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什麼辦法可以補救O形腿?
O型腿在醫學上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弓形腿」、「籮筐腿」。指的是在膝關節處,小腿的脛骨向內旋轉了一個角度,故此稱為「膝內翻」。 膝內翻的定義很容易因為看到病變形態想當然而混淆:膝內翻的定義並不是以內翻所成角的指向而命名的,而是以小腿脛骨的翻轉方向命名的。膝內翻,其膝關節成角是指向外側的,因此經常會被誤稱為膝外翻。 [編輯本段]O型腿的判斷標准 在雙足跟、雙足掌並攏,放鬆雙腿直立,如兩膝存在距離,就說明是有O型腿了。 一般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兩個指標,判斷O型腿的輕重程度。 所謂常態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雙腿和膝關節放鬆時,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主動膝距,指的是直立時兩足踝部靠攏、腿部和膝關節向內用力並攏,雙膝關節內側的距離。 根據常態膝距和主動膝距的大小,"O型腿"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常態膝距在3厘米以下,為輕度; ◆常態膝距在3-10厘米之間的為中度; ◆常態膝距大於10厘米的屬重度。 [編輯本段]O型腿的形成原因 O型腿形成的最常見原因可以分為三類:1、發育性因素 在身體發育時期由於營養不良或腸道疾病等原因引起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骨骼發育障礙、骨變形或關節軟骨發育不良,而出現膝內翻的改變;2、失衡性因素 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不正確的用力習慣引起支配關節的肌肉力學失衡,長期的肌肉力學失衡可以導致關節發生移位,而形成膝內翻。這種關節移位和大家都熟悉的關節錯位是完全不同的,關節錯位表現為對應的兩個關節面發生相對位移而失去正常的對應關系,關節移位主要表現為關節的旋轉和關節間隙的異常,在膝關節表現為兩腳平行並攏站立時髕骨向內側旋轉,這是膝關節的整體旋轉引起的,不是髕骨半脫位,只要關節得到矯正髕骨就會回到前方,在X線正位片上顯示膝關節內外側間隙不等寬,內側間隙明顯變窄;3、外傷或其他疾病導致的O型腿。 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是膝關節內外側角度的穩定結構,可以隨關節的改變做出適應性調整。在一般情況下,膝關節內外側副韌帶不是形成O型腿的關鍵因素,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如外傷引起外側副韌帶損傷等破壞了膝關節的穩定也可以導致O型腿,這在運動員比較多見,治療時一般需要手術修補損傷的韌帶。 O型腿的人,平時站立和走路時,都是腿外側肌肉用力,內側用不上力。因此腿部肌肉發育不勻稱,往往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形成的腿部肌肉輪廓線就是彎曲的,給人的感覺就是骨頭彎曲了。其實並不全部是骨頭彎了,只有少數是真正骨頭彎了。如果想判斷骨頭是否彎了,最直接的方法是拍X線正位片。 並且,部分失衡性O型腿由於同時伴隨髖關節的外展移位,會導致雙腿間的縫隙別大。 [編輯本段]O型腿就是骨頭彎曲了嗎? 不少人簡單地認為,O型腿(膝內翻)就是腿骨彎了。甚至一些非專科的醫生,也有這種外行的理解。 其實,膝內翻遠不是這么簡單。從專業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膝內翻分為骨質有改變的脛骨機械性內翻,以及軟組織失衡導致的內翻。大部分人,對後者還不了解,因此才會粗暴地得出結論,認為O型腿是無法矯正了。 骨質改變,通過物理方法無法矯正,但軟組織失衡性的內翻,是可以改變的。即使是進行膝內翻的手術矯正,通過軟組織平衡的方法可以矯正的度數,也佔72.1%,即能夠改變絕大部分程度。 詳細資料,可以參看這篇發表與《中華骨科雜志》的專業文獻: http://www.oxingtui.cn/news/bowlegs1/2008421/08421214BBD13JJGA49477159D2.html [編輯本段]O型腿的危害 正常的膝關節,壓力是平均分布在關節面上的。而O型腿的人,由於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台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到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一、 O型腿影響我們的形體美觀 1、身體兩側的S型曲線被破壞,原本到膝關節應該內收的弧線消失,或者成為向外膨脹的曲線,視覺上就缺乏那種玲瓏之美了。 2、由於O型腿的人,大小腿都是骨骼外側肌肉多,內側肌肉少,這樣導致下肢外輪廓線更加外移。顯得胯寬,小腿特別彎。 3、O型腿由於肌肉分布不勻稱,顯得大小腿都很彎,這樣腿失去了筆直曲線,整個人也少了幾分挺拔。 4、O型腿的人,兩條腿之間巨大的縫隙,在視覺上非常不美觀。 5、O型腿的人,由於小腿膝關節下面向外突起比較多,給人的感覺就顯得小腿很短。 6、O型腿的人,由於大腿曲線變化,從正面看,顯得腿短,上下肢比例失調。 7、O型腿的人,由於身體重量過多集中於膝關節內側,在行走時,不易保持平衡,容易搖擺,形成鴨子步,步態難看。 二、O型腿對人心理的影響 腿部的畸形不僅僅影響體型與健美,對人體健康也有損害。對人們體型的危害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O型腿對健康的影響 對人體的健康的影響給。由於O型腿破壞了膝關節正常力的分布,使關節一側所受的生物應力增大,對側相對減少。天長日久,還會引起膝關節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也受影響,進而易導致骨性膝關節炎。 [編輯本段]O型腿的矯正 O型腿的矯正方法包括:手術、儀器、夾板、綁腿、鍛煉、矯正鞋墊等。 手術適應於O型腿程度非常重,或者已經並發骨性關節炎,出現關節疼痛的患者。手術的好處是被動治療,矯正立竿見影,不需要恆心和堅持。缺陷是手術技法不同,大多需要截骨,痛苦和風險大,費用高。 1.外固定器加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 這種方法優點主要有:截骨術操作簡單、安全、骨癒合快,不容易出現延遲癒合,採用外固定器便於掌握整形矯正時的角度,可使骨癒合角度准確,調整也方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以下地活動,下肢肌肉不會出現萎縮。 2.脛骨結節倒U形截骨術,術後管形石膏外固定。 據統計,O型腿畸形完全矯正率可達96%以上。 非手術矯正方法,其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過鬆弛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恢復膝關節內外側的穩定結構。從而使脛骨外旋,達到矯正目標。 非手術矯正方法,好處是費用低、風險小,缺陷則是主動治療,見效慢,需要長期堅持。沒有恆心就達不到矯正目的。 「O」型腿的矯正方法具體如下: (1)直立,兩腳並攏,兩手扶膝做兩膝向正前方的下蹲 起立運動,做 20~3O次。 (2)彎腰,兩手扶膝做向左的和向右的繞環運動,做20 ~30次。 (3)兩腳開立稍大,彎腰,兩手扶膝做兩膝向內相靠停 耗練習,每次停耗10秒鍾,做5~10次。 (4)兩腳平行站立。先以腳跟為軸,做腳尖外展和內旋 運動;再以腳尖為軸,做腳跟外展和內旋運動,各做20~30次。 (5)坐在椅子上,盡力用小腿夾住書,堅持一定時間。如果用橡皮帶將兩膝捆住做,效果更加顯著。 (6)跪坐在腿上,塌腰,兩腳慢慢向外向前移動,腰部隨之也逐漸直起來。做 15~20次。 如何矯正O型腿 稍微改變一下站立姿態,便可運用腿部肌肉不同的部位,這是下蹲運動的最大特點。下蹲時膝蓋和大腿靠攏,對於矯正 O型腿很有效。盡可能的下腰深蹲效果會更好。 方法:雙手叉腰,上身保持直立,雙腿張開 15— 20厘米,腳尖略微向外,吸氣時兩膝靠攏慢慢下蹲,盡可能深蹲並停留片刻,感到腿部肌肉緊綳。呼氣時慢慢打開雙膝,伸直站立,重復 10次。 O型腿的外固定治療 膝內翻畸形(D、O形腿)是常見的下肢畸形,患者多為青少年,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下肢,致病原因包括佝僂病(分兒童型和少年型)、骨骺壞死或骨骺發育異常。膝內翻不僅影響外觀,且造成下肢負重力線的轉移,日久可繼發張力側的韌帶鬆弛、壓力側的韌帶攣縮、退化性關節炎、髕骨脫位及髕骨軟化等症,並可引起相應的各類症狀。診斷雖不難,但尋找原因明確畸形部位、方向和嚴重程度,選擇適當的治療是骨科醫生一項重要的臨床工作。 年齡較大和畸形嚴重的病例,常需矯形外科治療,滿意的矯形效果有賴於術前的精心設計手術方案。膝內翻均伴有脛骨內旋畸形,單側可致肢體短縮,雙側可致身材矮小。手術時應同時予以矯正。對特殊病因引起的膝內翻(如低磷抗D的腎形佝僂病),常需內科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可行截骨矯形手術。 傳統的膝內翻治療,常採用小腿外側切口,行脛骨上端楔形截骨,腓骨在不同平面做斜形截骨,再以L型釘板或克氏針交叉內固定,並附以石膏管型外固定。 北京興和骨傷醫院採用微傷小切口技術,以穿針孟氏架外固定,患者可在術後10天左右下床活動,8—10周,截骨處可達臨床癒合,拆除骨折復位固定器,截骨處不存留異物,無需二次手術。 此法的優點是:切口小,接觸面積大,截骨端穩定,能早期活動,肢體血運好,能獲得生理性應力,癒合快,肢體廢用期短,因此療程可較傳統方法縮短1/3—1/2。 [編輯本段]O型腿矯正操 1.八步矯正法。向後邁步走,注意要腳跟先著地,路線走直。每次走八步。 2. 鍛煉腿部內側肌肉的方法: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足稍內扣,膝關節內扣做下蹲和起立的動作。20次一組,每天做2~4組。不需要完全蹲下去即可。
2、在街上經常看到中年或老年的婦女是羅圈腿,好象十個人中都有七八個是,誰能告訴我原因
骨性關節炎,又稱為增生性、肥大性或退行性骨關節炎等。由於骨性關節炎內是一種緩慢的病理發展容過程,代表著關節的衰老,臨床上多為中老年人患病,故又稱為老年性骨關節炎。研究認為:人體的各關節中,以運動量多、負重量大的關節易發病,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等。據有關文獻報道,膝骨性關節炎約佔全身各骨性關節炎的31%左右。從年齡來看,50歲者約有80%、60歲者90%、70歲以上者100%都有X線影像學的病理表現,但出現臨床症狀者僅佔18%左右。在性別上的差異表現為發病率女高於男。
3、骨關節炎應該吃什麼食物或葯物來緩解疼痛?
關節炎西葯只能治標,要治本需配合中葯! 骨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等引起的慢性骨科疼痛多無明顯損傷,且持續時間較長,一般為3個月以上。和其他疼痛不同的是,慢性骨科疼痛常常反復發作,程度時輕時重,因而用來鎮痛的葯物需要具備良好的安全性。通常我們會選擇非甾體類抗炎葯、阿片類葯、抗抑鬱葯、激素及一些植物制劑等。 非甾體類葯物(NSAIDs)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包括布洛芬(芬必得)、雙氯芬酸(扶他林)、美洛昔康(莫比可)、奈丁美酮(瑞力芬)等。它們療效確切,但副作用也比較明顯,比如消化道不良反應、腎功能損害等。新近研製的特異性環氧酶-2抑制劑(西樂葆等)與前面幾種葯相比更為安全,但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都應謹慎使用。此外,人們常用的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僅有解熱鎮痛作,幾無抗炎作用,腎毒性低,胃腸道不良反應小,也是急慢性疼痛治療的重要葯物。還有一些前期研究顯示,治療此類病症的葯物將會有鎮痛作用更強、副作用更少的新亞型出現,目前人們正在拭目以待。 需要指出的是,服用此類葯物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同時熟悉它們的商品名和主要成分,不要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此類葯物。 阿片類制劑仍然是現有的最有效的鎮痛葯。臨床上常用的有可待因、芬太尼、嗎啡等。阿片類葯物均有共同的治療作用和不良反應,包括鎮痛、鎮靜、呼吸抑制、依賴性等。慢性疼痛患者雖可發生阿片耐受(即鎮痛有效劑量逐漸增大),但很少發生阿片成癮現象。曲馬多屬弱阿片類鎮痛葯物,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應用,已證明對多種急慢性疼痛有效。據測定,相同劑量下,曲馬多鎮痛作用相當於嗎啡鎮痛強度的1/5,明顯強於非甾體類葯物。為減少惡心嘔吐的不良反應,服用時可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增量。 激素作為鎮痛目的葯物應用,目前尚有爭議,所以嚴格掌握適應症和禁忌症尤為重要。激素的適應症有癌性痛,尤其是骨轉移性痛和某些骨關節、肌肉、韌帶、肌筋膜炎性反應引起的疼痛等。在使用過程中,要避免重疊用葯,否則只是增大葯量,不能提高療效,反而增加不良反應。 植物制劑中帕歌斯是一種產於非洲植物「魔鬼爪」的提取劑。具有抗炎、抗風濕、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在骨骼肌肉慢性疼痛病人中,帕歌斯可明顯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並改善受累關節的活動程度。高烏 甲素系由毛茛科植物高烏頭根中提取的鎮痛有效成分,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疼痛。經多年臨床用葯觀察,發現其對炎症性疼痛(如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效果更佳。 抗抑鬱葯在最初使用時,是為了治療長期疼痛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後來發現成功治療抑鬱症的同時也伴隨著疼痛的緩解。此類葯物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葯,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另外,安定、舒樂安定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作用。氯唑沙宗、美索巴莫、強筋松等葯物,由於有 肌肉鬆弛作用,所以有明確的鎮痛效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患肢痛甚至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也有較好療效。 其他輔助性葯物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骨科慢性疼痛的輔助性葯。 骨性關節炎是指主要關節如膝、脊柱和胯等軟骨退化。軟骨本身沒有神經,但當某一部分磨沒了,關節的邊緣就出現了問題,骨頭和骨頭之間產生磨擦,因此就產生了疼痛,同時關節出現間隙狹窄,比如羅圈腿、X形腿或腿部受傷使受力不均勻,關節的壓力增大,必然磨損就嚴重,一旦軟骨脫落,就會造成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痛苦。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關於關節炎的飲食療法,患者朋友可以試試。 川烏粥 原料:制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 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牛藤桂心散 原料:山茱萸100克,懷牛膝100克,桂心60克。 烹制方法:將以上原料洗凈,曬干或晾千,共研成細末,備用。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3克,以黃酒送服。 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麴適量。 烹制方法:先將牛膝洗凈,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葯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葯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麴,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桑葚桑枝酒 原料:新鮮桑葚500克,新鮮桑枝100克,紅糖500克,白酒1000克。 烹制方法:將桑枝洗凈、切斷,與桑葚、紅糖同入酒中浸泡,l個月後可飲。 食用方法:隨量飲用,以不醉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