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髖關節炎查體

髖關節炎查體

發布時間:2020-03-27 20:25:19

1、髖關節痛的表現是什麼?

第一、最直接最明顯的症狀就是髖關節甚至包括髖關節周圍出現疼痛的症狀。一般來說,在髖關節炎初期,疼痛的程度還是比較輕的,疼痛感沒有那麼明顯,只是在活動之後才會出現輕度的疼痛,所以很多人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會因此而忽略對髖關節炎的治療和護理,導致炎症加重。病情加重之後疼痛感也隨著加重,很多時候可能會疼到睡不著覺,而且疼痛的范圍可能會延續到大腿部和腰部。
第二、可能會影響到人們的正常活動。髖關節出現炎症,表示髖關節出現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患者髖關節的伸展、彎屈等活動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比正常人的活動范圍小很多,甚至會影響到患者正常的行走。因為髖關節是上軀體帶動下肢體的運動,受損之後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帶動下肢體,而且在髖關節活動的時候會相互摩擦,引起疼痛,阻礙患者的行走。
第三、還可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症狀就是雙下肢體不一樣長。這是因為髖關節出現炎症之後,髖關節之間的間隙會變小,受損的髖關節所在的下肢可能就會往上移位,造成雙下肢不等長的情況。如果患者的髖關節的股骨有明顯的磨損現象的話,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明顯的肢體縮短的症狀。

2、出現髖關節疼痛應進行哪些檢查?

出現髖關節疼痛需要做哪些檢查?對於此很多患者都是非常關注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髖關節疼痛已經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症,髖關節就是腰部和臀部的一些症狀,通常出現這種情況的都是老年人,並且還會早期行動不便出現,下面專家就將對髖關節疼痛需要做哪些檢查具體介紹一下,以便更好的治療。哪些疾病可出現髖關節疼痛的症狀? 1、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不是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通常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就是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股骨頭壞死病因復雜,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就是外部創傷、激素和酗酒三個原因,主要病理是股骨頭部位血運受阻導致股骨頭缺乏所需養分而出現骨質細胞凋零所致。骨細胞的大量死亡會導致股骨頭塌陷,甚至會使人終身殘疾。 2、股骨頸骨折:老年人的股骨頸骨折通常是骨質疏鬆所致。骨質疏鬆使得老年人骨頭鬆脆,稍不加小心受到外部撞擊或摔倒,就易出現骨折,其中,老年人骨折好發於髖關節部位,也就是股骨頸骨折。老年人由於身體的癒合能力和新陳代謝都有所下降,因此,股骨頸骨折後通常比較難癒合。 3、強直性脊椎炎: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因素,最容易忽視的就是此病,強直性脊柱炎雖說好發於青少年,但對於老年人來說,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強直性脊柱炎初期可能僅僅為關節間隙變窄,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出現關節間隙消失、融合,這時候髖關節部位的疼痛會由輕微痛轉變為劇痛。因此,老年人若診斷為強直,一定要盡早治療。 4、發生在髖關節附近的骨腫瘤:發生在髖關節附近的骨腫瘤也會殃及到股骨頭,出現髖關節疼痛。對於骨腫瘤,若為良性的,可採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進行改善。 5、風濕性關節炎:此病通常好發部位是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主要是因為人體關節處由於長期的摩擦損耗,使得關節軟骨逐漸變薄,龜裂,最後形成關節鼠所致。老年關節炎若不經過有效治療,最後可能導致關節畸形和破壞。 因此,出現髖關節疼痛的情況要進行全面檢查,查明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才能擺脫疾病困擾。那麼,出現髖關節疼痛的情況需要做哪些檢查呢? 當出現髖關節疼痛時需做哪些檢查呢? 1、當你感到髖關節疼痛時,先不要亂用葯,尤其不要用止痛葯,先觀察幾天,看是否能緩解,如果不行就到醫院檢查。 2、如果感覺到疼痛加重時,可深壓疼痛部位,做一下\"4\"字征試驗,若是陽性,證明為有病變,及時做進一步檢查。 3、如果是股骨頭壞死早期可作ECT或者做磁共振檢查,就可以診斷出來。 4、中期和晚期做放射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出來。如何治療股骨頭壞死引起的髖關節疼痛? 微創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原理: 股骨頭壞死的微創介入治療是介於保守治療與微創手術治療之間的一種治療模式,在影像設備引導下進行的治療。運用高超的動脈插管技術,採取將葯物直接注入供應股骨頭的血管,使血管擴張、痙攣解除,並溶通血栓阻塞,從而改善股骨頭的血運。通過行股動脈穿刺插管至旋骨內、外側動脈及閉孔動脈,直接將溶栓葯物以及擴血管葯物在介入系統(DSA)監視引導下注入股骨頭供血動脈,使血管內形成的脂肪栓及小血栓溶解,阻塞的微小血管再通,同時使局部血管擴張,微循環缺血改善,疏通髖關節附近的微血管,繼而增加側支循環和改善股骨頭營養,使壞死的骨質逐漸被吸收,或骨細胞增生,新骨形成,股骨頭得以修復。這就是股骨頭壞死的治療方法微創介入療法的原理。 微創介入治療股骨頭壞死的優勢: 1.微創傷,痛苦小,恢復快,療效確切; 2.治療過程無任何不適感,安全可靠; 3.治療後一系列症狀明顯好轉或消失; 4.比傳統手術治療簡單、費用低,不輸血; 5.微創介入治療不受季節影響。 6.治療後無需再服葯,可讓患者免除長期服葯的痛苦和不便。 溫馨提示 髖關節疼痛,一旦病因被確診,應該根據不同的疾病進行必要的治療。對於因細菌所致的滑膜炎,應盡早治療。感染性關節炎如果病變發現早,尚有一定機會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一旦進入髖關節軟骨破壞期,其最終的結果是髖關節僵硬,喪失關節功能。 髖關節疼痛不可小視,一定要做到及早檢查,科學治療。 更多疑問,點擊咨詢在線骨科專家

3、髖 關 節 骨 性關 節 炎嚴 重嗎,我被查出得了髖 關 節骨性關 節 炎,該如何治療啊。

髖關節炎的症狀一般有以下五種表現形式,分別為:  
1、體征。局部深壓痛,內收肌止點壓痛,4字試驗陽性,伽咖s征陽性,A11is征陽性TKdele叻uq試驗陽性。外展、外旋或內旋活動受限,患肢可縮短,肌肉萎縮,甚至有半脫位體征。有時軸沖痛陽性。
2、跛行。為進行性短縮性跛行,由於髖
痛及股骨頭塌陷,或晚期出現髖關節半脫位所致。早期往往出現間歇性跛行,兒童患者則更為明顯。
3、疼痛。疼痛可為間歇性或持續性,行走活動後加重
,有時為休息痛。疼痛多為針刺樣、鈍痛或酸痛不適等,常向腹股溝區,大腿內側,臀後側和膝內側放射,並有該區麻木感。

4、關節僵硬與活動受限。患髖關節屈伸不利、下蹲困難、不能久站、行走鴨子步。早期症狀為外展、外旋活動受限明顯。
5、X線表現。骨紋理細小或中斷,股骨頭囊腫、硬化、扁平或塌陷。

4、髖關節怎樣檢查?

髖關節由髖臼、股骨上端,以及所附的韌帶和肌肉組成。前方為腹股溝,呈輕度凹陷,有股動脈、靜脈和股神經通過。後方臀肌飽滿,有坐骨神經走行。

視診:畸形髖關節畸形復合者居多,如屈曲內收內旋畸形和屈曲外展外旋畸形等。由於腰椎前凸和骨盆傾斜的代償,畸形不明顯,檢查時需注意將骨盆放正。屈曲畸形:將骨盆在矢狀面上放正,可將健腿極度屈曲,患髖屈曲畸形即顯示出來。可用角度尺測量;展收畸形:使髂前上嵴連線與軀干直線垂直,骨盆在冠狀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收和外展畸形顯示出來;旋轉畸形:使兩側髂前上嵴距床面距離相等,骨盆在橫截面上擺正,患髖的內旋或外旋即顯示出來,可利用髕骨面的垂線測量。有時對比雙足體位,可作粗略估計;縮短畸形:因髖關節傷病引起的下肢短縮,除尺量法之外,可通過對比兩側大轉子的位置來判斷。

腫脹和腫塊。髖關節本身的腫脹顯於前方,即腹股溝飽滿;而臀部的異常豐滿,常反映髂骨本身的病變。髖關節外上方突起,多因先天性脫位或半脫位引起,而外下方腫脹則屬大轉子病變或系腰骶部感染流注的膿腫。大腿內上方腫脹,除恥骨和小轉子病變外,也可考慮流注膿腫。

臀皺襞嬰幼兒雙側臀皺襞不對稱,可反映先天性髖脫位的存在。

臀肌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中常見。

步態。臀式步態:在負重期,髖關節應呈輕度外展位,當臀中、小肌(外展肌)麻痹或髖關節脫位時,髖關節不能外展負重,而是相反的呈內收位,即顯臀部下垂。為了減輕臀下垂,每走一步,主動將軀干側向負重側的患腿,這種跛行步態稱之為臀式步態。當雙側髖脫位時,雙側臀部交替下垂,類似鴨行;下肢廣泛麻痹步態:主要表現在搖擺期的腿不能作屈髖動作,靠提升骨盆(腰方肌)離地。負重期也屬臀式步態,同時軀干後傾,因臀大肌麻痹,靠髖後伸緊張前方韌帶來維持站立。有時病人以手扶大腿來維持伸膝站立;關節強直時,靠骨盆的扭轉來移動下肢,即腰椎代償性的伸屈動作;髖關節各類型的畸形體位,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異常步態,有的難於描述,但經仔細分析即可明確。

觸診:壓痛點。髖關節本身疾患可在腹股溝中點或臀部中央區尋找壓痛。大轉子壓痛易於尋找,有的按壓大轉子可引起髖關節痛。

腫塊。髂窩部可表現肥厚或飽滿(膿腫),有時在恥骨上可觸及腫塊(腫瘤)。疑有髖關節感染或恥、坐骨腫瘤時,應作肛門指診,尋找膿腫或腫塊。疑有髖關節脫位時,需在臀部或髖關節外上方尋找股骨頭,通過關節的旋轉可觸及股骨頭的轉動。

活動:被動活動。病人平卧位,髖關節伸直為0度,屈曲時大腿可貼腹壁,與軀干交角約為30度,屈伸角度可連續記錄為0~150度,即屈曲到150度位,伸直為0度,實際活動范圍共150度,外展和內收則以中立位為0度,小腿內收的角度等於髖外旋的角度,小腿外展等於股內收。檢查時需要注意固定骨盆,避免骨盆的轉動代替了髖關節的活動而引起誤差。

主動活動主要檢查肌力。有的病人主動伸屈髖關節,同時出現彈響聲,即所謂的「彈響髖」,常因為闊筋膜張肌腱肥厚與大轉子磨擦所致。有時在內側是髂腰肌肥厚的肌腱與小轉子磨擦而來。

5、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與髖關節炎查體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