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扭傷的快速痊癒方法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2、腳踝扭傷 醫生說是創傷性關節炎 怎麼能快速治好呢?
+
3、關節炎怎麼治
1.飲食調節
不同類型關節炎患者的飲食原則不同。目前無確鑿的證據證實營養缺乏與關節炎之間有必然的聯系,但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炎如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患者常常由於全身的炎症反應,出現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的表現。其他感染性關節炎也可由於急性期炎症導致機體消耗,不利於關節炎的恢復。上述患者應盡可能補足每日所需的營養物質,必要時給予胃腸營養,改善機體的抗病能力。與上述情況相反,骨關節炎及痛風患者多存在體重超重,尤其是痛風患者,常存在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紊亂,過高的血尿酸水平誘發及加重關節炎。因此,骨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控制飲食、適當減輕體重,減輕關節負擔。建議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減少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水產品的攝入,多進食鹼性食物如油菜、白菜、胡蘿卜及瓜類,嚴格限制飲酒,主要限制白酒及啤酒。目前尚無證據證實紅酒可誘發痛風,相反,飲適量紅酒可能有利於降尿酸,而飲茶、咖啡及牛奶也可能有助於降尿酸。
2.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關節炎與環境尤其是感染的關系不可忽視。鏈球菌感染後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均與感染有直接關系。病原菌感染亦可能為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鏈球菌是導致關節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他與關節炎發病可能有關的微生物還包括EB病毒、巨細胞病毒(CMV)、細小病毒B19、痢疾桿菌、克雷白桿菌、結核桿菌及某些支原體、衣原體等。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加強體格鍛煉,提高抗病能力,防範於未然。
近年發現,吸煙與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有顯著相關性。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機率明顯升高,且吸煙會影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戒煙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有可能會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
3.患者教育、精神及心理調節
免疫系統的穩定與情緒具有相關性。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經歷了不良生活事件後出現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現,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心態,有利於預防風濕性疾病。囑咐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消除抑鬱狀態,以積極的態度與疾病做斗爭,對關節炎的治療意義重大。
4.功能鍛煉及生活方式的調整
長期關節病變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及肌肉萎縮,功能鍛煉是關節功能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功能鍛煉時要注意鍛煉的時機、類型及強度。關節腫脹急性期應限制關節活動,抬高患肢以減輕水腫,必要時卧床休息直至關節腫痛改善。腫痛改善後,在不增加痛苦的前提下進行關節的屈伸和旋轉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度。負重關節的關節炎如膝關節炎、髖關節炎需避免負重運動。關節運動的類型不盡相同,膝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散步等運動,避免行走過多及下樓梯;腰部及頸部關節炎患者可選擇局部關節的旋轉活動,避免長期伏案、仰頭;對於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游泳是最好的全身鍛煉。手小關節炎患者,則可選擇編織、編繩、捏橡皮泥、剪紙、書法、打字、園藝等以活動小關節。無論選擇何種運動,均需從小量開始,循序漸進,以運動後不引起關節疼痛為宜,否則需調整鍛煉強度及減少鍛煉時間。在有條件的醫院,上述功能鍛煉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此外,患者應注意生活方式的調整,如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站立時需直立,多睡硬板床,保持仰卧位避免屈曲攣縮,枕頭要低,一旦出現上胸椎及頸椎受累應停止使用枕頭。而膝關節炎患者則應避免穿高跟鞋。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直流電療及葯物離子導入、低頻脈沖電療、中頻電流療法、高頻電療、磁場療法、超聲療法、針灸、光療法即紅外線、紫外線、冷療。在葯物治療的基礎上,根據關節受累的部位和性質,選用合適的物理治療能更好地緩解關節症狀及促進功能恢復。急性關節炎期,使用紫外線照射可減輕關節炎症,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以溫熱療法為主
6.葯物治療
選擇治療葯物時主要注意以下幾點:1)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2)患者年齡、是否伴發其他疾病、是否並用其他葯物、是否妊娠;3)葯物的功效、耐受性、安全性、劑量、依從性;4)葯物的價格及患者的承擔能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葯物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物(NSAIDs)、糖皮質激素(Gs)、改善病情慢作用抗風濕葯物(DMARDs)、植物葯、生物制劑等。非甾類抗炎葯物為一線抗風濕葯物,能迅速緩解關節症狀,但不能阻止疾病進展,需酌情聯用其他葯物合用。Gs是最強的抗炎葯物,如果正確使用,能迅速緩解患者炎症,控制病情,但不能濫用,適用於存在關節外表現、過渡治療及局部應用。2010年中華風濕病學雜志類風濕關節炎治療指南提出類風濕關節炎使用Gs的原則為短期、小劑量、聯合維生素D3和鈣劑、關節腔注射。對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聯合、個體化方案使用DMARDs能早期控制病變,明顯減緩病情進展,改善預後。此類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ASP)、來氟米特(LEF)、硫酸羥氯喹(HCQ)等。但DMARDs對緩解疼痛的作用差,且起效需要一定時間,因此關節炎急性期應聯合NSAIDs或Gs。A組B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在積極有效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的基礎上結合上述治療,但病毒性關節炎無需進行抗病毒治療。反應性關節炎與微生物感染亦有關,但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部分患者的病程長達1年,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療,目前意見不一。植物葯能輔助治療關節炎,但目前尚無研究證實其在延緩骨破壞方面的確切療效。生物制劑的出現是風濕病相關關節炎患者的福音,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後。但使用之前需嚴格地篩查其適應症及禁忌症,權衡利弊。
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也以NSAIDs及DMARDs(SASP、MTX)為主,生物制劑尤其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拮抗劑效果最佳,尤其對於對DMARDs反應不好的中軸關節受累患者。
骨關節炎的治療除了對症止痛(對乙醯氨基酚、NSAIDs)外,還可在關節局部應用透明質酸。氨基葡萄糖類葯物及雙醋瑞因在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可以延緩疾病進展,建議長期應用。
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急性期的抗炎止痛(NSAIDs首選),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應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有無腎結石等選擇具體用葯。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苯溴馬隆)。通常以後者為首選。
7.免疫及生物治療
此類治療是針對關節炎發病及導致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如針對細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療、血漿置換、免疫凈化、免疫重建、間充質幹細胞移植等,主要應用於其他治療無效、迅速進展及難治性重症關節炎患者,主要為類風濕關節炎。
8.外科治療
外科治療主要包括關節腔穿刺、滑膜切除、關節置換、關節矯形、關節融合。並非每個患者均需進行關節腔穿刺,要嚴格掌握臨床適應症。已經確診的關節炎,但個別關節持久不愈的關節腔較多積液,影響患者關節功能時可進行關節腔穿刺抽液並給予腔內注射葯物。關節腔注射常使用的葯物為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及透明質酸。前二者多用與類風濕關節炎。其中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同一關節穿刺頻率無限制,但若注射1-2次後效果差不應繼續注射。骨關節炎患者首選透明質酸。關節腔注射後避免關節過度活動,以免葯物滲出引起局部腫脹。
關節滑膜切除術適用於臨床、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不能確診、葯物治療半年無明顯好轉時。術前但需要患者充分的精神、心理准備及術前葯物治療准備。關節矯形、關節置換用於具有關節畸形、功能嚴重受限的患者。關節融合術可人為引起關節骨性強直以減輕疼痛,終止病變,或提供關節穩定。
綜上所述,關節炎的病因不一,治療亦不同。對不同的關節炎予以正確診斷是治療的前提。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予以綜合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目的。根據不同的病因,其預後各異。
4、創傷性關節炎能治好嗎?
您好,創傷性關節炎是一般可以治癒的,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它是由創傷引起的以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和繼發的軟骨增生、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您有沒有到正規醫院檢查,有沒有發生骨折的現象。如果有的話根據情況採取合理的固定措施,如果沒有骨折,也要看一下是否有局部韌帶或者踝關節囊的損傷,如果只是單純的軟組織挫傷的話,建議物理治療,如中葯熏蒸、捋筋正骨療法等等,專家建議您最好到正規的專科醫院檢查,明確您屬於哪種損傷,針對性治療,祝您健康。
5、關於扭傷引起的關節炎
膏葯的作用很小,市場上種類繁多,搞不好還會引起皮膚過敏,你母親這種情況在中醫上叫做凝傷,受傷之後沒有很好活動經絡,疏通氣血,日久凝聚與筋脈之間,在經穴奇巧處形成核塊,疼痛酸脹,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按摩和中葯熏洗治療,並且在治療期間早注意休息,鑒於有10年之久。所以恢復起來肯定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你下一步的做得就是找一個口碑好的中醫按摩師,和聽隨醫囑堅持下來。熏洗我可以推薦一種葯物:艾葉。望早日康復 補充:看見樓下的答案 深感悲哀 為什麼中西醫不能和平相處呢? 西醫有西方國家的理論 中醫有中華傳統醫葯的經驗 為什麼要出言詆毀呢 不解 我通過樓主的主訴我就可以開熏洗的葯物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醫的道理。你當然不能 因為西葯是有毒副作用的 並且 西葯在康復治療上可以說是空白 唯一就是止疼葯 但患者要的不是 麻醉。
6、怎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治好扭傷?????????????????
小腿由脛骨和腓骨組成,在前而粗者為脛骨,在後而細者為腓骨,腳的足弓頂部有一塊骨頭叫距骨。踝關節就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脛骨下端向內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內踝,腓骨下端向外突出的部分被稱為外踝。踝關節囊前後較松,兩側較緊。踝關節的四周有韌帶加強,內側有三角韌帶,外側有三個獨立的韌帶。由於外側的韌帶較內側的韌帶弱,加上內踝較短,所以易發生足內翻(腳心朝內側)而損傷外側副韌帶。踝關節背屈時,距骨無活動餘地,但在跖屈(提起腳跟)時,距骨可向兩側輕微活動,所以踝關節往往在跖屈位發生內翻位扭傷。
青少年踝關節扭傷的發生率較高,因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較多。若活動前准備不充分,活動時易發生扭傷;姑娘們穿著高跟鞋走在高低不平的路上,或下台階時思想不集中,易發生跖屈內翻,這時外側副韌帶突然過度牽拉,可引起踝部扭傷。踝部扭傷輕者韌帶拉松或部分撕裂;重者則完全斷裂,並有踝關節半脫位,或並發骨折脫位。踝關節扭傷後,病人外跟前下方或下方有疼痛、腫脹,急性期可有瘀斑。這時做足內翻的動作會加重疼痛,做足外翻則可無疼痛。
那麼,踝關節扭傷後應該怎麼辦呢?韌帶部分撕裂、損傷者,內翻角度增加,伴有劇痛。急性期24小時內可將踝部浸入冷水中,或用冷毛巾敷於患處,每次10-20分鍾,6小時一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24小時之後則需熱敷,以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間隙的滲出液盡快吸收,從而減輕疼痛。如果韌帶損傷較重,疼痛劇烈,可用4厘米寬的三條膠布敷貼踝部,自小腿內側下1/3處,三條膠條互相重疊,重疊部位的寬度約為每條膠布的一半,再圍繞小腿貼三團膠布,起固定作用,但要防止粘貼過緊,阻礙血行。外用綳帶包紮,固定2-3周。韌帶完全斷裂者,足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足處於極度內翻位,這時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此類損傷需請醫生手法復位後,用管形石膏固定傷足於90度位和外翻位4-6周。反復扭傷者多由於早期處理不當而發生關節脫位。關節脫位患者可穿包幫鞋保護踝部,並將鞋外側加高1-1.5厘米,使足保持外翻位,防止足內翻。此外,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盡量不要穿高跟鞋,平時不要追跑打鬧,體育活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以預防踝關節扭傷。
踝關節扭傷怎麼辦?
7、我扭傷造成的創傷性關節炎,請問療效比較快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創傷性關節炎的特點:局部腫脹,甚至僵硬皮溫低來於正常關節,活動受限,遇寒冷疼痛加劇,對氣溫變化敏感,且病程源纏綿,影響治療效果。治療方法簡單歸納一下:1,推拿按摩,拔伸牽抖,被動性功能活動,2.局部外敷通經活絡知,祛風除濕內服,強筋壯骨之中葯粉末,3.通經活絡,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祛風除濕之中葯煎劑。4.加強自主功能鍛煉5.避風寒濕道邪,忌長時間保持同一體位。祝早日康復!
8、踝關節扭傷怎麼治?
踝關節扭傷治法:立即停止運動,適當抬高患肢,12小時內要冷敷,防止繼續出血。12小時後要熱回敷,促答進炎症消退。扭傷嚴重的,要內服跌打丸、強地松片,外用樟腦酒和松節油塗搽。針灸懸鍾、三陰交、太白、至陰等穴位,也有一定的效果。如在壓痛點注射氟美松更有較好的療效。扭傷兩天後,應鼓勵患者及早活動下肢,練習緩慢走路,並進行按摩、針灸、理療等措施,及早恢復腳部的功能,防止局部粘連和肌肉萎縮。若懷疑有腓骨骨折時,要請醫生用X光確診。
9、創傷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創傷性關節炎是各種損傷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年齡及部位分布廣泛,手及四肢大關節均為好發部位,其中以膝、踝關節最多,其次為髖關節等。
引起創傷性關節炎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1.關節內曾有骨折,整復不平,致關節面磨損;2.關節內游離體對關節面的損傷;3.關節內血腫及積液產生化學炎症和溶解酶,損傷關節滑膜及關節面;4.持續性慢性關節損傷及關節負荷過重,如某些長期維持特定姿勢的工人及運動員,均可能造成特定關節及周圍組織損傷,您的受傷情況可能就屬於這一種。
一般來說,創傷性關節炎常見於青壯年人群,他們大多都有外傷史及慢性勞損史。關節酸痛不適及活動障礙逐漸加重,尤其過勞後症狀加重,休息後明顯減輕。後期還可能出現關節交鎖現象;關節摩擦感或摩擦音,關節邊緣壓痛或觸及腫塊,關節積液、畸形及活動障礙多見。晚期肌肉萎縮及無力,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嚴重影響關節活動。
患者一旦確診為創傷性關節炎,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致病因素,即減輕勞動強度,改變勞動姿勢,早期正確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也有很多,如止痛葯、痛點封閉、關節腔內注射及關節沖洗等。(彭蓓 黃梅 王曉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