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導致皮膚乾燥

關節炎導致皮膚乾燥

發布時間:2020-11-13 23:50:26

1、電取暖桌十大品牌榜

婁底市電取暖桌行業:「電取暖桌」這四個字來源於婁底,發明於婁底。20世紀末期,婁底市一名不起眼的煤礦工人劉智勇開始關注與研發結合節能、電暖、傢具功能的桌子與案幾,進而發明了經濟取暖、驅寒抗病的「上下雙熱源電取暖桌」,改變了人們主要以煤球爐為主要取暖工具的歷史。

電取暖桌的優點:電取暖桌具有節能、安全、健康、經濟實用等特點,電取暖系列產品一經問世,就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市場迅速拓展,湖南省城區范圍內現已基本普及。

電取暖桌應用場景:夏季可作為餐桌、學生桌、辦公桌、茶幾、棋牌桌使用;冬季可使用遠紅外線取暖、烘乾衣物、飯菜保溫。還帶有USB充電介面(冬天可以在溫暖的茶幾旁玩上一整天的王者榮耀了)、中層搭腳置物隔層、高度可自由調節。

其它含義:電取暖桌在當代又被成為電暖茶幾、電取暖升降茶幾、多功能茶幾等。

電取暖桌十大品牌榜:根據電取暖桌行業發展協會,電取暖桌行業論壇,等業內數據顯示,2017-2018年,電取暖桌十大品牌榜上企業均來自婁底。

電取暖桌十大品牌榜上品牌有:No.1瑞強、No.2一均、No.3瑞奇、No.4美焱、No.5嘉嘉旺、No.6暖洋洋、No.7富炬、No.8火焰山、No.9榮事達、No.10容聲。

個人最推薦的一種:由漣源市瑞強電器廠生產的瑞強品牌電取暖桌。

推薦理由:

瑞強電器,民族企業,民族品牌,不僅外形美觀實用,夏季可作為餐桌、學生桌、辦公桌、茶幾、棋牌桌使用;冬季可使用遠紅外線取暖、烘乾衣物、飯菜保溫。還帶有USB充電介面(冬天可以在溫暖的茶幾旁玩上一整天的王者榮耀了)、中層搭腳置物隔層、高度可自由調節。

遠紅外線取暖方式能夠有效促進人體血液循環,緩解風濕關節炎、凍瘡、痛經,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取代空調,避免空氣乾燥,對支氣管炎與皮膚乾燥人群具有相對較好的養生作用。

2、冬天天氣乾燥腿上皮膚的表面都裂紋了刺疼的感覺怎麼辦

建議:引起腿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類:回
一、是由於答運動或是意外造成摔傷、扭傷、拉傷而引起的腿痛,首先應當到骨科就診,讓醫生排除有無骨折肌腱的拉傷、損傷以及軟組織損傷。
二、是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關節部位腫脹、疼痛,應考慮是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患者感覺一會兒這里的關節痛,一會兒那裡的關節痛;類風濕常累及指間關節,臨床表現為晨僵,活動不靈活,此類情況應到風濕科就診,沒有風濕科的醫院一般內分泌科接診此類患者。
三、是內科疾病引起的腿部腫脹、疼痛。心臟病、腎臟功能不健全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現腿部腫脹和疼痛,應及時到相應的專科進行診治。孫博士提醒,不論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腿部不適,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就診時,一定要注意帶好自己以往的檢查記錄,並如實向醫生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患病情況及以往病史,以便醫生根據情況更准確地分析判斷病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3、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量的標準是多少?

人一天攝入水量應不低於2000毫升。

但水的來源可以喝水,也可以從飲食中取得,所以如果飲食攝入水多的話,喝水可以少點,反之可以多喝些。

飲水量必須能夠補償排出的水量,每天喝水總量至少要與體內的水分消耗量平衡。

建議喝白開水,它不含卡路里,不用消化就能為人體直接吸收利用,一般建議喝30攝氏度以下的溫開水最好,這樣不會過於刺激胃腸道的蠕動,不易造成血管收縮。含糖飲料會減慢腸胃道吸收水分的速度,長期大量喝飲料,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會產生一定不良影響。像橙汁、可樂等含糖飲料口感雖好,但不宜多喝,每天攝入量應控制在一杯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0毫升,而對於糖尿病人和比較肥胖的人來說,則最好不要喝飲料。茶和咖啡具有提神效果,但喝茶宜喝淡茶,並且切忌酗咖啡,咖啡因會影響鈣的吸收,讓神經系統興奮而造成失眠或神經緊張等。

(3)關節炎導致皮膚乾燥擴展資料

水的生理功能:

1. 幫助消化:我們吃進嘴裡的食物,經牙齒咀嚼和唾液潤濕後,進行從食管到胃腸、完成消化並被吸收的消化過程,這些環節都要水分來參與,加速體液對營養成分的溶解。

2. 排泄廢物:食物的營養消化吸收後剩餘的殘渣廢物,要通過出汗、呼吸及排泄的方式排出體外,這幾種不同的排泄方式都需水分的幫助才能實現。

3. 潤滑關節:人體關節之間需要有潤滑液,來避免骨頭之間的損壞性摩擦,而水則是關節潤滑液的主要來源。

4. 平衡體溫:當環境溫度低於體溫時,為了維持身體溫度保證正常生理活動,體內水分會因縮小的毛孔減少蒸發而保留在體內;環境溫度高於體溫,水分就會通過擴張的毛細血管呼吸孔排出體外,降低體溫。身體通過水的流散保證生存功能。

5. 維護細胞:水能促進細胞新陳代謝,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保持皮膚的濕潤和彈性。

6. 平衡血液:水能改善血液、組織液的循環,並有助於平衡血液的黏稠度和酸鹼度。

參考鏈接:網路-喝水

4、老是口渴怎麼回事啊?

人之所以會口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機理,難道缺水就會口渴嗎?有版些人得糖尿病也權會口渴,但他不是很缺水,他也要喝很多水,他也覺得渴,換句話說,你真正的缺不缺水和覺不覺得口渴之間,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正相關。
人體需要水分,不能僅僅以口渴作為衡量標准。渴,大致的含義有兩種,一是體渴,指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時所丟失的水分,而產生的渴求;另一種是「口渴」,只不過是一種感覺,一般感覺到口渴的時候,就說明身體早就缺乏水分了。人體的體液需要一個正常的濃度,大量出汗或者攝入很多鹽分後,體液濃度升高就會覺得口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吃完火鍋燒烤或者重口味食物以後,會覺得非常的渴。 口渴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說中樞系統出了問題,就會覺得渴,實際上不缺水,也沒有出現口乾的現象,但是中樞神經反應出來就是口渴要喝水;還有免疫性的疾病,叫乾燥綜合症,不僅只是口渴,還包括各種粘膜的乾燥,比如說眼瞼結膜的乾燥等等。

5、二十四節氣對人體生命的影響有哪些?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與四季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關,人也不能脫離天地氣息而存在。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九竅、皮肉骨筋等組織的機能活勸-無不受四季二十四節氣變化影響。

(《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里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里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這些都說明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獲得生存,同時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科學認為的「生命產生的條件,正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1.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的關系四季二十四節氣和人體關系密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精神活動我國古代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里有一篇專門討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精神活動的影響,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對於此篇,《黃帝內經直解》指出:「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著名醫學家吳鶴皋也說:「言順於四時之氣,調攝精神,亦上醫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氣調神」。這里的「四氣」,即春、夏、秋、冬四時氣候;「神」,指人們的精神意志。四時氣候變化,是外在環境的一個主要方面,精神活動,則是人體內在臟氣活動的主宰,內在臟氣與外在環境間取得統一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2)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氣血活動我國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也是顯著的,如《內經素問·八正神明論》里說:「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意思是說,在天熱時則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

《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里還說:四時的脈象,春脈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夏脈則在皮膚之上,脈象盛滿如同萬物茂盛繁榮;秋脈則在皮膚之下,好像蟄蟲將要伏藏的樣子;冬脈則沉伏在骨,猶如蟄蟲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們避寒深居室內。

以上充分說明了自然界氣候的變化對人體氣血經脈的影響是顯著的。若氣候的變化超出了人體適應的范圍,則會使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如《黃帝內經》里說:「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襲於脈外,使血脈流行不暢;若寒邪侵入脈中,則血病影響及氣,脈氣不能暢通,就要突然發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五臟活動密切相關在《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里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的問題,即五臟和自然界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在《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里則具體地說:「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里還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的明文記載。

事實上,四時氣候對五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就拿夏季來說,夏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尤其是窒外活動特別多,而且活動量也相對增大,再加上夏天晝長夜短,天氣特別炎熱,故睡眠時間也較其他季節少一些。這樣,就使得體內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環加快,汗出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臟的負擔特別重,如果不注意加強對心臟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損害。由此可見,中醫提出「心主夏」的觀點是正確的。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古代,對一年季節的劃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兩種方法,因人體有五臟,故常用五臟與五季相配台來說明人體五臟的季節變化。

(4)四季二十四節氣影響人體的水液代謝關於這一點,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過論述,如《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篇里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意思是說,在春夏之季,氣血容易趨向於表,表現為皮膚鬆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藏,氣血容易趨向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溺等,以維持和調節人與自然的統一。

2.不順應「四時之法」對人體的危害所謂「四時之法」,是說人類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的兩方,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干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明確指出:

「寒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這清楚地說明了人們在養牛中要順應四時陰陽這個根本。

它圍繞著「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的基本觀點,討論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平調陰陽、以合四時的理論,即主動調節內臟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如果不順應四時陰陽,人又會怎樣呢?《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說: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舂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發,就要發生肝氣內郁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要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要發生腎氣不能蓄藏的病變。

這段話告誡人們,若破壞了五臟適應四時陰陽變化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醫養生學把適應四時陰陽看作是一切生物維持生存的重要條件。所謂「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3.春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1)春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春天是給萬物帶來生機的季節。當自然界陽氣開始生發之時,「人與天地相應」,此時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其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活動加強,新陳代謝開始旺盛中醫學認為,外界氣候變化對人體氣血的影響是顯著的,如在天熱時氣血暢通易行,天寒時則氣血凝滯沉澀。而春天之氣候介於炎熱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之間,氣候溫和,故氣血活動亦介於二季之間的狀態,即春天的氣血活動逐漸增加。這種情況可從脈象上反映出來,正如《索問·脈要精微論》說:「春曰浮,如魚之游在波」,意思是說春天人體的脈搏浮而滑利,好像魚兒游在水波之中。陽氣,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即代表著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陽氣的生發意味著人類新陳代謝開始旺盛起來。

②肝主春,肝氣開始亢蠱《素問·金匱真言論》曾明確提出「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的問題,即人體五臟和自然界的四時陰陽相應,各有影響。具體到春天,即是「肝者……為陽中之少陽,於春氣」。此外,在《黃帝內經》里還有「肝主舂」的記載,所謂「肝主春」,即是說人體肝臟與春季相應,肝的功能在春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為盱主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逐漸加強。由於氣候溫和,人們的戶外活動逐步多起來,因此,肝所藏之血流向四肢。春天隨著氣候的轉暖和戶外活動的增多,人們的精神活動亦開始活躍起來。這些生理上的變化,都給春天的飲食提出了新的要求。

(2)春季有害物質對人體的影響然而,春季六節氣里一些對人體有害的東西,如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會乘機而動、乘虛而人,各種病蟲害猖獗,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禍害,在我國南方這種情況尤為明顯。

中醫學認為,春天的氣候特徵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後,一般可產生下述病理變化:

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項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症狀,又如風水一症起初也以眼瞼水腫為多見。

二是病變范圍廣,由於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往往上下竄擾,故病變范圍較廣,住表可稽留於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間,或游定於經脈之中;逆於上,可直達額頂;犯於下,可侵及腰膝脛腓等。

三是「風勝則動」,其證以動為特點,故凡見肢體運動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蠕動,甚至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往往責之於風,而列為風病。

四是兼雜為病,即指風邪常與其他邪氣相兼合並侵犯人體。如在長夏之季,風邪常與濕邪一起侵襲脾土,往往町見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脾胃受損的症狀;若與熱合則方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或風寒濕三氣雜至而侵襲人體,即人們常說的風熱外感、風寒外感、風濕痹靜等。此外,風還可與體內之病理產物如痰相結合而成風痰,風痰上犯又可引起種種病症。

醫療氣象學證實:在大風呼嘯時,空氣中的沖撞摩擦噪音會使人心裡感到煩躁不適,特別是在音頻過低,甚至達到「次聲波」的標准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次聲波是殺人的聲波,它能直接影響人體的神經中樞系統,使爪頭痛、惡心、煩躁,甚至致人於死地。同時,猛烈的大風常使空氣中的「維生素」——負氧離子嚴重減少,導致那些對天氣變化敏感的人體內的化學過程發生變化,在血中開始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讓人感到神經緊張、壓抑和疲勞,並會引起一些人的甲狀腺負擔過重。

此外,大風使地表蒸發強烈,驅走大量水氣,空氣濕度減小,這會使人口乾唇裂,鼻腔粘膜變得乾燥,防病功能亦隨之下降,使許多病菌乘虛而入,從而導致呼吸道疾病發生,如支氣管炎、流感、肺結核等。這些疾病的廣泛流行,也往往是「風助病威」的結果。故《黃帝內經》里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

(3)春季六節氣分別對生命健康的影響①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個季節。立春後,氣候向暖,陽氣始發,氣溫漸漸上升。立春之後,人體變化也由此開始。肝木應於春時,從立春之日起,人體少陽開始升發,肝陽、肝火、肝風也隨著春季陽氣的升發而上升。所以,立春後應注意肝臟的生理特徵,疏泄肝氣,保持情緒的穩定,使肝氣條暢而不影響其他臟腑。

②雨水雨水時節,人體的肝陽、肝火、肝風更會隨著春季的陽氣升發而上升,所以更應特別注意肝氣的疏泄條達。自然界一派生機,特別是南方地區,萬物欣欣向榮。養生者亦須振裔精神,勃發朝氣,志蓄於心,身有所務。

⑤驚蟄驚蟄時節,人體中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天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老年人更要注意身體的保養,元代丘處機在《攝身消息論》中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風冷易傷腠理,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一重,不可暴去。」這也即是俗話所謂的「春焐」。

④春分春分對人體而言,重要意義僅次於夏至、冬至,對健康也有較大的影響。

春天高血壓病多發,也容易產生眩暈、失眠等症。而且也是精神病的好發時間,所以凋攝情志頗為重要。

人們應順應春季生機盎然的特點,多做戶外活動,調攝情志。如野外放風箏、沐浴陽光、呼吸清新空氣、嬉戲玩樂,將一切煩惱置之度外,迎天順氣、隨風送憂。

⑤清明清明時節,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而乍暖乍寒的多變天氣容易使人受涼感冒,發生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春季又是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腦等疾患的多發季節。清明以後,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如關節炎、精神病、哮喘等,有慢性病的人在這段時間內要忌食易發病食物,如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避免舊病復發。

⑥穀雨穀雨時節氣溫升高和雨量增多,人體在這段時間內更為睏乏,所以要注意鍛煉身體。

4.夏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在夏季,人類為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一種能悉知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並能自動調節其生理活動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1)夏季所引起的人體的生理變化在夏季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①氣血運行旺盛夏季主陽,是陽升之極,陽氣盛、氣溫高,充於外表,人體陽氣運行暢達於外,氣血趨向於體表。此外,即使在一天之中,晝夜晨昏氣溫的變化也對人體氣血盛衰產生相應的影響,人體的陽氣「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可見,人體陽氣的盛衰是隨著晝夜陰陽盛衰消長的變化而呈節律性變化的,這就為飲食養生的每日三餐的選擇與調配提供了理論依據。另一方面,從人體脈象上也可以進一步反映出氣血活動的變化。《素問·脈要精微淪》說:「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夏應中矩……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意思是指四時氣候的變化,人的脈象也相應上下變動,所以夏天的脈象應合於矩之象洪大方正。夏至節後的四十五天,自然界的陰氣漸漸上升,夏天的盛陽開始漸漸下降,這就是夏季陰陽升降、脈象變化的特徵。

②人體津液外泄夏季炎熱,易使人體腠理開泄、津液外泄,出汗量(汗液是指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氣化後,從汗孔排出之液體)要遠遠大於其他季節。正常情況下,人體汗液的排泄有賴於衛氣對腠理的開合作用,腠理開則汗液排泄,腠理閉則無汗。由於汗液為津液所化,血與津液同出一源(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又有「汗為心之液」之稱。夏又與心氣相通,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而不收,故夏季保存或及時補充津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夏季進行飲食養生要充分考慮這一生理的變化,以及時達到補充人體津液外泄過多而造成的津液虧乏、陰精耗傷的目的。

⑤人體心臟與夏相應人體五臟功能都隨四時、陰陽五行的變化而變化。《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具體說到:「心者,生之本……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所謂「心通於夏氣」,是說人體心臟與夏相應,心的生理功能在夏季比較旺盛,具體表現在心主血脈,氣血旺盛,運行暢達;汗液排泄增加;陽氣充,浮於外,功能活動亦加強,精力充沛。因此,為了更好地在夏季應用飲食養生,必須把握時令與臟腑的關系,在夏季3個月里做到有目的的補充心臟所消耗的能量,以保護心氣。

(2)夏天6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立夏立夏是夏季開始的第一個節氣,立夏時節應早睡早起,多沐浴陽光,注意情志的調養,保持肝氣的疏泄,否則,就會傷及心氣,以致秋冬季節易生疾病。

立夏是春夏之交,是兒童發育最快的時候,所以,日常生活飲食要注意兒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及時補充鈣質、維生素及食物營養,更要注意兒童和青少年的衣著和體育鍛煉。

舂夏之交,在飲食上應注意忌食性熱升發之物,以免耗氣傷津;同時也不宜過早食用生冷食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日常食物也容易變質,夏季應避免食入不潔食物,以防發生腸道病變。

②小滿小滿時節,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生理活動也處於最旺盛的時期,消耗的營養物質為四季最多,所以,應及時適當補充,才能使身體不受損傷。時至夏日,治病用葯時要偏於清涼,如菊花、蘆根、沙參、元參、百合、綠豆、扁豆、山葯、冬瓜之類,配伍煎水代茶、煮粥均可,切忌過於溫熱,損傷陰津;也不宜過於寒涼滋膩,反使暑熱內伏,不能透發。時至小滿,「春困夏乏」,使人精神不易集中,應經常到戶外活動,吸納大自然清陽之氣,以滿足人體各種活動的需要。

芒種時節,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期。黃梅雨季,一般約為一個月左右時間,一般在芒種後數日「入梅」(「進梅」)。黃梅時節,多雨潮濕,由於濕氣能傷脾胃,故此時要注意保護脾胃,少食油膩,以免外濕影響消化功能。

其時,陽氣旺盛,天氣炎熱,稍有不慎極易發生生疾病,如急性腸胃炎、中暑、日光性皮炎、日光性眼炎等,都是夏季的多發疾病,痢疾、乙腦、傷寒等都是夏季易發的傳染病,應注意預防。

③夏至夏至以後,太陽逐漸南移,白晝自此逐漸縮短。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故在短期內氣溫繼續升高。

自夏至日至立秋後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之階段,也是人體調補和治療宿疾的最佳時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陰陽氣交的關鍵。冬季易發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季病情平穩時期進行調補,對治癒或減輕慢性病的復發有較好的作用。故祖國醫學對冬病夏治非常重視。古書雲:「春夏養陽」,即是說在夏天調補時要偏於溫補人體的陽氣,順應舂夏陽氣旺盛的變化,這對於易感受陰寒之氣及陽虛病人尤為重要。

④小暑小暑時節,萬物繁榮秀麗,天地氣交,人們可晚睡早起,情志愉快不怒,適當活動,使體內陽氣向外宣洩,才能與「夏長」之氣相適應,符合夏季養「長」之機。這段時問應適當參加戶外的活動。較為合適的娛樂活動如聽音樂,可使人忘卻夏季炎熱的煩惱,音樂悠揚舒緩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都是一種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腦及各系統功能,協調各系統器官的正常活動,促進血液流通,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提高人的修養,「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矣」。另外,電影亦有同樣的作用,但要避免過於疲勞。看完電視後,用肥皂洗臉,可以洗去電視熒屏靜電荷帶來的污染。但是,老人、兒童、體弱者,應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中暑。

⑤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已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由於天氣炎熱,食慾減退,食物選擇要以清淡芳香為主,清淡易消化,芳香刺激食慾。同時,進食要定時定量,可提高胃液分泌量,增加食慾。要多飲開水,飲用時加少量食鹽。適當吃些瓜果冷飲,可起到降溫防暑的作用,特別是新鮮果汁,如橙汁、蘋果汁、檸檬汁、番茄汁、西瓜汁、菠蘿汁等。但要注意冷飲不能吃得過多,否則,冷飲刺激腸胃道內壁,減少消化酶的分泌,會發生腸胃疾病,出現食慾減退、消化不良等症狀。例如西瓜,雖是一種消暑利尿的佳品,若吃多了也會肚腹膨脹,不利消化,再則小便增多,也會使人感覺疲勞,尤其是小兒、老人和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腸胃炎、內臟下垂等氣虛病人,更不宜多食。這段時間氣溫很高,生活中應注意不要食用變質或不潔食物,切勿生食海鮮,不吃醉、糟及熗類食物,以防消化道疾病的出現。

5.秋季六節氣與人的生命健康秋季的主氣是「燥」,在人體內,肺屬燥金,其氣應秋。秋高氣爽,空氣清新,有利於肺主氣、司呼吸之功能;但到秋分以後燥氣過盛,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必首先侵襲肺所主的皮毛和鼻竅,若肺的宣發正常,就能很快作出應答,將衛氣宣發輸布至皮膚、鼻竅,使皮膚、毛發滋滋潤,腠理緻密,鼻竅通利,則無論何種燥邪均不能進入體內,使人們可以順利地度過秋季。假如秋燥之氣太盛,超過了人體的防禦能力,或雖燥邪不盛,而肺本身的主氣、宣發功能薄弱,無力適應秋季的氣候變化,無力抵禦外邪,則肺所主的皮毛、鼻竅和肺自身就首當其沖,會受到燥邪的危害而產生一系列的病變。

燥邪為病,有外燥、內燥之分:外燥是自然界燥邪從鼻竅、皮毛而入,常從肺衛開始,但有溫燥、涼燥之別;內燥多由汗下太過,或精血內奪,或年老液虧,以致機體陰津枯涸所致。

燥邪為病的主要病理特點是:

一是燥易傷肺,因肺喜清肅濡潤,主呼吸而與大氣相通,外合毛皮,故外界燥邪極易傷肺和肺所主之地。

二是燥勝則干,在自然界可出現田地龜裂、禾苗枯槁、樹葉焦黃;在人體,燥邪耗傷津液,也會出現一派乾涸之象,如鼻干、喉干、咽干、口乾、舌干、皮膚乾燥皺裂,大便乾燥、艱澀等等。故無論外燥、內燥,一旦發病,均可出現上述津枯液干之象。當然,內燥不限於肺,其他臟器的陰虧液竭,亦可形成內燥之證。

在初秋七月,暑氣餘威尚盛,又兼雨水甚多,所以中醫學將農歷七月稱為長夏。長夏主濕,脾主長夏,所以早秋七月以脾胃病居多。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濕為陰邪,易陰遏氣機,損傷陽氣,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水腫或腹瀉;何況長夏七月,天氣尚熱,人們喜食生冷瓜果、冰凍飲料,更助濕邪,損傷脾陽,所以秋七月易見腹滿、腹瀉之症。脾陽不振,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停聚而生痰。早秋脾傷於濕,可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復發種下癇根,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濕性重著,外濕之邪,侵犯經絡筋骨,使經筋阻痹,可出現「濕痹」、「著痹」。

由上述可見,由於秋季氣候變化復雜,不但多見其主氣「燥」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還可見長夏濕邪為患所致的多種疾病,並為冬季常見的慢性病種下了病根,所以,秋季飲食養生就須針對天地變化特徵、人體生理病理特點而選擇相應的飲食。

(3)秋季六節氣分別對人體健康的影響①立秋立秋正值末伏前後,氣溫雖然開始下降,但還有「秋老虎」的威勢,江南地區的氣溫仍可高達35℃以上,夏日的餘威仍然仔在。立秋後,雖然氣溫仍高,但早晚氣溫比夏天要低一點。人們鍛煉要注意,應避免在車輛過多的道路上晨練;晨練不宜過早,應在太陽升起之後;出汗後應用干毛巾擦乾,或及時洗澡換衣服,以防感冒。

立秋後陽氣轉衰,陰氣日上,自然界由生長開始向收藏轉變,故養生原則應轉向斂神、降氣、潤燥、抑肺扶肝,這樣才能保持五臟無偏。善養生者,須早睡早起,以旺生氣;收斂神氣,以避殺氣。飲食增酸減辛,以助肝氣。

②處暑處暑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減少,空氣中的濕度也相對減少,使人有秋高氣爽之感。但此時燥氣也開始生成,人們會感到皮膚、口鼻相對乾燥,故應注意秋燥的預防,多吃甘寒汁多的食物,如各種水果、麥冬、蘆根等。

處暑時節,人們應早睡早起,以使情緒安定寧靜,預防自然界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神氣,使情志與「秋收」相應,符合秋季養「收」之機。人體也是處於收獲的時期,機體已由活躍、外向、支付階段,轉變過渡到沉靜、內向、積蓄的階段。又由於夏季人體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在天氣稍涼之肘,應注意機體的補充,故秋天又是進補的重要季節。秋天陽氣由升浮趨於沉降,生理功能趨於平靜,陽氣逐漸衰退,要注意起居調節,防止受寒寒。雖有時氣溫還偏炎熱(如秋老虎天氣),電不宜再多食冰糕之類冷飲食品,以保護脾胃消化功能。

③白露白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轉涼,天氣偏於乾燥。秋氣應肺,燥氣可耗傷脯陰,故會產生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這些都是秋季養生進補時應考慮的因素,「燥者濡之」、「上燥清氣,中燥增液,下燥養血」,是秋天進補的重要原則。選擇葯物應偏於柔潤溫養,但又應溫而不熱,涼而不寒,總以不傷陰不耗陰為要。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桑葉、胡麻仁、甘草、杏仁、石膏、阿膠、枇杷時)是重要的秋令進補方之一,對於秋燥傷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如生梨、荸薺、甘蔗之類,以潤肺生津,尤以柚子為最佳果品。

白露還是風濕病、高血壓病容易復發的時節,所以要注意保暖,夜晚可蓋薄被,不要再赤膊貪涼,正如俗活所說:「白露身不露」,以免引發舊疾,或感染新恙。晨起外出,宜暖其服,勿空其腹,但食勿過飽,免生壅塞,不利氣機運轉。

④秋分秋分時節,秋風送爽,是人們感覺最舒適的一個時節,故在此時應多去戶外活動。動靜結合,調心肺,動身形,暢達神態,流通氣血,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高雅藝術的無窮魅力,會喚起無限的生活情趣。

⑤寒露寒露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天氣轉寒,小兒、老人尤要隨時留意,免受風寒。但又要注意適當「秋凍」,即中國傳統保養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氣候開始轉涼時,慢慢增加衣服來逐漸鍛煉機體抗寒能力的一種方法。使人體的毛孔處於關閉狀態,抗寒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這對體弱者預防感冒極為有益。當然,「薄衣法」並非要求人去挨凍,其原則是以穿衣不出汗為度,隨氣溫的高低和運動的強度,及時更換衣服,避免

6、皮膚全身乾燥性的疼會是皮膚乾燥綜合征嗎

乾燥綜合征是一種全身外分泌腺受累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常見症狀有眼乾口乾無汗大內便乾等也可累及全身多容個系統.乾燥綜合征表現為乾燥性角膜結膜炎和口腔乾燥常合並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綜合征病變除侵犯外分泌腺尤以唾液腺和淚腺為主外還可影響到腺體外組織引起多臟器損害.臨床表現可分為三類單純性的主要侵犯唾液腺和淚腺等外分泌腺;合並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並某器官的原發性疾病如慢性活動性肝炎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變.有眼乾口乾及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可考慮本病.乾燥綜合征的治療主要是對症療法支持療法及治療並發症.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症狀.眼乾者可經常用0.5%-1.0%羧甲基纖維素滴眼口腔乾燥者可用2%羧甲基纖維素在飯前塗於口腔黏膜服用枸櫞酸或檸檬汁解渴.注意口腔衛生飯後刷牙漱口以保護牙齒.

7、冬天怎麼防止長凍瘡

針對凍瘡防治皮膚病咨詢給你如下解答:
凍瘡是冬季的常見病,常因寒冷刺激,引起局部血管痙攣、缺氧、鬱血所致的慢性局限性組織浸潤。鞋襪過緊,局部多汗、潮濕、貧血、缺乏運動以及一些慢性疾病常為發病誘因。故凍瘡的發病率與天氣變化、職業崗位及工作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多見於兒童、婦女和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者。皮損好發於手指、手背、面部、耳廓、足趾、足緣和足跟等處。
在進入寒冷冬季,我們首先應注意預防保健,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對營養不良,貧血及易患凍瘡者應加強營養;入冬後注意保暖,特別要關注四肢末端,耳廓等好發部位;外出時皮膚宜塗油脂,避免長久接觸寒冷潮濕,保持皮膚乾燥;對好發部位可經常進行按摩及溫水浴,改善血液循環。
對於已患凍瘡者可進行局部治療
1.皮膚未破損者可選用:①10%樟腦軟膏、松節油、凍瘡軟膏、豬油蜂蜜軟膏、雲南白葯酊劑、凍康靈、辣椒痛可貼等塗擦或外貼患處;②用茄子桿、辣椒桿或祁艾、冬瓜皮、桂皮各10克水煎後熱泡患處(以不燙傷為度)30分鍾,每日1-2次。2.已破潰有膿性分泌物者可選用①3%硼酸水清洗後,外敷10%硼酸軟膏或10%氧化鋅軟膏;②碘伏塗擦後,外敷凡士林紗布;③局部感染嚴重者,應到醫院就診接受抗生素治療。

8、維生素E是否可以直接塗於嘴唇?

維生素E是可以直接塗抹於嘴唇的。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其水解產物為生育酚內,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劑之一。多容溶於脂肪和乙醇等有機溶劑中,不溶於水,對熱、酸穩定,對鹼不穩定,對氧敏感,對熱不敏感,但油炸時維生素E活性明顯降低。生育酚能促進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數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濃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預防流產,還可用於防治男性不育症、燒傷、凍傷、毛細血管出血、更年期綜合症、美容等方面。

拓展資料:

適宜人群

⒈體內營養不足、肌體缺乏活力、內分泌紊亂的人群。

⒉體質虛弱、多病、早衰、腫瘤患者及化療中的人群。

⒊關節炎、皮膚炎、色斑患者。

⒋性慾低下、月經不調、不孕人群。

⒌需要保養的人士。

與關節炎導致皮膚乾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