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不同區別在那裡都有什麼偏方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混為一談 目前中醫辨證分型比較趨於一致,主要分為以下六型: 1、風寒濕型 關節腫痛,遊走不定或痛有定處,遇寒加重,得熱則減,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涼,四肢關節深重,局部肌膚麻木不仁,全身畏寒怕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膩,脈象沉緊或沉緩。 治法:祛風除濕,散寒通絡。 處方:麻黃6克,細辛3克,桂枝10克,獨活10克,桑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 加減:關節劇痛加炙川烏、杭白芍;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加秦艽、海風藤;關節麻木漫腫加薏苡仁、蒼術。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風濕熱型 起病較急,關節腫脹,疼痛劇烈,局部灼熱發紅,手不可近,活動受限,兼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喜冷惡熱,小便短赤。舌質偏紅,舌苔白乾或黃糙,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熱祛風,除濕通絡。 處方:防己15克,知母15克,生地30克,玄參20克,獨活9克,桑枝15克,桂枝6克,忍冬藤30克,秦艽15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加減:熱盛加石膏、生地;血沉增快可酌加土茯苓、黃柏、龍膽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3、氣血兩虛 關節疼痛,腫脹變形,行握俱艱,面色眺白,心悸乏力,身疲睏倦。舌體胖大,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弦緊。 治法:益氣補血,散寒除濕通絡。 處方:人參6克,黃芪20克,當歸15克,茯苓20克,白術20克,雞血藤20克,熟地15克,羌、獨活各15克,桂枝9克。 加減:心悸乏力加炙遠志、龍眼肉;關節疼痛甚加制乳香、沒葯;面色眺白、少氣無力加全當歸,並加重黃芪用量。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4、脾腎陽虛 關節忡痛,長期反復難愈,病變骨節僵硬,活動受限,屈伸不利,疼痛悠悠,同時見面色淡白,肌肉瘦削,神倦乏力,納食減少,畏寒,腰腿酸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 治法:溫陽益氣,疏經通絡。 處方:生黃芪20克,白術、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當歸、白芍各12克,炙甘草10克。 加減:大便溏薄加扁豆;夜尿頻數加補骨脂、吳茱萸。.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5、肝腎陰虛 關節疼痛難愈或拘攣不利,局部常有輕度灼熱紅腫,疼痛多以夜間為明顯,同時伴有形體羸瘦,頭暈目眩,耳鳴咽干,心煩少寐,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滋養肝腎,和血通絡。 處方:生地30克,玄參20克,防己15克,石斛15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牛膝15克,茯苓15克,澤瀉12克,知母9克,黃柏9克。 加減:頭昏眼花加枸杞子、杭菊花;午後煩熱可酌加女貞子、旱蓮草;骨蒸勞熱加地骨皮、杭白芍。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6、痰瘀交阻 痹證歷時較長,關節強直,關節周圍呈黯黑,疼痛劇烈,筋健僵硬,肌肉萎縮,或見關節畸型,或出現皮下結節,全身情況較差。舌質紫暗有瘀斑,脈來濡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處方:桃仁12克,紅花6克,川芎9克,地龍10克,半夏12克,白芥子12克,制乳沒各6克,當歸12克,烏梢蛇12克,蜈蚣粉0.6克(吞)。 加減:頭昏、面色晦暗酌加炙黃芪、赤芍;肌肉萎縮加黨參、白術;關節疼痛甚加虎杖、鹿銜草;皮下有結節可酌加王不留行。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專方治療: (1)益腎蠲痹九 組成:熟地黃、仙靈脾、鹿銜草、淡蓯蓉、當歸、蜂房、蘄蛇、地鱉蟲、僵蠶、蜣螂、炮山甲、全蠍、蜈蚣、地龍、甘草等適量。 用法:上葯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1日2次,飯後服。 (2)螞蟻丸 組成:螞蟻50克,人參1克,黃芪7.5克,當歸4克,雞血藤7.5克,淫羊藿5克,巴戟天5克,薏苡仁5克,丹參7.5克,制川烏2.5克,威靈仙5克,蜈蚣2.5克,牛膝2.5克。 用法:上葯碾碎過篩,煉蜜調和為丸,每丸重12克。每日服1丸。服葯時將核桃1個去皮殼,大棗1枚去核,葯1丸切極碎,盛碗中,打入雞蛋1個攪勻,蒸成蛋糕狀,用白開水或小米粥空腹送服,3個月為一療程。 (3)雷公藤合劑 組成:雷公藤2500克,制川、草烏各320克,紅花、炒杜仲各180克,當歸、生黃芪各180克。 用法:上葯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3000毫升;葯渣再加水7500毫升,煎取葯汁5000毫升;葯渣第3次加水4000毫升,煎取2000毫升。三次共取葯汁10000毫升,冷卻後加人50~60度白酒1000毫升,混勻分裝入洗凈白鹽水瓶中,有效期1年,毋需加防腐劑。臨服時每瓶合劑加白(冰)糖100克,溶化後分服。
記得採納啊
2、聽說O型腿容易得關節炎,是真的嗎?
聽說過的,O型腿的人容易得骨性關節炎,正常的膝關節的脛骨內、外髁受壓力相等,壓力分布比較均勻。在行走膝關節活動時,摩擦力也相應比較小。如果形成了O型腿,原來受壓力相等的脛骨內、外髁所受壓力改變了,內髁所受壓力大大超過外髁,也超出了它所應承受的身體壓力。在膝關節活動時,膝關節內側的摩擦力也會增大,導致關節面軟骨磨損嚴重。天津解放軍464醫院骨科不錯的。可以簡單了解一下,多比較下看看.如果出現相關病情還是去醫院看看吧
3、有什麼辦法可以補救O形腿?
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 膝內翻的定義很容易因為看到病變形態想當然而混淆:膝內翻的定義並不是以內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脛骨的翻轉方向命名的。膝內翻,其膝關節成角是指向外側的,因此經常會被誤稱為膝外翻。 [編輯本段]O型腿的判斷標准 在雙足跟、雙足掌並攏,放鬆雙腿直立,如兩膝存在距離,就說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判斷O型腿的輕重程度。 所謂常態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雙腿和膝關節放鬆時,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主動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並攏,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為輕度; ◆常態膝距在3-10厘米之間的為中度; ◆常態膝距大於10厘米的屬重度。 [編輯本段]O型腿的形成原因 O型腿形成的最常見原因可以分為三類:1、發育性因素 在身體發育時期由於營養不良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膝內翻的改變;2、失衡性因素 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不正確的用力習慣引起支配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長期的肌肉力學失衡可以導致關節發生移位,而形成膝內翻。這種關節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關節錯位是完全不同的,關節錯位表現為對應的兩個關節面發生相對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對應關系,關節移位主要表現為關節的旋轉和關節間隙的異常,在膝關節表現為兩腳平行並攏站立時髕骨向內側旋轉,這是膝關節的整體旋轉引起的,不是髕骨半脫位,只要關節得到矯正髕骨就會回到前方,在X線正位片上顯示膝關節內外側間隙不等寬,內側間隙明顯變窄;3、外傷或其他疾病導致的O型腿。 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可以隨關節的改變做出適應性調整。在一般情況下,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不是形成O型腿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如外傷引起外側副韌帶損傷等破壞了膝關節的穩定也可以導致O型腿,這在運動員比較多見,治療時一般需要手術修補損傷的韌帶。 O型腿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其實並不全部是骨頭彎了,只有少數是真正骨頭彎了。如果想判斷骨頭是否彎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線正位片。 並且,部分失衡性O型腿由於同時伴隨髖關節的外展移位,會導致雙腿間的縫隙別大。 [編輯本段]O型腿就是骨頭彎曲了嗎? 不少人簡單地認為,O型腿(膝內翻)就是腿骨彎了。甚至一些非專科的醫生,也有這種外行的理解。 其實,膝內翻遠不是這么簡單。從專業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膝內翻分為骨質有改變的脛骨機械性內翻,以及軟組織失衡導致的內翻。大部分人,對後者還不了解,因此才會粗暴地得出結論,認為O型腿是無法矯正了。 骨質改變,通過物理方法無法矯正,但軟組織失衡性的內翻,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是進行膝內翻的手術矯正,通過軟組織平衡的方法可以矯正的度數,也佔72.1%,即能夠改變絕大部分程度。 詳細資料,可以參看這篇發表與《中華骨科雜志》的專業文獻: http://www.oxingtui.cn/news/bowlegs1/2008421/08421214BBD13JJGA49477159D2.html [編輯本段]O型腿的危害 正常的膝關節,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於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台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一、 O型腿影響我們的形體美觀 1、身體兩側的S型曲線被破壞,原本到膝關節應該內收的弧線消失,或者成為向外膨脹的曲線,視覺上就缺乏那種玲瓏之美了。 2、由於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導致下肢外輪廓線更加外移。顯得胯寬,小腿特別彎。 3、O型腿由於肌肉分布不勻稱,顯得大小腿都很彎,這樣腿失去了筆直曲線,整個人也少了幾分挺拔。 4、O型腿的人,兩條腿之間巨大的縫隙,在視覺上非常不美觀。 5、O型腿的人,由於小腿膝關節下面向外突起比較多,給人的感覺就顯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於大腿曲線變化,從正面看,顯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調。 7、O型腿的人,由於身體重量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在行走時,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搖擺,形成鴨子步,步態難看。 二、O型腿對人心理的影響 腿部的畸形不僅僅影響體型與健美,對人體健康也有損害。對人們體型的危害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O型腿對健康的影響 對人體的健康的影響給。由於O型腿破壞了膝關節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也受影響,進而易導致骨性膝關節炎。 [編輯本段]O型腿的矯正 O型腿的矯正方法包括:手術、儀器、夾板、綁腿、鍛煉、矯正鞋墊等。 手術適應於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經並發骨性關節炎,出現關節疼痛的患者。手術的好處是被動治療,矯正立竿見影,不需要恆心和堅持。缺陷是手術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風險大,費用高。 1.外固定器加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 這種方法優點主要有:截骨術操作簡單、安全、骨癒合快,不容易出現延遲癒合,採用外固定器便於掌握整形矯正時的角度,可使骨癒合角度准確,調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下地活動,下肢肌肉不會出現萎縮。 2.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術後管形石膏外固定。 據統計,O型腿畸形完全矯正率可達96%以上。 非手術矯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過鬆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恢復膝關節內外側的穩定結構。從而使脛骨外旋,達到矯正目標。 非手術矯正方法,好處是費用低、風險小,缺陷則是主動治療,見效慢,需要長期堅持。沒有恆心就達不到矯正目的。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運動,做 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 ~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 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鍾,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 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 15~20次。 如何矯正O型腿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 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 15— 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綳。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 10次。 O型腿的外固定治療 膝內翻畸形(D、O形腿)是常見的下肢畸形,患者多為青少年,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下肢,致病原因包括佝僂病(分兒童型和少年型)、骨骺壞死或骨骺發育異常。膝內翻不僅影響外觀,且造成下肢負重力線的轉移,日久可繼發張力側的韌帶鬆弛、壓力側的韌帶攣縮、退化性關節炎、髕骨脫位及髕骨軟化等症,並可引起相應的各類症狀。診斷雖不難,但尋找原因明確畸形部位、方向和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是骨科醫生一項重要的臨床工作。 年齡較大和畸形嚴重的病例,常需矯形外科治療,滿意的矯形效果有賴於術前的精心設計手術方案。膝內翻均伴有脛骨內旋畸形,單側可致肢體短縮,雙側可致身材矮小。手術時應同時予以矯正。對特殊病因引起的膝內翻(如低磷抗D的腎形佝僂病),常需內科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可行截骨矯形手術。 傳統的膝內翻治療,常採用小腿外側切口,行脛骨上端楔形截骨,腓骨在不同平面做斜形截骨,再以L型釘板或克氏針交叉內固定,並附以石膏管型外固定。 北京興和骨傷醫院採用微傷小切口技術,以穿針孟氏架外固定,患者可在術後10天左右下床活動,8—10周,截骨處可達臨床癒合,拆除骨折復位固定器,截骨處不存留異物,無需二次手術。 此法的優點是:切口小,接觸面積大,截骨端穩定,能早期活動,肢體血運好,能獲得生理性應力,癒合快,肢體廢用期短,因此療程可較傳統方法縮短1/3—1/2。 [編輯本段]O型腿矯正操 1.八步矯正法。向後邁步走,注意要腳跟先著地,路線走直。每次走八步。 2. 鍛煉腿部內側肌肉的方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稍內扣,膝關節內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20次一組,每天做2~4組。不需要完全蹲下去即可。
4、抗鏈O高,間斷性發燒,怎麼辦?鏈球菌感染 感染相關性關節炎
根據你提供的資料,孩子病情有以下幾個特點:1.長期發熱;2.抗生素治療效果不理想;3.實驗室檢查除抗O明顯異常外,其它已經做的檢查均正常;4.孩子一般狀況還可以,尤其是體溫正常時;5.無其他臨床體征(無淋巴結、肝脾腫大,無皮疹,無關節腫痛等)。印象:1.考慮鏈球菌感染,定期復查血常規,注意血象變化;2.必要時進行骨髓穿刺;3.停用抗生素最少3天進行血培養;4.不能排除耐葯菌感染
(成勝權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西京醫院成勝權 http://chengshengquan.haodf.com/
5、O型腿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O型腿形成的最常見原因可以分為三類:
1,發育性因素 在身體發育時期由於營養不良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膝內翻的改變。
2,失衡性因素 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不正確的用力習慣引起支配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長期的肌肉力學失衡可以導致關節發生移位,而形成膝內翻.這種關節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關節錯位是完全不同的,關節錯位表現為對應的兩個關節面發生相對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對應關系,關節移位主要表現為關節的旋轉和關節間隙的異常,在膝關節表現為兩腳平行並攏站立時髕骨向內側旋轉,這是膝關節的整體旋轉引起的,不是髕骨半脫位,只要關節得到矯正髕骨就會回到前方,在X線正位片上顯示膝關節內外側間隙不等寬,內側間隙明顯變窄。
3,外傷或其他疾病導致的O型腿
6、是O型腿,有什麼壞處啊?
O型腿」俗稱羅圈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外八字腿又稱「X型腿」,醫學上稱之為膝外翻,是國內常見的畸形。尤以青少年發病率較高。男女青年如果得了這種下肢畸形,不僅失去了體型美,行走不利,有時還會影響參軍、工作以致影響戀愛,有些入精神壓抑,甚至悲觀厭世。
造成「O」型腿和「X」型腿畸形的員主要原因是小兒的佝僂病。有少部分是因軟骨發育障礙,骨折、外傷、骨瘤等引起的後遺症。小兒患佝僂病時,因鈣鹽不足,骨骺增生的軟骨不能正常地骨化,原有的骨質又出現脫鈣和吸收,因而骨質軟化,不能耐受重力作用,加之膝關節周圍韌帶鬆弛,失去對骨的支持和保護作用,遂發生小腿骨的彎曲變形,造成「O」型和「X」型腿。
這種腿部的畸形不僅僅影響體型與健美,對人體健康也有很大影響,人們對其危害往往也認識不足。膝內翻或外翻破壞了膝關節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也受影響,進而易導致骨性膝關節炎。對這種畸形進行矯正,不僅能增進體型健美,而且還能改善膝關節應力分布不平衡的狀態。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起立運動,做 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鍾,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 15~20次。
如何矯正O型腿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 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 15— 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綳。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 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