臨床意義:可見於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綜合症可達98%,而且,一般認為該抗體是CREST綜合症的標記抗體。在彌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著絲點抗體的陽性率僅為10%。該抗體可較早出現於患者血清中,僅有雷諾氏現象者也可陽性。臨床研究發現,抗著絲點抗體與血管炎、肺受累有關,不隨病情變化而波動,而且多提示預後相對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種蛋白,具有遇冷沉澱、遇熱又溶解的特性。分為三型。

臨床意義:主要與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巨細胞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等有關。

6.抗角蛋白抗體(AKA)

臨床意義:抗角蛋白抗體(AKA)角質層型抗體與RF、抗RA33/RA36抗體無關。因此,該抗體的檢測可對RF陰性或抗RA33/RA36抗體陰性的RA患者提供診斷指標。抗角蛋白抗體與疾病嚴重程度和活動性相關,在RA早期甚至臨床表現出現前即可出現。因此,AKA對RA早期診斷和預後判斷很有意義。

7.抗組蛋白抗體(AHA)

組蛋白是細胞核內的一種鹼性核蛋白,抗組蛋白抗體即是以組蛋白為靶抗原的一種自身,是抗核抗體的一種。

臨床意義:主要與葯物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8.抗磷脂抗體(ACL)

抗磷脂抗體包括狼瘡抗凝物質和抗心磷脂抗體。它可作為抗磷脂綜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體,其中抗心磷脂抗體(ACA)最為常見。可分為IgG、IgA、IgM三類。

臨床意義:

1.抗心磷脂抗體陽性提示動、靜脈血栓形成,腦血管意外發生率高達56%。

2.抗心磷脂抗體與SLE密切相關。雙型或三型陽性SLE病人均會出現血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繼發性貧血等症狀。

3.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女性患者易發生習慣性流產。

9.a-胞襯蛋白抗體

a-胞襯蛋白是從乾燥綜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種唾液腺特異性自身抗原。該抗原是泡襯蛋白的裂解產物。

臨床意義:a-胞襯蛋白抗體可能在乾燥綜合征的發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對乾燥綜合征的診斷有意義,並且可能與乾燥綜合征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後有關。

10.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CCP)

CCP抗體是環狀聚絲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為主的抗體。

臨床意義:CCP抗體是類風濕關節炎高度特異性的抗體,陽性率為51%,特異性>96%,與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有很強的相關性,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患者中可出現。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於頰粘膜上皮細胞核周胞漿內,是上皮細胞的中等纖維結合蛋白或其前體,它是一種不溶性蛋白質。抗核周因子主要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臨床意義: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有明顯的相關性,不僅陽性率高,特異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早期,甚至在發病之前。在早期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陽性。抗核周因子陽性、RF陰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往往預後較差,這不僅有助於早期診斷,也有助於判斷預後。同時抗核周因子與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活動性指標也呈正相關。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於B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內皮細胞的細胞膜上。HLA-DR分子為二聚體結構,由非多態性的DRα鏈和多態性的DRβ鏈組成。DRα和DRβ鏈的可變區可識別並結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細胞活化,進而誘發自身免疫反應。HLA-DR4/DR1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及演變有關。

臨床意義:研究發現,有48-90%的RA患者攜帶DR4或DR1基因單倍型。病情輕、關節外病變少的RA患者一般為表達單倍型者,而DR4/DR1純合子,尤其是DRB10401純合子患者多並發關節外病變,病情進展快。

13.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

抗增殖性細胞核抗原抗體(抗PCNA抗體)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輔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細胞周期中起關鍵作用。

臨床意義:抗PCNA抗體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抗體。另據報道,該抗體可能與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發生彌散性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相關。

14.抗DNP抗體

抗DNP抗體系針對脫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體,即狼瘡因子。是經典的狼瘡細胞形成試驗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臨床意義:主要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陽性率可達80%—90%、非活動期陽性率為20%左右。其他結締組織陽性率低,且部分出現該抗體陽性的病人可合並系統性紅斑狼瘡症狀。非結締組織病(如肝炎等)偶見陽性。

15.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

ANCA的相應抗原為絲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見的抗原如彈性蛋白酶等。是系統性壞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標記物。

臨床意義:

1.ANCA可出現兩種核型:①胞漿型(c-ANCA):主要與韋格氏肉芽腫血管炎有關;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綜合症及潰瘍性結腸炎的病人中產生。

2.ANCA對於血管炎疾病的鑒別診斷及預後估計均有價值,而且是疾病活動的一個重要指標。在病人發病(復發)時,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復發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為預測病情復發的指標。c-ANCA滴度可鑒別復發與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惡化。

16.抗核抗體(ANA)

抗核抗體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組抗多種細胞核成份的自身抗體的總稱。

臨床意義:ANA可見於多種風濕性疾病,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SLE)、葯物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CTD)、類風濕關節炎(RA)、乾燥綜合征(SS)、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PSS)、多發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動性肝炎等。

17.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存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RF可分為IgM、IgG、IgA、IgE四型。

臨床意義:

1.RF對RA的診斷很意義,陽性率為60-80%。從早期RA患者的X線片分析,IgM RF持續陽性的病人更易發生骨侵蝕。

2.高水平IgM RF陽性的病人預後差。IgM RF滴度與RA疾病活動性的體征,如關節疼痛數和關節腫脹數相關。IgM RF滴度高低是評價RA疾病活動性可靠、敏感的指標。

與類風濕關節炎特異性指標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