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強直性脊柱炎(AS)患者從單純性外周關節炎開始發病,故此時特別需要與類風濕性關節炎(RA)進行鑒別,以准確診斷、及時發現、及早治療。1.典型的臨床特性不同:AS表現為少數或單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大關節為主,常伴有肌腱端炎;RA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反復發作的小關節炎。2.累及關節不同:AS以膝、髖、踝和肩關節居多,肘、手和足部小關節偶有受累,但全脊椎自下而上均可受累;RA發病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足趾等小關節最常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但不侵犯脊柱。3.好發人群不同:AS以男性居多;RA則多發於女性。4.關節炎症狀不同:AS首先侵犯骶髂關節,表現為反復發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間接性或兩側交替出現臀部疼痛。腰椎脊柱受累時,出現腰部活動受限,腰椎脊突有壓痛。病變後期,整個脊柱和下肢可變成強硬的弓形;RA表現為受累關節持續性腫脹和疼痛,晨僵常在1小時以上,不侵犯骶髂關節。
2、強直性脊柱炎都是關節疼
嚴重時渾身都疼。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 一般侵犯關節,脊柱。嚴重的累及內臟。早期西葯控制,需較長時間,要有耐心。另止痛葯只能止痛,不能控制本病發展。
3、1, 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區別?
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內,一直把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當作一個病。自從本世紀40年代發現血清類風濕因子及70年代發現HLA-B27和強直性脊柱炎密切相關以來,強直性脊柱炎才有可能從類風濕關節炎中區分出來。現已明確並得到公認,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個不同的獨立疾病,它們的主要區別點有:
①強直性脊柱炎男性多發而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居多。
②強直性脊柱炎無例外地有骶髂關節受累,類風濕關節炎則無。
③強直性脊柱炎為全脊柱自下而上地受累,而類風濕關節炎脊柱如受累,只侵犯頸椎。
④外周關節病變在強直性脊柱炎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大關節為主,而類風濕關節炎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四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
⑤強直性脊柱炎無類風濕關節炎所見的類風濕結節。
⑥強直性脊柱炎的血清類風濕因子一概陰性(不高於正常人群的陽性率),而類風濕關節炎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點60~90%。
⑦強直性脊柱炎以HLA-B27陽性居多,而類風濕關節炎則為HLA-DR4陽性。
4、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什麼是脊柱關節炎,如何治療
你好,強直性脊柱炎(AS),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症為主要症狀的疾病,與HLA-B27呈強關聯,病因尚不明確,是以脊柱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病,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變,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SpA),既往又稱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或脊柱關節病。是一組以脊柱和外周關節病為主,多系統受累的系統性炎性疾病。
治療上,大多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葯、抗風濕葯、生物制劑和康復訓練進行治療。
5、強直性脊柱炎分幾種?
強直性脊柱炎屬於風濕病范疇,是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中的一種。
研究表明,該病原因尚不很明確,以脊柱為主要病變的慢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彎腰、行走活動受限,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眼、肺、肌肉、骨骼的病變,也有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亂,所以又屬自身免疫性疾病。
⑴骶髂關節炎;
⑵腰椎病變;
⑶胸椎病變;
⑷頸椎病變;
⑸周圍關節病變。
AS病人多有關節病變,且絕大多數首先侵犯骶髂關節,以後上行發展至頸椎。少數病人先由頸椎或幾個脊柱段同時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圍關節,早期病變處關節有炎性疼痛,伴有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有僵硬感,晨起明顯;也可表現為夜間疼,經活動或服止痛劑緩解。隨著病情發展,關節疼痛減輕,而各脊柱段及關節活動受限和畸形,晚期整個脊柱和下肢變成強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葯物治療:據Gram和Husby 1992年報道治療AS的葯物可分為三類:①控制病情活動,影響病程進展的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適用於病情活動的AS,伴外周關節炎的AS和新近發現的AS。②非甾體抗炎葯 適用於夜間嚴重疼痛及僵硬病人,可在睡前服用。③鎮痛葯與肌松葯如鎮痛新、強痛啶肌舒平,常用於長期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葯無效者。
嚴重脊柱駝背畸形待病情穩定後可作矯正手術。http://www.a-hospital.com/w/%E5%BC%BA%E7%9B%B4%E6%80%A7%E8%84%8A%E6%9F%B1%E7%82%8E
中醫解說
強直性脊柱炎屬於中醫的"腎痹"、「痿痹」「骨痹」、「督脈病」。病因以「腎虛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滯經絡之----督脈」為主。 骨痹一名始見於《黃帝內經》,屬於「五體痹」之一。《素問-氣穴論》曰:「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簡單說來是由於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骨脈失養所致。
導致病因歸結如下:
(1)風濕寒邪外襲:由於久居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勞汗當風,衣著濕冷,或氣候劇變,冷熱交錯而致風濕寒之邪侵襲人體,注於經絡,留於關節,氣血痹阻而致本病。
(2)濕熱浸淫: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浸淫經脈,痹阻氣血,筋骨失養而致本病。
(3)瘀血阻絡:跌仆挫傷,損及腰背,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而致。
(4)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於中樞關節者以男性青年較多,發於周圍關節者以女性青年較多。 根據古書對骨痹的記載和現代臨床綜合分析,骨痹的病變位置在足少陰、足太陽、督脈等經絡循行。分上至項背,下達髖膝。病症特點為隱秘發病,病程長,時有急性發作。
6、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嗎?
在過去近100年的時間內,一直把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當作一個病。自從本世紀40年代發現血清類風濕因子及70年代發現HLA-B27和強直性脊柱炎密切相關以來,強直性脊柱炎才有可能從類風濕關節炎中區分出來。現已明確並得到公認,強直性脊柱炎和類風濕關節炎是兩個不同的獨立疾病,它們的主要區別點有:(1)強直性脊柱炎男性多發而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居多。 (2)強直性脊柱炎無例外地有骶髂關節受累,類風濕關節炎則無。 (3)強直性脊柱炎為全脊柱自下而上的受累,而類風濕關節炎脊柱如受累,只侵犯頸椎。 (4)外周關節病變在強直性脊柱炎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大關節為主,而類風濕關節炎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四肢大小關節均可受累。 (5)強直性脊柱炎無類風濕關節炎所見的類風濕結節。 (6)強直性脊柱炎的血清類風濕因子一概陰性(不高於正常人群的陽性率),而類風濕關節炎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佔60-90%。
7、診斷時如何鑒別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的發病主要與遺傳和環境因素相關,所以,一旦發病,一些病患可能會忽略。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曾一度被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變異,所以一些資料上稱其為「類風濕關節炎,中樞型」或「類風濕脊柱炎」。但後來,經專家的研究,證明其應其應從類風濕關節炎中分離出來,屬於脊柱關節炎的范疇。雖然,強直性脊柱炎的症狀多出現在骶髂關節處,但病患一般也分不清骶髂關節到底位於什麼部位,這個部位的疼痛是什麼樣子的。一些病患還是常常將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強直性關節炎混淆,那麼,這兩種疾病在診斷時,如何區別呢?骨科醫院的專家稱,強直性脊柱炎發病隱襲。患者會逐漸出現臀髖部或腰背部疼痛或發僵,尤以卧久(夜間)或坐久時明顯,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起立時腰部發僵明顯,但活動後減輕。有的患者感臀髖部劇痛,偶爾向周邊放射。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側呈間斷性,數月後疼痛多在雙側呈持續性。 【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疼痛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發生在腰、頸、胸段脊柱關節和韌帶以及骶髂關節炎症和骨化。疼痛位置包括腰部、下背部及腰骶部,90%以上患者都會出現腰背痛。大多是由腰骶關節炎引發腰背痛,也可能是外傷等其他外在原因導致,隨時間推移疼痛由腰部不斷上升,疼痛嚴重時,會延伸到髂嵴、恥骨聯合、雙鼠溪部、坐骨結節和大腿後方等部位。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疼痛診斷】 在強直性脊柱炎早期,單純以外周關節炎表現為主時特別需要與類風濕關節炎進行鑒別。①強直性脊柱炎在男性多發而類風濕關節炎女性居多。②強直性脊柱炎無一例外有骶髂關節受累,類風濕關節炎則很少有骶髂關節病變。③強直性脊柱炎為全脊柱自下而上地受累,而類風濕關節炎只侵犯頸椎。④外周關節炎在AS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且以下肢關節為主,並常伴有肌腱端炎;在類風濕關節炎則為多關節、對稱性和四肢大小關節均可發病。⑤強直性脊柱炎無類風濕關節炎可見的類風濕結節。⑥強直性脊柱炎的類風濕因子陰性,而類風濕關節炎的陽性率佔60%~95%。⑦強直性脊柱炎以HLA-B27陽性居多,而類風濕關節炎則與HLA-DR4相關。
8、是不是強直性脊椎炎?
疾病簡介
AS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古埃及即有關於本病的描述。1691年有了關於AS的正式病歷記錄,但它一直被認為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變異而被稱為「類風濕關節炎,中樞型」或「類風濕脊柱炎」。直到1973年人們發現了AS與HLA-B27相關,之後隨著對AS認識的不斷加深,使得AS從類風濕關節炎中分離出來,稱為脊柱關節炎的范疇。目前一般認為女性AS發病率較男性低,男女之比為(2~3): 1,女性外周關節受累、頸椎和上背部疼痛更為多見,臨床症狀較輕,預後良好。脊柱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是一組有著共同臨床特徵的疾病,既往稱為脊柱關節病或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包括AS、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炎性腸病性關節炎、幼年脊柱關節病以及未分化型脊柱關節病,該組疾病HLA-B27基因陽性率高,有家族聚集現象,累及中軸及以下肢為主的關節,有肌腱端炎及一些特徵性的關節外表現。這一組疾病都可能逐漸發展為AS。
臨床表現
好發群體
10~4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男性較女性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3):1。有陽性AS家族史者發病率更高。
疾病症狀
起病隱襲。患者逐漸出現臀髖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發僵,尤以卧久(夜間)或坐久時明顯,翻身困難,晨起或久坐起立時腰部發僵明顯,但活動後減輕。有的患者感臀髖部劇痛,偶爾向周邊放射。疾病早期疼痛多在一側呈間斷性,數月後疼痛多在雙側呈持續性。隨病情進展病變由骶髂關節向腰椎、胸頸椎發展,則出現相應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或脊柱畸形。據報道,我國患者中大約45%的患者是從外周關節炎開始發病。
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現外周關節病變,以膝、髖、踝和肩關節居多,肘及手和足小關節偶有受累。非對稱性、少數關節或單關節,及下肢大關節的關節炎為本病外周關節炎的特徵。我國患者除髖關節外,膝和其他關節的關節炎或關節痛多為暫時性,極少或幾乎不引起關節破壞和殘疾。髖關節受累佔38%~66%,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受限,屈曲孿縮及關節強直,其中大多數為雙側,而且94%的髖部症狀起於發病後頭5年內。發病年齡小,及以外周關節起病者易發生髖關節病變。
本病的全身表現一般不重,少數重症者有發熱、疲倦、消瘦、貧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末端病在本病常見。1/4的患者在病程中發生眼色素膜炎,單側或雙側交替,一般可自行緩解,反復發作可致視力障礙。神經系統症狀來自壓迫性脊神經炎或坐骨神經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脫位以及馬尾綜合征,後者可引起陽萎、夜間尿失禁、膀胱和直腸感覺遲鈍、踝反射消失。極少數患者出現肺上葉纖維化。有時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認為結核,也可因並發黴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劇。因主動脈根部局灶性中層壞死可引起主動脈環狀擴張以及主動脈瓣膜尖縮短變厚,從而導致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傳導障礙見於3.5%~10%的患者。強直性脊柱炎可並發IgA腎病和澱粉樣變性。
本病常累及青壯年,患者往往都處於學習、工作的重要階段,如果沒得到恰當的治療,造成學習、工作能力下降,甚至殘疾,對於患者會造成較大影響。本病在臨床上表現的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有的患者病情反復持續進展,1~2年內就可以出現明顯的脊柱強直以及駝背變形等,更有個別髖關節受累嚴重者會導致長期卧床;而有的患者亦可長期處於相對靜止狀態,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但是,發病年齡較小,髖關節受累較早,反復發作虹膜睫狀體炎和繼發性澱粉樣變性,診斷延遲,治療不及時和不合理,以及不堅持長期功能鍛煉者預後差。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希望樓主最好是不要是這種病,最後祝你早日康復吧。
9、如何鑒別強直性脊柱炎和骨關節炎
強直性脊柱炎和骨關節炎均可累及脊柱和外周關節,但兩者在臨床症狀及X線檢查有不同之處,故比較容易鑒別兩者。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患者逐漸出現臀髖部或腰背部疼痛和(或)發僵,尤以久卧久坐時明顯。病變初期疼痛多位於一側呈間斷性,數月後多在雙側呈對稱性。晨起或久坐站立時腰部發僵明顯,但活動後減輕。有的患者臀髖部有劇痛感,偶向周邊放射。隨病情的發展,可累及腰椎、胸椎,繼而出現相應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或脊柱畸形;大部分患者在病初或病程發展中出現外周關節病變,以膝、踝、髖和肩關節多見,表現為局部疼痛、活動受限、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常伴有全身症狀,可出現發熱、貧血、消瘦或其他器官受累,如眼色素膜炎、跟腱炎等;X線檢查可見關節邊緣模糊,晚期出現骨性融合。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以手的指關節、肘、膝、肩關節及脊柱最易受累。受累關節以疼痛和壓痛為主,活動時關節有摩擦音,嚴重者可發生關節畸形。可出現明顯的晨僵現象,但一般不超過半個小時。頸椎或脊柱病變可引起神經受壓或刺激症狀。一般無全身症狀,不會出現關節強直及肌肉萎縮;X線顯示骨贅生成和椎間隙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