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腳腿發麻是大病徵兆嗎?
手腳發麻一般都是由於人體的運動神經系統受損引起發病現象,手腳發麻或麻木一般都是由於其它的原發病所引起的,中風偏灘、糖尿病、骨關節病、神經炎、頸椎病、腰椎病是常見的手腳發麻的原發病。
手腳發麻實際在中醫病症范疇稱為痹症,是由風、寒、濕、邪毒氣侵入體內的一種重要信號,當邪毒氣侵入五臟六 腑之前,第一感覺是手腳發麻,四肢酸脹、沉、痛、有針刺感,這就是經絡受阻發出的信號,也是人體防禦的最後防線,如不及時治療,經絡受損,從而破壞了人體神經傳導功能系統,造成神經壞死,最終發生中風、偏癱、 心梗、腦梗、糖尿病壞疽,抱憾終生。
2、足跟痛是什麼原因造成?
足跟痛(painful heel)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又稱腳跟痛。是由於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常見的為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行走者,長期、慢性輕傷引起。側位X 射線片顯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治療可採用手術、理療及葯物等方法。
3、Whipple綜合征的影像學表現是怎樣的?
【別名】腸原性脂肪營養不良;腸脂肪肉芽腫病;脂肪痢;關節、心包病;腸道脂質代謝障礙綜合征;噬脂性腸道肉芽腫病;腸源性脂肪代謝障礙綜合征;小腸脂肪營養不良症;Whipple病;小腸脂肪萎縮症;肉芽腫性脂肪消耗病;腸性多發性肉芽腫。本徵是一種少見的全身性疾病,由於小腸黏膜、腸系膜淋巴結以及其他組織器官內含糖蛋白的巨噬細胞浸潤,導致脂肪瀉、遊走性關節痛、體重減輕、皮膚色素沉著、貧血及淋巴結腫大。1907年,Whipple通過一例屍檢提出本徵,稱為腸道脂質代謝障礙。
【病因病理】病因不明。電鏡研究發現小腸、中樞神經系統、關節、肺及心臟等受累組織中的細胞內或細胞外存在一種桿菌,稱為Whipple桿菌,用抗生素後消失,因此認為本病與感染有關。目前認為是Whipple桿菌經口侵入機體後,侵犯全身各個臟器。在小腸,Whipple桿菌通過淋巴系統進入腸管然後在固有層繁殖,從而侵犯小腸絨毛及毛細血管。但尚未培養出Whipple桿菌,也未製成動物模型。病理上腸壁增厚,散發分布的白斑一空腸壁有大量PAS陽性反應的巨噬細胞浸潤。腸系膜淋巴腺腫大,黏膜尚柔軟,但絨毛增粗呈杵狀。
【臨床表現】好發於30-60歲男性,無陽性家族史。主要症狀為遊走性關節炎、體重下降、腹痛、腹瀉、低熱、多發性漿膜炎等。關節炎佔60-90%,可在腹部症狀前數年至10年發生,呈遊走性,大小關節皆可受累,但以膝和踝關節受累最多見,無關節畸形。腹瀉每天5-10次,稀薄有惡臭的脂肪瀉,伴有定位模糊的腹痛及腹脹,逐漸伴有體重減輕、乏力及各種營養缺乏症,嚴重者有低蛋白血症和全身水腫。當有咳嗽和胸痛時,可能伴有肺門淋巴結病和胸膜滲出液,全身皮膚常有色素沉著,晚期可有持續高熱。部分患者出現心包炎、心內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包括記憶喪失、痴呆、嗜睡、昏迷和視覺障礙等。查體可有消瘦,杵狀指,皮膚色素沉著,全身淋巴結腫大,質硬、無壓痛,關節紅、腫、熱、痛。
【影像學表現】
消化系統表現X線表現無特異性,可見鋇餐通過小腸時間延長,全部小腸腸管擴張、黏膜皺襞腫脹增厚,以空回腸為著;或腸管呈分節狀、團塊狀,鋇劑呈節段性分布。腹膜後淋巴結腫大可壓迫腸管移位。CT、MRI檢查可見腹膜後淋巴結腫大。
胸部表現多數病例伴有胸腔積液,一般中-少量,部分病例伴有心包積液、肺門及縱隔淋巴結增大。
中樞神經系統表現CT表現為大腦皮質、皮質下區多發性低密度影,呈斑片狀或環狀增強,無明顯佔位效應及周圍水腫。有時呈孤立腫塊。MRI表現與神經病理學改變有良好相關,這些病變包括肉芽腫性灰質腦炎或全腦炎,累及終腦的基底部、下丘腦核、丘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和腦橋被蓋。在疾病的不同階段,MRl顯示的異常信號的范圍和程度不同,最初於T1WI顯示為很低信號區,於T2WI和PDWI為高信號區,周圍幾乎無水腫,而於T1WI增強掃描輕度邊緣增強。後期MRI顯示腦萎縮以及因膠質增生導致導水管狹窄而引起的腦積水。多發性腫塊病變很少見,通常在T1Wl呈低信號,T2Wl呈高信號,注射釓造影劑後可增強。
骨關節系統表現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類似,但一般骶髂關節呈硬化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