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27陰性、骶髂關節炎2級,腰不痛,類風濕因子陽性(正常0-20),血沉16(正常值0-20)是強直性脊柱炎嗎
強直性脊柱炎症狀:
(1)一般症狀,發病年齡10-40歲,以20-30歲為高峰,早期有低熱,乏力,消瘦等
(2)關節症狀早期症狀常為腰骶痛或不適,也可為臀部,腹股溝酸痛,可向下肢放散,症狀加重並出現背痛和晨僵等,症狀在靜止,休息時加重,活動後可以減輕,夜間痛可影響睡眠反復發作,典型表現:腰背痛,腰椎各方向活動受限和胸廓活動度減少,後期表現為脊柱強直,胸肋連接融合,胸廓變硬,嚴重骨質疏鬆,骨折。非對稱性,50%以外周關節炎為首發症狀
(3)關節外表現:虹膜炎或葡萄膜炎,肺上葉纖維化,升主動脈根和主動脈瓣病變,IgA腎病,腎澱粉樣變,心血管,神經系統
(4)幼年型強制性脊柱炎,16以下
姜德訓主任提示:主要10~40歲,平均發病年齡為25歲。男性較女性多見,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3):1。有陽性AS家族史者發病率更高。雖然血小板升高、貧血、血沉增快和C反應蛋白升高都可能是AS病情活動導致,但尚有一部分AS患者臨床上腰背痛等症狀較明顯但上述指標正常。AS類風濕因子一般為陰性,免疫球蛋白可輕度升高。HLA-B27基因對於診斷AS起一定輔助作用,我國AS患者的HLA-B27的陽性率為90%左右,而我國正常人群的HLA-B27陽性率為6%~8%,大約80%的HLA-B27陽性者並不發生AS,大約10%的AS患者為HLA-B27陰性。
從病人描述上看類風濕因子有點高,其他都正常,但從關節病變分期:
1期:可疑或輕微的骶髂關節炎
2期:輕度骶髂關節炎(關節邊緣模糊,近關節區域硬化,關節間隙輕度變窄
3期:中度骶髂關節炎(關節邊緣明顯模糊,近關節區域硬化,關節間隙明顯變窄,骨質破壞明顯
4期:骶髂關節融合或完全強直,伴或不伴硬化
這來看已經進入第三期,建議盡快到醫院根據診斷標准做一下完善的檢查然後確診,參與正規的治療。洛索洛芬屬於非甾體抗炎葯,該類葯物具有抗炎、抗風濕、止痛、退熱和抗凝血等作用,在臨床上廣泛用於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種發熱和各種疼痛症狀的緩解。所以可以緩解下病情。
2、強直性脊柱炎 HLA-B27 陽性會變成陰性嗎?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簡稱AS) 又名類風濕脊柱炎。本病為脊柱各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的侵襲性炎症。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後由於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椎、胸椎和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鬆破壞、韌帶骨化,終致脊柱強直或駝背固定。主要症狀為發病部位疼痛,活動受限。是一種病因不明的常見病。
參考資料:
強直性脊柱炎
症狀:
起病緩慢,全身症狀輕微,早期可有倦怠,體征減輕,或有惡心、發熱等。逐漸出現下腰部疼痛,肌肉痙攣及僵硬,休息後症狀往往加重,活動後減輕。以後逐漸出現典型的骶髂關節疼,並呈上行性累及脊柱,受累部位疼痛、壓痛、僵硬、活動受限,並逐漸出現屈曲畸形,陰天或勞累後症狀加生,遇暖或休息後減輕。常有復發性虹膜炎並存,部分患者可出現坐骨神經痛。病變若波及肋椎關節,還可出現呼吸時胸部擴張受限或喪失以及肋間神經痛等。
晚期患者脊柱強直在畸形位,頸腰部不能旋轉,側視時必須轉動全身,可出現嚴重的駝背畸形,不能前視。病變有時也可波及髖膝關節,髖關節受累時,呈搖擺步態。隨著受累部位的骨性強直,疼痛等症狀逐漸消失,而遺留終生畸形。
什麼是強直性脊柱炎?
3、今年32歲,女,1.DR報告顯示:兩側骶髂關節面密度增高;2.CT顯示:L3-S1椎間盤未見明顯異常;3.HLA-B27顯示陰性,
什麼是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通常見於20~40歲女性,患者復發性下腰痛,有時可向下放射至兩側臀部和大腿,但不是根性疼痛,下腰活動時可加重症狀,常有近期分娩史。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目前並非十分明確,但與下列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1.骶髂關節是負責將腰部以上的重量轉運於下肢的主要關節,由於骶髂關節長期受到持續性壓力而緻密。
2.婦女妊娠、分娩可能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3.與椎體骨骺炎有關,曾有報道本病與椎體骨骺炎二者共存在的病例。
4.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局部外傷等因素有關。
5.骶髂關節附近骨質血液供應障礙,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診斷
1.臨床表現 下腰部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或恥骨聯合處疼痛,並可向臀部、股後部放射,疼痛一般均較輕。女性病員往往可因月經周期、妊娠次數的增多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但無夜痛徵象,腰部運動基本不受限制。也有個別病人可毫無自覺症狀,只是由於其它原因在X線照片檢查中偶爾發現。
2.臨床檢查 在骶髂關節附近或病變部位有局限性的壓痛點,局部的肌肉痙攣。腰部運動、直腿抬高試驗 「4」字試驗等均基本正常。
3.X線所見 主要表現為髂骨耳狀面結構不清,骨質呈均勻性密度增高,其內緣以骶髂關節為界,並不侵犯關節面,其外緣構成清晰的直線或弧線,將病變部骨質硬化區構成各種不同的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角形、新月形、梨形三種。病變范圍大部侵及耳狀面的全部或上、下2/3部。大多為雙側病變,病變大小、形狀可不對稱,少數為單側性。若病變在腰椎,可見腰椎椎體前上角骨質密度增高,椎間隙清晰無變化。
4.診斷依據 青年婦女,慢性持續性的下腰疼痛,反復發作,伴周期性改變,尤以產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者,應疑為本病,但對本病的最後診斷還是依靠X線檢查方能確診。
**鑒別診斷
1.結核性骶髂關節炎 多為單側性發病,一般症狀輕而不顯著,當行走、上樓、久坐、平卧翻身等動作而疼痛加劇,潮熱、夜間盜汗、易疲勞等全身中毒症狀。X線檢查可明確鑒別,結核性骶髂關節炎可見關節間隙模糊、骨質破壞、吸收、有大小不等的鈣化物等。
2.強直性骶髂關節炎 下腰部疼痛,有僵硬感,並有向上逐步蔓延的趨勢。二者的鑒別,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強直性骶髂關節炎早中期X線可見骶髂關節下部間隙模糊,關節面不整齊呈鋸齒狀。晚期X線可見骨小梁穿過關節間隙,關節間隙消失,形成骨性強直。
3.骶髂關節低毒感染 病程緩慢,局部疼痛,可有不規則的低熱,X線可見關節間隙有狹窄,關節面不夠整齊。實驗室檢查可見血白細胞增高,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4.骶髂關節轉移性腫瘤 有其它器官腫瘤的病史,局部疼痛,而且有明顯的壓痛,病程長者,可出現惡液質。X線檢查:局部有不規則、邊界不清的結節樣或片狀樣緻密影。若能找到原發病灶則診斷更為肯定
**治療方法的選擇
本病的治療以中葯內治法為首選。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邪通絡,既可治標,亦可治本,是本病的主要療法。但一般在臨床上,有條件時可與針灸療法或中葯離子導入療法相配合,針灸療法活血祛邪,通絡止痛,中葯離子導入療法兼中葯外治法與直流電的作用於一體,將葯物直接作用於骶髂關節部位,有較好的溫經止痛的作用。若患者腰骶關節處有局限性壓痛,或有條索狀物,或出現向一側活動疼痛加劇,使用推拿療法則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西醫治療
本病在治療中,盡可能避免站立負重工作,以減輕骶髂關節的受壓,局部保暖,以增強組織代謝,卧硬板床。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康復治療
本病多源於女子產後失血、失養,或感受外邪所致,本病臨床治癒後,使用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以治其本,是本病康復治療的的主要方法和目的。在治療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補益之劑時,一要注意少量配伍一些理氣活血之劑,使補而不膩,免礙脾胃;二是要對邪氣留存的情況掌握清,有瘀、邪存留者尚需化瘀、祛邪,否則有閉門留寇之弊。但化瘀祛邪時,又當注意化瘀以活血為主,不可濫用逐瘀之劑,祛邪不可過用溫燥之品,以免耗血傷陰。
2.根據病情可以與針灸療法、推拿等療法相伍用。針灸療法要注意手法,以補法為主,選穴少而精當,可針灸並用;推拿療法要注意手法輕柔,以舒筋活血為要。
3.必要時,可使用支架保護,避免腰骶部的損傷。
4.以休息為主,避免長久站立及過重的體力勞動,注意局部的保暖。
5.有條件是可採用溫泉浴療法,對本病的康復有積極的治療意義。使用溫泉浴時,要注意水溫,保持在37℃~42℃之間,不宜過高,每次浸浴時間20~30分鍾,不宜過長,15天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
本病多見於產後婦女。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應側重以下幾點:
1.防止產後大出血 懷孕婦女在產前應定期檢查,及時防止病變和難產,產時要科學地應用現代接生方法。產後的大出血多與胎盤滯留有關,必要時採用補救措施,如使用生化湯,溫經活血,化瘀通絡,以防止惡血阻滯,新血不得歸經而致出血。
2.產後婦女應合理地休息,保養,保證營養,避免過早勞作,避免外邪的侵襲。
4、我老婆有骶髂關節炎,血沉和C反應蛋白都很高,但B27是陰性。最近腿和後背都挺疼的,還怎麼治療?北京
骶髂關節炎是關節炎中的骨關節炎的一種分支。大多數的骶髂關節炎並不是單獨的一個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許多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發病初期表現為骶髂關節炎,所以診斷出骶髂關節炎還是不夠的,內應進一步檢查是何種原因引起的。但是骶髂關節炎一般與坐骨神經不相關。原發性骶髂容關節炎的關節軟骨細胞活性低下,髖部肌肉等軟組織支持力量減弱,軟骨呈退行性變。往往受年齡、體質、遺傳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