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是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外表現的常見症狀,發生率約為16%-65%,貧血的程度和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與否有關。典型的類風濕關節炎的貧血是慢性病性貧血,一般為輕度至中度的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也有部分為低色素性和小細胞性貧血。在類風濕關節炎的貧血中,缺鐵性貧血約佔25%,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鐵代謝障礙有關,類風濕關節炎伴缺鐵性貧血與慢性病性貧血不易區別。慢性病性貧血占類風濕關節炎的大部分,原因尚不清,可能與以下3方面有關: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動員貼障礙,使鐵的利用率下降;②紅細胞壽命縮短;③骨髓對貧血反應不足,造血沒有相應增加。類風濕關節炎的貧血一般不嚴重,如較重應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或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貧血的治療有賴於徹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一般對鐵劑、葉酸或維生素B12反應不好,除非有證據表明屬缺鐵性貧血。鐵劑不能長期應用,因大劑量鐵劑可使關節症狀加重。更全面更專業的知識可以關注「朗生關愛俱樂部」微信號。是一個風濕公益組織舉辦的微信號,裡面有很多權威專家的講課及最新風濕資訊。
2、類風濕關節炎和貧血有什麼關系
首先要告訴廣大患者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會引起貧血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有很多,下面,讓我們的專家逐一來介紹。
貧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外表現的常見症狀。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貧血是慢性病性貧血,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很多,程度也有所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鐵代謝障礙有關,類風濕關節炎伴缺鐵性貧血與慢性病性貧血不易區別。慢性病性貧血占類風濕關節炎的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很可能與紅細胞壽命縮短;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動員鐵障礙,使鐵的利用率下降;骨髓對貧血反應不足,造血沒有相應增加等有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貧血一般不嚴重,如較重應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或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貧血的治療有賴於徹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一般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恢復治療。而更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有待專家進一步的研究。
因此,我們現在知道貧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系了,更知道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貧血的原因。所以,我們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同時也要關注貧血。
3、中葯『獨活寄生湯』 適合單腎婦女服用么,症狀『貧血,心悸氣短,風濕關節炎,手指關節稍有變形,手指回
?
4、我們身體里的益生菌與健康、貧血、關節疼痛有哪些關系?
1、改善貧血症狀。益生菌幫助鐵吸收的方法之一是產生酸,這可以增加鐵的溶解度。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乳球菌、鏈球菌和一些芽孢桿菌可以做到這一點。益生菌幫助鐵吸收的另一種方式是分解食物中的抗營養物質,如植酸,因為植酸會與鐵結合成不能被人體利用的形式,分解植酸的益生菌可以提高鐵的利用率。益生菌幫助人體鐵需求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保持胃腸道的屏障功能和保護胃腸道中儲存和釋放鐵的細胞,以此預防潰瘍,防止鐵通過血液流失。
2、緩解關節疼痛。服用消炎葯能夠幫助緩解炎症和疼痛,但它們並不解決骨關節炎最初發生的基本原因。減肥,戒煙戒酒,富含蔬菜的飲食,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等補充劑,服用益生菌都能夠幫助緩解關節疼痛。腸道中因為病原體感染以及其它腸道問題所產生的炎性化學物質,會攻擊關節中的骨膠原,引起炎症和疼痛。補充益生菌改善腸道健康有益於降低這些炎性化學物質對骨關節的侵害。
3、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關節病變為主。這表明由於免疫系統的不平衡,免疫系統會對自己的組織進行錯誤攻擊。由於70%-80%人體免疫系統在胃腸道,補充益生菌能夠適當平衡我們的免疫系統。對特定益生菌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益生菌菌株可以顯著降低參與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躍度評分。
益生菌並不是葯物。它們不用於治療任何的疾病,無論是身體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益生菌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種有效補充。同時,還應注意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充分的鍛煉、充足的睡眠和避免任何損害腸道菌群的行為。
5、關節痛 和貧血 是怎麼回事啊
關節痛屬於關節軟骨的自然損傷和老化現象。軟骨是沿著關節排列的物質,它能防止骨頭末端互相磨擦在一起,並且讓關節在充滿關節液的狀態下自由移動。當人年歲漸老,人體的軟骨被磨損,骨頭就暴露了,手指、膝蓋、脖頸
關節示意圖
等處的關節和關節靠在一起活動磨擦時就疼痛、腫脹、僵硬(晨僵)、有響聲了。另外,隨著身體的逐漸老化,身體自身產生II型骨膠質(膠原蛋白)及葡萄糖氨基聚糖的能力也不斷下降,只有直接補充II型骨膠質(膠原蛋白)和鈣,才能不斷復原、重建、再生關節軟骨組織和結蒂組織,防止其退化,保持其完整性,重建骨精華使關節不再因活動摩擦而疼痛。[1]主要症狀 關節痛表現為主要由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外傷、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以及發熱性疾病等致關節疼痛、紅腫、炎症和活動受阻、功能受限。輕者因疼痛影響活動與睡眠,重者嚴重影響勞動與生活料理。以上引起關節痛的疾病,多侵犯、累及或損傷到膝、髓、肩、肘、腕、踝關節,也有影響到指、趾關節的,無論哪個關節受累,均給病者帶來疼痛之苦。[6] 常見的關節痛,凡風濕性的多呈遊走性,有的有輕度紅腫;如果治療不及時,常常侵犯心臟,後期發展成風濕性心臟病;凡類風濕性的,以手、腕、踝、趾關節受累最多,發病關節處紅、腫、熱、痛明顯,發展至晚期則造成關節變形、僵直至活動嚴重障礙。發病年齡多在20~45 歲,女性比男性高3倍;凡因外傷(扭、挫、跌、打、碰等)撞擊於關節者,輕者皮膚紅腫,重者可致韌帶撕裂、關節脫位甚或骨折、破裂,這種傷損均可帶給傷者以嚴重的關節痛;凡全身性發熱、感染或結締組織性疾病,都可累及、影響到關節,常致關節與肌肉疼痛。風濕性關節痛,均有止痛、消腫、活血作用。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767161.htm
貧血(anaemia)是指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但由於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的測定技術比較復雜,所以臨床上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於患者同年齡組、同性別和同地區的正常標准。國內的正常標准比國外的標准略低。沿海和平原地區,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如低於12.5g/dl,成年女子的血紅蛋白低於11.0g/dl,可以認為有貧血。12歲以下兒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紅蛋白正常值約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無明顯差別。海拔高的地區一般要高些。
參考資料http://ke.baidu.com/view/88997.htm
6、貧血風濕因子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晚期可強直和畸形,功能嚴重受損。我國發病率0.4%—1.0%,80%患者發病年齡在20—45歲,男女之比為1:2.4。[病因]1、感染:多種致病原如支原體,EB病毒等,可能與發病有關。2、遺傳:該病有家許聚集現象,HLADR4、DR1型發病率增高。3、雌激素可能與發病有關。4、受寒、受潮、勞累、營養不良、外傷、精神刺激可誘發本病。[病理]RA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和類風濕血管炎(包括類風濕結節)。[診斷](一)臨床表現1、一般症狀:常緩慢起病,有乏力、納差、體重減輕及低熱等。2、關節表現:(1)最常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為主的對稱性、多關節、小關節腫瘤、活動受限,指關節呈梭形腫脹,晚期可畸形。(2)晨僵:持續時間常與病情活動程度一些。3、關節外表現:(1)類風濕結節:見於關節降突部位,單個或多個,數毫米至數厘米大小,持續數月至數年,是病情活動的表現。(2)系統性表現:部分患者病情活動時有胸膜炎、間質性肺炎、心包炎、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大等。(二)實驗室檢查1、一般檢查:輕、中度貧血,活動期血沉加快。2、免疫學檢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2)抗核抗體10%—20%陽性。(3)類風濕因子80%陽性。(4)C反應蛋白增高。3、滑液檢查:半透明或不透明,黃色,粘度差,細胞數5萬—10萬/ml,中性粒細胞佔50%—90%,類風濕因子陽性,有時可見類風濕細胞。(三)特殊檢查X線:早期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後期關節軟骨破壞、侵蝕、關節間隙狹窄、強直和畸形。(四)類風濕關節炎特殊類型1、青少年型類風濕關節炎:全身型發病佔20%,表現為起病急驟,高熱,關節腫痛,一過性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血培養陽性,抗生素無效,腎上腺皮質激素有效。多關節型約佔45%與成人RA相似。少關節炎型佔40%,受累關節數≤4個,多發於膝、踝和肘關節,眼部病變多,如虹膜睫狀體炎等。2、Felty(費耳提)綜合征:發病率約佔1%,類風濕關節炎表現伴有脾臟腫大及粒細胞減少。(五)診斷標准1、晨僵至少1小時,≥6周;2、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6周;3、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腫,≥6周;4、對稱性關節腫,≥6周;5、皮下結節;6、手X線像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及關節腔隙狹窄);7、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過5%陽性)。以上7項中有4項陽性者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六)鑒別診斷1、強直性脊柱炎:①多見於青少年男性患者。②以骶髂關節、腰椎病變為主。③X線示骶髂關節炎,晚期腰椎呈竹節樣變。④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2、風濕性關節炎:①發病前常有鏈球菌感染史。②遊走性大關節炎。③心臟常受累。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⑤阿司匹林療效較好。3、系統性紅斑狼瘡:①有系統性病變如漿膜炎、蛋白尿等。②有皮疹如蝶形紅斑、盤狀紅斑、光過敏等。③抗Sm抗體、抗ds-DNA抗體陽性。[治療]治療目的:控制炎症,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進展,防止關節破壞和畸形,保持關節功能。(一)葯物治療1、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任選1種。萘普生0.2—0.4g,每日2—3次;或芬必得0.2g,每日2次;或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等。2、糖皮質激素:NSAIDs療效差的病人短期加用潑尼松5—10mg,每日1次;對重症RA患者,如有嚴重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高熱等,可短期使用中至大劑量潑尼松或地塞米松。3、慢作用抗風濕葯(DMARDs):(1)甲氨蝶呤(MTX):口服或靜脈注射10—15mg每周1次;連續6個月以上。(2)瑞得(金諾芬):3mg,每日2次。(3)柳氮磺胺吡啶:開始每天0.25g,逐漸加量至0.75g,每日3次。(4)青黴胺:第1個月0.25g,每日1次;無效時逐月加0.25g/d,至0.25g,每日3次。(5)雷公藤多甙式:10—20mg,每日3次。4、治療方案:NSAID(和潑尼松)與DMARDs合用,療效不佳時可2—3種DMARDs合用。(二)手術治療1、滑膜切除:葯物療效不佳時選用。2、關節成形術或人工節置換術:晚期關節畸形、強直、功能嚴重障礙時可施行。(三)特殊治療血漿置換術:重症RA如有嚴重血管炎等,或葯物療效欠佳,可輔以血漿置換術。(四)對症治療急性期休息、關節制動,恢復期關節功能鍛煉,葯物療法。[預後]80%—90%患者病情緩解,10%—20%致殘,少數患者因系統性血管炎等重症RA或並發感染等死亡。
7、類風濕病人為什麼會經常貧血?
你好!貧血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外表現的最常見的一種,發病率約為16%~65%,差異是因為病例選擇不同和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及貧血的標准不一致,比如住院病人就要比門診病人的貧血發生率高。
類風濕性關節炎貧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活動程度相關,嚴重的進展期類風濕性關節炎容易合並貧血。某些患者,貧血可以稱為首發症狀,以後再出現關節炎症。
貧血的糾正依賴於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情發展。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貧血往往不太嚴重,且不再進展,極少需要輸血。由於鐵劑對此種貧血的血紅蛋白增加有限,且在大劑量給鐵劑時,有使關節症狀加重之虞,一般不主張常規補充鐵劑。
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貧血屬於慢性疾病性貧血,一般為輕中度正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有的低色素性、小細胞性為主要類型。小細胞的增多不如缺鐵性貧血那樣明顯,但是約1/4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中合並的其他類型貧血有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這些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免疫功能缺陷直接有關。偶爾可見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而且葉酸缺乏較維生素B12缺乏更為常見。
合肥市黃山路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