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身性骨關節炎 有什麼根治的方法
全身關節或少數關節患骨性關節炎時,認為是一種良性疾病。大多數退變性關節病都累及許多關節,逐漸加重,屬相對的非致殘性疾病。病人多因全身關節酸痛、僵硬或單關節的急性疼痛發作而就診。非手術療法是為了達到阻止病情發展,減輕關節疼痛和僵硬,預防關節畸形,以及改善關節運動和穩定。
個別骨性關節炎,為單關節進展性疾病,關節功能因疼痛而嚴重喪失,運動受限,關節畸形和關節內紊亂,則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2、全身性骨性關節炎,是不是很嚴重的病症
全身性骨關節炎不是很嚴重的病、但要引起重視、早吃維固力、黃盒的、吃高蛋白的食物如魚、雞蛋、瘦肉,
3、全身骨骼增大是什麼病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症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症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於緊張,只有出現症狀且症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症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4、全身關節遊走性疼痛是什麼病?
建議您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風濕在醫學上是指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風濕性疾病則指一大類病因各不相同但共同點為累及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包括肌、韌帶、滑囊、筋膜的疾病。關節病變有疼痛外尚伴有腫脹和活動障礙,呈發作與緩解交替的慢性病程。由於患者的血液循環不通暢,導致肌肉或者組織所需要的營養無法通過血液循環來輸送,致使患者肌肉缺少營養而加速老化變得僵硬,嚴重的會導致患者肌肉和血管萎縮,部分患者且可出現關節致殘和內臟功能衰竭。
葯物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淄體抗炎葯 此類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等。
2.慢作用抗風濕葯 此類葯物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3.細胞毒葯物 此類葯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癒疾病只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
其他治療如GS骨研素。中葯方面可用葯貼輔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者,可以同時服用西葯維生素B1(每次20mg、每日3次)和GS骨研素綜合治療GS骨研素30天修復軟骨,強效促進關節滑膜正常分泌,選擇性的分解異常增生骨垢,祛除風濕性關節炎,修復軟骨組織。60天營養骨骼,形成軟骨保護層,恢復韌帶彈性,增強肌腱伸縮力、提高關節抗磨性,康復不易復發,從根本上治癒風濕性關節炎!打通骨內血氧通路,見效更快,治療更徹底,解決增生的深層病源與治療難題。修復骨膜細胞的超活性物質ST歧化酶,直接識別並糾正變性軟骨細胞,修復損傷、壞死的骨膜與骨皮質再生活性,恢復和提高其原有生理機能,逐步打通和聯接內外兩個循環網,恢復增生軟骨部位的血氧供應,使因缺血缺氧而變異的軟骨細胞恢復原來的生理活性與形態。骨刺剋星棗酸性骨康因子,透髓吸收後層層包裹侵蝕鹼性骨刺,當酸性比例大於鹼性時,風濕性關節炎自然減輕,實現了根治風濕性關節炎。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5、全身關節疼痛是什麼原因?怎麼緩解這種症狀
手關節疼痛原因有什麼?
一:類風濕關節炎
常為手指的近端指關節受累,有晨僵現象,表現為早晨手指發僵、握拳困難,往往持續1個小時以上,活動後可減輕,一般為多個關節痛、常為對稱性、遊走性的特點。做化驗和X線檢查顯示有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女性較為多見。關節症狀反復發作,長期下去會導致手關節變形。
二: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由組織變性及積累性勞損引起,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該病多見於肥胖超重的中老年人,最常發病的部位是膝、手指、頸、腰椎等處,症狀主要為關節疼痛、僵硬(經輕微活動後會覺疼痛減輕),重者可出現關節腫脹、肌肉萎縮等。
三:痛風性關節炎
典型發作起病急驟,多因午夜足痛驚醒,最易累及大腳趾關節,其次為足背(跗)踝、膝、指、腕、肘等關節,90%為單一關節,偶爾有雙側或多關節受累,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出現明顯紅腫熱痛,局部不能忍受被單覆蓋或周圍震動,多數患者無全身症狀,少數可伴有頭痛,輕度發熱、白細胞升高,血沉增快,發作常呈自限性,數小時,數周自然緩解,局部可有本病特有的脫屑和瘙癢表現,緩解可為數月、數年、乃至終生。
痛風石及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是痛風特徵性損害,多發於耳廓,也可見於第一拇指、指關節等處,小的像芝麻,大的如雞蛋,此結節引起輕度慢性炎症反應,組織破壞。
四:寒濕或勞傷
手關節疼痛也可能是由寒濕或勞傷(如腱鞘炎等)引起的一般性關節疼痛。長時間從事手指工作的人較常罹患的腱鞘炎,由於肌腱摩擦而造成腱鞘發炎,產生疼痛。這類手關節疼痛在適當休息加調理之後可以痊癒。
怎麼做緩解手關節疼痛
1. 握拳頭
首先五指伸展完全展開手掌,接著緩緩的將手指彎曲握拳,拇指握在外面。整個動作盡量輕柔,不需要使勁握拳攥緊拳頭。接著將拳頭展開到五指完全伸展。做 10 次,換右手重復相同的動作。
2. 屈手指
把手伸直,伸展手掌,完全展開五指。接著屈指,將拇指向掌心彎曲,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鍾,然後伸直拇指。接著按相同動作依次做餘下四指。完成後換另一手重復一次。
3. 拇指彎曲
將手伸直,手掌攤開,五指保持伸展姿勢。接著像掌心方向屈曲拇指,同時用拇指去接觸小指指跟部。如果不能碰到小指跟部,別擔心,只要盡力向這個方向屈指即可。保持這個動作 1 到 2 秒鍾,再伸展拇指,恢復原位。另一手重復相同的動作。
4. 捏個圓
先伸展手掌,接著把手捏成圓形,五指盡量彎曲,互相接觸。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鍾,然後充分伸展手指。重復這個動作,每隻手各重復幾次。
5. 豎拇指
把手掌立在桌面上,大拇指向上伸展,垂直於桌面,其餘四指向掌心彎曲。保持這個動作幾秒鍾,然後放鬆,將手伸展開來。重復 10 次後換另一手。
6. 提指操
手掌攤開,掌心向下,將手平放在桌面上。從拇指開始,將手指向手背方向屈指。保持屈指的動作一到兩秒鍾,然後將手指放下,如法其餘四指依次做相同動作。換另一手重復相同的動作。
7. 腕拉伸
把胳膊向前伸直,接著向下曲腕,使指尖向下,掌心面向身體的前面。用另一手按壓掌背,腕關節和前臂都會有拉伸感,然後保持這個姿勢幾秒鍾,重復十次。換另一手重復相同的動作。
養成習慣每天都練習這些動作對緩解手關節疼痛有一定效果。不過,一旦關節僵硬或疼痛加重,導致無法完成這些動作時,就要盡快去看醫生了。
6、全身性骨性關節炎,請問怎麼了
全身關節或少數關節患骨性關節炎時,認為是一百種良性疾病。大多數退變性關節度病都累及許多關節,逐漸加重,屬相對的非致殘性疾病。病人常常出現全專身關節酸痛、僵硬或單關節的急性疼痛等。全身性骨關節炎病情復雜屬,建議還是及時的到骨科採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