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如何預防膝關節炎

如何預防膝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3-27 09:30:33

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如何預防及鍛煉?

山東省立骨科袁林醫生表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由多種因素導致的慢性關節疾患,起病變特點是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和關節周圍的繼發性骨質增生。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群,女性略多。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就診?


一旦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及時就診:

一、下蹲、起立、上下樓梯出現膝關節疼痛或疼痛加重。

二、膝關節晨起有僵硬感,稍微活動後減輕。

三、膝關節屈伸活動時會聽到彈響、感到摩擦感並疼痛感。

四、遇寒後膝關節疼痛加重。

五、膝關節變形,活動度欠佳,蹲下起不來、起來蹲不下。


預防膝關節骨關節關節炎方法:


1、減輕體重

膝關節是人體的主要承重關節,體重越大,膝關節壓力越大,磨損也就越快。因體重導致膝關節炎的患者,近幾年在病人群占據了很大比例。


2、盡量不穿高跟鞋

高後跟讓人體重心前傾,為維持重心穩定,膝關節局部壓力增加,久之易導致膝關節韌帶鬆弛和軟骨磨損。建議女性生活中應多穿平跟軟底鞋以吸收震盪和平衡膝關節負荷。

3、減少頻繁登高及長時間快走

現代人喜歡選擇登山、爬樓梯、快步走來健身,但如果過度,也會帶來負面效應,致使加速膝關節的軟骨磨損,加快關節炎發生。很多年輕患者都是在經常爬山、爬樓後做過早出現骨性關節炎。走路鍛煉身體簡單有效,建議每分鍾不超過100步和鍛煉時間不超過1小時,保護好關節。運動前做好充分熱身。


4、服用維生素ACE及補足D

女性患膝關節炎的比率遠超於男性,特別是更年期後由於體內雌性激素大量下降,軟骨變薄變脆不耐磨損。對女性來說:多曬太陽、多喝牛奶、服用維生素A、C、E及補足維生素D等對骨性關節炎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功能鍛煉方法

1、股四頭肌等張收縮訓練

直腿抬高鍛訓練:仰卧位,下肢伸直抬起,保持足跟距離床面15-30cm左右,堅持20-30秒,放下休息5-10秒,再抬起,反復訓練。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

患者取仰卧位,膝關節伸直,股四頭肌盡力收縮,保持10-15 s,放鬆5 s,反復訓練。

3、膝關節屈伸活動法

患者坐在床邊,雙膝置於床旁,然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伸直位,保持10-15s,緩慢屈曲膝關節,反復進行鍛煉。

2、膝關節炎有哪些科學的防治誤區?

關節炎的治療誤區包括: 1、盲目按風濕治療 2、關節疼痛是缺鈣,補補鈣就可以了 3、體重在治療中無關緊要 4、關節炎是老人的事,我還年輕,不會得。

關節炎是一種骨科疾病,很多老年人會患上這種疾病。但是不要以為關節炎是只有老人才患上的疾病,很多年輕人也會患上這種疾病。關節炎的發病率是很高的,而且危害極大。在進行關節炎的治療的時候不要陷入誤區,一起來看治療關節炎有哪些誤區。

1、盲目按風濕治療: 只要有關節痛就自認為是風濕病,到處求醫服葯,延誤了病情,還產生了嚴重的毒副作用

3、要如何預防膝關節炎發生呢?

盡量避免肥胖,防止膝關節負擔增加。一旦你超重了,你應該積極減肥並控制你的體重。注意走路和工作姿勢。不要扭動身體走路和工作。不要長時間蹲著,因為蹲著時膝關節的重量是體重的3-6倍,坐著和站著時間長,經常改變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位置,用力過大。長距離行走時不要穿高跟鞋。穿厚底和軟底,減少膝關節沖擊,避免膝關節磨損。

:在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准備活動,輕輕伸展膝關節,使膝關節在劇烈運動前得到充分鍛煉。不要突然把腿抬得太高,以免壓腿時膝蓋過度拉傷。練習太極拳時,不要蹲得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幾盤,以免過度負重造成膝關節損傷。

4、怎樣防範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

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多見於中老年人。患者膝關節內滑膜因慢性炎性充血、水腫、增生,關節內正常液體代謝通道機制破壞而出現積液,膝關節內半月板襯墊也因關節承受的壓力不均衡、正常代謝功能破壞而逐漸變性、破裂、纖維化,吸收沖擊能力下降,加速了關節軟骨進一步蛻變,促使關節炎症的發展,並造成了惡性循環。另外,創傷、疾病、遺傳因素都是促進骨性增生性關節炎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

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預防的方法有:

①控制體重,避免長時間行走,負荷適量。需走長路時,可用護膝保護,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

②增強體質,鍛煉患肢肌力,具體方法是,取坐位,患肢足尖在背曲用力狀態下,逐漸伸直膝關節,持續30秒鍾,再屈膝;然後重復上述動作。每天練2次,每次20分鍾。這對早期關節炎效果尤其明顯。

③勤修鞋跟(鞋跟外側磨損後應及時墊平,平底鞋和中跟鞋交替穿用),以矯正膝關節承受壓力不均衡的狀態。

④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如夏天應遠離空調中心,避免在電扇下睡覺,睡眠時用毛巾保護膝部以防冷空氣刺激引起關節滑膜水腫、充血。

5、膝關節的預防與治療

1、盡量避免身體肥胖,防止加重膝關節的負擔,一旦身體超重,就要積極減肥,控制體重。
2、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不要扭著身體走路和幹活。避免長時間下蹲,因為下蹲時膝關節的負重是自身體重的3~6倍,工作時下蹲(如汽車修理工、翻砂工)最好改為低坐位(坐小板凳),長時間坐著和站著,也要經常變換姿勢,防止膝關節固定一種姿勢而用力過大。
3、走遠路時不要穿高跟鞋,要穿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發生磨損。
4、參加體育鍛煉時要做好准備活動,輕緩地舒展膝關節,讓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參加劇烈運動。練壓腿時,不要猛然把腿抬得過高,防止過度牽拉膝關節。練太極拳時,下蹲的位置不要太低,也不要連續打好幾套,以防膝關節負擔過重發生損傷。
5、騎自行車時,要調好車座的高度,以坐在車座上兩腳蹬在腳蹬上、兩腿能伸直或稍微彎曲為宜,車座過高、過低或騎車上坡時用力蹬車,對膝關節都有不良的影響。
6、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7、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盡量少上下樓梯、少登山、少久站、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8、有膝骨關節病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不要認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據研究,有膝關節炎的人,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能力,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卧起坐、俯卧撐、橋形拱身以及仰卧床上把兩退抬起放下的反復練習、模仿蹬自行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
9、在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牛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生長軟骨及關節的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中醫對於關節炎病因病機的闡述最早見於《內經》,《素問·痹論》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於風寒濕者也」。除此之外,《素問·痹論》還認為「所謂飲食居處,為其病本」,痹病的產生又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而在《素問·評熱病論》中曰:「風雨寒熱,不得虛 ,不能獨傷人」,「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可見古人對於關節炎的發病既看到了其外部因素,同時也意識到了它的內因,概括的說,風、寒、濕、熱邪是關節炎發生發展的外部條件,而諸虛內存,正氣不足才是其發病的內在原因。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可取得較好的臨床調治效果。
膝關節置換術評估
1977年,NIH開始啟動一種機制度————對流行的醫療新技術進行評估。該評估可能對衛生政策有所影響(比如,某一治療是否為保險所覆蓋等)。這一機制後來很快被許多西方國家效仿。迄今為止,NIH公布了大約75個這樣的評估報告。最近的一次評估是關於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KR),報告發表在2004年第6期JBJS上。現就報告的結論簡述如下(有興趣者請找原文一讀)。 (1)主要用於骨性;
(2)其他適應症包括、青少年類性關節炎、和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症。 (1)緩解;
(2)改善功能。
擬行TKR的患者應有
(1)關節損壞的放射學證據;
(2)持續性的中度至重度疼痛且經相當時間的非手術治療無緩解;
(3)臨床顯示關節功能明確受限,且因此影響生活質量。
TKR患者年齡問題
(1)過去認為60-75歲最適合行TKR;
(2)高齡病人常合並有更多的其他系統;低齡患者又因活動能力強會增加假體的機械失敗;
(3)在55歲以下的患者,應考慮截骨、單髁置換等其他治療方法。
TKR的絕對禁忌症
(1)局部或全身;
(2)合並其他疾病,從而增加發生圍手術期並發症或死亡的危險。
相對禁忌症:
(1)肥胖:實際上並非禁忌症,但會增加傷口延遲癒合、圍手術期感染的危險。
(2)嚴重的外周血管疾病和某些神經功能損害。 (1)圍手術期的死亡率為0.5%;
(2)無論從短還是長遠看,在90%的患者,TKR能快速而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85%的患者對手術結果滿意。
(3)手術效果不明顯者,究竟源於何種原因,至今不明。 (1)切口癒合問題
(2)表淺或深部感染
(3)深靜脈栓塞和
(5)心肌梗死
(6)髕骨和/或伸膝裝置斷裂
(7)關節不穩、僵硬和/或力線不正
(8)神經、血管損傷。
並發症的發生因素
(1)切口與深部感染因素:關節炎、、肥胖、使用糖皮質激素。
(2)TKR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手術技術,有研究表明手術醫生和的年手術例數與並發症發生率成反比。
假體失敗問題
(1)發生率:10年時為10%、20年時為20%,相當於每年遞增1%。
(2)假體早期失敗的原因:患者小於55歲、人、骨性關節炎、肥胖、合並其他疾病。 (1)醫生的年手術量
(2)手術技術方面
(3)假體的選擇 (1)假體安放的力線正確至關重要;
(2)旋轉平台、保留後交叉韌帶的設計有理論上的好處,但在TKR對手術的成功和假體的存留時間尚未顯出優勢。
有助於改善手術期處理
(1)全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2)積極的術後止痛處理
(3)圍手術期的患者健康評估及相關疾病治療
(4)患者教育
尚不明確手術期處理
(1)預防性使用抗凝葯物,以防止肺栓塞;
(2)各種圍手術期康復訓練;
(3)自體輸血、引流血回輸等。
翻修TKR的指證
(1)髕骨骨折或脫位
(2)假體不穩或無菌松動
(3)感染
(4)假體周圍骨折
(5)TKR後無原因疼痛(是否列為適應症有爭議)
翻修TKR禁忌症
(1)持續感染
(2)股四頭肌或伸膝裝置功能高度受限
(3)皮膚覆蓋差
(4)血供不良
(5)骨骼質量差
翻修TKR的預後
(1)不如初次TKR
(2)無菌松動者優於感染者
翻修失敗的挽救
(1)切除性關節成形術
(2)關節融合術
(3)截肢

6、人老腿先老,如何預防關節炎

第一:要注意膝關節的保護,避免膝關節受到傷害。因為很多老年人膝關節各功能已經退化,所以下樓梯的時候會異常費勁。這時可以從腳尖先著地,使足弓先承受部分的力量,這樣在下樓梯的時候,就能夠較大程度的避免損傷。
第二:控制好自己的體重。當我們行走的時候,膝蓋承受的力量是我們人體體重的3-6倍。也就是說,我們越重的時候,膝蓋的承受負荷就越大。所以適當的控制體重可以減輕膝關節的負荷。
第三:有規律的鍛煉。鍛煉其實很簡單,不一定是要去跑步,有時候可以適當進行一些無氧運動。中老年人也可以在清晨或傍晚到公園走走,或者跳跳廣場舞、關節體操等。

7、膝關節炎的預防措施都有哪些

1

8、什麼因素導致女性容易患膝骨關節炎,做好預防措施很重要?

膝關節是人體一個巨大而復雜的屈曲關節。承受很大的壓力,結構穩定靈活。為了使每個人都能更有針對性地預防膝關節炎,建議每個人事先了解膝關節炎的病因,以提高預防膝關節炎的效果,降低自身患病風險,不給膝關節炎機會。那麼,膝骨關節炎的原因是什麼。

超重,會增加關節負荷,並會因姿勢、步態等因素導致關節的生物力學變化。尤其是超重的女性,更容易患膝骨關節炎。研究表明女性肥胖和膝骨關節炎之間有因果關系。過度使用接頭膝關節的長期用力和快速屈曲和伸展會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如頻繁快走、騎自行車、羽毛球、登山、爬樓梯等活動,以及某些使關節反復受到應力刺激的活動,如頻繁或重復舉起重物、蹲下、跪下等動作,都會造成關節損傷和軟骨退化。

關節處或附近的創傷有時會誘發骨關節炎,例如影響關節表面的骨折、導致關節不穩定的韌帶撕裂以及半月板撕裂導致的關節軟骨異常磨損。如膝關節韌帶損傷、脂肪墊損傷、半月板損傷、創傷性滑膜炎、膝關節骨關節炎等都會引起膝關節疼痛。

控制體重,每增加1公斤體重,膝蓋就會增加3-4公斤的重量,蹲姿和跪姿的重量是體重的8倍。由於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分工,承擔了大部分家務,比男性更頻繁地蹲和跪。鍛煉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逐步進行。女性更適合交叉訓練。運動前後,女性應該比男性更注重熱身,女性應該更頻繁地使用交叉訓練,讓膝蓋有更多的放鬆和恢復時間。

與如何預防膝關節炎相關的內容