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足踝創傷後關節炎,右脛骨脛距關節面骨皮質欠規整【脛骨關節面不平整】
這是當時外傷後關節面沒處理好導致脛骨內側的關節面塌陷,早期可以做手術將關節面校正平整,但現在已是創傷性關節炎,關節軟骨面已磨壞就只能先保守,可以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延緩做手術的時間。如果疼痛較重影響行走只能手術,手術可以行關節表面置換,這樣可以維持一個基本正常的關節活動度。
曹永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關節組
(北大醫院曹永平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2、膝關節有哪些檢查方式?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以及附著上面的韌帶和肌肉組成。腓骨上端不直接參與關節的結構,僅供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腱之附著。膝關節包括股脛和股臏兩個關節,前者有內、外側半月板和膝前後交叉韌帶間隔。
視診:畸形。有內翻和外翻、屈曲和反屈等畸形。除可測量角度外,膝內翻時,雙踝靠攏,兩股骨內髁之間的距離可作參考;同樣,膝外翻時,兩股骨內髁靠攏,兩踝之間的距離反映畸形的程度。
股四頭肌萎縮。對比兩側股四頭肌,當主動伸膝時,萎縮肌肉較細,尤以股內側肌為明顯。
腫脹和腫塊。關節外腫脹多位於髕骨前方,比較局限。關節內腫脹較廣泛,髕骨側窩和髕上囊隆起,髕骨被浮時,甚至整個關節肥厚腫大;股骨或脛骨內、外髁部局限性膨隆,常屬骨腫瘤所致;窩部的膨隆多屬囊腫或軟組織瘤;關節前方局限性腫脹腫塊,位於關節間隙附近的可能是半月瓣囊腫,位於脛骨結節處骨骺炎所致;菱形腫脹為肥厚的關節囊合並上下萎縮的肌肉,常因膝關節結核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
皮膚紅腫和靜脈怒張可因急性炎症或惡性腫瘤引起。
觸診:壓痛點。多位於關節間隙或韌帶附著點如股骨內、外髁側方,脛骨內髁側方,脛骨結節等。有時按壓髕骨引起疼痛或摩擦音。
腫塊常合並壓痛,軟性者可有波動,有時能觸及搏動。
仔細檢查有無滑動的關節游離體。
骨折時,如髕骨或股骨髁上骨折等可觸及移位的斷端、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聽診:對腫塊,尤其是位於窩部者,應作聽診,尋找有無血管雜音,有時應考慮動脈瘤或動靜脈瘺。
活動:被動活動檢查關節活動范圍。膝伸直為0度,膝屈曲至30度位,活動范圍150度。在活動過程中有時可聽到響聲,一種為彈響,可因盤狀軟骨或肥厚的肌腱摩擦骨突而來;另一種為捻發音或摩擦音,常屬髕骨和股骨軟骨面相研磨而來。若有連續音且有疼痛時,則屬髕骨軟化症體征。有時屈膝時髕向外脫位。
主動活動測量股四頭肌伸膝力和部肌屈曲膝力。有時也聽到彈響或骨擦音,或見到髕骨向外側脫位。
3、老年人腿關節腫痛是怎麼回事
很多進入中老年的朋友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有時是一個膝關節,有時是兩個膝關節;有時是一側疼過之後,另一側出現疼痛;有的雖然沒有疼痛,但蹲下後再站立就出現疼痛,甚至坐下後再起立時也出現疼痛;有的起立後不能立即行走,有的經常感到膝關節發涼;有的在變天時膝關節疼痛等等。許多人因此就醫。拍片子檢查得出的結果:不是未見異常,就是膝關節骨質增生退行性改變。用了不少葯物,總是反復發作,有隨著年齡增加,還加重的趨勢。西醫診斷是骨性關節炎(或病),退行性骨關節炎(或病)。中醫診斷不外是:骨質增生(學西醫的),風濕症,痹症,民間的稱呼是老寒腿。患此症的人很多,解釋也很多,但沒有一個是完全合理的,下面我來說說此症,是否有道理,由你們看家評說。
先看一下膝關節的大致結構。我們的膝關節由股骨下端、髕骨和脛骨上端三塊骨組成。關節內還有內、外半月板軟骨。在膝關節中央脛骨和股骨由前後兩個韌帶相連。關節前股四頭肌連接股骨、髕骨和脛骨,關節後腓腸肌、膕肌連接股骨和脛骨,外側有股二頭肌連接股骨和脛骨,內側有半腱肌、半膜肌連接股骨和脛骨。就是說膝關節四周都有肌肉包繞。肌肉的腱膜互相融合、增厚形成關節囊包裹膝關節。關節內骨與骨之間的關節面都有軟骨襯墊。膝關節的主要活動是屈伸。屈伸膝關節時,股骨相對固定,由於膝外側的股二頭肌腱和髂脛束力量大於半腱肌和半膜肌腱,脛骨除繞股骨轉動外,還有自身的旋轉。屈膝時,脛骨內旋,半腱肌、半膜肌腱在膝關節內側向後移動。伸膝時,脛骨外旋,半腱肌、半膜肌腱向前移動。由於膝內外側肌腱力量不對稱,活動度不一樣,反復的活動會導致膝關節內側的肌腱筋膜容易出現損傷。這就是老年人膝關節內側容易出現疼痛的原因。
4、右膝關節腔內小條狀長T1長T2液體信號影,右側脛骨內側片狀T2抑脂高信號。右膝軟組織在T2抑脂信號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