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羊癲風是什麼引起的
癲癇(epilepsy)即俗稱的「羊角風」或「羊癲風」,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據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國內癲癇的總體患病率為7.0‰,年發病率為28.8/ 10 萬,1年內有發作的活動性癲癇患病率為4.6‰。據此估計中國約有900萬左右的癲癇患者,其中500~600萬是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新增加癲癇患者約40萬,在中國癲癇已經成為神經科僅次於頭痛的第二大常見病。
疾病簡介
由於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和傳遞方式的不同,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可表現為發作性運動、感覺、自主神經、意識及精神障礙。引起癲癇的病因多種多樣。癲癇患者經過正規的抗癲癇葯物治療,約70%的患者其發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經2~5年的治療可以痊癒,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
疾病分類
癲癇發作分類
目前普遍應用的是國際抗癲癇聯盟在1981年提出的癲癇發作分類方案。癲癇發作分為部分性/局灶性發作、全面性發作、不能分類的發作。2010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了最新的癲癇發作分類方案,新方案對癲癇發作進行了重新分類和補充。新方案雖然總結了近年癲癇學研究的進展,更為全面和完整。
部分性/局灶性發作:是指發作起始症狀及腦電圖改變提示「大腦半球某部分神經元首先被激活」的發作。包括單純部分性發作、復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
全面性發作:是指發作起始症狀及腦電圖改變提示「雙側大腦半球同時受累」的發作。包括失神、肌陣攣、強直、陣攣、強直-陣攣、失張力發作。
不能分類的發作:由於資料不充足或不完整而不能分類,或在目前分類標准中無法歸類的發作(如痙攣性發作)。
近年新確認的發作類型:包括肌陣攣失神、負性肌陣攣、眼瞼肌陣攣、痴笑發作等。
癲癇綜合征的分類
根據引起癲癇的病因不同,可以分為特發性癲癇綜合征、症狀性癲癇綜合征以及可能的症狀性癲癇綜合征。2001年國際抗癲癇聯盟提出的新方案還對一些關鍵術語進行了定義或規范,包括反射性癲癇綜合征、良性癲癇綜合征、癲癇性腦病。
特發性癲癇綜合征:除了癲癇,沒有大腦結構性損傷和其他神經系統症狀與體征的綜合征。多在青春期前起病,預後良好。
症狀性癲癇綜合征: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者異常,包括腦結構異常或者影響腦功能的各種因素。隨著醫學的進步和檢查手段的不斷發展和豐富,能夠尋找到病因的癲癇病例越來越多。
可能的症狀性癲癇綜合征或隱源性癲癇:認為是症狀性癲癇綜合征,但目前病因未明。
反射性癲癇綜合征:指幾乎所有的發作均由特定的感覺或者復雜認知活動誘發的癲癇,如閱讀性癲癇、驚嚇性癲癇、視覺反射性癲癇、熱浴性癲癇、紙牌性癲癇等。去除誘發因素,發作也消失。
良性癲癇綜合征:指易於治療或不需要治療也能完全緩解,不留後遺症的癲癇綜合征。
癲癇性腦病:指癲癇性異常本身造成的進行性腦功能障礙。其原因主要或者全部是由於癲癇發作或者發作間歇期頻繁的癲癇放電引起。大多為新生兒、嬰幼兒以及兒童期發病。腦電圖明顯異常,葯物治療效果差。包括West綜合症、LGS、LKS以及大田原綜合症、Dravet綜合征等。
發病原因
癲癇病因復雜多樣,包括遺傳因素、腦部疾病、全身或系統性疾病等。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導致癲癇尤其是特發性癲癇的重要原因。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一部分遺傳性癲癇的分子機制為離子通道或相關分子的結構或功能改變。
腦部疾病
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大腦灰質異位症、腦穿通畸形、結節性硬化、腦面血管瘤病等
顱腦腫瘤:原發性或轉移性腫瘤
顱內感染:各種腦炎、腦膜炎、腦膿腫、腦囊蟲病、腦弓形蟲病等
顱腦外傷:產傷、顱內血腫、腦挫裂傷及各種顱腦復合傷等
腦血管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梗死和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等
變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皮克病等
全身或系統性疾病
缺氧:窒息、一氧化碳中毒、心肺復甦後等;
代謝性疾病:低血糖、低血鈣、苯丙酮尿症、尿毒症等;
內分泌疾病:甲狀旁腺功能減退、胰島素瘤等;
心血管疾病:阿-斯綜合征、高血壓腦病等;
中毒性疾病:有機磷中毒、某些重金屬中毒等;
其他:如血液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子癇等。
癲癇病因與年齡的關系較為密切,不同的年齡組往往有不同的病因范圍(見表1)。
表1 不同的年齡組常見病因
新生兒及嬰兒期
先天以及圍產期因素(缺氧、窒息、頭顱產傷)、遺傳代謝性疾病、皮質發育異常所致的畸形等
兒童以及青春期
特發性(與遺傳因素有關)、先天以及圍產期因素(缺氧、窒息、頭顱產傷)、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發育異常等
成人期
頭顱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因素等
老年期
腦血管意外、腦腫瘤、代謝性疾病、變性病等
發病機制
癲癇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間的不平衡導致癲癇發作,其主要與離子通道神經遞質及神經膠質細胞的改變有關。
離子通道功能異常
離子通道是體內可興奮性組織興奮性調節的基礎,其編碼基因突變可影響離子通道功能,從而導致某些遺傳性疾病的發生。目前認為很多人類特發性癲癇是離子通道病,即有缺陷的基因編碼有缺陷的離子通道蛋白而發病,其中鈉離子、鉀離子、鈣離子通道與癲癇相關性的研究較為明確。
神經遞質異常
癲癇性放電與神經遞質關系極為密切,正常情況下興奮性與抑制性神經遞質保持平衡狀態,神經元膜穩定。當興奮性神經遞質過多或抑制性遞質過少,都能使興奮與抑制間失衡,使膜不穩定並產生癲癇性放電。
神經膠質細胞異常
神經元微環境的電解質平衡是維持神經元正常興奮性的基礎。神經膠質細胞對維持神經元的生存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當星形膠質細胞對谷氨酸或γ氨基丁酸的攝取能力發生改變時可導致癲癇發作。
病理生理
特發性癲癇這類患者的腦部並無可以解釋症狀的結構變化或代謝異常,其發病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的關系。症狀性癲癇因有各種腦部病損和代謝障礙,其腦內存在致癇灶。該致癇灶神經元突然高頻重復異常放電,可向周圍皮層連續傳播,直至抑製作用使發作終止,導致癲癇發作突發突止。
臨床表現
多發群體
癲癇可見於各個年齡段。兒童癲癇發病率較成人高,隨著年齡的增長,癲癇發病率有所降低。進入老年期(65歲以後)由於腦血管病、老年痴呆和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增多,癲癇發病率又見上升。
疾病症狀
由於異常放電的起始部位和傳遞方式的不同,癲癇發作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
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以突發意識喪失和全身強直和抽搐為特徵,典型的發作過程可分為強直期、陣攣期和發作後期。一次發作持續時間一般小於5分鍾,常伴有舌咬傷、尿失禁等,並容易造成窒息等傷害。強直-陣攣性發作可見於任何類型的癲癇和癲癇綜合征中。
失神發作:典型失神表現為突然發生,動作中止,凝視,叫之不應,可有眨眼,但基本不伴有或伴有輕微的運動症狀,結束也突然。通常持續5-20秒,罕見超過1 分鍾者。主要見於兒童失神癲癇。
強直發作:表現為發作性全身或者雙側肌肉的強烈持續的收縮,肌肉僵直,使肢體和軀體固定在一定的緊張姿勢,如軸性的軀體伸展背屈或者前屈。常持續數秒至數十秒,但是一般不超過1分鍾。強直發作多見於有彌漫性器質性腦損害的癲癇患者,一般為病情嚴重的標志,主要為兒童,如Lennox-Gastaut綜合征。
肌陣攣發作:是肌肉突發快速短促的收縮,表現為類似於軀體或者肢體電擊樣抖動,有時可連續數次,多出現於覺醒後。可為全身動作,也可以為局部的動作。肌陣攣臨床常見,但並不是所有的肌陣攣都是癲癇發作。既存在生理性肌陣攣,又存在病理性肌陣攣。同時伴EEG多棘慢波綜合的肌陣攣屬於癲癇發作,但有時腦電圖的棘慢波可能記錄不到。肌陣攣發作既可見於一些預後較好的特發性癲癇患者(如嬰兒良性肌陣攣性癲癇、少年肌陣攣性癲癇),也可見於一些預後較差的、有彌漫性腦損害的癲癇綜合征中(如早期肌陣攣性腦病、嬰兒重症肌陣攣性癲癇、Lennox-Gastaut綜合征等)。
痙攣:指嬰兒痙攣,表現為突然、短暫的軀干肌和雙側肢體的強直性屈性或者伸性收縮,多表現為發作性點頭,偶有發作性後仰。其肌肉收縮的整個過程大約1~3秒,常成簇發作。常見於West綜合征,其他嬰兒綜合征有時也可見到。
失張力發作:是由於雙側部分或者全身肌肉張力突然喪失,導致不能維持原有的姿勢,出現猝倒、肢體下墜等表現,發作時間相對短,持續數秒至10餘秒多見,發作持續時間短者多不伴有明顯的意識障礙。失張力發作多與強直發作、非典型失神發作交替出現於有彌漫性腦損害的癲癇,如Lennox-Gastaut綜合征、Doose綜合征(肌陣攣-站立不能性癲癇)、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早期等。但也有某些患者僅有失張力發作,其病因不明。
單純部分性發作:發作時意識清楚,持續時間數秒至20餘秒,很少超過1分鍾。根據放電起源和累及的部位不同,單純部分性發作可表現為運動性、感覺性、自主神經性和精神性,後兩者較少單獨出現,常發展為復雜部分性發作。
復雜部分性發作:發作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表現為突然動作停止,兩眼發直,叫之不應,不跌倒,面色無改變。有些患者可出現自動症,為一些不自主、無意識的動作,如舔唇、咂嘴、咀嚼、吞咽、摸索、擦臉、拍手、無目的走動、自言自語等,發作過後不能回憶。其大多起源於顳葉內側或者邊緣系統,但也可起源於額葉。
繼發全面性發作:簡單或復雜部分性發作均可繼發全面性發作,最常見繼發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部分性發作繼發全面性發作仍屬於部分性發作的范疇,其與全面性發作在病因、治療方法及預後等方面明顯不同,故兩者的鑒別在臨床上尤為重要。
疾病危害
癲癇病做為一種慢性疾病,雖然短期內對患者沒有多大的影響,但是長期頻繁的發作可導致患者的身心、智力產生嚴重影響。
1、生命的危害:癲癇患者經常會在任何時間、地點、環境下且不能自我控制地突然發作,容易出現摔傷、燙傷、溺水、交通事故等。
2、精神上的危害,癲癇患者經常被社會所歧視,在就業、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均遇到困難,患者精神壓抑,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響。
3、認知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者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等,最後逐漸喪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能力。
診斷及鑒別診斷
癲癇診斷
1. 確定是否為癲癇詳細詢問患者本人及其親屬或同事等目擊者,盡可能獲取詳細而完整的發作史,是准確診斷癲癇的關鍵。腦電圖檢查是診斷癲癇發作和癲癇的最重要的手段,並且有助於癲癇發作和癲癇的分類。臨床懷疑癲癇的病例均應進行腦電圖檢查。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常規腦電圖的異常率很低,約為10~30 %。而規范化腦電圖,由於其適當延長描圖時間, 保證各種誘發試驗, 特別是睡眠誘發, 必要時加作蝶骨電極描記, 因此明顯提高了癲癇放電的檢出率,可使陽性率提高至80%左右,並使癲癇診斷的准確率明顯提高。
2.癲癇發作的類型
主要依據詳細的病史資料、規范化的腦電圖檢查,必要時行錄像腦電圖檢測等進行判斷。
3.癲癇的病因
在癲癇診斷確定之後,應設法查明病因。在病史中應詢問有無家族史、出生及生長發育情況、有無腦炎、腦膜炎、腦外傷等病史。查體中有無神經系統體征、全身性疾病等。然後選擇有關檢查,如頭顱磁共振(MRI)、CT、血糖、血鈣、腦脊液檢查等,以進一步查明病因。
鑒別診斷
臨床上存在多種多樣的發作性事件,既包括癲癇發作,也包括非癲癇發作。非癲癇發作在各年齡段都可以出現(見表2),非癲癇發作包括多種原因,其中一些是疾病狀態,如暈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作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睡眠障礙、多發性抽動症、偏頭痛等,另外一些是生理現象,如屏氣發作、睡眠肌陣攣、夜驚等。
鑒別診斷過程中應詳細詢問發作史,努力尋找引起發作的原因。此外,腦電圖特別是視頻腦電圖監測對於鑒別癲癇性發作與非癲癇性發作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對於診斷困難的病例,可以介紹給專科醫師。
表2 不同年齡段常見非癲癇性發作
新生兒
周期性呼吸、非驚厥性呼吸暫停、顫動
嬰幼兒
屏氣發作、非癲癇性強直發作、情感性交叉擦腿動作、過度驚嚇症
兒童
睡眠肌陣攣、夜驚、夢魘及夢游症、發作性睡病、多發性抽動症
發作性運動誘發性運動障礙
成人
暈厥、癔病、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偏頭痛、精神病性發作
急救措施
有先兆發作的患者應及時告知家屬或周圍人,有條件及時間可將患者扶至床上,來不及者可順勢使其躺倒,防止意識突然喪失而跌傷,迅速移開周圍硬物、銳器,減少發作時對身體的傷害。迅速松開患者衣領,使其頭轉向一側,以利於分泌物及嘔吐物從口腔排出,防止流入氣管引起嗆咳窒息。不要向患者口中塞任何東西,不要灌葯,防止窒息。不要去掐患者的人中,這樣對患者毫無益處。不要在患者抽搐期間強制性按壓患者四肢,過分用力可造成骨折和肌肉拉傷,增加患者的痛苦。癲癇發作一般在5分鍾之內都可以自行緩解。如果連續發作或頻繁發作時應迅速把患者送往醫院。
疾病治療
目前癲癇的治療包括葯物治療、手術治療、神經調控治療等。
葯物治療
目前國內外對於癲癇的治療主要以葯物治療為主。癲癇患者經過正規的抗癲癇葯物治療,約70%的患者其發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經過2~5年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因此,合理、正規的抗癲癇葯物治療是關鍵。
1、抗癲癇葯物使用指征:癲癇的診斷一旦確立,應及時應用抗癲癇葯物控制發作。但是對首次發作、發作有誘發因素或發作稀少者,可酌情考慮。
2、選擇抗癲癇葯物時總的原則:對癲癇發作及癲癇綜合征進行正確分類是合理選葯的基礎。此外還要考慮患者的年齡(兒童、成人、老年人)、性別、伴隨疾病以及抗癲癇葯物潛在的副作用可能對患者未來生活質量的影響等因素。如嬰幼兒患者不會吞服葯片,應用糖漿制劑既有利於患兒服用又方便控制劑量。兒童患者選葯時應注意盡量選擇對認知功能、記憶力、注意力無影響的葯物。老年人共患病多,合並用葯多,葯物間相互作用多,而且老年人對抗癲癇葯物更敏感,副作用更突出。因此老年癲癇患者在選用抗癲癇葯物時,必須考慮葯物副作用和葯物間相互作用。對於育齡期女性癲癇患者應注意抗癲癇葯對激素、性慾、女性特徵、懷孕、生育以及致畸性等的影響。傳統抗癲癇葯物(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雖有一定臨床療效,但是副作用較多如齒齦增生、毛發增多、致畸率高、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不易耐受。抗癲癇新葯(如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托吡酯、奧卡西平等)不僅臨床療效肯定,而且副作用小,患者容易耐受。
3、抗癲癇葯物治療應該盡可能採用單葯治療,直到達到有效或最大耐受量。單葯治療失敗後,可聯合用葯。盡量將作用機制不同、很少或沒有葯物間相互作用的葯物配伍使用。合理配伍用葯應當以臨床效果最好、患者經濟負擔最輕為最終目標。
4、在抗癲癇葯物治療過程中,並不推薦常規監測抗癲癇葯物的血葯濃度。只有當懷疑患者未按醫囑服葯或出現葯物毒性反應、合並使用影響葯物代謝的其他葯物以及存在特殊的臨床情況(如癲癇持續狀體、肝腎疾病、妊娠)等情況時,考慮進行血葯濃度監測。
5、抗癲癇治療需持續用葯,不應輕易停葯。目前認為,至少持續3年以上無癲癇發作時,才可考慮是否可以逐漸停葯。停葯過程中,每次只能減停一種葯物,並且需要1年左右時間逐漸停用。
癲癇的葯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醫生和患者以及家屬均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愛心,患者應定期復診,醫生應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並輔以科學的生活指導,雙方充分配合,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和家屬在癲癇治療方面存在一些誤區,如有病亂投醫,輕信謠傳,懼怕抗癲癇西葯「對腦子有刺激」,長期服用會「變傻」,不敢服用有效抗癲癇葯物。而盲目投醫,到處尋找「祖傳秘方」、「純中葯」,輕信「包治」、「根治」的各種廣告,不僅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癲癇仍然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還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有效時機,人為使患者變成了難治性癲癇。
手術治療
經過正規抗癲癇葯物治療,仍有約20%~30%患者為葯物難治性癲癇。癲癇的外科手術治療為這一部分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手段,估計約有50%的葯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可通過手術使發作得到控制或治癒,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難治性癲癇的預後。
手術適應症
(1)葯物難治性癲癇,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者;
(2)對於部分性癲癇,癲癇源區定位明確,病灶單一而局限;
(3)手術治療不會引起重要功能缺失。
近年來癲癇外科實踐表明,一些疾病或綜合症手術治療效果肯定,可積極爭取手術。如顳葉癲癇伴海馬硬化,若定位準確其有效率可達60%~90%。嬰幼兒或兒童的災難性癲癇如Rasmussen綜合征,其嚴重影響了大腦的發育,應積極手術,越早越好。其他如皮質發育畸形、良性低級別腫瘤、海綿狀血管瘤、動靜脈畸形、半身驚厥-偏癱-癲癇綜合征等均是手術治療較好的適應症。
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症是手術取得良好療效的前提。首先,患者必須是真正的葯物難治性癲癇。如果由於診斷錯誤、選葯不當或者服用所謂的「中葯」導致病情遷延不愈,而誤認為是難治性癲癇,進而手術,那是完全錯誤的。其次,有些癲癇患者誤以為癲癇是終身疾病,對抗癲癇葯的副作用過度恐懼和誇大,誤認為手術可以根治癲癇,而積極要求手術,對這部分病人,一定要慎重。第三,應該強調手術不是萬能的,並不是每一位患者手術治療後都能夠達到根除發作的目的。雖然葯物難治性癲癇的大部分通過手術可以使發作得到控制或治癒,尚有一部分難治性癲癇即使手術,效果也不理想,甚至還可能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術前定位
精確定位致癇灶和腦功能區是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目前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有關致癇灶和腦功能區的術前定位應採用綜合性診斷程序為宜,最常用和較好的方法是分期綜合評估,即初期(I期)的非侵襲性檢查和Ⅱ期的侵襲性檢查。非侵襲性檢查,包括病史收集及神經系統檢查、視頻頭皮EEG、頭顱MRI、CT、SPECT、 PET、 MRS、 fMRI、腦磁圖和特定的神經心理學檢查等。如果通過各種非侵襲性檢查仍不能精確定位,尚需侵襲性檢查,包括顱內硬膜下條狀或網狀電極和深部電極監測及誘發電位,Wada試驗等,以進一步定位致癇灶和腦功能區。
神經調控治療
神經調控治療是一項新的神經電生理技術,在國外神經調控治療癲癇已經成為最有發展前景的治療方法。目前包括:重復經顱磁刺激術(rTMS);中樞神經系統電刺激(腦深部電刺激術、癲癇灶皮層刺激術等);周圍神經刺激術(迷走神經刺激術)。
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
rTMS是應用脈沖磁場作用於大腦皮層,從而對大腦的生物電活動、腦血流及代謝進行調諧,從而調節腦功能狀態。低頻磁刺激治療通過降低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降低癲癇發作的頻率,改善腦電圖異常放電,對癲癇所致的腦部損傷有修復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rTMS對癲癇等多種慢性腦功能疾病均有較好療效,不存在葯物或手術治療對人體造成的損害,對認知功能無影響,安全高、副作用很小、治療費用低廉、患者容易接受。多療程rTMS可以明顯減少癲癇發作頻率和發作嚴重程度。因此rTMS有望成為一種潛力巨大的、獨特的治療癲癇的新手段。
rTMS優勢:調控作用具有可逆性;患者的需求不同,作用參數可調節;刺激單一作用靶點,也可能影響多個致癇灶;功能區致癇灶也可以進行神經調控治療。
哪些癲癇患者更適合rTMS治療:皮層發育不良或致癇灶位於皮層的癲癇患者其療效更好,可顯著減少患者癲癇發作次數(治療期間可減少71%發作),甚至部分患者(66%)可達到完全無發作。
rTMS的安全性:大多數患者都能夠很好地耐受,所報道的不良反應通常比較輕微短暫,如頭痛、頭暈、非特異性的不適感等。未發現關於rTMS激發癲癇持續狀態或危及生命的癲癇發作的報道。
迷走神經刺激(VNS)
1997年7月,美國FDA批准其用於難治性癲癇的治療。迄今為止,全世界已有超過75個國家的6萬多例患者接受迷走神經刺激術治療。迷走神經刺激器被埋藏在胸部皮膚下並通過金屬絲延伸與迷走神經相連。VNS植入後,它就會按一定的強度和頻度對迷走神經進行刺激,從而阻止癲癇的發生。對於多種抗癲癇葯物治療無效,或者其他形式的手術無效者,均可以考慮使用這個方法。[1]
疾病預後
癲癇患者經過正規的抗癲癇葯物治療,約70%患者其發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經2~5年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樣地工作和生活。手術治療和神經調控治療可使部分葯物難治性癲癇患者的發作得到控制或治癒,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難治性癲癇的預後。
疾病預防
預防癲癇病發生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優生優育,禁止近親結婚。孕期頭三個月,一定要遠離輻射,避免病毒和細菌感染。規律孕檢,分娩時避免胎兒缺氧、窒息、產傷等
②小兒發熱時應及時就診,避免孩子發生高熱驚厥,損傷腦組織。還應看護好孩子,避免其發生頭外傷。
③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應注意保證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減少患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病等疾病發生。
疾病護理
預防癲癇發作復發,應主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①生活規律,按時休息,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疲勞等。避免長時間看電視、打游戲機等。
②飲食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咖啡、可樂、辛辣等興奮性飲料及食物,戒煙、戒酒。避免服用含有咖啡因、麻黃鹼的葯物。青黴素類或沙星類葯物有時也可誘發發作。
③按時、規律服葯,定期門診隨診。
④禁止駕駛汽車;禁止在海邊或江河裡游泳;不宜在高空作業、不操作機器等。
3、羊有哪幾種常見病
羊常見的傳染病有羊腸毒血症、羊快疫、羊猝疽、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羊溶血性鏈球菌病、炭疽、布氏桿菌病、羊地方性流產、羔羊腹瀉、羔羊肺炎、傳染性膿皰口炎、羊痘、藍舌病、綿羊進行性肺炎、山羊腦炎及關節炎等。
4、什麼是風濕病?
5、羊最常見的病有那些
第一節 布氏桿菌病本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在家畜中,牛、羊、豬最常發生,且可由牛、羊、豬傳染於人和其它家畜。其牲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引起流產、不育和各種組織的局部病灶。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引起不同程度的流行,給畜牧業和人類的健康帶來嚴重危害。一、病原布氏桿菌為球桿菌或短桿菌,0.6-1.5-1.7微米,無鞭毛,不能產生芽胞,革蘭氏染色陰雲性,不呈兩極濃染。病料抹片呈密集菌叢,成對或單個排列及短鏈較少。各種與生物型菌株之間,形態及染色特性等方面無明顯差別。二、流行病學布氏桿菌病的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包括野生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它們在流產和分娩時,將大量布氏桿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流產後的陰道分泌物中以及乳汁中都含有布氏桿菌。感染布氏桿菌的睾丸炎公畜精囊中也可能有布氏桿菌的存在。布氏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即通過攝取被病原體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但經皮膚感染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其他如通過結膜、交媾也可感染。吸血昆蟲可以傳播布氏桿菌病。三、症狀綿羊及山羊:常不表現症狀,而首先注意到的症狀也是流產。流產前,食慾減退,口渴,萎頓,陰道流出黃色粘液等。流產發生在妊娠後第三或第四個月。有的山羊流產2-3次,有的多不發生流產,但也有報道山羊群流產40-90%者,其它症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的跛行。公畜睾丸炎,乳山羊的乳房炎常較早出現,乳汁結塊,乳量可能減少,乳腺組織有結節性變硬。四、病理變化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有些部位覆有纖維蛋白質絮片和膿液,有的增厚而雜有出血點。絨毛葉貧血呈黃色,或覆有灰色或黃綠色或白色粘液狀物,胃腸和膀胱的漿膜下可能見有點狀或線狀出血。漿膜腔有微紅色液體,腔壁上可能覆有纖維蛋白凝塊。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性浸潤。淋巴結、脾臟和肝臟有程度不等的腫脹,有的散有炎性壞死灶。臍帶常呈漿液性浸潤,肥厚。胎兒和新生犢可能見有肺炎病灶。公牛生殖器官司精囊內可能有出血點和壞死灶,睾丸和副睾可能有炎性壞死灶和化膿灶。五、診斷布氏桿菌病的明顯症狀是流產,須與發生相同症狀的疾病鑒別診斷。彎桿菌病、胎毛滴蟲病、鉤端螺旋體病、乙型腦炎、弓形體病及衣原體病等都可能發生流產。其鑒別的主要關鍵是病原體的檢出及特異抗體的證明。六、防治應著重體現「預防為主」的原則。在未感染畜群中,控制布氏桿菌病傳入的最好辦法是自繁自養。必須引進種畜或補充畜群時,要嚴格進行檢疫。即對牲畜隔離飼養2個月,同時進行布氏桿菌病的檢查,全群兩次免疫生物學檢查陰性者,才可能與原有牲畜接觸。清凈畜群,還應定期檢疫(至少一年一次)以發現病畜。畜群如果發現流產,除隔離流產家畜、消毒環境及妥善處理流產胎兒胎衣外,應盡快作出診斷。確診為布氏桿菌病或在畜群單檢疫中發現本病,切斷傳播途徑,培育健康畜群及免疫接種等。第二節 口蹄疫一、病原口蹄疫病毒屬於細小核糖核酸病毒群中的鼻病毒屬,在病畜水泡皮內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多。在水泡發展過程中,病毒進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種組織和體液。在發熱期血液內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熱後在奶、尿、口涎、眼淚、糞便等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病毒的致病力很強。二、流行病學口蹄疫能侵害多種動物,而以偶蹄獸最為易感。根據口蹄疫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家畜對口蹄疫最易感的是黃牛和氂牛;犏牛及水牛次之。而駱駝、綿羊、山羊、豬又次之。犢牛比成年牛易感,死亡率亦較高。人也能被感染發病。馬對口蹄疫具有極強的抵抗力。本病與一般傳染病不同的是它較易從一種動物傳到另一種動物。但在某些流行中強烈的感染牛、羊。新的流行地區發病率可達100%,老疫區發病率50%以上。口蹄疫的發生沒有嚴格的季節性,它可發生於一年的任何月份。口蹄疫病毒的傳染性很強,一經發生往往是流行性,其傳播既有蔓延式的,也有跳躍式的。三、症狀潛伏期一周左右。病狀與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較牛低,山羊多見於口腔,呈彌漫性口膜炎,水泡發生於硬齶和舌面。羔羊有時有出血性胃腸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四、病理變化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爛斑外,在咽喉、氣管、支氣管和前胃粘膜有時可發生圓形爛斑和潰瘍,上蓋有黑棕色痂塊。真胃和大小腸粘膜可見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重要診斷意義的是心肌病變。心包膜有彌散性及點狀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紋,所以一般稱為「虎斑心」。心臟松軟,似煮過的肉。由於心肌纖維的變性、壞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產物而使病畜致死。五、防治多年來,口蹄疫防制實踐中積累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搞群眾性的防疫運動,組織有關地區、部門的聯防協作,遵照「早、快、嚴、小」的原則,採取綜合性防疫措施。第三節 羊快疫一、病原 此病是由腐敗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以發病突然,死亡快,真胃出血、壞死為特徵。二、流行病學1、此病主要感染綿羊,山羊發病較少,以2歲以內和營養中等以上的羊發病較多。2、一般呈地方性流行。3、發生於秋季和早春季節。4、多發生在低窪、潮濕地區。5、一般經消化道感染。若經創傷感染,則發生惡性水腫。三、症狀常突然死亡。病程長的病羊離群卧地,不願走動,強迫行走時,表現虛弱,運動失調。腹部膨脹,有痛感,排糞困難,里急後重,有的排黑色稀糞。一般體溫不高,有的可升高到41。5℃,數小時內痙攣或昏迷而死。四、病變死後屍體迅速腐敗、膨脹,需及時剖檢。①真胃、十二指腸黏膜常有出血斑或彌漫性出血,黏膜下組織水腫,甚至壞死和潰瘍;②肝腫大似水煮狀,質脆;③膽囊腫大;④胸、腹腔與心包積液;⑤心內、外膜及腸道漿膜下出血,腸內容物充滿氣泡,黏膜出血等。 五、防治①此病的常發地區,可在流行前定期注射羊快疫、腸毒血症、猝狙、黑疫、羔羊痢疾五聯菌苗或羊快疫、猝狙、腸毒血症三聯菌苗,不論大、小羊,均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升,其免疫期前三者6個月,後者1年。②發生此病後,消除誘因,轉移牧場(地),有防治效果。同時,要及時隔離病羊,嚴禁屠宰和剝皮利用,屍體及排泄物深埋。被污染的圈舍和場地、用具,用3%的燒鹼溶液或2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③對病羊的同群羊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後,口服2%的硫酸銅,每隻100毫升。④對病程稍長的羊可用磺胺類和抗生素進行治療,最好結合強心補液。第四節 羊腸毒血症一、病原此病又稱軟腎病或類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引起綿羊發生的一種急性毒血症。此菌在羊的腸道大量繁殖,其所產生的毒素被機體吸收引起疾病。臨床上表現類似快疫,死後腎軟化。二、診斷要點1、流行性點①此病多發於2-12月齡肥胖的綿羊,山羊少見。②多呈散發。③此病發生常有明顯的季節性和條件性,在春末夏初、秋末和多雨季節,羊採食大量多汁嫩草、菜葉,收割農作物時過食大量精料等發生較多。2、主要症狀 最急性的往往在2-4小時內死亡,病肌肉顫抖,磨牙呻吟,流涎,倒地不起,四肢抽搐,頭向後仰。病程長者,表現沉鬱或昏睡,步態不穩,感覺過敏,有時興奮,可視黏膜蒼白,腹瀉,一般經1-3天在昏迷中死去。3、主要病變 小腸粘膜充血、出血、嚴重時整段腸壁呈紅色,俗稱「血腸子。死後腎軟如腦髓,腫囊腫大,胸腺出血,心包積液,肺出血、水腫。防治①在常發生此病的地區,定期用羊三聯苗或羊五聯苗進行預防接種(方法、劑量見羊快疫病)。②加強飼養管理,放牧時避免羊過食多汁嫩草,少喂菜根、菜葉等多汁飼料,夏季最好遠離青草萌芽地區放牧。③發現病羊應立即隔離,屍體和排泄物要進行妥善處理。其他羊只轉移牧場後,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對病程長的羊,可用抗生素或磺胺葯治療,並配合強心,鎮靜,有一定療效。第五節 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此病又稱「爛肺病」是由山羊狀霉形體(支原體)引起山羊發生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1、流行特點:①僅發生於山羊,3歲以下最易感染。②常呈地方性流行。③一年四委均可發生,主要見於冬季和早春枯草季節。④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感染。發病後,20天左右可波及全群。2、主要症狀:潛伏期5-20天。多呈急性,病初體溫升高,委頓,不吃、咳嗽,呼吸困難,流黏液性鼻液,觸診胸部疼痛;最後卧地不起,呼吸時頭頸伸直,窒息而死。病程7-10天。慢性者,長期咳嗽,流鼻液,消瘦。3、主要病變:胸腔積液,多為一側肺發生肝變,切面呈大理石樣,間質增寬,有的肺有胸膜粘連。4、鑒別診斷:應注意與山羊巴氏桿菌病相區別,必要時取肺與胸水做病原分離與鑒定。防治:1、預防 不從疫區引進山羊,引進山羊應隔離觀察1個月,健康羊才能混群。在疫區,可用山羊傳染性胸膜炎氫氧化鋁菌苗緊急接種,6月齡以下皮下注射3毫升,6月齡以上為5毫升,免疫產生期14天,免疫期1年。2、治療 ①九一四,小羊0.1-0.2克,大羊0.2-0.3克,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鹽水10毫升稀釋,緩慢靜脈注射,必要時隔3-5日再注射1次。②用洛美沙星、恩諾沙星、磺胺嘧啶鈉治療。治療的同時,應加強護理,注意對症療法。第六節 羊蟎病一、病原:此病又稱疥癬病,俗稱癩,是由疥蟎和癢蟎寄生於羊皮膚表面或皮內所引起的接觸性、慢性、寄生性皮膚病。二、流行病學:1、分布廣,全國各地均有流行,貴州省各地普遍存在。2、溫暖潮濕地區發病率高於高寒、乾燥地區。3、不分年齡大小均可感染 。4、有明顯的季節性,多發於秋末、科季和春初。三、症狀:劇氧,煩躁不安,皮膚增厚,脫毛,有的形成水皰或膿皰,破潰後形成痂皮。食慾減退、消瘦,嚴重時可引起死亡,尤其羊較為多見。四、預防:1、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有計劃地進行葯浴、噴霧或塗搽驅蟲。2、保持圈舍乾燥、通風。3、加強檢疫,對病畜及時治療。4、保持圈舍衛生,用20%的石灰水粉刷消毒。五、治療:①敵百蟲,以0.5%的敵百蟲溶液塗搽患部2—3次。②蠅毒靈,以0.05%的濃度塗搽、涮洗、噴霧、葯溶。③速滅菊酯,以0.1%的溶液葯浴。④害獲滅,牛、羊200微克/千克體重,皮下注射。⑤其他如倍特、蟎凈、速滅殺丁、林丹乳油、硫磺石灰合劑等有滿意的效果。
6、類風濕性關節炎 幫解決最大的困惱
1、烏龜肉250克、核桃仁100克。共煮熟服。用於慢性虛勞腰痛。 2、桑寄生20克、豬骨250克。同煮湯。一般腰痛均可食。 3、豬腰或羊腰1對,`黑豆100克、茴香3克、生薑9克。共煮熟,吃腰子和豆,喝湯,可常食。對你病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